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幸福曲线-读书笔记
作者乔纳森·劳赫,全球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幸福曲线”理论创始人。 2005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得者,2010年美国国家头条新闻奖获得者,这两个奖项是美国久负盛名的杂志评论奖。被广泛认为是美国评论界极具原创性和极多才多艺的人之一。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为《美国国家期刊》《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撰稿。其作品多次被评为“美国杂志写作佳作”“美国科学与自然写作佳作”。
为什么在40来岁的时候,人们会越来越难感到幸福?为什么即使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还是会感到消沉和不幸福?这种不安是从何而来的?更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会结束吗?在《你的幸福曲线》一书中,知名学者乔纳森·劳赫回答了所有的这些问题,并用心理学、经济学和大数据帮你重新定义人生的下半场,剖析有关中年危机的不为人知的真相,让你重新获得幸福生活的动力。
什么是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杰奎斯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中年危机的说法。他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他发现有很多创意天才,年轻的时候才思敏捷,一旦到了40岁、45岁,创意的源泉就会渐渐枯竭。这让他们无法继续在创新性的工作上体现价值,职业生涯也会因此进入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于是,他大胆地推测,不仅仅是创意天才,大多数人都会在中年阶段遭遇某种形式的危机。
他认为,中年危机源于每个人内心中潜藏的对死亡的恐惧。看到父母老去,孩子长大成人,自己也开始走向衰老,这一切都在暗示,死亡的阴影正在渐渐逼近,危机感也由此而来。中年危机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受到流行文化的追捧,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词汇。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围绕中年危机一词大做文章。杰奎斯对中年危机的阐述,更像是一个主观猜想,也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证据。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个概念并不感冒,认为用危机一词来描述人的中年阶段过于简单粗暴,只会误导大众。面对这样的争议,有一个叫奥斯瓦尔德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我们想讨论中年危机现象是否存在,首先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的共识。
找到恰当的衡量标准
作者说,用人生受挫无法来衡量中年危机。因为,每个人对于中年危机的定义不同,有的人可能到了40岁,觉得事业发展不是很好这是中年危机,但有的人不这么认为。所以,作者认为,有没有中年危机,主要要看人的幸福感是不是出现了问题。用幸福作为衡量标准,最大的好处在于,幸福是所有人毕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大家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才能在同一个语境中讨论中年危机存在与否。
看整个人生的幸福感
从青年阶段、中年阶段到老年阶段,都需要作为分析的对象。如果一个人的幸福水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直很低,那就无所谓中年危机,他的一生都处在危机中。或许他在青年阶段过得不算好,但中年阶段、老年阶段更苦闷,相比之下,青年阶段成了他一生中相对幸福的时期。所以,中年危机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需要比较人生各个年龄段的幸福感变化情况,才能得出是不是有中年危机的结论。
中年危机是不是一个普遍性现象
究竟只是少数人会遇到它,还是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情况?是仅仅存在于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特定社会中,还是世界范围内人类的整体现象?在这三个共识的基础上,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的数据调查工作。怎么做的呢?
奥斯瓦尔德和他的合作伙伴整理了和人们幸福感有关的调查数据。最后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以20岁的青年时期为起点,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下降,大约在40-55岁之间到达最低点。之后,又会逐步提升,在85岁时到达顶峰,此时的生活满意度不仅远远超过中年时期,甚至还高于20岁时的水平。
如果拿到二维坐标系上,用x轴代表年龄,y轴代表生活满意度,那么你将会看到一条平滑的曲线,有点像是大写的字母U,作者将其称为U型幸福曲线。为了验证U型幸福曲线的客观存在,作者整整分析了来自于几十个国家的数据集合。结果证明,不管是把这几十个国家的数据揉在一起作为全球样本,还是单拿一个国家的数据出来,只要数据量达到万级以上,那么人们幸福感和年龄的关系就符合U型模式。所以,U型幸福曲线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如何造就中年危机
作者认为,之所以U型曲线模式无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有可能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使然。为此,他找到了美国心理学家韦斯。
