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企业-读书笔记
一人企业是一种新颖的经营方法,专注于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大,维持小规模进而带来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CEO,一人企业是每个人在新的科技条件下的商业新模式。选好自己的商业模式,一个人负责。保持小规模,保持变好,而非盲目扩张变大。"一人企业”是数字经济下,个体创业新模式。
一人企业认为个体可以以小而美的方式实现个人商业增长。并对一人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吸引客户,如何发挥个体优势,同大企业竞争,获得稳定的回头客,持续的经济利润增长,而非盲目扩大规模。实现变好才是真的增长。
什么是“一人企业”
什么是一人企业?作者认为,一人企业就是以精简的方式工作而不是盲目地扩张或增加自己的工作。“一人企业”的经营理念不只适用于“只有一个人的企业”——它是一种商业模式,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实力来变得更自立,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更负责任。尽管“一人企业”可以是小企业或者“只有一个人的企业”,它和大多数小企业还是有区别的。
那些小企业的终极目标一般是不断扩张,不断增加收益;而“一人企业”拒绝盲目增长,坚持小规模发展。本书中的很多调研结果强有力地印证盲目增长只会带来更多问题,它会导致人才流失、成本不可控、每天的工作量增加,逼着你去裁员、低价出售你的企业,甚至彻底关门。
那么追求更精简、更智慧、更高效、更强适应力的经营理念会怎样呢?保持小规模就无须成为任何事物的垫脚石,也不会承受商业失败的风险——相反,它可以成为你的终极目标或者明智的长期发展战略。
那么,你可能会说,事业不是应该越做越大吗?为什么作者会说,要保持小规模发展呢?那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扩张呢?
企业扩张的原因
作者认为,企业追求扩张的原因有四点:通货膨胀、投资者的意志、客户流失和创业者的自我意识。
第一,通货膨胀。就是说,企业生产产品的原料和租金或者一些其他的费用都在不断增长,如果企业不通货膨胀,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会受损。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抬高产品价格,然后拿出多出来的利润去投资其他高回报率的领域。
第二,就是投资者的意志。如果一个风投公司今天为你的企业注资100万美元,它会希望这笔本金在几年内,在你这里至少翻三番。为实现这个目标,你的企业就必须追逐增长,在追逐增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去做很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甚至完全违背你创业的初衷。
所以,作者说,“一人企业”是最好的经营模式。因为企业可以专注地做好你的产品或者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而不用着急获得回报,更不必面对突然增加的成本。
第三,客户流失的问题。当客户流失时,要想维持盈利,就要开拓客户群。大部分企业更愿意去挖掘新客户,而不愿意去留住老客户。但作者说,调查显示增加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往往是留住一个老客户的5倍 。与其一味拉新,不如做好服务和产品,让老用户不要流失。
第四,创业者的个人意识。就是创业者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是,大部分领导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习惯性地忽视企业增长对自己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自己将会成为一个除了工作以外,没有闲暇时间的人。
但是作者认为,如果你的公司给你带来的收益能让你满意,你也没有那么追求社会声望,那么,你完全可以维持一个小规模的“一人企业”。
不盲目追求增长
我们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自由职业已经很普遍了,千禧一代更喜欢以自由灵活、自主度更高的工作模式转变,商业世界正不断被新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所颠覆。
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变工作方式让我们有机会用最小的投资、人力和时间成本来发展。作者自己就是一个“一人企业家”,他工作了将近20年了,每年都能获得稳定且有所增长的收入。
这和他很多在大企业或初创企业工作的朋友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每当经济形势出现变化时,他们就常常面临被裁员和减薪。在美国,为自己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也不雇佣任何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15年,这些人中,年收入达100万美元的,人数增长了将近6%。
