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主義-讀書筆記
在充滿挑戰的時代,真正的長期主義者會在關注短期業績的同時,努力投資長期增長,從而實現個人和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霍尼韋爾前 CEO 高德威深刻理解這一點。當他於 2002 年接手霍尼韋爾時,它正瀕於破產邊緣。公司所有人只關注完成眼前的績效,甚至不惜通過財務造假來達成目的。而當他於 2018 年離任時,這家公司復興成為全球 500 強硬科技巨頭,市值更是從原來的 200 億美元飆升至 1200 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達到了驚人的 800%。
高德威對公司管理思維、組織流程、企業文化、投資和增長模式、人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和優化,通過實踐長期主義,實施短期和長期同時發展的戰略,高德威成功扭轉了全公司短期主義的行事模式,在使公司起死回生的同時,更是實現了高速增長。對於個人和企業管理者來說,了解長期主義的思維和決策模式,並將其應用到個人和企業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高德威看來,短期主義是「今天商界最為有害的盛行觀念之一」。在這種觀念下,一名公司領導者可能會想當然地覺得,無法同時追求長期和短期目標,於是就選擇動員一切力量、追逐短期業績。但高德威認為,通過建立「智識嚴謹性」思維,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做戰略部署,我們是完全可以同時拿下這兩個目標的。
如何建立「智識嚴謹性」思維
2002年2月,高德威成為霍尼韋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上任後,他立刻對公司展開了內部調研,發現情況非常不妙。整個公司就像是一列即將失控的列車,瀕臨崩潰。不僅盈利情況糟糕,還背着數十億美元的外債;領導團隊也起不到什麼積極作用,既拿不出能提升內部效率的流程改進方案,也沒有開拓外部市場的全球化策略,對新產品布局更是沒什麼想法。 上任沒幾個月,財務團隊就向他匯報說,他們的盈利前景很不樂觀。後來,在短短几周之內,公司被迫兩次下調當年下半年的盈利預期。一天,高德威剛打開電視,就看到一檔商業節目裡,評論員正在大聲吐槽他,說他根本不配執掌霍尼韋爾,但是高德威並沒有被壓垮。
當時,他一方面要贏得未來,制定產品創新、流程改進、地域擴張的長期戰略;另一方面,也要贏得現在,在短期內給投資者一些可見的回報,保住自己的位子。
消除智識惰性
怎麼實現呢?高德威認為,要把霍尼韋爾從泥潭裡拯救出來,關鍵在於清除當時公司里普遍存在的智識惰性,在公司上下建立起智識嚴謹性思維模式。什麼是智識惰性?也就是說,想當然地認為,在兩個看起來有衝突的目標之間,只能選其中一個。當時霍尼韋爾的高管們就是一心撲在短期業績上,不惜犧牲公司的長期發展潛力。
比如,為了讓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好看、達到這個季度的目標,高管們在季度最後一周,會用低價給經銷商供貨,或者免費贈送部分產品沖業績;其次,把研發費用進行資本化處理,讓這筆錢在當下從成本轉為公司的無形資產;或者讓供應商預支一小筆錢、計為當下收入;甚至還會直接出售一整塊業務,來粉飾利潤表。
後來當經銷商們發現每到季度末尾就會有價格優惠,就不再願意早下單,而且那些讓供應商預支的錢,今天拿到了,明天就沒有了,很多原本有增長潛力的業務,就這樣成了一次性的補丁。就這樣,公司的長期前景越來越糟糕。那麼高德威是怎麼做的呢?
