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读书笔记
本书介绍了6—9岁孩子的世界。童年中期亦被称为“潜伏期”,这一阶段的孩子会逐渐放下对于家庭的依赖,并将生活重心移向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本书事无巨细地描述了孩子是如何面对所遭遇的问题的,例如欺凌、阅读障碍、父母离异以及交友困难等。作者细细解析了儿童的思维及情绪的起伏,可以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参考。
孩子的“小大人”阶段
六七岁的孩子为何喜欢模仿大人,想要让自己变得像一个大人。在这个阶段他们还并不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所以他们会很苦恼,有一种想要迫切长大,却受各种条件限制的矛盾心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在身体上,刚摆脱摇摇晃晃的时代,开始变得强壮,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可以做更多更有力量的动作。心理上,他们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语言能力不断增强,开始萌发出社会意识和抽象思考能力。这会加深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但也让他们产生各种困惑。新环境充满了乐趣,但又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让他们在勇敢向前和留在父母怀里这两个选项间犹豫不决。
比如,孩子学骑车。他们一方面需要协调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找到最佳的平衡感。同时需要克服心理上对摔倒的恐惧。所以骑自行车这件事,往往是很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而很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父母不能代替自己完成这件事,自己遇到的所有困难,都需要独立去解决。因此,学会骑自行车,也可以看作是孩子逐渐摆脱对家人的依赖,谋求独立生活的开始。
那么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如何克服矛盾心理,努力掌握身心上的平衡呢?我们通过3个方面来了解一下。
认知思维
这个阶段,主要表现在现实感的增强。在六岁之前,大部分孩子的认知世界是比较模糊的,他们还不能清楚地分辨现实和想象、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的不同。但到了六岁以后,孩子们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可以理解时间、空间、体积这些概念,并且开始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
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过一套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把这个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归到了“具体运算阶段”里,也就是说,孩子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理解上有了很大进步,逐渐能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并且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学会换位思考。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有比较清晰的关于真实和虚假的判断,比如你说的是真话和还是假话。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孩子的这一种现实感会越来越强。
家庭关系
家庭是孩子最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地方。在6岁以前,孩子会相信爸妈无所不能,这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但到了6岁之后,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并且对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不少,他们会发现父母不是全能的,他们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但这时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还不会发生动摇。父母的关注仍然是他们特别重视的事情。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孩子会有更特殊的感受。在6岁之后,他们会逐渐发现并试着去接受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即便是爸爸妈妈也不完全属于自己一个人,他们还属于其他的兄弟姐妹,还属于他们彼此。这种认识会让他们产生一些失落,并且努力去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重新理解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同理心会让他们开始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会帮助他们更容易接受兄弟姐妹和他一起分享着父母的爱与关注。
老师的重要性
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在学校里他们更追求“公平”这件事儿。很多成年人可能对公平没有特别高的期望。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在这个年龄段会对公平有一种夸张的期待,他们会认为公平的世界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遭遇不公的时候,会非常委屈。
但这种他们眼中的公平,其实只是事情没有按他预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他觉得不公平。当孩子把家庭生活移植到学校生活后,他们会把老师看作是家长一样的权威,把同学看作是兄弟姐妹。然后用那一套从家里学到的关系处理方法去应对学校生活。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是因为家庭关系的规则在学校里不适用。
虽然许多孩子已经察觉到了家与学校的不同,在学校他们只是一群孩子里的一个,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渴望被老师特别关注。如果这时候学校或者老师能够通过设计和明确一些班级制度,营造出班级的秩序和互相尊重的氛围,在接受了这种秩序后,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感到的不公平。
现6到7岁的孩子,刚从婴幼儿时期成长起来,语言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开发,自我意识也开始初步觉醒,他们会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但总体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充分,需要更多时间去协调与平衡。
