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善与恶-读书笔记
作者阿比盖尔·马什美国乔治城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TED演讲嘉宾。她所领导的社会和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声名远播,获奖无数。她一直致力于行为与大脑研究,试图揭示为什么我们会关心其他人,以及从暴力行为到舍生取义的种种恶行和善行的内在动力。
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有人会犯下极端的暴行?如果天性为恶,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惜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人?究竟是什么促使人们去帮助或伤害他人?在《人性中的善与恶》中,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通过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和非凡利他主义者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所在:这取决于我们的大脑对他人的恐惧做何反应。对于多数人来说,大脑中杏仁核的初始设置即为从善如流,但若出现变异,它会将英雄变成作恶的魔鬼。非凡利他行为,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对象非亲非故,第二是需要承受巨大风险,第三是往往超出日常道德要求。
非凡利他行为
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利他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呢?她19岁那年,她参加完聚会,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突然车辆失控,在猛然旋转几圈之后停下,车头对准迎面飞驰而来的车流,而且这是最内侧的快车道,驶来的车速度极快。那个时候路上车还不少,她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险,想赶快逃离,但车却发动不了。正在她手脚发抖等死的时候,一位路人发现了她。这位路人决定救她,先是在滚滚车流中瞅准机会绕过来,帮她重新发动汽车,然后瞅准一个空隙,帮她驾车穿越几条车道,将车稳稳停在路边。她得救了。这位路人与自己萍水相逢,却冒着生命危险搭救,不求任何回报,自己还没来得及道谢,路人就悄然离去。这位路人的就是典型的非凡利他行为。
这件事不仅救了作者的命,而且改变了作者的人生方向。当时她在医学院念书,本该成为工作稳定、待遇优厚的医生。她却因此放弃了继续攻读医学,来了个人生大换轨,走上了心理学研究道路。而她集中精力研究的问题不是别的,正是路人的这种非凡利他行为。促使这位路人在一瞬间做出非凡利他行为的,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做了一个实验,找到那些向陌生人捐献活体器官的好心人。捐献器官听起来并不新鲜,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活体捐肾者,即使不考虑手术本身的风险,即使你留下的一个肾脏足够健康,这至少也意味着,你抵御肾病的能力大大降低。所以,绝大多数活体捐献者,器官捐献的对象都是亲人,他们甘冒风险,为亲人换取活下去的希望。能为亲人做到这点,已经很不容易了,偏偏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承受巨大风险,将活体器官捐给非亲非故的陌生患者,不收取任何报酬,有的甚至不会把名字告诉患者。他们达到了非凡利他主义的至高境界。而且,他们在捐助机构留下了完整的信息和联系方式,为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作者向这群人发邮件,招募志愿者。本来作者担心找不到人,但结果不到一周,试验所需的19位志愿者就全部招募完毕了,有人甚至愿意从几千公里之外辗转而来。他们为何如此热心,是因为他们相信,参与这次试验,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善行。那么,作者从这群好人身上,发现了什么特质呢?