他研究对象是动物园里的黑猩猩,目的是通过黑猩猩的幸福感发现一些和人类有关的信息。韦斯专门设计了一套评估黑猩猩幸福感的方法。黑猩猩和人不一样,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回答问题,给自己的动物园生活满意度打分。那怎么办呢?那就通过观察员来观察黑猩猩表情和肢体动作记录它们的感受,包括有它们有哪些积极情绪、哪些消极情绪,从社交互动中获得了多少快乐等等。用这种方式,韦斯积累了很多黑猩猩的幸福感数据。作者和韦斯对这些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黑猩猩的一生也呈现U型幸福曲线。它们的幸福感在相当于人类45-50岁时降到最低。从这个角度看,黑猩猩居然也是有中年危机的,人类和黑猩猩拥有相似的人生幸福模式。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伦敦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塔利沙罗特给出了解释。这是因为,人类的天性中有着一种天生乐观的成分。这种乐观经常是偏离现实的,体现在年轻个体身上尤为明显。
比如,刚开始找工作的应届生,他们对薪水的预期往往高于他们最后实际能拿到的水平。创业的人会高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创业这种事是九死一生。
沙罗特把这种过分乐观的倾向称为“乐观的偏见”。人类天生为什么要设置这种乐观的偏见呢?因为乐观的偏见对人类这个物种有好处。沙罗特发现一些患有轻度抑郁的人,他们更能准确地预测未来。换句话说,如果人类的大脑没有乐观偏见的神经机制,那么每个人可能都是轻度抑郁的,人类社会也将变得死气沉沉。要成为更为强大的物种,人类需要有年轻人去大胆地冒险,去做挑战极限的事情。所以,乐观的偏见可以让人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对于个体的幸福而言,乐观的偏见未见得是一件好事。由于这种天生的偏见,人们对个人幸福的预期也会过分乐观。一旦达不到,就会产生对人生的失望。所以,中年危机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身体、事业、家庭出点什么事,心理上的变化足以让很多人陷入幸福感的危机中了。乐观的偏见抬高了幸福的预期,过高的预期让你对生活总是感到不满意,也就诞生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而在人生的下半场,幸福曲线在下降到谷底之后,它会重新开始爬升。因为人类的大脑虽然有乐观的偏见,不过在经历一年又一年的失望之后,大脑也会吸取教训,从过分乐观变成谨慎、现实的乐观。对于个人的幸福而言,大脑的这种调整是有积极意义的。大脑有一个重新校准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持续下调幸福的预期,直到有一天局势逆转,真实满意度比预期中还高出一截,这时候生活带给你的就不再是失望,而是惊喜。
比如,玛格丽特是一位50多岁的女性,已经度过了幸福曲线的底部。她在年轻时有一个困扰,总是感觉她从事的工作不是很理想,不能发挥自己真正的才华。时至今日,她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认为这份工作整体上还是很令人满意的。与此同时,在她眼里,一些年轻时觉得没价值的事也开始变得有意思。作为爱好,她学习了珠宝制作、编织缝纫的课程。每次做这些事情都让她感到放松,神清气爽,她体验到一种以前没有过的快乐。所以,当人们从过度乐观变得更加现实,对你的幸福感来说其实是一件大好事。一年一年地过去,生活时不时给你带来惊喜,把曾经蚕食掉的幸福感又一点一点地归还给你,抬升了幸福曲线。
根据作者的大数据分析,那些活到80岁的老人,他们的幸福感已经回到20岁年轻人一样的水平上,而等到85岁的时候,还高出一大截。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降低了对幸福的预期,更重要的是衰老本身的作用。衰老让我们变得更幸福。斯坦福大学有一个长寿研究中心,她的创始人劳拉·卡斯滕森用了20多年的时间研究为什么人越老越幸福。她发现,除了恶性的、极端的情况,身体上的衰弱和疾病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反而,衰老带来很多积极的转变。
让人情绪更稳定
这种稳定不是说人老了导致情绪上麻木了。老年人感受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同年轻人一样强烈,但他们感受到消极情绪的次数会大幅度减少,持续的时间也会更短。本书作者回忆他的父亲,中年时经历了离婚的痛苦和压力,独自抚养作者长大,工作上也特别忙。在那些年,他的父亲要么怒火冲冲,要么忧心忡忡,每天过得紧绷绷的。当然,他父亲那时肯定没听说过什么幸福曲线,也不懂应该怎么调整。然而,等到他父亲快60岁的时候,紧绷的性格突然变得舒展了,生活态度也变得很轻松。
作者就很奇怪,问父亲说你过去的愤怒哪儿去了,怎么现在变化这么大。他父亲想了想说,“我不再为5美分的小事发5美元的大火。” 60岁退休后,他父亲又活了20年。尽管最后身体不太好,但这20年是老人家一生中最快乐的岁月。情绪稳定,让他过得更加幸福。
倾向于经营那些最重要的关系
当一个人日渐变老时,他会对身边新出现的人不感兴趣。这些人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对幸福感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经常会带来遗憾和失望。他更重视那些最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比如,热爱的家人、亲密的朋友,花更多的时间和这些人在一起。也就是说,衰老本身会改变人的社交偏好。
在本书中,乔纳森·劳赫以专业的研究为依据,借用各行各业人们的故事,详尽地剖析了幸福曲线理论。他指出,从20多岁到40多岁,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线模型,即从年轻时的乐观积极发展到中年的长期低迷;然后,人的幸福感从50多岁又开始回升。劳赫指出,这并不是所谓的中年危机,而是人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自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