酷孩子阶段
孩子很快会从“小大人”变成一个想要表现自己的酷孩子。什么是酷孩子呢?比如,8岁以前我们会从孩子的穿衣打扮上看到父母的穿搭品味,但在8岁以后,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进行干涉,那你就能在外观上看到孩子自己的一些风格。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
因为到了八九岁,孩子的身心能力进一步增强,对身心平衡的把握更好了,这让他们开始自由地运用各项能力去达成一些小目标。换句话说,他们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并且尝试着去把握一些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会持续减少,大多数孩子的生活重心,开始在这个阶段更偏向于学校。这个阶段的孩子们虽然已经能够清楚地分辨现实与想象,但这时候各种依托于想象力的游戏,依然对孩子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只不过是以不同于8岁以前的方式表现出来。
寻找认同感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通过探索家庭关系网络寻找认同感。首先,8到9岁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进一步减少,并且开始具有了明确的身份意识,逐渐接受了自己不是世界中心这件事,同时开始更细致地思考该怎么扮演在家庭中的角色。但这种独立意识,也会让他们更喜欢跑到父母的视野之外去。
自己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突然不喜欢和父母亲近了,而且会抗拒一些父母的亲密行为。其实这些行为特征对8-9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时候孩子的关注点,可能会集中在父母以外的其他成员,比如祖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一些关系比较亲密的亲人身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总喜欢摆出一副自己能掌控全局的模样,但内心依然是脆弱的。他们能自信满满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让他们随时返回安全的避风港。但是如果父母感情不合,就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约翰尼连续几天都找理由没去上学,整天待在家里。他爸妈还以为是学校里有人欺负他。但问了学校老师,并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于是妈妈就试着和约翰尼沟通,问到底出了什么事。结果约翰尼哭着告诉妈妈,他想如果自己在家的话,妈妈就会很安全,而爸爸也不会打包行李离开他们了。 妈妈听了这才明白过来,这段时间丈夫因为工作变动,可能会到另一个城市上岗。但他们两人觉得这是大人的事,所以都是私下讨论的,每当约翰尼出现在旁边,他们都会立刻停止讨论。但这反而造成了约翰尼的误会。妈妈立刻向约翰尼保证,爸爸不会离开他们,只是工作上的一些调动而已。但约翰尼还是将信将疑。
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你有一点点迹象,孩子都会发现。如果父母的关系不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对孩子的冲击是永久性的。所以,如果家长要作出一项重大的家庭决策,就一定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变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变化之后可能会丢掉的安全感。
社交活动
如果我们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安全的,那么孩子接下来就会探索世界,孩子更热衷于社交活动,而他们的社交方式就是游戏。
作者提到,孩子通过游戏学到的,和他们在正规课堂上学到的一样多。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八九岁的时候,竟然一点也不想玩游戏,那就要引起注意了。可能你的孩子太害羞,或者心中有顾虑和烦恼,让他们没法上前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而这些顾虑,依靠他们自己一般是很难解决的,如果有人从旁协助就会容易很多。
当然,家长许多时候担心的不是玩本身,而是孩子在外面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八九岁,孩子的身心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他们开始被一些有清楚规则的游戏项目吸引,比如体育活动和棋类游戏。这两种游戏都有一定竞争性,都需要运用才智来击败对手,这也符合这时候的孩子想要调动能力去一展身手的心理。
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太在乎游戏里的输赢,影响情绪。但其实这些竞争性的游戏,只要不过度,对孩子的情绪掌控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还可以教会他希望、失望、胜利、失败等事情的意义。
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识字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是衡量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掌握语言,能在阅读中学会享受文字带给他们的乐趣,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水平差异比较大。
比如,当一个孩子可以读简单的世界名著的时候,另外一个孩子还只能看简单的绘本。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于逼迫孩子阅读,而是要在家庭中营造出一种整体阅读氛围,让孩子自然的融入进来。当父母拿着书阅读的时候,孩子也会参与进来。
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爱好是比较明显的,他们会对虚构世界有比较执着的向往。他们喜欢那种主人公在经历了一场奇幻的冒险后,最终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故事。孩子们会把自己沉浸在一个想象的故事当中,故事里主人公的传奇经历,会让孩子把自己代入进去。这些故事,除了能够帮助孩子进行语言学习之外,还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有一定影响。
当然,有些孩子就喜欢做拼图和找小伙伴一起玩,不必强迫他们做不愿做的事。这都是他们自认为酷的个性表现。但是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无法融入团队,那么这个时候会给孩子造成不小的打击,所以一定要注意。
最后,我想说的是,稳定的家庭网络和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可以安心探索外面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也不例外,我们作为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做些引导,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