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模式-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是作者經過多年讀書、寫作、學習、創業、思考之後,總結出的關於人生所遭遇的種種問題背後的認知科學原理。作者認為,人生存在模式,而認知科學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人生模式,包括行為模式、情感模式,人際模式等等。掌握這些模式,我們就可以有效地處理人生中的各種難題。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十幾種了解人生模式的認知科學工具,而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行動力。接下來我們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第一,提高行動力的原則;第二,提高行動力的工具。

提高行動力的原則

作者認為,提高人生行動力最根本的原則就是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從來源看,人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一般我們會覺得,不管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只要能夠讓我們行動起來,就是好的動機。但是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外在動機有時候反而會阻礙我們行動。你只有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才能真正提高人生行動力。

比如,有這麼一個實驗,叫索瑪拼圖實驗。就是用很多小方塊,組合起來成為比如像小狗的形狀。這是一種益智遊戲。這種遊戲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也會有它的趣味。所以,它特別適合拿來做心理學的實驗。索瑪實驗怎麼做的呢?他找來兩組實驗者,然後給了不同的條件。

左邊這一組說:你們只要拼出一個圖形,就獎勵一塊錢(美元)。你想,1969年,那一塊錢可相當值錢了。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講,是很貴的一個獎勵。

右邊這一組說:你們就只要拼就好了,我們沒有獎勵,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歡這個拼圖。等他們拼了一段時間以後,研究者說,我們休息一下,我們需要整理一下現場——讓他們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裡邊放着雜誌、放着一些書,還放着索瑪拼圖。這也就是說,他們在休息室的這8分鐘時間裡邊,既可以選擇去看雜誌、看書,也可以選擇繼續玩索瑪拼圖。

最後的結果是:給一塊錢獎勵的那組,在休息時間不會去碰拼圖。原因是他把拼圖當作了任務,是外部激勵。如果你客觀上定義了你的工作,就是一份工作,需要給錢我才能做,那麼一旦可以不做的時候,你就立刻停止不做了。但是另外那些沒有給錢的被研究者,他們在這8分鐘時間裡邊,繼續玩拼圖,他們會覺得很有意思。

後來,心理學家就開始嘗試把錢換成威脅,比如,你如果拼不出來的話,我們會扣你多少分這樣的威脅。或者換成競爭,看能不能贏得了對方,威脅也好,競爭也好,都會讓參與者把專注度不再放在拼圖上,而是放在贏這件事上。

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來看,外在動機不會提升我們的行動力,反而會阻礙我們行動。

再比如,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美國心理學家德西第一次用實驗證明了這個觀點,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動機的認識。在心理學領域,這個觀點叫「自我決定論」。

在實驗中,德西安排AB兩組實驗對象玩一個遊戲,一共要玩三天。每天,德西都對實驗對象說,你需要玩三次,玩到第二次的時候,他會離開實驗室10分鐘。他離開之後,玩家可以選擇繼續玩,也可以選擇干別的。德西會在第二天的時候,給A組裡繼續玩遊戲的玩家1美元的獎勵。這就是兩組實驗對象唯一的區別。

那實驗的結果呢?第一天,AB組差異不大;第二天,A組玩得更久;第三天,發生了大逆轉,拿到獎勵的A組玩了更少的時間,沒有拿到獎勵的B組反而玩了更長時間。

實驗的結果告訴我們,德西給A組玩家的獎勵,反而傷害了他們玩遊戲的動機。根據實驗和後續的研究,德西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都希望做事情是因為自己想做,而不是不得不做,這是人的天性。外在規則,哪怕是獎勵,也一樣會傷害人的這種天性,所以好的動機應該完全由自我決定的動機。

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很難確定自己做事情是不是真的遵從內心。比如,我好好學習、認真工作,到底是發自內心想這麼做,還是因為這樣做能給我帶來「獎勵」,比如掙更多的錢,或者得到社會的認可?我們很難把外在獎勵和內在動機完全區分開。所以,我們還需要另外一個關鍵能力,那就是分辨內在動機和會影響內在動機的干擾項,也就是「外在規則」。作者說大概有四種情況。

