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心理學-讀書筆記
《這才是心理學》並不同於一般的心理學導論類教材,很多內容是心理學課堂上不曾講授的,也是許多心理學教師在教學中感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作者正是從此初衷出發,以幽默生動的語言,結合一些妙趣橫生、貼近生活的實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可證偽性、操作主義、實證主義、安慰劑效應、相關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學中的基本原則。
本書不僅適合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有助於建立心理學研究必備的批判性思維技能與意識,其通俗易讀性也非常適合所有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它將幫助你糾正對心理學的種種誤解,學會獨立地評估心理學信息,用科學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同時,本書也有助於培養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什麼是現代心理學
作者說,科學講究的是多樣性和統一性。那麼什麼是心理學呢?用一句話來概括,叫「有關行為的,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只有你的研究是符合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研究,並且是針對人或者動物的行為來開展的,這才能夠被叫作心理學。
科學的特點
那麼,首先就要搞明白什麼是科學?科學的第一個要素是「系統的實證主義」,那麼,整個系統的實證主義是怎麼產生的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它要能夠產生公共知識。什麼叫作公共知識?第一,就是要能夠有「可重複性」和「同行評審」。
比如,你做一個實驗,怎麼都得不出那些大的科學家做出來的實驗結論,為了跟別人的結論一樣所以你就去把數據改了,這是不對的。改實驗數據肯定不是科學的。而真正的科學是無論在哪裡做實驗,當我控制同樣的條件,實驗結果是一樣的。我能夠還原原本的數據,這叫可重複性。
「同行評審」,就像《科學》或者《柳葉刀》這樣的雜誌,發一篇文章是很困難的。很多人想要在這樣的雜誌上面發表文章需要雜誌社好幾年的質詢。雜誌社會派全世界的頂尖專家整天來談話,研究每一個數據,最後經過好幾年研究,才能夠決定這篇文章是否能發表在這樣的雜誌上,這叫同行評審。
第二個要素是「要驗證可解決的問題」。很多研究成功以後,它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驗證。比如愛因斯坦所做的研究,都能夠驗證實際的問題,都能夠測算出星星的位置、能夠幫你規劃航天飛機走的路線、動力,這就是相對論給實際生活帶來的改變。
「可證偽性」
有一個醫生,叫作本傑明·拉什,是美國當年的國父之一。他在美國鬧瘟疫的時候去幫別人治病,他治病的方法是放血療法,華盛頓就是被這麼放血給放死的。當然,也有人放血放好了。所以,當本傑明·拉什的手裡邊死了無數個病人以後,本傑明·拉什越來越堅定地相信放血療法是有效的。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些人本來可能會被瘟疫全部帶走,經過放血這個人活了。他只要找到十幾個人,然後活了他的信心就會倍增。他滿懷着榮譽感、激情,天天給人放血。這種方法能殺死多少人?但是這個案例說明什麼呢?就是用證實的方法來證明一個東西是否科學,這就是可證偽性的根本。
卡爾·波普爾提出:「主張一項理論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預測必須是明確的,理論必須兩面兼顧,也就是說這項理論在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會發生的同時,應該指出哪些事情不會發生。如果不會發生的事情確實發生了,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這項理論有問題,它可能需要修正,或者我們需要去尋找一個全新的理論。不管哪種方式,我們最終有一個更接近真理的理論。相反,如果一個理論不能夠把任何可能的觀察排除在外,那麼它將永遠不能被修正,同時我們將被禁錮在當前的思維方式中,失去了取得進步的可能。這就是說,一個成功的理論並不是可以用來解釋所有可能的結果,因為這樣的理論本身就喪失了任何預測能力。」
也就是說可證偽的東西意味着你要冒一個很大的險:如果這個實驗的發生了負面效果,那麼我就得承認這是錯誤的。這叫可證偽性。當然,一個理論滿足可證偽性,不代表這個理論永遠是對的。科學家能夠承認自己的理論不對,就像愛因斯坦,後來他發現量子力學以後,就產生了大量的糾結和矛盾。量子力學、牛頓力學和相對論,在我們看來都是符合科學性的,但你說他們都對嗎?恐怕都不是。它都可以有錯,但它是具有科學性的。而反過來那些沒有科學性的東西,反而說自己永遠是對的。這就是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科學是允許犯錯、鼓勵犯錯。
