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氣-讀書筆記
《不管教的勇氣》以阿德勒心理學知識為理論依據,用哲學的觀點為我們講述如何讓孩子學會真正的獨立、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學習、如何與孩子構建起更加融洽、和諧的親子關係等。通過淡定坦然的不管教,為孩子賦予自我成長的勇氣和動力。什麼叫做不管教的勇氣?就是說你要儘量的放手,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不批評也不表揚。
如何教育孩子
不批評也不表揚的教養法,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方式呢?作者說,為什麼大量的家庭的教育,都在不斷地重複?就是說你的父母對待你的方法,可能並沒有那麼成功,讓你的內心產生了那麼多的痛苦。然後你的事業,也沒有那麼一帆風順。你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然後等你長大了以後,你就用你父母對你的方法原封不動地又用在了孩子的身上。然後希望你的孩子這次發生奇蹟,跟你變得不同。
每一個成年人都會反思自己為什麼這麼失敗,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不夠好。所以這種鬱鬱寡歡的心情,導致我們去回顧父母的教養方式的時候,只做了淺層次的總結和反思。他會想當年我要聽我爸的話好好學習就好了。所以,我應該讓我的孩子好好學習,然後他們應該聽我的。這就是我們很多家庭教育不斷重複的原因。但你應該這樣想:我為什麼不聽話?我為什麼不願意配合父母的要求?我為什麼希望放棄我的人生,而不是讓我當年就好好學習,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這個東西跟我父母的教養方法,有沒有關係呢?大量的人不會想到這一層,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就是不停地再去要求他的孩子上學。而且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小時候讀書越差的人,在對待孩子上學這件事上越較真,會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
但是,你應該想想孩子那么小,他會比當年的你更懂事嗎?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吧。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作者說,只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才能有效地指導孩子。所以批評和表揚都不是平等地對待孩子的方法。不管你是批評孩子,給他壓力,還是表揚孩子都不是正確的做法。我們的正確做法是讓孩子學會自立。無論是柔和的表揚,還是殘酷的批評,這時候你都沒法建立一個跟孩子的良好關係。而沒有良好關係,就無法實現有效的指導。那麼自立的標準是什麼呢?
能夠獨立地作出選擇
一個自立的人,必須有自己的選擇標準,並且願意承擔這個後果。但是很多人都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是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自己做決定。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所以,你必須得學會能夠獨立地作出選擇,並且為此負責。不要選擇去抱怨社會,抱怨任何人,因為選擇是你自己做的。
比如,作者在小的時候就會自己做決定。他會回家跟媽媽商量說:我能不能去參加一個同學聚會,而媽媽回答他的那一刻讓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媽媽說:這種事情你自己決定就好了。他突然意識到,他自己可以為自己作出選擇,作出決定。
能夠獨立地判斷自己的價值
什麼樣的人不能夠獨立地判斷自己的價值呢?就是我們被讚美和批評左右的時候。我們需要得到反饋,我們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得到外界的評價。比如,朋友、領導、家人。如果大家說你做的很好,那麼可能你會多做一些。如果大家說,這件事不對,可能你就不會去做。因為,你會覺得這件事如果我做錯了,會很丟臉。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大量的選擇,看起來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其實並沒有獨立的判斷,並沒有自己的思考。你要做到的是,我做這件事對還是不對,自己心裡要有標準,跟其他人沒關係。
擺脫自我中心主義
很多人做一件事情會覺得別人幫助我是應該的,別人一定要圍着我轉。這是不對的,沒有人有義務去幫助你,包括自己的家人。你遇到了困難,你不高興,所有人都要看你的臉色行事,就代表着你還沒有長大。那什麼是既不批評也不表揚呢?我們首先說說批評和表揚會有什麼問題。就是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總是被批評的方式來教育。很有可能他會變成一個懦弱兒,原因是批評不可能改變一個人。
比如,孩子賭博。父母天天打、罵,有效嗎?沒有效果。你會發現,深層次的心理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這種批評所帶來的,都是他持續做這件事情的動力。為什麼呢?根據阿德勒的理論,阿德勒說,每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在努力地爭取一件事,就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注。所以,當父母從來不關注孩子學習成績是否進步了,孩子就一定會想辦法,找一些你真的會關注我的事情來做。比如說賭博、玩遊戲。因為這是他本能的需要。所以批評不可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改變。
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作者說,你首先應該知道,不要對孩子的課題橫加干涉,因為孩子從來都不是為父母學習。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是這個人自己學習的話,失敗恰恰是學習最好的機會。然後,不要反覆嘮叨孩子,因為這樣會讓孩子叛逆。那為什麼孩子會叛逆呢?原因是嘮叨會讓孩子知道對也不去做。我就跟你對着幹。為什麼?因為他嫌你煩。所以,我就故意地要傷害你。而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孩子的真實面。
