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善與惡-讀書筆記
作者阿比蓋爾·馬什美國喬治城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副教授。TED演講嘉賓。她所領導的社會和情感神經科學實驗室聲名遠播,獲獎無數。她一直致力於行為與大腦研究,試圖揭示為什麼我們會關心其他人,以及從暴力行為到捨生取義的種種惡行和善行的內在動力。
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有人會犯下極端的暴行?如果天性為惡,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惜犧牲自己來幫助他人?究竟是什麼促使人們去幫助或傷害他人?在《人性中的善與惡》中,心理學家阿比蓋爾·馬什通過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兒童和非凡利他主義者的大腦進行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原因所在:這取決於我們的大腦對他人的恐懼做何反應。對於多數人來說,大腦中杏仁核的初始設置即為從善如流,但若出現變異,它會將英雄變成作惡的魔鬼。非凡利他行為,主要有三個標準,第一是對象非親非故,第二是需要承受巨大風險,第三是往往超出日常道德要求。
非凡利他行為
作者為什麼會選擇利他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呢?她19歲那年,她參加完聚會,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突然車輛失控,在猛然旋轉幾圈之後停下,車頭對準迎面飛馳而來的車流,而且這是最內側的快車道,駛來的車速度極快。那個時候路上車還不少,她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險,想趕快逃離,但車卻發動不了。正在她手腳發抖等死的時候,一位路人發現了她。這位路人決定救她,先是在滾滾車流中瞅准機會繞過來,幫她重新發動汽車,然後瞅准一個空隙,幫她駕車穿越幾條車道,將車穩穩停在路邊。她得救了。這位路人與自己萍水相逢,卻冒着生命危險搭救,不求任何回報,自己還沒來得及道謝,路人就悄然離去。這位路人的就是典型的非凡利他行為。
這件事不僅救了作者的命,而且改變了作者的人生方向。當時她在醫學院念書,本該成為工作穩定、待遇優厚的醫生。她卻因此放棄了繼續攻讀醫學,來了個人生大換軌,走上了心理學研究道路。而她集中精力研究的問題不是別的,正是路人的這種非凡利他行為。促使這位路人在一瞬間做出非凡利他行為的,到底是什麼呢?
作者做了一個實驗,找到那些向陌生人捐獻活體器官的好心人。捐獻器官聽起來並不新鮮,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活體捐腎者,即使不考慮手術本身的風險,即使你留下的一個腎臟足夠健康,這至少也意味着,你抵禦腎病的能力大大降低。所以,絕大多數活體捐獻者,器官捐獻的對象都是親人,他們甘冒風險,為親人換取活下去的希望。能為親人做到這點,已經很不容易了,偏偏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願意承受巨大風險,將活體器官捐給非親非故的陌生患者,不收取任何報酬,有的甚至不會把名字告訴患者。他們達到了非凡利他主義的至高境界。而且,他們在捐助機構留下了完整的信息和聯繫方式,為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作者向這群人發郵件,招募志願者。本來作者擔心找不到人,但結果不到一周,試驗所需的19位志願者就全部招募完畢了,有人甚至願意從幾千公里之外輾轉而來。他們為何如此熱心,是因為他們相信,參與這次試驗,也是一次有意義的善行。那麼,作者從這群好人身上,發現了什麼特質呢?
