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歲月-讀書筆記
作者塞爾瑪·弗雷伯格,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美國幼兒心理健康領域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美國兒童精神分析協會和美國精神分析協會會員,1981年憑藉在嬰幼兒精神健康領域的傑出貢獻,被授予「多莉·麥迪遜」獎。
本書暢銷美國50年,最初發表於1959年,深受讀者歡迎,被譽為關於0~6歲兒童發展的書籍中最好的一本。本書可以幫你了解0~6歲孩子的生理與心理變化,放下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幫助孩子解決焦慮、排便、自律等問題。尤其是對如何管教孩子還存有疑慮的家長,這本書詳細分析了對孩子進行管教的必要性。
0~6歲孩子的特徵
18個月之前的小嬰兒活在「我主宰世界」的魔法王國里,他依照自己本能的需要來決定世間萬物的存在或消失;18個月左右,孩子開始呀呀學語,接受成為一個文明人的訓練;2歲左右,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概念,開始爭取自己的獨立自主權;3歲左右,孩子開始建立基本的規則感;4歲之後,孩子開始明白別人的感受。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常常會產生一些不符合成人邏輯的恐懼與焦慮,又無法用語言清晰地表達,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發現線索,幫助孩子舒緩壓力。
剛出生
剛剛出生的小嬰兒時不時因為飢餓或者不舒服從長長的沉睡中醒來,他暫時還不能聚焦的雙眼茫然地將目光停留在一個物體上。他們一般的表達方式,安靜睡覺或者哭鬧。如果孩子不餓,穿着舒服,他就會滿足的呼呼大睡。如果有讓他感覺不對勁的地方,那麼他就會哭鬧!這種混沌狀態從出生開始,最少要持續兩個月。到兩個月之後,小嬰兒才會出現與其他人明確的互動。
比如,看到媽媽時,會很開心的衝着媽媽笑。給這個月齡的孩子看畫有眼睛和額頭的面具,同樣會引起他的微笑。這時的孩子是徹頭徹尾的臉盲,任何面孔對於他來說都是沒有區別的。
8個月左右
但到8個月左右,如果眼前出現的不是熟悉的家人,而是一張陌生的面孔,哪怕是最和藹可親,小傢伙也會用大哭來表示拒絕,直到父母的出現。在這個階段,小嬰兒會表現得特別粘母親。因為這個月齡的孩子會以為,自己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了,所以他會把母親的離開當成母親永遠消失。為了不讓母親消失,孩子會表現出「粘人」的特性,想盡一切辦法緊緊地跟着母親,即使困了也不肯睡覺,以此確認母親的存在。「粘人」是每個正常成長的孩子都不可避免會出現的狀態;在正常情況下,這種焦慮一定是孩子能夠承受的。同時孩子也需要逐漸學會與父母的短暫分離。
父母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努力幫助孩子適應,一個方面是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父母要儘量主動地、用心地陪伴,儘量充分滿足地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逐漸對父母的愛產生信賴感;另一個方面是當父母需要離開孩子時,也可以放下過多的擔心,允許孩子表現出現短暫的焦慮。在孩子小的時候,儘量讓他在一個穩定的環境裡生活,儘量建立規律化的生活方式,減少看護人的變動,這些都有利於孩子掌握環境規律,建立對環境和家人的信任感,從而更順利地克服與父母分離所產生的焦慮。
15個月到3歲
在一歲半左右,孩子開始呀呀學語,到三歲左右,孩子能基本完整的自我表達。但他們對於語言的理解有時會與大人的原意有很大的差異,並由此產生一些大人不能理解的恐慌。
比如,一個三歲的小男孩聽說下個月全家要飛到國外去旅行,急得哇哇大哭,問他為什麼呢,他說:「因為我還沒有學會飛呀!」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聽到奶奶很着急的對媽媽說:廚房有螞蟻了,他們會把所有的東西都吃掉的!小女孩從此一看到螞蟻就大哭,說螞蟻會把她吃掉。
但是孩子會認為父母有着神奇的力量,只需要父母說幾句話,或者抱着自己,就能保護自己的安全。孩子的成長中還有一種不容易被覺察的焦慮,來自於他們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從兩歲左右開始,孩子有了「自我」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與其他事物分離的一個獨立體。
隨着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逐步了解,他們會無意識地玩自己的身體,並漸漸發現男孩和女孩的生理差異。這個時期的父母們對於如何處理小小孩的性遊戲,往往容易陷入糾結,應該怎麼做才能既不讓孩子形成壓抑,又能符合社會規範呢?
