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岁月-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塞尔玛·弗雷伯格,美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美国幼儿心理健康领域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美国儿童精神分析协会和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会员,1981年凭借在婴幼儿精神健康领域的杰出贡献,被授予“多莉·麦迪逊”奖。

本书畅销美国50年,最初发表于1959年,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关于0~6岁儿童发展的书籍中最好的一本。本书可以帮你了解0~6岁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放下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帮助孩子解决焦虑、排便、自律等问题。尤其是对如何管教孩子还存有疑虑的家长,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必要性。


0~6岁孩子的特征

18个月之前的小婴儿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国里,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来决定世间万物的存在或消失;18个月左右,孩子开始呀呀学语,接受成为一个文明人的训练;2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概念,开始争取自己的独立自主权;3岁左右,孩子开始建立基本的规则感;4岁之后,孩子开始明白别人的感受。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常常会产生一些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恐惧与焦虑,又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线索,帮助孩子舒缓压力。

刚出生

刚刚出生的小婴儿时不时因为饥饿或者不舒服从长长的沉睡中醒来,他暂时还不能聚焦的双眼茫然地将目光停留在一个物体上。他们一般的表达方式,安静睡觉或者哭闹。如果孩子不饿,穿着舒服,他就会满足的呼呼大睡。如果有让他感觉不对劲的地方,那么他就会哭闹!这种混沌状态从出生开始,最少要持续两个月。到两个月之后,小婴儿才会出现与其他人明确的互动。

比如,看到妈妈时,会很开心的冲着妈妈笑。给这个月龄的孩子看画有眼睛和额头的面具,同样会引起他的微笑。这时的孩子是彻头彻尾的脸盲,任何面孔对于他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

8个月左右

但到8个月左右,如果眼前出现的不是熟悉的家人,而是一张陌生的面孔,哪怕是最和蔼可亲,小家伙也会用大哭来表示拒绝,直到父母的出现。在这个阶段,小婴儿会表现得特别粘母亲。因为这个月龄的孩子会以为,自己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所以他会把母亲的离开当成母亲永远消失。为了不让母亲消失,孩子会表现出“粘人”的特性,想尽一切办法紧紧地跟着母亲,即使困了也不肯睡觉,以此确认母亲的存在。“粘人”是每个正常成长的孩子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状态;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焦虑一定是孩子能够承受的。同时孩子也需要逐渐学会与父母的短暂分离。

父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方面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父母要尽量主动地、用心地陪伴,尽量充分满足地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逐渐对父母的爱产生信赖感;另一个方面是当父母需要离开孩子时,也可以放下过多的担心,允许孩子表现出现短暂的焦虑。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让他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生活,尽量建立规律化的生活方式,减少看护人的变动,这些都有利于孩子掌握环境规律,建立对环境和家人的信任感,从而更顺利地克服与父母分离所产生的焦虑。

15个月到3岁

在一岁半左右,孩子开始呀呀学语,到三岁左右,孩子能基本完整的自我表达。但他们对于语言的理解有时会与大人的原意有很大的差异,并由此产生一些大人不能理解的恐慌。

比如,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听说下个月全家要飞到国外去旅行,急得哇哇大哭,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我还没有学会飞呀!”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听到奶奶很着急的对妈妈说:厨房有蚂蚁了,他们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吃掉的!小女孩从此一看到蚂蚁就大哭,说蚂蚁会把她吃掉。

但是孩子会认为父母有着神奇的力量,只需要父母说几句话,或者抱着自己,就能保护自己的安全。孩子的成长中还有一种不容易被觉察的焦虑,来自于他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从两岁左右开始,孩子有了“自我”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与其他事物分离的一个独立体。

随着孩子对自己身体的逐步了解,他们会无意识地玩自己的身体,并渐渐发现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差异。这个时期的父母们对于如何处理小小孩的性游戏,往往容易陷入纠结,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不让孩子形成压抑,又能符合社会规范呢?