通過精心設計的認知試驗,作者發現,利他主義者相比對照組並沒有體現出明顯優勢,除了一點,他們對人類恐懼表情的識別能力,要遠遠強於對照組。同時,大腦掃描的結果顯示,在看到恐懼表情時,利他主義者的大腦之中,有一個部位明顯活躍起來。這個部位叫做杏仁體。它就是利他主義動機的奧秘所在。
杏仁體
杏仁體是什麼?它是你大腦里的一個部件,位於前額皮層正下方,差不多是你眼睛正上方往裡面走。它的形狀像杏仁,直徑只有一厘米多一點,作用卻很重要,和你的內分泌、運動、記憶和行為都有關係,還會影響你對外部信息的識別和反應。
有學者研究發現,杏仁體和人類對恐懼的認知直接相關。與恐懼相關的信息,會直接傳輸到這個地方,然後驅動你下意識做出反應。傳統觀點認為,這種反應主要是應激性的,提醒自己做好準備,應對危險。而作者指出,這種反應也包括對他人所面臨危險處境的理解和共情,迅速識別他人的恐懼表情,產生共情,然後做出決定,幫助他人。
大腦掃描證明,這群向陌生人活體捐獻器官的利他主義者,他們的杏仁體相比對照組要大8%,而且功能更加活躍,這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識別他人的恐懼表情,然後產生感同身受的強烈共情,仿佛那不是陌生人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然後,他們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幫助非親非故的陌生人,哪怕承受風險。
作者與試驗同時進行的訪談說,這群利他主義者說,雖然沒有和患者面對面,但自己完全能體會那些苦苦等待器官的患者,心中是何感受。這就是杏仁體驅動的共情。試驗還顯示,儘管他們的善行非常勇敢,承受了很大風險,但在生活中,他們並不是那種無所畏懼的人,他們敢於捐腎,卻不敢玩跳傘。而且,他們對痛苦比常人更敏感。這也是杏仁體發達的結果。
冷血精神病患者
最能證明這一原理的,還是作者針對另一個特殊人群設計的試驗。這群人是誰?恰恰是非凡利他主義者的反面,冷血精神病患者。嚴格來說,冷血精神病是一種精神特質,這種特質讓人極端自私,內心冷漠、冷酷無情,難以產生悔恨或是罪惡感。很多連環殺手都有這一特質。不過,作者沒有去監獄裡找殺手做試驗,而是招募了一群青少年,他們按照心理學的行為評定標準,已經具有了冷血特質,而且很多人已經在家人、朋友、同學面前,暴露了冷血和暴力行為傾向。
對於這群人,作者設計的試驗方法,和對利他主義者的試驗大體相似,而結果截然相反。相比對照組,他們對人類的恐懼表情非常不敏感。而且,在看到恐懼表情圖片時,他們的大腦杏仁體幾乎沒有反應。同時,在訪談中,作者要求他們講述自己的情感體驗,他們對憤怒、厭惡、快樂、悲傷的描述都很清晰,唯獨恐懼,很多人說不清楚。甚至有人直截了當地說,自己不知道什麼叫恐懼,因為自己從未害怕過。另有一組試驗表明,冷血精神病人的杏仁體比正常人要小20%左右。
這些成果足以得出一個顛覆性結論,冷血精神病的關鍵成因在於杏仁體缺陷,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家庭環境等等。杏仁體缺陷導致這群人不懂得恐懼,更加缺乏對他人恐懼處境的理解和共情。他們的種種惡行,都和這缺陷直接相關。這一結論也從反面印證了作者對利他主義者的研究成果,英勇的非凡利他行為,並不是出於無所畏懼,而是來自大腦杏仁體對痛苦的敏銳感知,來自於對他人苦難的理解與共情。
人類為何能形成這種特質
我們先回到人類的起源時代。恐龍時代的犬齒龍。犬齒龍生活在大約2.5億年前,這是一種卵生動物,長得像小倉鼠,它的幼崽個頭微小、發育不全,即使破殼而出,也還需要母體提供溫度和養分,否則就會夭折。在這種情況下,犬齒龍該怎麼辦?它進化出一種偉大的能力,那就是分泌乳汁,養育幼崽。於是,它也就成為了所有哺乳動物的始祖,包括人類在內。
從犬齒龍開始,哺乳動物的這種養育方式,使哺乳動物在心理、行為和社會屬性方面,相對其他物種產生了巨大差異。母親不僅要供養乳汁,而且要照顧幼崽,和幼崽建立密切的情感聯繫。作者說,於是它們會帶來愛,帶來無私的奉獻與關懷。
擬母愛行為
作者說,母愛是愛的最初起源,它的最初,本來是一種有利於更好養育幼崽的進化策略。隨着生物不斷進化,特別是部分生物形成社會,愛的對象和含義也越來越豐富了。
有個著名試驗,5隻懷孕的鼠媽媽面前,有鼠寶寶不斷掉落下來,如果掉落的是自己的幼崽,鼠媽媽會輕輕把它叼起來,放到安全的窩裡。不過,如果掉落的不是自己的幼崽呢?試驗證明,鼠媽媽們依然毫不猶疑出手相救。這個試驗持續了3個小時,最厲害的鼠媽媽連續做了648次救援,依然精神抖擻,反倒是試驗人員沒力氣繼續了。這種擬母親行為還會跨越物種,但真正將擬母親行為做到極致的是人類。一個寶寶生下來,從父母,到其他長輩和哥哥姐姐,再到醫生、護士、月嫂、保姆、老師,其實大家都在分擔照顧寶寶的責任,這些都是擬母親行為。
利他主義
那些具有超凡利他特質的人,他們對他人身處痛苦的敏感和共情,其實就來自於人類進化過程中,對弱小嬰兒的關注與共情。作者說,試驗證明,與嬰兒相關的特徵,包括面容和表情,還有啼哭的聲音,能夠迅速激發大腦杏仁體進入活躍狀態。
而在體內指揮杏仁體進入活躍狀態,產生感知和共情是一種叫作後葉催產素的物質。它最早出現在犬齒龍的大腦中,是哺乳動物的特有物質。試驗表明,即使是那些具有冷血傾向的受試者,在被噴射了後葉催產素之後,他們對嬰兒面孔的好感也會增加,體現更加強烈的母性。與此同時,他們對他人恐懼表情的識別能力,也會明顯提高。那識別恐懼表情有什麼用處呢?
