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孩子為何喜歡裝大人-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介紹了6—9歲孩子的世界。童年中期亦被稱為「潛伏期」,這一階段的孩子會逐漸放下對於家庭的依賴,並將生活重心移向學校生活與社區生活。本書事無巨細地描述了孩子是如何面對所遭遇的問題的,例如欺凌、閱讀障礙、父母離異以及交友困難等。作者細細解析了兒童的思維及情緒的起伏,可以作為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參考。

孩子的「小大人」階段

六七歲的孩子為何喜歡模仿大人,想要讓自己變得像一個大人。在這個階段他們還並不能夠掌握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所以他們會很苦惱,有一種想要迫切長大,卻受各種條件限制的矛盾心理。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和他們這個年齡段的身心發展狀況密不可分。

在身體上,剛擺脫搖搖晃晃的時代,開始變得強壯,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可以做更多更有力量的動作。心理上,他們的思維正在快速發展,語言能力不斷增強,開始萌發出社會意識和抽象思考能力。這會加深他們對世界的理解,但也讓他們產生各種困惑。新環境充滿了樂趣,但又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這讓他們在勇敢向前和留在父母懷裡這兩個選項間猶豫不決。

比如,孩子學騎車。他們一方面需要協調自己的身體和動作,找到最佳的平衡感。同時需要克服心理上對摔倒的恐懼。所以騎自行車這件事,往往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而很多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父母不能代替自己完成這件事,自己遇到的所有困難,都需要獨立去解決。因此,學會騎自行車,也可以看作是孩子逐漸擺脫對家人的依賴,謀求獨立生活的開始。

那麼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如何克服矛盾心理,努力掌握身心上的平衡呢?我們通過3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認知思維

這個階段,主要表現在現實感的增強。在六歲之前,大部分孩子的認知世界是比較模糊的,他們還不能清楚地分辨現實和想象、抽象概念和具體事物的不同。但到了六歲以後,孩子們開始發展出抽象思維,可以理解時間、空間、體積這些概念,並且開始學會簡單的邏輯推理。

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過一套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他把這個年齡的孩子認知水平,歸到了「具體運算階段」里,也就是說,孩子在分類、數字處理、時間和空間概念的理解上有了很大進步,逐漸能運用符號進行有邏輯的思考,並且逐漸走出自我中心主義,開始學會換位思考。與此同時,他們開始有比較清晰的關於真實和虛假的判斷,比如你說的是真話和還是假話。而在之後的日子裡,孩子的這一種現實感會越來越強。

家庭關係

家庭是孩子最先學習處理人際關係的地方。在6歲以前,孩子會相信爸媽無所不能,這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但到了6歲之後,孩子開始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並且對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不少,他們會發現父母不是全能的,他們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但這時候,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還不會發生動搖。父母的關注仍然是他們特別重視的事情。

如果在一個家庭中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孩子會有更特殊的感受。在6歲之後,他們會逐漸發現並試着去接受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即便是爸爸媽媽也不完全屬於自己一個人,他們還屬於其他的兄弟姐妹,還屬於他們彼此。這種認識會讓他們產生一些失落,並且努力去重新認識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重新理解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同理心會讓他們開始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這會幫助他們更容易接受兄弟姐妹和他一起分享着父母的愛與關注。

老師的重要性

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在學校里他們更追求「公平」這件事兒。很多成年人可能對公平沒有特別高的期望。但對孩子來說,他們在這個年齡段會對公平有一種誇張的期待,他們會認為公平的世界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當遭遇不公的時候,會非常委屈。

但這種他們眼中的公平,其實只是事情沒有按他預想的方向發展,所以他覺得不公平。當孩子把家庭生活移植到學校生活後,他們會把老師看作是家長一樣的權威,把同學看作是兄弟姐妹。然後用那一套從家裡學到的關係處理方法去應對學校生活。但是學校畢竟不是家,孩子會覺得不公平,是因為家庭關係的規則在學校里不適用。

雖然許多孩子已經察覺到了家與學校的不同,在學校他們只是一群孩子裡的一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渴望被老師特別關注。如果這時候學校或者老師能夠通過設計和明確一些班級制度,營造出班級的秩序和互相尊重的氛圍,在接受了這種秩序後,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孩子在遭遇挫折時感到的不公平。

現6到7歲的孩子,剛從嬰幼兒時期成長起來,語言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開發,自我意識也開始初步覺醒,他們會表現得像個「小大人」。但總體來說,他們的身心發展還不充分,需要更多時間去協調與平衡。

酷孩子階段

孩子很快會從「小大人」變成一個想要表現自己的酷孩子。什麼是酷孩子呢?比如,8歲以前我們會從孩子的穿衣打扮上看到父母的穿搭品味,但在8歲以後,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干涉,那你就能在外觀上看到孩子自己的一些風格。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變化呢?