书中有一个案例,乳木设计公司(MilkWood Designs)的创始人和负责人米兰达·希克森为旧金山湾区的小型初创企业做工作空间设计。她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的独特内部风格和沟通风格定制设计工作空间,包括出售或定制精美家具、整体空间设计以及随着公司规模扩张或精减调整办公空间。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米兰达曾梦想穿上西装在企业里当白领。小时候,她的父亲史蒂夫·希克森从一家大型建筑企业下岗,开始自主创业。他之前的工作可以说是很稳定、很安全的,但是当行业或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大企业就会裁员,有时候大部分员工都跟着遭殃。
米兰达的父亲在他家位于旧金山郊区的车库创办了一家项目管理公司。那是一个连窗户都没有的房子,他们家的人叫它“盒子”。“爸爸去哪了?是不是在盒子里?”在这个简陋的家庭办公室里摆着他们家唯一一台电脑,电脑的显示器上贴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经费=死亡”,这也是她父亲的经营理念。他不会盲目求多求大,他只是与几个自由职业建筑师、工程师和评估师建立联系,而且只在需要的时候雇佣他们。因为企业只有他一个人,当市场出现变化或者当他喜欢的一些特定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时,他就很容易调整。将“一人企业”维持在小规模让他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他可以在白天教小米兰达游泳和打篮球,晚上工作。
米兰达毕业后开始在硅谷的初创企业工作。她很享受这些工作带给她的友谊、出差机会和团结互助的氛围,但同时她也面临着职场上的不平等待遇。尽管那些富有的男性白人领导在企业内部宣扬包容和开放的价值观,她还是经常遭遇职业发展受限的情况。因此她选择离开企业,自己单干,这样她的自主性更高,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她父亲的“经费=死亡”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她也采取和父亲一样的经营方式。她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雇佣一些油漆工、搬运工、安装工和木匠,她会在过去的同事中选择一些信得过的人来为她工作,同时也会考虑别人直接介绍给她的人。她会付给这些人较高的薪水,从而激励他们做好更小规模的项目或者在周末工作。因为她所付的薪水较高,他们的工作质量也就很高,这样她就可以向客户收更高的费用。同时,通过维持小规模,她可以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那就是以小型初创企业为客户;而大规模、高投入的室内设计公司一般不会选择这种客户,因为他们要追逐更高的收益。
米兰达没有选择留在正在迅速成长的大企业,也没有盲目扩张自己的企业,因为她意识到了,不断扩张往往会带来压力和焦虑。如果雇佣了员工,就要对他们负责,因为你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他们需要用这份收入还贷款,养活家人,甚至供孩子上大学。这是很沉重的责任。
但是雇佣自由职业者就不一样了,你只需要在特定的项目上对他们负责。米兰达量力而行,找到了一种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承担责任,从而取得成功的方法。
一人企业不盲目追求增长的理念,不但对个人创业者有启发,对很多初具规模的中型企业更有价值,因为这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面临增长和成本的矛盾。很多初创企业关注增长和不惜一切成本所能取得的巨大利润,这样的企业往往非常依赖投资者投入的第一笔资金。
相反,“一人企业”关注稳定独立、长期适应力、在成本较低的范围内盈利,而且它们不需要外部投资。“一人企业”更关注当下可以实现的事,而不是在拿到外部投资后才能办到的事,它们可以在没有资本注入的情况下开始运营。
如何打造“一人企业”
作者认为,作为“一人企业”,你需要尽快盈利。由于你不能依赖投资者大量注入资金来生存,因此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你要尽快发布你的产品或服务,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共享信息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快速发布的过程也可以提供完美的学习体验。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最简化可实行产品”
“最简化可实行产品”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它的优势是成本低,能够体现出产品的特色,而且可以不断迭代。MVP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还是一个过程,是由开发、测量、迭代三个环节形成的循环圈。也就是说,要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开发出一个最简化并且切实可用的产品,通过快速迭代来验证用户痛点。
