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模式-读书笔记
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读书、写作、学习、创业、思考之后,总结出的关于人生所遭遇的种种问题背后的认知科学原理。作者认为,人生存在模式,而认知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人生模式,包括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人际模式等等。掌握这些模式,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处理人生中的各种难题。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十几种了解人生模式的认知科学工具,而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行动力。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第一,提高行动力的原则;第二,提高行动力的工具。
提高行动力的原则
作者认为,提高人生行动力最根本的原则就是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从来源看,人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一般我们会觉得,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只要能够让我们行动起来,就是好的动机。但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外在动机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我们行动。你只有找到自己的内在动机,才能真正提高人生行动力。
比如,有这么一个实验,叫索玛拼图实验。就是用很多小方块,组合起来成为比如像小狗的形状。这是一种益智游戏。这种游戏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会有它的趣味。所以,它特别适合拿来做心理学的实验。索玛实验怎么做的呢?他找来两组实验者,然后给了不同的条件。
左边这一组说:你们只要拼出一个图形,就奖励一块钱(美元)。你想,1969年,那一块钱可相当值钱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讲,是很贵的一个奖励。
右边这一组说:你们就只要拼就好了,我们没有奖励,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欢这个拼图。等他们拼了一段时间以后,研究者说,我们休息一下,我们需要整理一下现场——让他们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里边放着杂志、放着一些书,还放着索玛拼图。这也就是说,他们在休息室的这8分钟时间里边,既可以选择去看杂志、看书,也可以选择继续玩索玛拼图。
最后的结果是:给一块钱奖励的那组,在休息时间不会去碰拼图。原因是他把拼图当作了任务,是外部激励。如果你客观上定义了你的工作,就是一份工作,需要给钱我才能做,那么一旦可以不做的时候,你就立刻停止不做了。但是另外那些没有给钱的被研究者,他们在这8分钟时间里边,继续玩拼图,他们会觉得很有意思。
后来,心理学家就开始尝试把钱换成威胁,比如,你如果拼不出来的话,我们会扣你多少分这样的威胁。或者换成竞争,看能不能赢得了对方,威胁也好,竞争也好,都会让参与者把专注度不再放在拼图上,而是放在赢这件事上。
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情况来看,外在动机不会提升我们的行动力,反而会阻碍我们行动。
再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动机的认识。在心理学领域,这个观点叫“自我决定论”。
在实验中,德西安排AB两组实验对象玩一个游戏,一共要玩三天。每天,德西都对实验对象说,你需要玩三次,玩到第二次的时候,他会离开实验室10分钟。他离开之后,玩家可以选择继续玩,也可以选择干别的。德西会在第二天的时候,给A组里继续玩游戏的玩家1美元的奖励。这就是两组实验对象唯一的区别。
那实验的结果呢?第一天,AB组差异不大;第二天,A组玩得更久;第三天,发生了大逆转,拿到奖励的A组玩了更少的时间,没有拿到奖励的B组反而玩了更长时间。
实验的结果告诉我们,德西给A组玩家的奖励,反而伤害了他们玩游戏的动机。根据实验和后续的研究,德西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都希望做事情是因为自己想做,而不是不得不做,这是人的天性。外在规则,哪怕是奖励,也一样会伤害人的这种天性,所以好的动机应该完全由自我决定的动机。
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难确定自己做事情是不是真的遵从内心。比如,我好好学习、认真工作,到底是发自内心想这么做,还是因为这样做能给我带来“奖励”,比如挣更多的钱,或者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很难把外在奖励和内在动机完全区分开。所以,我们还需要另外一个关键能力,那就是分辨内在动机和会影响内在动机的干扰项,也就是“外在规则”。作者说大概有四种情况。
分辨干扰项
第一种情况,人只是为了外在奖励行动,比如追求名利。但是,一旦没有名利的诱惑,他做事的动力就消失了。
第二种情况,有的人甚至会觉得外在规则和他内心的想法是矛盾的。究竟该为钱工作,还是为兴趣工作呢?这种矛盾会带来痛苦。
第三种情况,人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发自内心,其实还是受外在规则的影响,这种情况不会矛盾。
第四种情况,最有迷惑性。这种人的行为,表面看起来完全是为了自己,但是其实不是,他们只是欺骗了自己。因为当他们实现目标的时候,感觉到的往往不是满足,而是幻灭。
比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有一部小说叫《马丁·伊登》,故事的主角马丁就是第四种人。马丁是个青年水手,他偶然认识了一位上流社会的女孩罗丝。他来到罗丝的家里,被屋里的陈设、书籍、艺术品震惊了。他突然领悟了知识和美的力量,被那种审美的、智识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开始发奋自学,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他想要成为跟罗丝一样的人。 为了给罗丝讲述他的冒险经历,他开始写作,把写作当成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方式。他甚至为了写作拒绝了罗丝的帮助,没有到罗丝爸爸的律师事务所做律师。看起来,马丁的努力上进,马丁的坚持写作,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内心的渴望。但是,马丁最后实现了他的理想,他成了当红作家,他却彻底幻灭,最后跳海自杀了。
马丁为什么会幻灭呢?因为他发现他接纳的规则是虚假的,他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他成名以后,出版社争都抢着要发表他以前被无数次退稿的作品;过去那些瞧不起他的人都来跟他结交;跟他分手的罗丝也回来找他了。小说是这么描写马丁的内心活动的:他还是那个马丁,这些作品还是那个马丁的作品。但是人们却因为名气,对他的态度完全不同。这让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马丁把“成为和罗丝一样的人”当成了他人生的追求,他认为这个追求是自己想要的,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所以真正让马丁幻灭的正是这种自我欺骗。他已经区分不出来,他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规则而活。
那么我们知道了这4种情况,我们就可以通过排除这4种情况,找到自己真正的内在动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复杂情况下,确认你的内在动机呢?