因為到了八九歲,孩子的身心能力進一步增強,對身心平衡的把握更好了,這讓他們開始自由地運用各項能力去達成一些小目標。換句話說,他們開始重新定義自己,並且嘗試着去把握一些自己生活的主動權。

他們對家庭的依賴會持續減少,大多數孩子的生活重心,開始在這個階段更偏向於學校。這個階段的孩子們雖然已經能夠清楚地分辨現實與想象,但這時候各種依託於想象力的遊戲,依然對孩子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只不過是以不同於8歲以前的方式表現出來。

尋找認同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通過探索家庭關係網絡尋找認同感。首先,8到9歲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會進一步減少,並且開始具有了明確的身份意識,逐漸接受了自己不是世界中心這件事,同時開始更細緻地思考該怎麼扮演在家庭中的角色。但這種獨立意識,也會讓他們更喜歡跑到父母的視野之外去。

自己的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突然不喜歡和父母親近了,而且會抗拒一些父母的親密行為。其實這些行為特徵對8-9歲的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時候孩子的關注點,可能會集中在父母以外的其他成員,比如祖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一些關係比較親密的親人身上。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總喜歡擺出一副自己能掌控全局的模樣,但內心依然是脆弱的。他們能自信滿滿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讓他們隨時返回安全的避風港。但是如果父母感情不合,就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約翰尼連續幾天都找理由沒去上學,整天待在家裡。他爸媽還以為是學校里有人欺負他。但問了學校老師,並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於是媽媽就試着和約翰尼溝通,問到底出了什麼事。結果約翰尼哭着告訴媽媽,他想如果自己在家的話,媽媽就會很安全,而爸爸也不會打包行李離開他們了。 媽媽聽了這才明白過來,這段時間丈夫因為工作變動,可能會到另一個城市上崗。但他們兩人覺得這是大人的事,所以都是私下討論的,每當約翰尼出現在旁邊,他們都會立刻停止討論。但這反而造成了約翰尼的誤會。媽媽立刻向約翰尼保證,爸爸不會離開他們,只是工作上的一些調動而已。但約翰尼還是將信將疑。

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你有一點點跡象,孩子都會發現。如果父母的關係不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對孩子的衝擊是永久性的。所以,如果家長要作出一項重大的家庭決策,就一定要照顧到孩子的感受。而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變化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變化之後可能會丟掉的安全感。

社交活動

如果我們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安全的,那麼孩子接下來就會探索世界,孩子更熱衷於社交活動,而他們的社交方式就是遊戲。

作者提到,孩子通過遊戲學到的,和他們在正規課堂上學到的一樣多。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八九歲的時候,竟然一點也不想玩遊戲,那就要引起注意了。可能你的孩子太害羞,或者心中有顧慮和煩惱,讓他們沒法上前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而這些顧慮,依靠他們自己一般是很難解決的,如果有人從旁協助就會容易很多。

當然,家長許多時候擔心的不是玩本身,而是孩子在外面玩什麼、怎麼玩、跟誰玩。八九歲,孩子的身心能力已經得到了較大提高,他們開始被一些有清楚規則的遊戲項目吸引,比如體育活動和棋類遊戲。這兩種遊戲都有一定競爭性,都需要運用才智來擊敗對手,這也符合這時候的孩子想要調動能力去一展身手的心理。

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太在乎遊戲裡的輸贏,影響情緒。但其實這些競爭性的遊戲,只要不過度,對孩子的情緒掌控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還可以教會他希望、失望、勝利、失敗等事情的意義。

培養閱讀興趣

閱讀識字能力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密不可分,是衡量孩子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掌握語言,能在閱讀中學會享受文字帶給他們的樂趣,就可以獲得更豐富的體驗。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語言水平差異比較大。

比如,當一個孩子可以讀簡單的世界名著的時候,另外一個孩子還只能看簡單的繪本。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急於逼迫孩子閱讀,而是要在家庭中營造出一種整體閱讀氛圍,讓孩子自然的融入進來。當父母拿着書閱讀的時候,孩子也會參與進來。

這個階段孩子的閱讀愛好是比較明顯的,他們會對虛構世界有比較執着的嚮往。他們喜歡那種主人公在經歷了一場奇幻的冒險後,最終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故事。孩子們會把自己沉浸在一個想象的故事當中,故事裡主人公的傳奇經歷,會讓孩子把自己代入進去。這些故事,除了能夠幫助孩子進行語言學習之外,還會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有一定影響。

當然,有些孩子就喜歡做拼圖和找小夥伴一起玩,不必強迫他們做不願做的事。這都是他們自認為酷的個性表現。但是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無法融入團隊,那麼這個時候會給孩子造成不小的打擊,所以一定要注意。

最後,我想說的是,穩定的家庭網絡和家庭環境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可以安心探索外面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孩子也不例外,我們作為家長可以順着孩子的興趣,做些引導,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

6-9歲的孩子為何習慣裝大人 導圖
6-9歲的孩子為何習慣裝大人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