分辨干擾項

第一種情況,人只是為了外在獎勵行動,比如追求名利。但是,一旦沒有名利的誘惑,他做事的動力就消失了。

第二種情況,有的人甚至會覺得外在規則和他內心的想法是矛盾的。究竟該為錢工作,還是為興趣工作呢?這種矛盾會帶來痛苦。

第三種情況,人誤以為自己的行為是發自內心,其實還是受外在規則的影響,這種情況不會矛盾。

第四種情況,最有迷惑性。這種人的行為,表面看起來完全是為了自己,但是其實不是,他們只是欺騙了自己。因為當他們實現目標的時候,感覺到的往往不是滿足,而是幻滅。

比如,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有一部小說叫《馬丁·伊登》,故事的主角馬丁就是第四種人。馬丁是個青年水手,他偶然認識了一位上流社會的女孩羅絲。他來到羅絲的家裡,被屋裡的陳設、書籍、藝術品震驚了。他突然領悟了知識和美的力量,被那種審美的、智識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開始發奮自學,學習文化知識,學習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他想要成為跟羅絲一樣的人。 為了給羅絲講述他的冒險經歷,他開始寫作,把寫作當成表達自我、實現自我的方式。他甚至為了寫作拒絕了羅絲的幫助,沒有到羅絲爸爸的律師事務所做律師。看起來,馬丁的努力上進,馬丁的堅持寫作,完全是因為他自己內心的渴望。但是,馬丁最後實現了他的理想,他成了當紅作家,他卻徹底幻滅,最後跳海自殺了。

馬丁為什麼會幻滅呢?因為他發現他接納的規則是虛假的,他覺得這一切毫無意義。他成名以後,出版社爭都搶着要發表他以前被無數次退稿的作品;過去那些瞧不起他的人都來跟他結交;跟他分手的羅絲也回來找他了。小說是這麼描寫馬丁的內心活動的:他還是那個馬丁,這些作品還是那個馬丁的作品。但是人們卻因為名氣,對他的態度完全不同。這讓他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馬丁把「成為和羅絲一樣的人」當成了他人生的追求,他認為這個追求是自己想要的,是完全發自內心的,所以真正讓馬丁幻滅的正是這種自我欺騙。他已經區分不出來,他到底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規則而活。

那麼我們知道了這4種情況,我們就可以通過排除這4種情況,找到自己真正的內在動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在這種複雜情況下,確認你的內在動機呢?

找到內在動機

就是聽從你內心真實的需求,我們都知道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類第一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包括水、食物、睡眠、取暖、行動等等。當生理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之後,就會產生第二層次的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和平,運轉順暢的社會和經濟安全。

當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產生愛與歸屬的需求。這些需求包括朋友、愛人、孩子和被某個集體接受。當愛與歸屬感得到滿足後,又會產生自尊需求。這包括被認可、聲譽和地位。當所有這些需求都得到滿足之後,會產生自我實現的需求。自我實現伴隨着對迎接挑戰、學習新知、創造和發明的渴望。

不過,按照馬斯洛的這個理論,我們其實還是很難確認內在動機。在他的模式里,滿足不同的需求就像是爬梯子,得一層一層來。但是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證明,馬斯洛的模型是錯的,人的各種心理需求沒有次序,它們同時存在,而且相互影響。

2005到2010年,心理學家埃德·迪納調查了123個國家的10萬多人。他們發現,貧民窟的一部分人雖然不滿意貧困的現狀,但是他們可以非常快樂,因為在家庭和朋友方面,他們很滿足;同時,就算在非常危險的環境下,人們也可以感到快樂。總之,就算沒有滿足底層需求,人也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也能感到快樂,感到滿足,感到幸福。所以,今天的心理學家修正了馬斯洛的理論,他們認為人的心理需求有三種:自主、勝任和歸屬,這三種需求之間是平等的。

而且這些需求可以同時實現。真正的內在動機應該不受外在規則干擾,滿足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這樣的內在動機,就會給你的行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提升行動力的工具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工具叫做「WOOP」。在《反惰性》這本書中也提到過這個工具,該書的作者將「WOOP」分為四步:W(wish)即確定願望;O(outcome)即對結果進行樂觀幻想;O(obstacle)即幻想追逐願望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現實障礙;P(plan)即在遇到障礙時應該採取的計劃。而本書的作者將這4步總結為了兩個認知工具:執行意圖和心理比對。

