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傅翕
出自楠悦读
一
遍參四大海,觀尋五陰山。
如來行道處,靈智甚清閑。
實殿明珠曜,花座美玉鮮。
心王明教法,敷揚般若蓮。
浄土菩提子,蓋得天中天。
二
觀此色身中,心王般若空。
聖智安居處,凡夫路不同。
出入無門戶,觀尋不見蹤。
大體寬無際,小心塵不容。
欲得登彼岸,高張智慧篷。
三
清淨明珠戒,莊嚴佛道塲。
身作如來相,心爲般若王。
願早登蓮座,口放大圓光。
廣照無邊界,爲佛作橋梁。
開大毘尼藏,名傳戒定香。
四
觀達無生智,空中誰往來?永超三界獄,不染四魔胎。
遊戲蓮華上,安居法性臺。
天上悉瞻仰,冥空讚善哉!有緣逢廣化,般若妙門開。
五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行住鎮相隨,坐臥同居止。
分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何在,只這語聲是。
六
寂是法王根,動是法王苗。
湼槃既不遠,常住亦非遙。
迴心名浄土,煩惱應時消。
欲過三塗海,勤修六度橋。
定當成正覺,喻若待來潮。
。
七
伏藏不離體,珠在內身中。
但向心邊會,莫遠外於空。
八
萬類同真性,千般體一如。
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尋渠。
四生同一體,六趣會歸余。
無明即是佛,煩惱不須除。
一
佛亦不離心,心亦不離佛。
心寂即涅槃,心能即有物。
物則變成魔,無物即見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從何出?(同前卷十九)。
二
能知此心無隔礙,生死虛妄不能覊。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萬四千諸律儀。
(同前卷二九)。
三
凡地修聖道,果地習凡因。
恆行無所踐,常度無度人。
(同前卷十四)(按:傳大士諸詩,馮惟訥、丁福保、逯欽立皆不取,殆疑其爲後人依託。
然如前所錄,湛然〖天寶、大曆間在世〗、延壽〖吳越時僧〗所見,與傳本大致相同,晚唐日本僧人攜歸書目中亦提及其集,知即其依託,亦應出唐時人之手,故錄存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