然後,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不要訓斥,要平等地對待。那你說孩子做對的事以後,我們也不表揚嗎?岸見一郎說,我們要做的事是謝謝你。如果我們能夠對孩子做對的事,表達出謝謝的時候,孩子立刻就能夠知道,這件事做對了。並且他獲得了價值感。然後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失敗的結果。很多喜歡替孩子做事的家長,叫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我們不相信他能夠做得好,我們也不尊重他自己獨有的選擇權。我們要讓孩子自己承擔失敗的後果。
體罰沒有意義
很多家長喜歡體罰,覺得體罰的時候,自己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去教育他。他說,體罰不是教育,體罰只是報復。報復什麼呢?是為了給自己的憤怒找一個正當理由。在孩子做了很多錯誤的事的時候,我們需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訴求方式。
如何讓孩子學會學習
學習對於家長來說是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頭疼的問題。很多父母說,我每天教每天教他就是學不會,成績就是上不來。但作者說,如果這個孩子會學習,那麼他會很輕鬆的把成績提上去。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喜悅
怎麼才能教會孩子學習的喜悅?作者說,第一,你要讓他知道求知本身的樂趣。第二,你要讓他奉獻社會。就是我們從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告訴他,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不意味着你自己賺錢,並不意味着你自己開豪車。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是意味着你對這個社會有價值,你為這個社會能夠作出貢獻。只有父母把奉獻社會和求知的樂趣這兩件事告訴孩子,孩子才能夠真的找到學習的喜悅。這時候你會發現,有求知的樂趣的孩子,他善于堅持。沒有求知樂趣的孩子,馬上就會放棄。
比如,我已經考上了,所以我就不學了。我完成作業了,所以我不學了等等。都有可能。還有認為孩子不如自己、小瞧孩子的父母,孩子是不會聽你說話的。如果你不斷地貶低自己的孩子,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分分鐘就能感覺得到,孩子的內心是非常敏感細膩的。他就再也不會聽你的話了。
然後,千萬不要開口只談學習。因為孩子會沒有存在感,孩子會覺得他在家裡無足輕重,不重要。我是這個家的學習工具。我的父母高不高興取決於我的成績好不好。那你怎麼才能讓孩子有存在感呢?你需要對孩子表示感謝。比如,他陪你散步,你可以感謝他;他做了一些家務活,你可以感謝他;他對別人說了體諒的話,你也可以感謝他。你要讓他知道他在這個家裡,是一個全方位存在的人,而絕不僅僅是一個考試和學習的工具。因為如果我們只盯着學習這件事,而不去關注孩子別的方面的付出,孩子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感,也不會有自控力,就更不會好好學習。
千萬不要跟孩子說,學習是先苦後甜。學習是一個持續的事,而且學習本身是有樂趣的。作者說,孩子總會學習。你唯一能做的事,是信任、等待、感謝。所以,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孩子有點耐心。
不要考生優待
在家裡邊不要因為孩子是考生就特殊照顧他,不要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一個階段性的事。因為這樣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還會讓孩子覺得把這段時間熬過去就好了,但學習其實是一個持續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不要讓孩子憎恨上學習。
如何賦予孩子面對人生的勇氣
我們要學會賦予孩子面對人生的勇氣。阿德勒說過,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比如,我想要學習phony,那麼你是可以學會的,只要你願意去學。不要灌輸自己一種想法,認為自己做不到,如果你這樣想,那麼這種想法會伴隨你一生。
比如,很多父母會跟孩子說,你就是沒有自控力,你就是管不了自己,你將來就是沒出息。當你從小給他植入這些東西的時候,孩子就沒有改變自己的勇氣。所以,我們需要賦予孩子勇氣,讓他知道任何人可以做到所有事。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我們要學會把孩子的缺點當作優點來看待。比如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這時候你要想,這個孩子善於發散性思維。他的發散性思維比較好。他不是那種專注型人才,他是連接型人才。他會有很多聯想,這是對的。所以,如果作為一個家長,你能夠從孩子的缺點當中都看到他的優勢,有助於你賦予他生活的勇氣。還有你要做孩子的夥伴,而不是敵人。怎麼才能夠做到孩子的夥伴,而不是敵人呢?就是你要經常讓孩子感到,他對他人有貢獻。就是孩子所做的各種事,對社會對他人、對家庭、對父母是有貢獻的。這時候孩子會自然地覺得,我們是夥伴的關係。
比如,你想要孩子幫你做一件事,你可以說,我需要一個夥伴,你可以幫我嗎?這個時候孩子會說,我願意,我可以幫你。他會立刻感受到幫忙的感覺。這就是跟孩子不斷構築夥伴關係的過程。
所以,你要經常性地給孩子布置一些任務和挑戰,讓他在家裡邊做一些事,為自己的家,為自己的家人做一些貢獻。當你把這兩個東西結合起來,既能夠欣賞到他的優點、缺點,把他的缺點當作優點來看待,又能夠把他當作夥伴來看待,孩子就不會把你當敵人。
學習不必過於沉重
不要讓孩子為了學習不好而道歉。作者說,很多奧運會的選手跑去參加奧運會,結果沒有得冠軍。回來以後,在電視上懺悔道歉。全日本人都覺得,這很正常,因為沒得到冠軍。但作者說,自己參加比賽沒有得到冠軍,下次再去就可以。沒有必要背負這麼沉重的包袱。得奧運會冠軍這件事,是一件美好的事,不能因為沒有得到,我就不斷地內疚反思。
學習也一樣,沒有考上大學,你心裡內疚,這是沒有用的,對下次高考沒有任何幫助。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對自己說,我下次考好就可以了。而作為父母,我們只需要等待孩子的下一次。告訴孩子他不需要為辜負別人而難過,因為辜負是道德綁架,辜負是轉換了責任。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他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