找到内在动机
就是听从你内心真实的需求,我们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第一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包括水、食物、睡眠、取暖、行动等等。当生理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第二层次的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和平,运转顺畅的社会和经济安全。
当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爱与归属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朋友、爱人、孩子和被某个集体接受。当爱与归属感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自尊需求。这包括被认可、声誉和地位。当所有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伴随着对迎接挑战、学习新知、创造和发明的渴望。
不过,按照马斯洛的这个理论,我们其实还是很难确认内在动机。在他的模式里,满足不同的需求就像是爬梯子,得一层一层来。但是当代的心理学家已经证明,马斯洛的模型是错的,人的各种心理需求没有次序,它们同时存在,而且相互影响。
2005到2010年,心理学家埃德·迪纳调查了123个国家的10万多人。他们发现,贫民窟的一部分人虽然不满意贫困的现状,但是他们可以非常快乐,因为在家庭和朋友方面,他们很满足;同时,就算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下,人们也可以感到快乐。总之,就算没有满足底层需求,人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也能感到快乐,感到满足,感到幸福。所以,今天的心理学家修正了马斯洛的理论,他们认为人的心理需求有三种:自主、胜任和归属,这三种需求之间是平等的。
而且这些需求可以同时实现。真正的内在动机应该不受外在规则干扰,满足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这样的内在动机,就会给你的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升行动力的工具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工具叫做“WOOP”。在《反惰性》这本书中也提到过这个工具,该书的作者将“WOOP”分为四步:W(wish)即确定愿望;O(outcome)即对结果进行乐观幻想;O(obstacle)即幻想追逐愿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障碍;P(plan)即在遇到障碍时应该采取的计划。而本书的作者将这4步总结为了两个认知工具:执行意图和心理比对。
执行意图
我想很多人都遇到过计划很难实验的问题,定了很多计划就是无法做到。比如,在新的一年我要学会英语6级,今年我要考一个会计师证等等。这样的计划很难实现,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的问题。当代认知科学认为,人有三重心智。
第一重叫自主心智。这个心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进化和内隐学习,比如一般人看到蛇肯定会害怕,这就是进化写在我们基因中的;再比如你学会了游泳,基本上就不会忘记,这就是内隐学习。
第二重叫算法心智,也就是传统所说的智力。第三重叫反省心智,它是用来监控其他两种心智工作的。
我们在生活里制定计划用的一般都是算法心智,但是算法心智能处理的信息量是有上限的,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有一个瓶颈,叫“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指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之内的记忆。比如,花2分钟做一件事情,把2分钟以内的这些事情全部记清楚的这种记忆能力。
我们可以把算法心智想象成一台计算机,工作记忆就是它的内存。它决定了我们阅读速度、注意力等等所有认知能力的上限。工作记忆的容量非常小,但是你每天要做的事情能那么多,狭小的工作记忆很难同时处理那么多事。
所以,当你写下“我要学会英语6级”这个计划之后,大脑会觉得既然这件事不需要马上执行,就不用占用你宝贵的工作记忆:而且计划这个行为已经结束了,大脑就会把计划扔到深层记忆,相当于是放到“硬盘”里存起来。
可这样一来,你未来想提取这个任务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就会借助GTD或者任务清单之类的记忆辅助工具。但是这种辅助工具也是一种计划,所以大脑也会像对待其他计划一样,把它也丢到深层记忆里,你也一样会忘。所以,我们的很多计划很难实现。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认知心理学家彼得·格尔维茨认为,大脑把计划扔到深层记忆,是因为它自动进行了脑补,把计划当成了过去的事件。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反过来利用大脑会脑补的这个机制,让大脑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脑补,把计划看成未来的事件呢?我们可以给计划设定具体的时间、地点,把计划会变成一道指令,让大脑能够在未来那个时间、地点提取这道指令。
比如,我要学会英语6级,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我每天早上利用一个小时,学习英语。这个指令写的是未来,所以它就不会挤占狭小的工作记忆,大脑会自动采取一种多线程的方式来处理这个信息。每天早上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启动,提取出这个指令,你就能想起来,该学习英语了。
心理对比
当然,如果我们知道要学习英语了,但是我就是不想动,或者去看电视了,这时候执行意图就没有了,就需要第二个工具心理比对。心理比对是说,一方面你要有计划,同时你要提前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各种阻碍,让你先在心里先做个演习,这样就可以提高克服障碍的能力。
具体来说,你要先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障碍列出来,然后在各种可能的障碍里,找出最关键的障碍。在找的过程中,你就要不断地追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不能执行我的计划呢?
比如“玩了太久电脑”;再比如“觉得累”和“没时间”;也可以是某种行为、情绪、观念、冲动、恶习、猜测。如果你能找到最关键的障碍,那么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很多人都觉得,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后,他们会产生满足感,甚至觉得如释重负。
比如,晨跑。我的目标是今年要减肥10斤,然后我用执行意图的方法定了一个计划——如果早上要上班,我就起来晨跑。然后就要问自己,如果我要晨跑,我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可能是起不来,也有可能是起来之后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需要在心里预演一下这些情况,看看哪种情况更有可能发生。经过心理比对,我发现对我来说,没有晨跑最大的可能是起不来,所以我的计划就可以这样写:如果周一早上要上班,就算很困,我也要早起半小时,穿上跑鞋出去跑步。
这就是用到两种认知工具之后,制定出来的一个计划。也就是执行意图加上心理比对。当然,WOOP也只是基于我们目前对人类大脑的认识提出的一个可行的方法。但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向我们证明,在做作业、减肥这些具体的事情上,它确实能够提高计划成功的概率,希望它也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