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主义-读书笔记
在充满挑战的时代,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会在关注短期业绩的同时,努力投资长期增长,从而实现个人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霍尼韦尔前 CEO 高德威深刻理解这一点。当他于 2002 年接手霍尼韦尔时,它正濒于破产边缘。公司所有人只关注完成眼前的绩效,甚至不惜通过财务造假来达成目的。而当他于 2018 年离任时,这家公司复兴成为全球 500 强硬科技巨头,市值更是从原来的 200 亿美元飙升至 1200 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 800%。
高德威对公司管理思维、组织流程、企业文化、投资和增长模式、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优化,通过实践长期主义,实施短期和长期同时发展的战略,高德威成功扭转了全公司短期主义的行事模式,在使公司起死回生的同时,更是实现了高速增长。对于个人和企业管理者来说,了解长期主义的思维和决策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个人和企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高德威看来,短期主义是“今天商界最为有害的盛行观念之一”。在这种观念下,一名公司领导者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无法同时追求长期和短期目标,于是就选择动员一切力量、追逐短期业绩。但高德威认为,通过建立“智识严谨性”思维,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做战略部署,我们是完全可以同时拿下这两个目标的。
如何建立“智识严谨性”思维
2002年2月,高德威成为霍尼韦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上任后,他立刻对公司展开了内部调研,发现情况非常不妙。整个公司就像是一列即将失控的列车,濒临崩溃。不仅盈利情况糟糕,还背着数十亿美元的外债;领导团队也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既拿不出能提升内部效率的流程改进方案,也没有开拓外部市场的全球化策略,对新产品布局更是没什么想法。 上任没几个月,财务团队就向他汇报说,他们的盈利前景很不乐观。后来,在短短几周之内,公司被迫两次下调当年下半年的盈利预期。一天,高德威刚打开电视,就看到一档商业节目里,评论员正在大声吐槽他,说他根本不配执掌霍尼韦尔,但是高德威并没有被压垮。
当时,他一方面要赢得未来,制定产品创新、流程改进、地域扩张的长期战略;另一方面,也要赢得现在,在短期内给投资者一些可见的回报,保住自己的位子。
消除智识惰性
怎么实现呢?高德威认为,要把霍尼韦尔从泥潭里拯救出来,关键在于清除当时公司里普遍存在的智识惰性,在公司上下建立起智识严谨性思维模式。什么是智识惰性?也就是说,想当然地认为,在两个看起来有冲突的目标之间,只能选其中一个。当时霍尼韦尔的高管们就是一心扑在短期业绩上,不惜牺牲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
比如,为了让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好看、达到这个季度的目标,高管们在季度最后一周,会用低价给经销商供货,或者免费赠送部分产品冲业绩;其次,把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让这笔钱在当下从成本转为公司的无形资产;或者让供应商预支一小笔钱、计为当下收入;甚至还会直接出售一整块业务,来粉饰利润表。
后来当经销商们发现每到季度末尾就会有价格优惠,就不再愿意早下单,而且那些让供应商预支的钱,今天拿到了,明天就没有了,很多原本有增长潜力的业务,就这样成了一次性的补丁。就这样,公司的长期前景越来越糟糕。那么高德威是怎么做的呢?
具体行动
首先,让公司的会计行为回归真实。他把公司遍布全球的上百名财务高管召集到一起,宣布从此不再举行任何“季度目标会议”,不再做只为实现一次性收益的交易;除此之外,还要清除账目上所有因为激进行为而产生的收入。
指令下达之后,财务部门有过强烈反对,不少部门领导请求过通融,一些高管因为接受不了这种“壮士断腕”式的做法,选择了离开公司。在跟投资者沟通的时候,高德威承认,霍尼韦尔的业绩在最近一两年内可能不太好看,但是他坚信公司股价会迎来反弹。一些投资者选择相信他,还有一些人则是抛出了股票,公司股价也因此下跌。
但是高德威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次留下了回旋余地,就相当于给公司挖了一个大坑,未来的业绩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后来,他们花了整整18个月清除所有不良会计策略,算是在行为上矫正了之前智识惰性带来的影响。
其实比行为更难纠正的,是思维。大家习惯了只盯着短期业绩,很难再去对公司业务进行深入思考,一切工作交流都浮于表面、应付了事。当时在霍尼韦尔,很多会议都成了一种形式。
团队汇报里充斥着各种貌似高大上的专业术语,堆砌着一页又一页的数据图表;一些所谓的分析框架,不过是为了掩藏它背后脆弱的逻辑,制造一种业务蒸蒸日上的错觉。而只要稍微深入问问,就能发现,很多高管根本没有充分理解他们的业务,有的甚至一窍不通。
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高德威认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动员大众,最佳方式就是通过亲身示范,向大家展示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为此,他采用的方式是提问引导。
比如,一个部门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不是光被动地听,他会非常注意礼貌打断对方、提出问题,看汇报人是不是真的懂这块业务,有没有充分思考;有时候,他还会在会议前就列出一个问题清单,供团队思考;在会议上,他会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然后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果对答复不满意,也会直截了当地指出来等等。
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他都坚持以这样礼貌而执着的态度询问业务,一点一点撬动员工们原本思维中的智识惰性,提高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他还会有意识地帮员工们建立智识严谨性思维,敦促他们在做每一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多花点功夫,去思考更长期的图景。