如果你身處危險之中,露出恐懼表情,如果有他人在場,就有可能迅速激發他的後葉催產素分泌,引起杏仁體的活躍,然後對你施以援手。得救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這樣有利於及時傳遞信息、爭取生存機會的進化策略。外來信息刺激後葉催產素分泌,指揮杏仁體進入活躍狀態,然後採取行動,無視是否得到回報,甚至忽視代價和風險。這一系列複雜的過程,源於哺乳動物的進化策略,是從犬齒龍到人類不斷進化的結果。而那些做出超凡利他行為的人的表現要比一般人更好。所以,我們看出無私幫助別人的利他行為,同樣也是人類天性,而且它比自私天性論擁有更強大的證據。
如何激發利他天性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激發利他主義的天性呢?作者說,可以改善環境,讓你我的利他天性更好釋放出來。
經濟條件改善
有充分數據表明,經濟條件的改善,對於激發利他天性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比如,一項關於美國50個州腎臟捐獻情況的調查顯示,經濟條件比較好,生活比較優越的州,捐腎的比例明顯比較高。經濟條件較好,人們幫助他人的能力就會比較強,後顧之憂會比較少,由於經濟條件極度惡劣導致心理扭曲、對人性缺乏信心的情況,也會比較少。
文化水平改善
文化水平越高,知識傳播越充分,對於利他主義的宣傳和提倡也就越充分,有利於促使人心向善。有研究表明,對虛擬作品的閱讀,譬如說讀小說,能夠顯著提高你的共情能力,進而改進你對他人苦難的關懷,讓你變得更加善良,更加樂於助人。相比之下,閱讀非虛擬的學術著作和紀實著作沒有這個效果,看電視看電影也沒這個效果。為什麼呢?
因為只有小說這樣的虛擬文字,足以讓你對其中人物的遭遇和情感產生代入感。一項試驗表明,讀一個關於失戀者的悲傷故事,就足以讓讀者變得更加願意與他人合作。相比小說,非虛擬作品過於寫實,電影電視又過於具象,反倒會對你的代入和共情造成障礙。
同理心之根
瑪麗·戈登發起的「同理心之根」項目至今已經進行了20年了,該項目成功地激發出了小學生的同情心,強化了其關愛他人的行為。該項目為孩子們提供了照顧嬰兒的實踐機會,每個班會在一個學年的期限內「收養」一名嬰兒,這個設定的目的是最大程度激發孩子們的擬母親能力。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培養利他天性;結果孩子們的暴力行為顯著減少,也更加願意互相幫助了。同時,某些重視行善的宗教修行,也能夠發揮作用。
比如,在世界捐助指數排名中,緬甸的表現超過很多發達國家,甚至多年居於全球第一。說到經濟條件,緬甸並不突出,但這個國家盛行的小乘佛教,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果人性本善,為什麼有人會犯下極端的暴行?如果天性為惡,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惜犧牲自己來幫助他人?究竟是什麼促使人們去幫助或傷害他人?在《人性中的善與惡》中,心理學家阿比蓋爾·馬什對此進行了詳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