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读书笔记
《不管教的勇气》以阿德勒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用哲学的观点为我们讲述如何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独立、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学习、如何与孩子构建起更加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等。通过淡定坦然的不管教,为孩子赋予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动力。什么叫做不管教的勇气?就是说你要尽量的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不批评也不表扬。
如何教育孩子
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养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呢?作者说,为什么大量的家庭的教育,都在不断地重复?就是说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法,可能并没有那么成功,让你的内心产生了那么多的痛苦。然后你的事业,也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你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然后等你长大了以后,你就用你父母对你的方法原封不动地又用在了孩子的身上。然后希望你的孩子这次发生奇迹,跟你变得不同。
每一个成年人都会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好。所以这种郁郁寡欢的心情,导致我们去回顾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时候,只做了浅层次的总结和反思。他会想当年我要听我爸的话好好学习就好了。所以,我应该让我的孩子好好学习,然后他们应该听我的。这就是我们很多家庭教育不断重复的原因。但你应该这样想:我为什么不听话?我为什么不愿意配合父母的要求?我为什么希望放弃我的人生,而不是让我当年就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东西跟我父母的教养方法,有没有关系呢?大量的人不会想到这一层,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就是不停地再去要求他的孩子上学。而且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小时候读书越差的人,在对待孩子上学这件事上越较真,会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但是,你应该想想孩子那幺小,他会比当年的你更懂事吗?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吧。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作者说,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所以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方法。不管你是批评孩子,给他压力,还是表扬孩子都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的正确做法是让孩子学会自立。无论是柔和的表扬,还是残酷的批评,这时候你都没法建立一个跟孩子的良好关系。而没有良好关系,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指导。那么自立的标准是什么呢?
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
一个自立的人,必须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并且愿意承担这个后果。但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是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自己做决定。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你必须得学会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并且为此负责。不要选择去抱怨社会,抱怨任何人,因为选择是你自己做的。
比如,作者在小的时候就会自己做决定。他会回家跟妈妈商量说:我能不能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而妈妈回答他的那一刻让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妈妈说: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了。他突然意识到,他自己可以为自己作出选择,作出决定。
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
什么样的人不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呢?就是我们被赞美和批评左右的时候。我们需要得到反馈,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得到外界的评价。比如,朋友、领导、家人。如果大家说你做的很好,那么可能你会多做一些。如果大家说,这件事不对,可能你就不会去做。因为,你会觉得这件事如果我做错了,会很丢脸。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大量的选择,看起来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其实并没有独立的判断,并没有自己的思考。你要做到的是,我做这件事对还是不对,自己心里要有标准,跟其他人没关系。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很多人做一件事情会觉得别人帮助我是应该的,别人一定要围着我转。这是不对的,没有人有义务去帮助你,包括自己的家人。你遇到了困难,你不高兴,所有人都要看你的脸色行事,就代表着你还没有长大。那什么是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呢?我们首先说说批评和表扬会有什么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总是被批评的方式来教育。很有可能他会变成一个懦弱儿,原因是批评不可能改变一个人。
比如,孩子赌博。父母天天打、骂,有效吗?没有效果。你会发现,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这种批评所带来的,都是他持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为什么呢?根据阿德勒的理论,阿德勒说,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在努力地争取一件事,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所以,当父母从来不关注孩子学习成绩是否进步了,孩子就一定会想办法,找一些你真的会关注我的事情来做。比如说赌博、玩游戏。因为这是他本能的需要。所以批评不可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改变。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作者说,你首先应该知道,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因为孩子从来都不是为父母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这个人自己学习的话,失败恰恰是学习最好的机会。然后,不要反复唠叨孩子,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叛逆。那为什么孩子会叛逆呢?原因是唠叨会让孩子知道对也不去做。我就跟你对着干。为什么?因为他嫌你烦。所以,我就故意地要伤害你。而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孩子的真实面。
