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
《这才是心理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者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必备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同时,本书也有助于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什么是现代心理学
作者说,科学讲究的是多样性和统一性。那么什么是心理学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叫“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只有你的研究是符合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并且是针对人或者动物的行为来开展的,这才能够被叫作心理学。
科学的特点
那么,首先就要搞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第一个要素是“系统的实证主义”,那么,整个系统的实证主义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它要能够产生公共知识。什么叫作公共知识?第一,就是要能够有“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比如,你做一个实验,怎么都得不出那些大的科学家做出来的实验结论,为了跟别人的结论一样所以你就去把数据改了,这是不对的。改实验数据肯定不是科学的。而真正的科学是无论在哪里做实验,当我控制同样的条件,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我能够还原原本的数据,这叫可重复性。
“同行评审”,就像《科学》或者《柳叶刀》这样的杂志,发一篇文章是很困难的。很多人想要在这样的杂志上面发表文章需要杂志社好几年的质询。杂志社会派全世界的顶尖专家整天来谈话,研究每一个数据,最后经过好几年研究,才能够决定这篇文章是否能发表在这样的杂志上,这叫同行评审。
第二个要素是“要验证可解决的问题”。很多研究成功以后,它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验证。比如爱因斯坦所做的研究,都能够验证实际的问题,都能够测算出星星的位置、能够帮你规划航天飞机走的路线、动力,这就是相对论给实际生活带来的改变。
“可证伪性”
有一个医生,叫作本杰明·拉什,是美国当年的国父之一。他在美国闹瘟疫的时候去帮别人治病,他治病的方法是放血疗法,华盛顿就是被这么放血给放死的。当然,也有人放血放好了。所以,当本杰明·拉什的手里边死了无数个病人以后,本杰明·拉什越来越坚定地相信放血疗法是有效的。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些人本来可能会被瘟疫全部带走,经过放血这个人活了。他只要找到十几个人,然后活了他的信心就会倍增。他满怀着荣誉感、激情,天天给人放血。这种方法能杀死多少人?但是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呢?就是用证实的方法来证明一个东西是否科学,这就是可证伪性的根本。
卡尔·波普尔提出:“主张一项理论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理论必须两面兼顾,也就是说这项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应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项理论有问题,它可能需要修正,或者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不管哪种方式,我们最终有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理论。相反,如果一个理论不能够把任何可能的观察排除在外,那么它将永远不能被修正,同时我们将被禁锢在当前的思维方式中,失去了取得进步的可能。这就是说,一个成功的理论并不是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理论本身就丧失了任何预测能力。”
也就是说可证伪的东西意味着你要冒一个很大的险:如果这个实验的发生了负面效果,那么我就得承认这是错误的。这叫可证伪性。当然,一个理论满足可证伪性,不代表这个理论永远是对的。科学家能够承认自己的理论不对,就像爱因斯坦,后来他发现量子力学以后,就产生了大量的纠结和矛盾。量子力学、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在我们看来都是符合科学性的,但你说他们都对吗?恐怕都不是。它都可以有错,但它是具有科学性的。而反过来那些没有科学性的东西,反而说自己永远是对的。这就是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科学是允许犯错、鼓励犯错。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反科学的人士会为科学树立一个“科学无瑕疵的稻草人”形象,他会说“你不是科学吗,那你怎么犯错了?要是你解释不了,那么就不够科学”。科学不可能无瑕疵,科学家从来都不是本质主义者,而是操作主义者。科学家的特点是操作主义者,他用的是可观测的事件。要符合可证伪性,要能够完成同行评审,要能够产生公共的知识,具有可重复性,而且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
作者说,我们需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小心生活中的伪科学。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
什么叫“爱因斯坦综合症”?就是爱因斯坦似乎是横空出世的,爱因斯坦在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以后,所有人觉得颠覆了,牛顿竟然错了。它给大量老百姓造成了一个错觉,认为科学的出现就是颠覆性的,但颠覆并不是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有伟大的变革性突破,爱因斯坦也不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关联性原则”。
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牛顿的理论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无论爱因斯坦理论中的新概念是多么令人震惊,但它们都遵从关联性原则。在宣告牛顿力学的滞后性的同时,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否定那些以牛顿观点为基础的运动事实,或者是认为其毫无意义。相反,在速度较低的情况下,这两种理论做出了本质上相同的预测。爱因斯坦理论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能够解释更为广泛的新现象,而这些是牛顿力学所做不到的。因此,即使是爱因斯坦理论——这个科学历史上最惊人的基础性的概念重构——也依旧遵循着关联性原则,它是一点一点地突破的。