具體行動
首先,讓公司的會計行為回歸真實。他把公司遍布全球的上百名財務高管召集到一起,宣布從此不再舉行任何「季度目標會議」,不再做只為實現一次性收益的交易;除此之外,還要清除賬目上所有因為激進行為而產生的收入。
指令下達之後,財務部門有過強烈反對,不少部門領導請求過通融,一些高管因為接受不了這種「壯士斷腕」式的做法,選擇了離開公司。在跟投資者溝通的時候,高德威承認,霍尼韋爾的業績在最近一兩年內可能不太好看,但是他堅信公司股價會迎來反彈。一些投資者選擇相信他,還有一些人則是拋出了股票,公司股價也因此下跌。
但是高德威不為所動,因為他知道,如果這次留下了迴旋餘地,就相當於給公司挖了一個大坑,未來的業績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後來,他們花了整整18個月清除所有不良會計策略,算是在行為上矯正了之前智識惰性帶來的影響。
其實比行為更難糾正的,是思維。大家習慣了只盯着短期業績,很難再去對公司業務進行深入思考,一切工作交流都浮於表面、應付了事。當時在霍尼韋爾,很多會議都成了一種形式。
團隊匯報里充斥着各種貌似高大上的專業術語,堆砌着一頁又一頁的數據圖表;一些所謂的分析框架,不過是為了掩藏它背後脆弱的邏輯,製造一種業務蒸蒸日上的錯覺。而只要稍微深入問問,就能發現,很多高管根本沒有充分理解他們的業務,有的甚至一竅不通。
怎麼改變這種情況呢?高德威認為,一個領導者要想動員大眾,最佳方式就是通過親身示範,向大家展示正確的思維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為此,他採用的方式是提問引導。
比如,一個部門向他匯報工作的時候,他不是光被動地聽,他會非常注意禮貌打斷對方、提出問題,看匯報人是不是真的懂這塊業務,有沒有充分思考;有時候,他還會在會議前就列出一個問題清單,供團隊思考;在會議上,他會認真聽取他們的回答,然後提出更多的問題,如果對答覆不滿意,也會直截了當地指出來等等。
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他都堅持以這樣禮貌而執着的態度詢問業務,一點一點撬動員工們原本思維中的智識惰性,提高他們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他還會有意識地幫員工們建立智識嚴謹性思維,敦促他們在做每一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多花點功夫,去思考更長期的圖景。
比如,當一些高管評估目前的業務有多少可以外包出去的時候,一開始,他們認為只有5%能外包。但經過一番提問之後,高德威發現,這是因為他們覺得業務外包的成本太高;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們沒有在腦海中構築一個更長期的圖景。如果把管理這些業務所需要的長期成本,還有對公司應變能力的削弱等隱形成本考慮進來,那麼計算公式就會變得非常不同。依據高德威的經驗,一個組織通常有30%~70%的工作都是可以外包的。
除此之外,他還會在公司的戰略規劃中建立智識嚴謹性思維。比如每年7月,霍尼韋爾的各條業務線都會向首席執行官做匯報。高德威在第一次聽完匯報以後發現,這些業務領導對未來5年的發展規劃毫無概念,只會為了取悅老闆而誇誇其談,全然不顧及那些目標到底能不能實現,以及實現目標所需要的花費。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當時每兩年左右,各條業務線的領導就會輪一次崗。這種安排下,他們自然就會想着,等到我面對首席執行官的那天,我就給他講一個讓他覺得有意思的長期故事,然後再回到崗位上,繼續完成我的短期業績就行了。
後來高德威要求這些業務領導者,在提出戰略規劃時,不僅要思考業務在未來5年的發展,也要做好下一個財年的方案。並且,在7月匯報之前的幾個月里,高德威就會開始跟他們交流這些方案,詢問他們的想法,並且給出自己的意見。這樣,等到了7月正式匯報的時候,這些業務領導關於下一財年的運營規劃就會比較具有可行性了。
以這個為基礎,他們對5年財務業績的預測也會變得更加符合實際。而等到了11月,該到了敲定來年預算的時候,高德威也會要求各業務線的領導們,在實現短期目標的同時,千萬不能放棄對未來的投資。就這樣,高德威花了很多年,一點一滴地培養員工們的智識嚴謹性思維,這才從思想上貫徹了長短期兼顧的思想。