比如,当一些高管评估目前的业务有多少可以外包出去的时候,一开始,他们认为只有5%能外包。但经过一番提问之后,高德威发现,这是因为他们觉得业务外包的成本太高;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脑海中构筑一个更长期的图景。如果把管理这些业务所需要的长期成本,还有对公司应变能力的削弱等隐形成本考虑进来,那么计算公式就会变得非常不同。依据高德威的经验,一个组织通常有30%~70%的工作都是可以外包的。
除此之外,他还会在公司的战略规划中建立智识严谨性思维。比如每年7月,霍尼韦尔的各条业务线都会向首席执行官做汇报。高德威在第一次听完汇报以后发现,这些业务领导对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毫无概念,只会为了取悦老板而夸夸其谈,全然不顾及那些目标到底能不能实现,以及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花费。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当时每两年左右,各条业务线的领导就会轮一次岗。这种安排下,他们自然就会想着,等到我面对首席执行官的那天,我就给他讲一个让他觉得有意思的长期故事,然后再回到岗位上,继续完成我的短期业绩就行了。
后来高德威要求这些业务领导者,在提出战略规划时,不仅要思考业务在未来5年的发展,也要做好下一个财年的方案。并且,在7月汇报之前的几个月里,高德威就会开始跟他们交流这些方案,询问他们的想法,并且给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等到了7月正式汇报的时候,这些业务领导关于下一财年的运营规划就会比较具有可行性了。
以这个为基础,他们对5年财务业绩的预测也会变得更加符合实际。而等到了11月,该到了敲定来年预算的时候,高德威也会要求各业务线的领导们,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同时,千万不能放弃对未来的投资。就这样,高德威花了很多年,一点一滴地培养员工们的智识严谨性思维,这才从思想上贯彻了长短期兼顾的思想。
如何同时实现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
那么他们制定出的战略规划,到底是怎么兼顾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呢?他总结出了一种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方法,叫渐进重组。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在保持固定成本不变的同时,促进利润增长;然后把利润增长带来的盈余资金,用于布局企业的长期发展。
降本提效
在保持固定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促进利润增长,是一个能够立刻见效、在短期内带来增长的策略。具体怎么实现呢?根据高德威的经验,在大多数企业中,劳动力支出要占固定成本的70%~80%。所以,控制人数是保持固定成本不变的关键。
当然如果要保持固定成本不变,就得想办法在保持现有员工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降本提效。于是,高德威决定,对现有生产流程进行改进,策略是,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参与到流程改进中来。
当然,任何改进都必须是全公司的整体行动,而不能把权力下放到个别业务线或者工厂。所以,高德威带领团队,设计出了一套流程改进系统,能在所有工厂统一实施,好把一线员工的聪明才智,沉淀为整个公司的经验财富。
这套系统让各地工厂的工人可以通过日常会议监督情况、发现问题,推动流程的持续改进。在会议上,从车间工人一直到工厂领导者,共同讨论之前的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现在还有什么急需处理的关键问题、怎么去改进,等等。这套系统在全球各地的霍尼韦尔工厂推行之后,为公司省下了一大笔成本。
利润分配
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的利润,是怎么使用的呢? 高德威说,其中的一部分,他们会回馈给投资者,让他们在短期内就看到公司的增长;但更重要的,拿出其中的大部分利润来布局公司的长期发展,比如进行投资并购、开拓新的业务线、增加研发投入,进行全球化的市场扩张,等等。
高德威强调,客户体验是一切增长的基础。不管是搞研发、开拓业务还是全球化扩张,如果你不能取悦当下的客户,那么你在其他增长领域取得的进展也都没有意义。因为你在得到新客户的同时,也在失去很多老客户。所以,霍尼韦尔的研发方向不是推出更多新产品,而是推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好产品。但是,在当时,公司高管们大多低估了洞察客户需求的价值,他们往往不太愿意让工程师们多花时间跟客户打交道,只想让他们专注技术开发。
所以,高德威启动了一个名叫“霍尼韦尔用户体验”的品牌活动,定下一个目标:让霍尼韦尔成为“工业部门中的苹果”。也就是要像苹果公司一样,去发掘客户需求,并把它们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聘请了指导顾问,招聘了很多用户体验方面的人才,专门设立了用户体验工作室,并且开始为公司高管开设用户体验课程,每个季度还会在公司内部开展用户体验设计大赛。
比如,他们给工业设施开发了一种控制台,操作员可以用它对工厂进行可视化监控,有问题还能及时干预。但这些控制面板复杂又难用,于是,他们派出了一支由技术专家和用户体验专家组成的团队,进入客户工厂,去看这些炼油厂、化工厂、造纸厂的操作人员是怎么使用控制台的。
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控制台完全可以大幅简化,变得像iPhone一样更直观、更好用。所以,他们重新设计了控制台,不仅可以实时显示操作问题,还能提示操作员,该用哪种预设程序,及时安全地修正问题,而且这个新控制台还符合人体工程学。除此之外,从小型喷气式发动机到商用驾驶舱航空电子设备,从安全系统到条码扫描,从仓库自动化到炼油和石化技术,他们根据客户体验,优化了多条产品线。
与此同时,他们在投资、扩张、研发等长期布局上也是循序渐进,既投资未来,又不操之过急。比如,在推进全球化市场扩张这件事上,高管们原本的思路是,全力出击,在世界各地合资或收购,来扩大影响力。但高德威认为,这样平均用力,最终可能一事无成,更好的做法是,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高德威提醒说,面对多种增长举措的时候,不要同时发力,四处出击。分清轻重缓急非常重要。在开始行动之前,首先要评估自身优势劣势,确定一个最有机会的增长方向,有针对性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