科学讲究的是聚合性证据。什么叫聚合性证据?就是科学是在瑕疵当中进步的,没有一个证据没有瑕疵。比如,我们在做科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双缝实验的时候,观测到波粒二象性。光打过去以后,光既有波的性质,也有粒子的性质,这就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证据。这两个证据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综合在一起是有效的,得出的结果是波粒二象性。
这就是我们说“科学讲究聚合性证据”,科学不追求每一个证据完全正确,不追求颠覆所有的之前的研究,科学寻求的是共识,而不是突破。
神奇子弹神话
就是很多事情是由很复杂的原因构成的,但是因为我们人的大脑特别喜欢追求单一的答案,所以我们会从多重原因当中,找到一个原因拿来做解释,我们认为就是这个。但是这个东西在心理学的伪科学领域非常有市场。
比如,戒除网瘾训练营。很多孩子被送进去以后,每天在烈日下跑步,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丧命,亲子关系被破坏是一定的.这靠的是什么呢?他就是说:“你的孩子之所以学习不好,就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迷恋手机。”当我们的大脑简单化地把“学习不好”这么复杂的一个事情,简单地归纳为手机的问题,那么家长就可以不惜一切的代价,甚至让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这样伪科学的心理学训练营,最后导致出现悲剧,训练营被叫停。
这就叫神奇子弹神话。假如你手中有一个工具,你认为能够戒除网瘾,那你解释所有的孩子的问题都是网瘾。如果你手里有工具,你认为夫妻和睦对家庭很重要,你看谁不幸福都是因为他父母离婚,因为他是单亲家庭,这都叫不负责任的神奇子弹神话。
单一原因的诱惑是很大的,因为单一原因找到以后你心里舒服。我们在面对孩子的学习障碍、面对抑郁症、面对肥胖、面对阿尔茨海默症等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寻找一根救命稻草。所以,这时候就给了骗子特别多的空间,他告诉你只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就能够解决那些问题,这就是神奇子弹效应。所以,当你去用单一的原因去理解各种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上当、很容易受骗。
概率推理
什么是概率推理?作者说,人类特别容易在概率上面出问题。比如,有这么一个数学题:假如有一个药剂可以检测艾滋病,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这个药剂的唯一问题是,对于那些没有艾滋病的人,它大概有百分之五的阳性率。也就是说,一百个健康人来检测,很有可能有五个人会有显示出来阳性,它的错误率是百分之五。然后现在告诉你,这个病在全社会当中的比例是千分之一。假如你去医院做体检,人家说“检测一下艾滋病指标吧”,结果一检测出来发现阳性,请问你有多大概率得这个病?
很多人说是百分之九十五。但实际的答案是百分之二。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忽略了基础概率。基础概率就是这个病在全社会的比例也是千分之一。假设我们有一千个人来做这个检测,有五十个人都会得阳性,因为它的错检率是百分之五,所以这一千个人里有五十个都是阳性,而这五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是真的得这个病。但是,我们人的大脑很难做这样的运算,这就是概率思维的问题。
概率思维和偶然性相结合,就会发生很多骗局。什么叫偶然性?比如,股票经纪人。这些股票经纪人的能力有多“强”呢?如果让猴子随便选股票,猴子就是乱选的,大概有一半的猴子的成绩能够超过标准普尔指数,打败了三分之二的股票经纪人。也就是说,那些股票经纪人经过审慎的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不如猴子乱买。他是通过对于偶然性事件的过度解释来形成自己的专业性。当然他并不是故意骗人。
但很多骗局是故意的。比如预测足球赛的胜负。有一个人是哈佛大学数学系的,他在城里的每个酒吧讲“今天晚上这个队赢”,然后店主发现,他连着说了十次都说对了。店主问:“你是干吗的?你为什么都能说对?”他说:“我是哈佛数学系的,我们有一套算法,我能够算出来哪个队赢,这个特别容易。”然后,店主说:“那我们合作吧,于是他给了这个孩子几十万美元?”结果是这个孩子拿了钱消失了。
为什么呢?这就是玩概率。那个小伙子为什么十次都能准呢?因为他选一半的酒吧说这个队赢,选另一半的酒吧说那个队赢,这样的话他就有一半肯定是对的。然后到第二次去的时候,在这里边选一半,他说这个队赢,那里边选一半,说那个队赢,就是运气加上选择。这就是叫“对于偶然性的错误解读”。 作者说:“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称为错觉相关,当人们相信两类事件通常情况下应该一起发生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频繁地看到了同时发生的现象。”“当你认为这两件事会同时发生的时候,你会更多地观测到同时发生,但这两类事件同时出现都是随机的,并不比任何其他事件出现的几率高。”同时发生的频率更高时也是如此。总之,即使是面对随机事件,人们也倾向于看到他们期望的联系,他们在原本没有规律的地方看到了规律。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学会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什么叫作“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
有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对被实验者说:“你可以预测这个桌上亮的是红灯还是蓝灯?”。其实这是设计好的,红灯会亮七十次,蓝灯会亮三十次,然后看你大概能拍中多少次。然后没过多久,被实验者发现红灯总亮,这时候应该怎么拍呢?按照你要想得到最高分的做法,你就应该一直拍红灯,最后你能得七十分。但是没有人这样做,所有的人都觉得红灯亮了几次了,应该来个蓝的吧。结果没有人的分数能够达到七十分,大部分人都是四十分、五十分,这就是叫“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
那些心理学的伪科学,它们所给你倡导的生活方式就是希望你能够每次拍红蓝灯,然后帮你再优化,让你每次都对。但生活中一定有偶然性,你要能够学会接受这些偶然性。所以,作者强调伪科学的主张有以下特征:
第一,“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越是伪科学,越喜欢收集大量的数据;第二,“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靠伪心理学混饭吃的人,极其捍卫自己的说法。只要你敢质疑他是错的,他就急了,他会让你拿出证据来,拿不出证据来他就告你;第三,“过度依赖逸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第四,“逃避同行评审”;第五,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而是缺乏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