作者提到:在三歲以前的階段,如果孩子撫弄生殖器,父母可以不干涉,或者用其他遊戲吸引孩子轉移注意力;孩子三四歲之後,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很重要的器官,要格外用心的保護,除了爸爸媽媽和幼兒園老師、檢查身體的醫生,一定不能讓別人觸碰,孩子自己也不要在公開場合去觸摸,這樣會讓別人覺得沒有禮貌;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不去觸碰別人身體的這些部位。
孩子有時會好奇,邀請別的小朋友一起來觀察身體,父母如果發現了,可以很平靜地讓孩子穿好衣服,告訴孩子這樣很不禮貌,告訴孩子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通過圖書或者視頻課程來學習身體的知識,解答孩子的疑問。但是如果到了七八歲的學齡兒童,依舊當眾頻繁地觸摸生殖器,父母就需要引起重視,因為這意味着孩子存在某種沒有被解決的焦慮,孩子在用這種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何應該成長過程中的挑戰
如何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三大挑戰,引導孩子從一個自然人進化為文明人。這三大挑戰是:學習吃飯、排便訓練和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攻擊性。
學習吃飯
0~3個月嬰兒的父母很可能會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新生兒讓他們飽受折磨。嬰兒斷斷續續哭了好幾個小時。他在大吃一頓後打了個盹,一小時後就醒了,嗚咽着、煩躁地哭起來,然後尖叫,小嘴同時做着吮吸的動作。如果母親抱着他,他可能會平靜一會兒,但很快又開始大哭大喊。他沒有生病,也並非是急性腹絞痛,假設醫生檢查後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著名育兒專家本傑明·斯波克博士發現,吮吸對於嬰兒來說,是一種獨立於飢餓之外的需求,吮吸的動作能緩解嬰兒口腔產生的緊張感。於是安撫奶嘴被推廣應用起來,並成功解決了3個月前嬰兒莫名的啼哭。在三四個月之後,只要要逐漸減少安撫奶嘴的使用,不讓它成為安撫嬰兒唯一的辦法,就能避免孩子對安撫奶嘴形成依賴。
孩子9個月之後,孩子已經希望能「獨立自主」了,而吃飯往往是他們表現出自己獨立性的第一步。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用強制餵食的方式,剝奪孩子自己擺弄餐具的權利,孩子很可能表現出對吃飯的抗拒,並影響到以後的飲食習慣。所以當孩子一歲左右,表現出希望自己吃飯的意願時,建議家長允許孩子學習使用自己的餐具,哪怕因此要多花時間搞衛生洗衣服,它是孩子學習自理的開始,也能避免日後孩子形成更嚴重的進食障礙。一般來說,經過半年左右的學習,孩子就能基本掌握自己吃飯的簡單技巧了。
排便訓練
什麼時候開始排便訓練最好?」我們可以從兒童發展的知識中找到一些線索。要讓一個孩子配合排便訓練,他必須能控制括約肌,延遲排便衝動,發出要上衛生間的信號或者能自己去衛生間。正常兒童要到15~18個月或更大一點時,才可能發展出這些能力。
開始訓練的時候,父母首先需要讓孩子知道排便這件事是什麼,以及鼓勵孩子在排便前做出表達;其次,最好由孩子自己來主導這項訓練,也就是說,讓孩子有了要便便的感覺時自己去坐便,而不是在規定的時間,被父母安排坐便。最後,剛開始的訓練最好從坐便盆開始,這樣孩子坐上去之後,腳能夠踩到地面,也避免孩子擔心自己掉下去的恐懼。
在排便訓練期間,不要同步進行其他的訓練,以免孩子壓力過大。如果孩子出現某些身心障礙,比如進食障礙、亂發脾氣或者睡眠障礙等等,就很可能意味着現在的訓練強度已經引起了孩子的不適,父母需要暫時放棄訓練,等上兩三個星期,等障礙現象消失了,再改用更輕鬆的訓練方式繼續。
除了給孩子避免過大的壓力,也要避免讓孩子有羞愧和挫敗感。因為排泄是人的本能需要之一,所產生的負面感受可能會對孩子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這項訓練一般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期間,如果孩子的配合意願出現反覆,表現得一會兒合作一會兒不合作,這都是正常現象,爸爸媽媽們坦然接受就好了,一定不要去和孩子較勁。
攻擊衝動
孩子的自我意識要到兩歲左右才真正成形,在此之前,孩子並沒有攻擊別人的意識。然而,即使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到三歲時,孩子也只能依靠外界力量的約束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控力,而無法形成自己內在的約束力。因內在約束而產生的道德感要到孩子五六歲時才會出現,十歲左右才能在人格中穩定下來。那麼,在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內在約束之前,父母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克制攻擊的衝動呢?