然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训斥,要平等地对待。那你说孩子做对的事以后,我们也不表扬吗?岸见一郎说,我们要做的事是谢谢你。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做对的事,表达出谢谢的时候,孩子立刻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做对了。并且他获得了价值感。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失败的结果。很多喜欢替孩子做事的家长,叫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我们不相信他能够做得好,我们也不尊重他自己独有的选择权。我们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败的后果。
体罚没有意义
很多家长喜欢体罚,觉得体罚的时候,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去教育他。他说,体罚不是教育,体罚只是报复。报复什么呢?是为了给自己的愤怒找一个正当理由。在孩子做了很多错误的事的时候,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诉求方式。
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
学习对于家长来说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很多父母说,我每天教每天教他就是学不会,成绩就是上不来。但作者说,如果这个孩子会学习,那么他会很轻松的把成绩提上去。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怎么才能教会孩子学习的喜悦?作者说,第一,你要让他知道求知本身的乐趣。第二,你要让他奉献社会。就是我们从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不意味着你自己赚钱,并不意味着你自己开豪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意味着你对这个社会有价值,你为这个社会能够作出贡献。只有父母把奉献社会和求知的乐趣这两件事告诉孩子,孩子才能够真的找到学习的喜悦。这时候你会发现,有求知的乐趣的孩子,他善于坚持。没有求知乐趣的孩子,马上就会放弃。
比如,我已经考上了,所以我就不学了。我完成作业了,所以我不学了等等。都有可能。还有认为孩子不如自己、小瞧孩子的父母,孩子是不会听你说话的。如果你不断地贬低自己的孩子,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分分钟就能感觉得到,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细腻的。他就再也不会听你的话了。
然后,千万不要开口只谈学习。因为孩子会没有存在感,孩子会觉得他在家里无足轻重,不重要。我是这个家的学习工具。我的父母高不高兴取决于我的成绩好不好。那你怎么才能让孩子有存在感呢?你需要对孩子表示感谢。比如,他陪你散步,你可以感谢他;他做了一些家务活,你可以感谢他;他对别人说了体谅的话,你也可以感谢他。你要让他知道他在这个家里,是一个全方位存在的人,而绝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和学习的工具。因为如果我们只盯着学习这件事,而不去关注孩子别的方面的付出,孩子就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感,也不会有自控力,就更不会好好学习。
千万不要跟孩子说,学习是先苦后甜。学习是一个持续的事,而且学习本身是有乐趣的。作者说,孩子总会学习。你唯一能做的事,是信任、等待、感谢。所以,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孩子有点耐心。
不要考生优待
在家里边不要因为孩子是考生就特殊照顾他,不要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个阶段性的事。因为这样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还会让孩子觉得把这段时间熬过去就好了,但学习其实是一个持续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不要让孩子憎恨上学习。
如何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我们要学会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阿德勒说过,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比如,我想要学习phony,那么你是可以学会的,只要你愿意去学。不要灌输自己一种想法,认为自己做不到,如果你这样想,那么这种想法会伴随你一生。
比如,很多父母会跟孩子说,你就是没有自控力,你就是管不了自己,你将来就是没出息。当你从小给他植入这些东西的时候,孩子就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所以,我们需要赋予孩子勇气,让他知道任何人可以做到所有事。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我们要学会把孩子的缺点当作优点来看待。比如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候你要想,这个孩子善于发散性思维。他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好。他不是那种专注型人才,他是连接型人才。他会有很多联想,这是对的。所以,如果作为一个家长,你能够从孩子的缺点当中都看到他的优势,有助于你赋予他生活的勇气。还有你要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敌人。怎么才能够做到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敌人呢?就是你要经常让孩子感到,他对他人有贡献。就是孩子所做的各种事,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对父母是有贡献的。这时候孩子会自然地觉得,我们是伙伴的关系。
比如,你想要孩子帮你做一件事,你可以说,我需要一个伙伴,你可以帮我吗?这个时候孩子会说,我愿意,我可以帮你。他会立刻感受到帮忙的感觉。这就是跟孩子不断构筑伙伴关系的过程。
所以,你要经常性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和挑战,让他在家里边做一些事,为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些贡献。当你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既能够欣赏到他的优点、缺点,把他的缺点当作优点来看待,又能够把他当作伙伴来看待,孩子就不会把你当敌人。
学习不必过于沉重
不要让孩子为了学习不好而道歉。作者说,很多奥运会的选手跑去参加奥运会,结果没有得冠军。回来以后,在电视上忏悔道歉。全日本人都觉得,这很正常,因为没得到冠军。但作者说,自己参加比赛没有得到冠军,下次再去就可以。没有必要背负这么沉重的包袱。得奥运会冠军这件事,是一件美好的事,不能因为没有得到,我就不断地内疚反思。
学习也一样,没有考上大学,你心里内疚,这是没有用的,对下次高考没有任何帮助。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对自己说,我下次考好就可以了。而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等待孩子的下一次。告诉孩子他不需要为辜负别人而难过,因为辜负是道德绑架,辜负是转换了责任。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他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