如何同時實現短期增長和長期發展
那麼他們制定出的戰略規劃,到底是怎麼兼顧短期增長和長期發展的呢?他總結出了一種適用於大多數企業的方法,叫漸進重組。這種方法要求企業,在保持固定成本不變的同時,促進利潤增長;然後把利潤增長帶來的盈餘資金,用於布局企業的長期發展。
降本提效
在保持固定成本不變的前提下,促進利潤增長,是一個能夠立刻見效、在短期內帶來增長的策略。具體怎麼實現呢?根據高德威的經驗,在大多數企業中,勞動力支出要占固定成本的70%~80%。所以,控制人數是保持固定成本不變的關鍵。
當然如果要保持固定成本不變,就得想辦法在保持現有員工數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降本提效。於是,高德威決定,對現有生產流程進行改進,策略是,充分發揮一線員工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參與到流程改進中來。
當然,任何改進都必須是全公司的整體行動,而不能把權力下放到個別業務線或者工廠。所以,高德威帶領團隊,設計出了一套流程改進系統,能在所有工廠統一實施,好把一線員工的聰明才智,沉澱為整個公司的經驗財富。
這套系統讓各地工廠的工人可以通過日常會議監督情況、發現問題,推動流程的持續改進。在會議上,從車間工人一直到工廠領導者,共同討論之前的問題解決得怎麼樣了,現在還有什麼急需處理的關鍵問題、怎麼去改進,等等。這套系統在全球各地的霍尼韋爾工廠推行之後,為公司省下了一大筆成本。
利潤分配
那麼通過這樣的方式積累的利潤,是怎麼使用的呢? 高德威說,其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回饋給投資者,讓他們在短期內就看到公司的增長;但更重要的,拿出其中的大部分利潤來布局公司的長期發展,比如進行投資併購、開拓新的業務線、增加研發投入,進行全球化的市場擴張,等等。
高德威強調,客戶體驗是一切增長的基礎。不管是搞研發、開拓業務還是全球化擴張,如果你不能取悅當下的客戶,那麼你在其他增長領域取得的進展也都沒有意義。因為你在得到新客戶的同時,也在失去很多老客戶。所以,霍尼韋爾的研發方向不是推出更多新產品,而是推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好產品。但是,在當時,公司高管們大多低估了洞察客戶需求的價值,他們往往不太願意讓工程師們多花時間跟客戶打交道,只想讓他們專注技術開發。
所以,高德威啟動了一個名叫「霍尼韋爾用戶體驗」的品牌活動,定下一個目標:讓霍尼韋爾成為「工業部門中的蘋果」。也就是要像蘋果公司一樣,去發掘客戶需求,並把它們融入到產品設計中來。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聘請了指導顧問,招聘了很多用戶體驗方面的人才,專門設立了用戶體驗工作室,並且開始為公司高管開設用戶體驗課程,每個季度還會在公司內部開展用戶體驗設計大賽。
比如,他們給工業設施開發了一種控制台,操作員可以用它對工廠進行可視化監控,有問題還能及時干預。但這些控制面板複雜又難用,於是,他們派出了一支由技術專家和用戶體驗專家組成的團隊,進入客戶工廠,去看這些煉油廠、化工廠、造紙廠的操作人員是怎麼使用控制台的。
過程中,他們發現這些控制台完全可以大幅簡化,變得像iPhone一樣更直觀、更好用。所以,他們重新設計了控制台,不僅可以實時顯示操作問題,還能提示操作員,該用哪種預設程序,及時安全地修正問題,而且這個新控制台還符合人體工程學。除此之外,從小型噴氣式發動機到商用駕駛艙航空電子設備,從安全系統到條碼掃描,從倉庫自動化到煉油和石化技術,他們根據客戶體驗,優化了多條產品線。
與此同時,他們在投資、擴張、研發等長期布局上也是循序漸進,既投資未來,又不操之過急。比如,在推進全球化市場擴張這件事上,高管們原本的思路是,全力出擊,在世界各地合資或收購,來擴大影響力。但高德威認為,這樣平均用力,最終可能一事無成,更好的做法是,重點突破,循序漸進。
高德威提醒說,面對多種增長舉措的時候,不要同時發力,四處出擊。分清輕重緩急非常重要。在開始行動之前,首先要評估自身優勢劣勢,確定一個最有機會的增長方向,有針對性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