執行意圖

我想很多人都遇到過計劃很難實驗的問題,定了很多計劃就是無法做到。比如,在新的一年我要學會英語6級,今年我要考一個會計師證等等。這樣的計劃很難實現,這是因為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的問題。當代認知科學認為,人有三重心智。

第一重叫自主心智。這個心智的學習方式有兩種:進化和內隱學習,比如一般人看到蛇肯定會害怕,這就是進化寫在我們基因中的;再比如你學會了游泳,基本上就不會忘記,這就是內隱學習。

第二重叫算法心智,也就是傳統所說的智力。第三重叫反省心智,它是用來監控其他兩種心智工作的。

我們在生活里制定計劃用的一般都是算法心智,但是算法心智能處理的信息量是有上限的,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有一個瓶頸,叫「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指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之內的記憶。比如,花2分鐘做一件事情,把2分鐘以內的這些事情全部記清楚的這種記憶能力。

我們可以把算法心智想象成一台計算機,工作記憶就是它的內存。它決定了我們閱讀速度、注意力等等所有認知能力的上限。工作記憶的容量非常小,但是你每天要做的事情能那麼多,狹小的工作記憶很難同時處理那麼多事。

所以,當你寫下「我要學會英語6級」這個計劃之後,大腦會覺得既然這件事不需要馬上執行,就不用占用你寶貴的工作記憶:而且計劃這個行為已經結束了,大腦就會把計劃扔到深層記憶,相當於是放到「硬盤」里存起來。

可這樣一來,你未來想提取這個任務就非常困難。所以,我們就會藉助GTD或者任務清單之類的記憶輔助工具。但是這種輔助工具也是一種計劃,所以大腦也會像對待其他計劃一樣,把它也丟到深層記憶里,你也一樣會忘。所以,我們的很多計劃很難實現。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認知心理學家彼得·格爾維茨認為,大腦把計劃扔到深層記憶,是因為它自動進行了腦補,把計劃當成了過去的事件。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反過來利用大腦會腦補的這個機制,讓大腦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腦補,把計劃看成未來的事件呢?我們可以給計劃設定具體的時間、地點,把計劃會變成一道指令,讓大腦能夠在未來那個時間、地點提取這道指令。

比如,我要學會英語6級,我們可以把它變成我每天早上利用一個小時,學習英語。這個指令寫的是未來,所以它就不會擠占狹小的工作記憶,大腦會自動採取一種多線程的方式來處理這個信息。每天早上我們的潛意識就會啟動,提取出這個指令,你就能想起來,該學習英語了。

心理對比

當然,如果我們知道要學習英語了,但是我就是不想動,或者去看電視了,這時候執行意圖就沒有了,就需要第二個工具心理比對。心理比對是說,一方面你要有計劃,同時你要提前考慮到可能遇到的各種阻礙,讓你先在心裡先做個演習,這樣就可以提高克服障礙的能力。

具體來說,你要先把各種可能出現的障礙列出來,然後在各種可能的障礙里,找出最關鍵的障礙。在找的過程中,你就要不斷地追問自己,我到底為什麼不能執行我的計劃呢?

比如「玩了太久電腦」;再比如「覺得累」和「沒時間」;也可以是某種行為、情緒、觀念、衝動、惡習、猜測。如果你能找到最關鍵的障礙,那麼實現夢想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很多人都覺得,在完成這個步驟之後,他們會產生滿足感,甚至覺得如釋重負。

比如,晨跑。我的目標是今年要減肥10斤,然後我用執行意圖的方法定了一個計劃——如果早上要上班,我就起來晨跑。然後就要問自己,如果我要晨跑,我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什麼?可能是起不來,也有可能是起來之後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需要在心裡預演一下這些情況,看看哪種情況更有可能發生。經過心理比對,我發現對我來說,沒有晨跑最大的可能是起不來,所以我的計劃就可以這樣寫:如果周一早上要上班,就算很困,我也要早起半小時,穿上跑鞋出去跑步。

這就是用到兩種認知工具之後,制定出來的一個計劃。也就是執行意圖加上心理比對。當然,WOOP也只是基於我們目前對人類大腦的認識提出的一個可行的方法。但認知心理學家已經向我們證明,在做作業、減肥這些具體的事情上,它確實能夠提高計劃成功的概率,希望它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人生模式 導圖
人生模式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