通过精心设计的认知试验,作者发现,利他主义者相比对照组并没有体现出明显优势,除了一点,他们对人类恐惧表情的识别能力,要远远强于对照组。同时,大脑扫描的结果显示,在看到恐惧表情时,利他主义者的大脑之中,有一个部位明显活跃起来。这个部位叫做杏仁体。它就是利他主义动机的奥秘所在。
杏仁体
杏仁体是什么?它是你大脑里的一个部件,位于前额皮层正下方,差不多是你眼睛正上方往里面走。它的形状像杏仁,直径只有一厘米多一点,作用却很重要,和你的内分泌、运动、记忆和行为都有关系,还会影响你对外部信息的识别和反应。
有学者研究发现,杏仁体和人类对恐惧的认知直接相关。与恐惧相关的信息,会直接传输到这个地方,然后驱动你下意识做出反应。传统观点认为,这种反应主要是应激性的,提醒自己做好准备,应对危险。而作者指出,这种反应也包括对他人所面临危险处境的理解和共情,迅速识别他人的恐惧表情,产生共情,然后做出决定,帮助他人。
大脑扫描证明,这群向陌生人活体捐献器官的利他主义者,他们的杏仁体相比对照组要大8%,而且功能更加活跃,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识别他人的恐惧表情,然后产生感同身受的强烈共情,仿佛那不是陌生人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然后,他们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帮助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哪怕承受风险。
作者与试验同时进行的访谈说,这群利他主义者说,虽然没有和患者面对面,但自己完全能体会那些苦苦等待器官的患者,心中是何感受。这就是杏仁体驱动的共情。试验还显示,尽管他们的善行非常勇敢,承受了很大风险,但在生活中,他们并不是那种无所畏惧的人,他们敢于捐肾,却不敢玩跳伞。而且,他们对痛苦比常人更敏感。这也是杏仁体发达的结果。
冷血精神病患者
最能证明这一原理的,还是作者针对另一个特殊人群设计的试验。这群人是谁?恰恰是非凡利他主义者的反面,冷血精神病患者。严格来说,冷血精神病是一种精神特质,这种特质让人极端自私,内心冷漠、冷酷无情,难以产生悔恨或是罪恶感。很多连环杀手都有这一特质。不过,作者没有去监狱里找杀手做试验,而是招募了一群青少年,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行为评定标准,已经具有了冷血特质,而且很多人已经在家人、朋友、同学面前,暴露了冷血和暴力行为倾向。
对于这群人,作者设计的试验方法,和对利他主义者的试验大体相似,而结果截然相反。相比对照组,他们对人类的恐惧表情非常不敏感。而且,在看到恐惧表情图片时,他们的大脑杏仁体几乎没有反应。同时,在访谈中,作者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对愤怒、厌恶、快乐、悲伤的描述都很清晰,唯独恐惧,很多人说不清楚。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自己不知道什么叫恐惧,因为自己从未害怕过。另有一组试验表明,冷血精神病人的杏仁体比正常人要小20%左右。
这些成果足以得出一个颠覆性结论,冷血精神病的关键成因在于杏仁体缺陷,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家庭环境等等。杏仁体缺陷导致这群人不懂得恐惧,更加缺乏对他人恐惧处境的理解和共情。他们的种种恶行,都和这缺陷直接相关。这一结论也从反面印证了作者对利他主义者的研究成果,英勇的非凡利他行为,并不是出于无所畏惧,而是来自大脑杏仁体对痛苦的敏锐感知,来自于对他人苦难的理解与共情。
人类为何能形成这种特质
我们先回到人类的起源时代。恐龙时代的犬齿龙。犬齿龙生活在大约2.5亿年前,这是一种卵生动物,长得像小仓鼠,它的幼崽个头微小、发育不全,即使破壳而出,也还需要母体提供温度和养分,否则就会夭折。在这种情况下,犬齿龙该怎么办?它进化出一种伟大的能力,那就是分泌乳汁,养育幼崽。于是,它也就成为了所有哺乳动物的始祖,包括人类在内。
从犬齿龙开始,哺乳动物的这种养育方式,使哺乳动物在心理、行为和社会属性方面,相对其他物种产生了巨大差异。母亲不仅要供养乳汁,而且要照顾幼崽,和幼崽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作者说,于是它们会带来爱,带来无私的奉献与关怀。
拟母爱行为
作者说,母爱是爱的最初起源,它的最初,本来是一种有利于更好养育幼崽的进化策略。随着生物不断进化,特别是部分生物形成社会,爱的对象和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了。