操作主義和本質主義
反科學的人士會為科學樹立一個「科學無瑕疵的稻草人」形象,他會說「你不是科學嗎,那你怎麼犯錯了?要是你解釋不了,那麼就不夠科學」。科學不可能無瑕疵,科學家從來都不是本質主義者,而是操作主義者。科學家的特點是操作主義者,他用的是可觀測的事件。要符合可證偽性,要能夠完成同行評審,要能夠產生公共的知識,具有可重複性,而且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
作者說,我們需要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小心生活中的偽科學。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
避免「愛因斯坦綜合症」
什麼叫「愛因斯坦綜合症」?就是愛因斯坦似乎是橫空出世的,愛因斯坦在發表了狹義相對論以後,所有人覺得顛覆了,牛頓竟然錯了。它給大量老百姓造成了一個錯覺,認為科學的出現就是顛覆性的,但顛覆並不是那麼容易。並不是所有的科學都有偉大的變革性突破,愛因斯坦也不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叫「關聯性原則」。
愛因斯坦的理論和牛頓的理論有着高度的關聯性,無論愛因斯坦理論中的新概念是多麼令人震驚,但它們都遵從關聯性原則。在宣告牛頓力學的滯後性的同時,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否定那些以牛頓觀點為基礎的運動事實,或者是認為其毫無意義。相反,在速度較低的情況下,這兩種理論做出了本質上相同的預測。愛因斯坦理論的高明之處在於,它能夠解釋更為廣泛的新現象,而這些是牛頓力學所做不到的。因此,即使是愛因斯坦理論——這個科學歷史上最驚人的基礎性的概念重構——也依舊遵循着關聯性原則,它是一點一點地突破的。
科學講究的是聚合性證據。什麼叫聚合性證據?就是科學是在瑕疵當中進步的,沒有一個證據沒有瑕疵。比如,我們在做科學史上非常著名的雙縫實驗的時候,觀測到波粒二象性。光打過去以後,光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這就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證據。這兩個證據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綜合在一起是有效的,得出的結果是波粒二象性。
這就是我們說「科學講究聚合性證據」,科學不追求每一個證據完全正確,不追求顛覆所有的之前的研究,科學尋求的是共識,而不是突破。
神奇子彈神話
就是很多事情是由很複雜的原因構成的,但是因為我們人的大腦特別喜歡追求單一的答案,所以我們會從多重原因當中,找到一個原因拿來做解釋,我們認為就是這個。但是這個東西在心理學的偽科學領域非常有市場。
比如,戒除網癮訓練營。很多孩子被送進去以後,每天在烈日下跑步,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喪命,親子關係被破壞是一定的.這靠的是什麼呢?他就是說:「你的孩子之所以學習不好,就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迷戀手機。」當我們的大腦簡單化地把「學習不好」這麼複雜的一個事情,簡單地歸納為手機的問題,那麼家長就可以不惜一切的代價,甚至讓孩子冒着生命危險去參加這樣偽科學的心理學訓練營,最後導致出現悲劇,訓練營被叫停。
這就叫神奇子彈神話。假如你手中有一個工具,你認為能夠戒除網癮,那你解釋所有的孩子的問題都是網癮。如果你手裡有工具,你認為夫妻和睦對家庭很重要,你看誰不幸福都是因為他父母離婚,因為他是單親家庭,這都叫不負責任的神奇子彈神話。
單一原因的誘惑是很大的,因為單一原因找到以後你心裡舒服。我們在面對孩子的學習障礙、面對抑鬱症、面對肥胖、面對阿爾茨海默症等種種社會問題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能夠尋找一根救命稻草。所以,這時候就給了騙子特別多的空間,他告訴你只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就能夠解決那些問題,這就是神奇子彈效應。所以,當你去用單一的原因去理解各種問題的時候,很容易上當、很容易受騙。
概率推理
什麼是概率推理?作者說,人類特別容易在概率上面出問題。比如,有這麼一個數學題:假如有一個藥劑可以檢測艾滋病,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這個藥劑的唯一問題是,對於那些沒有艾滋病的人,它大概有百分之五的陽性率。也就是說,一百個健康人來檢測,很有可能有五個人會有顯示出來陽性,它的錯誤率是百分之五。然後現在告訴你,這個病在全社會當中的比例是千分之一。假如你去醫院做體檢,人家說「檢測一下艾滋病指標吧」,結果一檢測出來發現陽性,請問你有多大概率得這個病?