比如,微信的最小可行性产品就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它的1.0版本今天看起来非常简陋,只有四个基本功能:发送文字、发送图片、导入通讯录、设置头像和微信名。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摩托罗拉花了10年的时间和50亿美元用于打造铱星计划。而MVP方法的好处在于,其能将复杂的产品“做小”,使其能够快速地推向市场,以获得用户的反馈,从而可以快速迭代,节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在创立企业之初,不要追求豪华的办公室,公司的规模、网站建设等等这些东西,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盈利,这些完全可以等我们盈利之后再去思考。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先把当下的事情做了,然后再慢慢发展。你需要思考的是,我的产品能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能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我们怎么优化这个产品可以更好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等等。
比如,作家亚历山德拉·弗兰森没写书之前,其实有一份在广播公司的全职工作。在离职后的几天里,她没有急于租办公室或者制作名片,而是给她认识的每个人发邮件,包括她的父母、朋友、大学老师、前同事、网上的朋友等等她能想到的每一个人。她写邮件告诉他们她离开了广播公司,目前是自由职业撰稿人,可以开始做新项目。她在邮件中提到了她要找的工作类型。她一共给60个人发了邮件,几乎每个人都回复了她,他们要么向她介绍一些对她来说有用的人,要么提出要雇佣她做项目。 她先从3个小项目开始做起,做完这3个项目之后,这些首批客户又继续雇佣她,或者把她介绍给其他的有写作工作需求的人,这样她就又有3个项目可以做了。工作就这样滚雪球似地增加,现在她已经提前计划了未来一整年的工作。她没有从一开始就寻求增长和利润,或者设计好接下来的步骤,她一开始想的只是怎样立即给客户带来满意的效果。
以小规模起步、没有过多客户的状态经营,会让你积累经验,孕育自己的商业理念。这是你调研你的客户,了解你自己边界最宝贵的时间,完全没必要以失控的速度去吸引别人的注意。
设定上限
大多数企业都会设置目标愿景,但是很少有企业会考虑自身发展的上限。相反,他们常常会关心企业目标的下限——利润和收入的持续增长,他们会设计一个这样的目标,“这个季度我要赚100万美元”或者“我们的邮箱列表每天要增加2000人”。他们会设计他们所希望达到的最低门槛,同时假设如果能得到更多,那就更好了。
但是如果我们为目标设计一个上限呢?比如,“我希望这个季度赚至少100万美元,但不超过140万美元”或者“我们的邮箱列表每天要增加2000人,但不超过2200人”。
在商业领域,大多数情况下,可持续性存在一个神奇地带。如果增长过快,就会出现问题,比如雇佣员工的速度赶不上企业增长的速度,或者企业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规模的需要。如果你想得到足够的利润,下限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想要的不止这些呢?如果你希望得到的利润高于你所需要的,那么这有多大意义呢?如果你盲目追求增长,这对你、你的企业或者你的客户有多大好处呢?
比如,汤姆·菲什伯恩曾经是一名大型食品公司的营销副总裁,为了实现自己专心画漫画的愿望,他辞去了高薪的工作。7年后,汤姆已经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了,为许多跨国企业创作漫画,他的收入涨到了之前做企业高管时的2到3倍,但他并没有给自己的工作室开办事处,雇佣更多员工。他的企业还是只有他和他妻子,以及一些自由职业者,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项目。汤姆和妻子在家里一个充满阳光的工作室工作,两个女儿常在下午坐在他们旁边画画。 一般来说,在商业领域,成功总会带来发展,但汤姆不太关心如何经营管理。他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当然知道商业规则,也知道如何将这些理论用到大型企业的管理中,他只是对执行这些规则不感兴趣。如果汤姆把注意力放在不断壮大自己的企业上,忙着管理员工,那么即使客户排着队来请他,他也没有时间画画,更别提和家人们在一起相处。对汤姆来说,这样的发展不明智也不合逻辑,而且他的生活观和职业观相悖,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作者认为,这是正常的选择。不正常的是当今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总是告诉我们越多越好,这让我们习惯盲目求大。我们追求更大的房子、更快的车,我们的储物间被塞得满满的。
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其实是“足够”甚至是“更少”,因为“更多”意味着生活和商业领域面临更大压力、更多问题以及更多的责任,创业也是这样。
价值观
保持个性,让你的产品和企业拥有稳定、明确的价值观。保持小规模、不去寻求增长需要我们守住诚信,也需要保持个性,用更适合自己也更有利于客户的方式去经营一个团队。
因为“一人企业”不追求高速和盲目的扩张,所以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客户的忠诚度。发展壮大意味着损失个性,你不敢再直接表明态度,因为那样可能会拒绝一部分潜在用户,而这很有可能是你的特色所在。所以,一人企业要做的是保持个性,得到用户的忠诚度,然后再慢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