有个著名试验,5只怀孕的鼠妈妈面前,有鼠宝宝不断掉落下来,如果掉落的是自己的幼崽,鼠妈妈会轻轻把它叼起来,放到安全的窝里。不过,如果掉落的不是自己的幼崽呢?试验证明,鼠妈妈们依然毫不犹疑出手相救。这个试验持续了3个小时,最厉害的鼠妈妈连续做了648次救援,依然精神抖擞,反倒是试验人员没力气继续了。这种拟母亲行为还会跨越物种,但真正将拟母亲行为做到极致的是人类。一个宝宝生下来,从父母,到其他长辈和哥哥姐姐,再到医生、护士、月嫂、保姆、老师,其实大家都在分担照顾宝宝的责任,这些都是拟母亲行为。
利他主义
那些具有超凡利他特质的人,他们对他人身处痛苦的敏感和共情,其实就来自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对弱小婴儿的关注与共情。作者说,试验证明,与婴儿相关的特征,包括面容和表情,还有啼哭的声音,能够迅速激发大脑杏仁体进入活跃状态。
而在体内指挥杏仁体进入活跃状态,产生感知和共情是一种叫作后叶催产素的物质。它最早出现在犬齿龙的大脑中,是哺乳动物的特有物质。试验表明,即使是那些具有冷血倾向的受试者,在被喷射了后叶催产素之后,他们对婴儿面孔的好感也会增加,体现更加强烈的母性。与此同时,他们对他人恐惧表情的识别能力,也会明显提高。那识别恐惧表情有什么用处呢?
如果你身处危险之中,露出恐惧表情,如果有他人在场,就有可能迅速激发他的后叶催产素分泌,引起杏仁体的活跃,然后对你施以援手。得救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这样有利于及时传递信息、争取生存机会的进化策略。外来信息刺激后叶催产素分泌,指挥杏仁体进入活跃状态,然后采取行动,无视是否得到回报,甚至忽视代价和风险。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源于哺乳动物的进化策略,是从犬齿龙到人类不断进化的结果。而那些做出超凡利他行为的人的表现要比一般人更好。所以,我们看出无私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同样也是人类天性,而且它比自私天性论拥有更强大的证据。
如何激发利他天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利他主义的天性呢?作者说,可以改善环境,让你我的利他天性更好释放出来。
经济条件改善
有充分数据表明,经济条件的改善,对于激发利他天性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比如,一项关于美国50个州肾脏捐献情况的调查显示,经济条件比较好,生活比较优越的州,捐肾的比例明显比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人们帮助他人的能力就会比较强,后顾之忧会比较少,由于经济条件极度恶劣导致心理扭曲、对人性缺乏信心的情况,也会比较少。
文化水平改善
文化水平越高,知识传播越充分,对于利他主义的宣传和提倡也就越充分,有利于促使人心向善。有研究表明,对虚拟作品的阅读,譬如说读小说,能够显著提高你的共情能力,进而改进你对他人苦难的关怀,让你变得更加善良,更加乐于助人。相比之下,阅读非虚拟的学术著作和纪实著作没有这个效果,看电视看电影也没这个效果。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小说这样的虚拟文字,足以让你对其中人物的遭遇和情感产生代入感。一项试验表明,读一个关于失恋者的悲伤故事,就足以让读者变得更加愿意与他人合作。相比小说,非虚拟作品过于写实,电影电视又过于具象,反倒会对你的代入和共情造成障碍。
同理心之根
玛丽·戈登发起的“同理心之根”项目至今已经进行了20年了,该项目成功地激发出了小学生的同情心,强化了其关爱他人的行为。该项目为孩子们提供了照顾婴儿的实践机会,每个班会在一个学年的期限内“收养”一名婴儿,这个设定的目的是最大程度激发孩子们的拟母亲能力。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培养利他天性;结果孩子们的暴力行为显著减少,也更加愿意互相帮助了。同时,某些重视行善的宗教修行,也能够发挥作用。
比如,在世界捐助指数排名中,缅甸的表现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多年居于全球第一。说到经济条件,缅甸并不突出,但这个国家盛行的小乘佛教,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有人会犯下极端的暴行?如果天性为恶,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惜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人?究竟是什么促使人们去帮助或伤害他人?在《人性中的善与恶》中,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对此进行了详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