作者提到:在三岁以前的阶段,如果孩子抚弄生殖器,父母可以不干涉,或者用其他游戏吸引孩子转移注意力;孩子三四岁之后,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很重要的器官,要格外用心的保护,除了爸爸妈妈和幼儿园老师、检查身体的医生,一定不能让别人触碰,孩子自己也不要在公开场合去触摸,这样会让别人觉得没有礼貌;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不去触碰别人身体的这些部位。

孩子有时会好奇,邀请别的小朋友一起来观察身体,父母如果发现了,可以很平静地让孩子穿好衣服,告诉孩子这样很不礼貌,告诉孩子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图书或者视频课程来学习身体的知识,解答孩子的疑问。但是如果到了七八岁的学龄儿童,依旧当众频繁地触摸生殖器,父母就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意味着孩子存在某种没有被解决的焦虑,孩子在用这种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何应该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大挑战,引导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进化为文明人。这三大挑战是:学习吃饭、排便训练和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攻击性。

学习吃饭

0~3个月婴儿的父母很可能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新生儿让他们饱受折磨。婴儿断断续续哭了好几个小时。他在大吃一顿后打了个盹,一小时后就醒了,呜咽着、烦躁地哭起来,然后尖叫,小嘴同时做着吮吸的动作。如果母亲抱着他,他可能会平静一会儿,但很快又开始大哭大喊。他没有生病,也并非是急性腹绞痛,假设医生检查后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著名育儿专家本杰明·斯波克博士发现,吮吸对于婴儿来说,是一种独立于饥饿之外的需求,吮吸的动作能缓解婴儿口腔产生的紧张感。于是安抚奶嘴被推广应用起来,并成功解决了3个月前婴儿莫名的啼哭。在三四个月之后,只要要逐渐减少安抚奶嘴的使用,不让它成为安抚婴儿唯一的办法,就能避免孩子对安抚奶嘴形成依赖。

孩子9个月之后,孩子已经希望能“独立自主”了,而吃饭往往是他们表现出自己独立性的第一步。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用强制喂食的方式,剥夺孩子自己摆弄餐具的权利,孩子很可能表现出对吃饭的抗拒,并影响到以后的饮食习惯。所以当孩子一岁左右,表现出希望自己吃饭的意愿时,建议家长允许孩子学习使用自己的餐具,哪怕因此要多花时间搞卫生洗衣服,它是孩子学习自理的开始,也能避免日后孩子形成更严重的进食障碍。一般来说,经过半年左右的学习,孩子就能基本掌握自己吃饭的简单技巧了。

排便训练

什么时候开始排便训练最好?”我们可以从儿童发展的知识中找到一些线索。要让一个孩子配合排便训练,他必须能控制括约肌,延迟排便冲动,发出要上卫生间的信号或者能自己去卫生间。正常儿童要到15~18个月或更大一点时,才可能发展出这些能力。

开始训练的时候,父母首先需要让孩子知道排便这件事是什么,以及鼓励孩子在排便前做出表达;其次,最好由孩子自己来主导这项训练,也就是说,让孩子有了要便便的感觉时自己去坐便,而不是在规定的时间,被父母安排坐便。最后,刚开始的训练最好从坐便盆开始,这样孩子坐上去之后,脚能够踩到地面,也避免孩子担心自己掉下去的恐惧。

在排便训练期间,不要同步进行其他的训练,以免孩子压力过大。如果孩子出现某些身心障碍,比如进食障碍、乱发脾气或者睡眠障碍等等,就很可能意味着现在的训练强度已经引起了孩子的不适,父母需要暂时放弃训练,等上两三个星期,等障碍现象消失了,再改用更轻松的训练方式继续。

除了给孩子避免过大的压力,也要避免让孩子有羞愧和挫败感。因为排泄是人的本能需要之一,所产生的负面感受可能会对孩子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项训练一般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期间,如果孩子的配合意愿出现反复,表现得一会儿合作一会儿不合作,这都是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们坦然接受就好了,一定不要去和孩子较劲。

攻击冲动

孩子的自我意识要到两岁左右才真正成形,在此之前,孩子并没有攻击别人的意识。然而,即使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到三岁时,孩子也只能依靠外界力量的约束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控力,而无法形成自己内在的约束力。因内在约束而产生的道德感要到孩子五六岁时才会出现,十岁左右才能在人格中稳定下来。那么,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内在约束之前,父母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克制攻击的冲动呢?