很多人說是百分之九十五。但實際的答案是百分之二。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忽略了基礎概率。基礎概率就是這個病在全社會的比例也是千分之一。假設我們有一千個人來做這個檢測,有五十個人都會得陽性,因為它的錯檢率是百分之五,所以這一千個人里有五十個都是陽性,而這五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是真的得這個病。但是,我們人的大腦很難做這樣的運算,這就是概率思維的問題。
概率思維和偶然性相結合,就會發生很多騙局。什麼叫偶然性?比如,股票經紀人。這些股票經紀人的能力有多「強」呢?如果讓猴子隨便選股票,猴子就是亂選的,大概有一半的猴子的成績能夠超過標準普爾指數,打敗了三分之二的股票經紀人。也就是說,那些股票經紀人經過審慎的分析,所得出的結果不如猴子亂買。他是通過對於偶然性事件的過度解釋來形成自己的專業性。當然他並不是故意騙人。
但很多騙局是故意的。比如預測足球賽的勝負。有一個人是哈佛大學數學系的,他在城裡的每個酒吧講「今天晚上這個隊贏」,然後店主發現,他連着說了十次都說對了。店主問:「你是幹嗎的?你為什麼都能說對?」他說:「我是哈佛數學系的,我們有一套算法,我能夠算出來哪個隊贏,這個特別容易。」然後,店主說:「那我們合作吧,於是他給了這個孩子幾十萬美元?」結果是這個孩子拿了錢消失了。
為什麼呢?這就是玩概率。那個小伙子為什麼十次都能准呢?因為他選一半的酒吧說這個隊贏,選另一半的酒吧說那個隊贏,這樣的話他就有一半肯定是對的。然後到第二次去的時候,在這裡邊選一半,他說這個隊贏,那裡邊選一半,說那個隊贏,就是運氣加上選擇。這就是叫「對於偶然性的錯誤解讀」。 作者說:「人們有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這一現象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稱為錯覺相關,當人們相信兩類事件通常情況下應該一起發生的時候,就會認為自己頻繁地看到了同時發生的現象。」「當你認為這兩件事會同時發生的時候,你會更多地觀測到同時發生,但這兩類事件同時出現都是隨機的,並不比任何其他事件出現的幾率高。」同時發生的頻率更高時也是如此。總之,即使是面對隨機事件,人們也傾向於看到他們期望的聯繫,他們在原本沒有規律的地方看到了規律。所以,作者建議我們「學會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什麼叫作「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
有一個實驗:心理學家對被實驗者說:「你可以預測這個桌上亮的是紅燈還是藍燈?」。其實這是設計好的,紅燈會亮七十次,藍燈會亮三十次,然後看你大概能拍中多少次。然後沒過多久,被實驗者發現紅燈總亮,這時候應該怎麼拍呢?按照你要想得到最高分的做法,你就應該一直拍紅燈,最後你能得七十分。但是沒有人這樣做,所有的人都覺得紅燈亮了幾次了,應該來個藍的吧。結果沒有人的分數能夠達到七十分,大部分人都是四十分、五十分,這就是叫「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
那些心理學的偽科學,它們所給你倡導的生活方式就是希望你能夠每次拍紅藍燈,然後幫你再優化,讓你每次都對。但生活中一定有偶然性,你要能夠學會接受這些偶然性。所以,作者強調偽科學的主張有以下特徵:
第一,「喜歡採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張免於被證偽。」越是偽科學,越喜歡收集大量的數據;第二,「喜歡將提供證據的任務,強加給懷疑者,而非擁護者」。靠偽心理學混飯吃的人,極其捍衛自己的說法。只要你敢質疑他是錯的,他就急了,他會讓你拿出證據來,拿不出證據來他就告你;第三,「過度依賴逸聞趣事,和各類見證敘述來證實其主張;第四,「逃避同行評審」;第五,並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學知識之上」而是缺乏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