對於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我們可以通過給孩子提供替代品來轉移孩子的攻擊衝動。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玩具,讓他生氣時就這些玩具,幫助孩子渡過最難受的情緒調整期。千萬不要用強行壓抑孩子的本能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攻擊性。
作者在書中提到,有一個小姑娘因為攻擊小弟弟,經常被爸爸打。不久之後,她就變成了一個完全沒有攻擊性的孩子,對很多東西都表現出害怕的情緒,並出現了睡眠障礙。而對於已經會說話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引導孩子釋放攻擊情緒的同時,逐漸說出自己的感受,用語言這種更文明的方式來處理衝突,避免直接攻擊的行為。
比如,當自己的玩具被搶走時,告訴對方:「我很生氣,把我的玩具還給我!」這就是孩子學習克制衝動、從本能的處理方式過渡到理性處理的開始。
三歲之前的孩子,心智還沒有發展到可以控制自如的程度,所以父母不能對孩子的克制能力期望太高;但這並不是說父母就可以不去引導孩子學習自我控制。父母需要對孩子明確提出要求,否則即使孩子長八九歲,已經具備了更高級的情緒控制能力,如果父母不做引導和要求,孩子也只會一直沿用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和釋放情緒,因為這種本能的方法更容易做到。
父母的愛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從母親開始的。在嬰幼兒早期,飢餓是孩子最難以忍受的痛苦,而母親通過哺乳能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解除孩子的痛苦。這種經驗不斷重複,於是嬰兒將母親視為自己獲得滿足的源泉,對於嬰兒來說,母親就代表着整個世界。
發展心理學後來的研究表明,嬰兒早期,母親與孩子依戀關係的建立至關重要:母親與嬰兒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成年後與世界的關係。隨着嬰兒對母親依戀的產生,相對應的,嬰兒也對母親的離開產生了焦慮。為了克服這種焦慮,嬰兒開始接受「媽媽消失了還會再回來」的事實,並發現了獨立於自己意識之外的世界,也發現了自己是獨立於母親之外的另一個個體。因此,通過對母親的依戀,嬰兒才發現了「自我」和外部世界,發現了因為「愛」的紐帶而聯繫在一起的其他家人。
「家」帶給孩子滿足感、愉悅感和安全感,這些感受讓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提供了孩子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成長動力。隨着孩子對外部世界了解的增加,語言讓孩子的行為和思維逐漸擺脫生理需要的束縛,向更高級的思維模式發展。通過語言,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更加順暢和清晰。在建立規則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語言的禁令來約束孩子,孩子也可以通過重複父母的話來控制自己的衝動。
比如,當父母告訴孩子:「開水燙,不摸。」孩子往往一邊重複着「不摸」,一邊縮回伸向開水的手。這個時候孩子會通過語言來學習自我約束。
但是真正讓孩子願意接受約束、培養自律能力的根源,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孩子愛父母,希望自己的表現能讓父母開心,所以,孩子會強化被父母讚許的行為,認為這些行為是「好」的;而抑制被父母批評的行為,認為這些行為是「不好」的。
在三歲以前,這些「好」和「不好」的標準都是由外界來確定的,孩子心裡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內部評判體系;三歲以前的孩子如果淘氣了,只要沒有被抓到,沒有被批評,孩子自己並不覺得羞愧。但是從四歲開始,如果孩子做了父母認為「不好」的事情,無論父母在不在場,孩子都會有羞愧的表現。這就說明孩子心裡已經有了一位父母的代言人,當父母不在場的時候,這位代言人會提醒孩子,做應該做的事情,克制住幹壞事的衝動。從這裡開始,孩子的自律意識就萌芽了。
在孩子學習自律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十分重要。孩子愛自己的父母,爸爸責備的眼神會引發孩子的自責,讓孩子難受,而這種難受對於孩子自制力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為要避免這種難受的感覺,孩子才會想辦法控制自己,不去做讓爸爸責備的事情,這就是自律的習得過程。要知道武力懲罰這種方式並不能讓孩子反省,反而讓孩子在幹壞事時產生了補償心理,削弱了孩子的自律性。
作者說,那些想盡辦法激怒父母來打自己的孩子,是想通過挨打把做錯事後的內疚感一筆勾銷,此後繼續心安理得地做父母不允許他做的事。對這樣的孩子恰恰不能打!如果父母發現自己在管教孩子時簡直是束手無策,那麼最好坐下來想一想什麼地方出了差錯,是什麼在破壞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