对于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替代品来转移孩子的攻击冲动。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玩具,让他生气时就这些玩具,帮助孩子渡过最难受的情绪调整期。千万不要用强行压抑孩子的本能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攻击性。

作者在书中提到,有一个小姑娘因为攻击小弟弟,经常被爸爸打。不久之后,她就变成了一个完全没有攻击性的孩子,对很多东西都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并出现了睡眠障碍。而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引导孩子释放攻击情绪的同时,逐渐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这种更文明的方式来处理冲突,避免直接攻击的行为。

比如,当自己的玩具被抢走时,告诉对方:“我很生气,把我的玩具还给我!”这就是孩子学习克制冲动、从本能的处理方式过渡到理性处理的开始。

三岁之前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控制自如的程度,所以父母不能对孩子的克制能力期望太高;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就可以不去引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父母需要对孩子明确提出要求,否则即使孩子长八九岁,已经具备了更高级的情绪控制能力,如果父母不做引导和要求,孩子也只会一直沿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情绪,因为这种本能的方法更容易做到。


父母的爱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从母亲开始的。在婴幼儿早期,饥饿是孩子最难以忍受的痛苦,而母亲通过哺乳能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解除孩子的痛苦。这种经验不断重复,于是婴儿将母亲视为自己获得满足的源泉,对于婴儿来说,母亲就代表着整个世界。

发展心理学后来的研究表明,婴儿早期,母亲与孩子依恋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成年后与世界的关系。随着婴儿对母亲依恋的产生,相对应的,婴儿也对母亲的离开产生了焦虑。为了克服这种焦虑,婴儿开始接受“妈妈消失了还会再回来”的事实,并发现了独立于自己意识之外的世界,也发现了自己是独立于母亲之外的另一个个体。因此,通过对母亲的依恋,婴儿才发现了“自我”和外部世界,发现了因为“爱”的纽带而联系在一起的其他家人。

“家”带给孩子满足感、愉悦感和安全感,这些感受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提供了孩子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成长动力。随着孩子对外部世界了解的增加,语言让孩子的行为和思维逐渐摆脱生理需要的束缚,向更高级的思维模式发展。通过语言,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更加顺畅和清晰。在建立规则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语言的禁令来约束孩子,孩子也可以通过重复父母的话来控制自己的冲动。

比如,当父母告诉孩子:“开水烫,不摸。”孩子往往一边重复着“不摸”,一边缩回伸向开水的手。这个时候孩子会通过语言来学习自我约束。

但是真正让孩子愿意接受约束、培养自律能力的根源,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爱父母,希望自己的表现能让父母开心,所以,孩子会强化被父母赞许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好”的;而抑制被父母批评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不好”的。

在三岁以前,这些“好”和“不好”的标准都是由外界来确定的,孩子心里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内部评判体系;三岁以前的孩子如果淘气了,只要没有被抓到,没有被批评,孩子自己并不觉得羞愧。但是从四岁开始,如果孩子做了父母认为“不好”的事情,无论父母在不在场,孩子都会有羞愧的表现。这就说明孩子心里已经有了一位父母的代言人,当父母不在场的时候,这位代言人会提醒孩子,做应该做的事情,克制住干坏事的冲动。从这里开始,孩子的自律意识就萌芽了。

在孩子学习自律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十分重要。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爸爸责备的眼神会引发孩子的自责,让孩子难受,而这种难受对于孩子自制力的形成是有益的,因为要避免这种难受的感觉,孩子才会想办法控制自己,不去做让爸爸责备的事情,这就是自律的习得过程。要知道武力惩罚这种方式并不能让孩子反省,反而让孩子在干坏事时产生了补偿心理,削弱了孩子的自律性。

作者说,那些想尽办法激怒父母来打自己的孩子,是想通过挨打把做错事后的内疚感一笔勾销,此后继续心安理得地做父母不允许他做的事。对这样的孩子恰恰不能打!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在管教孩子时简直是束手无策,那么最好坐下来想一想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是什么在破坏亲子关系。

魔法岁月 导图
魔法岁月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