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傅翕
来自楠悦读
一
遍参四大海,观寻五阴山。
如来行道处,灵智甚清闲。
实殿明珠曜,花座美玉鲜。
心王明教法,敷扬般若莲。
浄土菩提子,盖得天中天。
二
观此色身中,心王般若空。
圣智安居处,凡夫路不同。
出入无门户,观寻不见踪。
大体宽无际,小心尘不容。
欲得登彼岸,高张智慧篷。
三
清净明珠戒,庄严佛道场。
身作如来相,心为般若王。
愿早登莲座,口放大圆光。
广照无边界,为佛作桥梁。
开大毘尼藏,名传戒定香。
四
观达无生智,空中谁往来?永超三界狱,不染四魔胎。
游戏莲华上,安居法性台。
天上悉瞻仰,冥空赞善哉!有缘逢广化,般若妙门开。
五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行住镇相随,坐卧同居止。
分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何在,只这语声是。
六
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
涅槃既不远,常住亦非遥。
回心名浄土,烦恼应时消。
欲过三涂海,勤修六度桥。
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
。
七
伏藏不离体,珠在内身中。
但向心边会,莫远外于空。
八
万类同真性,千般体一如。
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寻渠。
四生同一体,六趣会归余。
无明即是佛,烦恼不须除。
一
佛亦不离心,心亦不离佛。
心寂即涅槃,心能即有物。
物则变成魔,无物即见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从何出?(同前卷十九)。
二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同前卷二九)。
三
凡地修圣道,果地习凡因。
恒行无所践,常度无度人。
(同前卷十四)(按:传大士诸诗,冯惟讷、丁福保、逯钦立皆不取,殆疑其为后人依托。
然如前所录,湛然〖天宝、大历间在世〗、延寿〖吴越时僧〗所见,与传本大致相同,晚唐日本僧人携归书目中亦提及其集,知即其依托,亦应出唐时人之手,故录存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