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幸福曲線-讀書筆記
作者喬納森·勞赫,全球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幸福曲線」理論創始人。 2005年美國國家雜誌獎獲得者,2010年美國國家頭條新聞獎獲得者,這兩個獎項是美國久負盛名的雜誌評論獎。被廣泛認為是美國評論界極具原創性和極多才多藝的人之一。畢業於耶魯大學,曾為《美國國家期刊》《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撰稿。其作品多次被評為「美國雜誌寫作佳作」「美國科學與自然寫作佳作」。
為什麼在40來歲的時候,人們會越來越難感到幸福?為什麼即使已經取得了成功,你還是會感到消沉和不幸福?這種不安是從何而來的?更重要的是,這種狀態會結束嗎?在《你的幸福曲線》一書中,知名學者喬納森·勞赫回答了所有的這些問題,並用心理學、經濟學和大數據幫你重新定義人生的下半場,剖析有關中年危機的不為人知的真相,讓你重新獲得幸福生活的動力。
什麼是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65年,加拿大的心理學家傑奎斯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中年危機的說法。他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他發現有很多創意天才,年輕的時候才思敏捷,一旦到了40歲、45歲,創意的源泉就會漸漸枯竭。這讓他們無法繼續在創新性的工作上體現價值,職業生涯也會因此進入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於是,他大膽地推測,不僅僅是創意天才,大多數人都會在中年階段遭遇某種形式的危機。
他認為,中年危機源於每個人內心中潛藏的對死亡的恐懼。看到父母老去,孩子長大成人,自己也開始走向衰老,這一切都在暗示,死亡的陰影正在漸漸逼近,危機感也由此而來。中年危機的概念一經提出,立刻受到流行文化的追捧,迅速成為世界範圍內的通用詞彙。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圍繞中年危機一詞大做文章。傑奎斯對中年危機的闡述,更像是一個主觀猜想,也沒有什麼實實在在的證據。因此,很多專家學者對這個概念並不感冒,認為用危機一詞來描述人的中年階段過於簡單粗暴,只會誤導大眾。面對這樣的爭議,有一個叫奧斯瓦爾德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我們想討論中年危機現象是否存在,首先需要達成三個方面的共識。
找到恰當的衡量標準
作者說,用人生受挫無法來衡量中年危機。因為,每個人對於中年危機的定義不同,有的人可能到了40歲,覺得事業發展不是很好這是中年危機,但有的人不這麼認為。所以,作者認為,有沒有中年危機,主要要看人的幸福感是不是出現了問題。用幸福作為衡量標準,最大的好處在於,幸福是所有人畢生都在追求的東西。在這一點上,大家的價值觀是一致的,才能在同一個語境中討論中年危機存在與否。
看整個人生的幸福感
從青年階段、中年階段到老年階段,都需要作為分析的對象。如果一個人的幸福水平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一直很低,那就無所謂中年危機,他的一生都處在危機中。或許他在青年階段過得不算好,但中年階段、老年階段更苦悶,相比之下,青年階段成了他一生中相對幸福的時期。所以,中年危機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需要比較人生各個年齡段的幸福感變化情況,才能得出是不是有中年危機的結論。
中年危機是不是一個普遍性現象
究竟只是少數人會遇到它,還是發生在大多數人身上的情況?是僅僅存在於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特定社會中,還是世界範圍內人類的整體現象?在這三個共識的基礎上,作者開展了一系列的數據調查工作。怎麼做的呢?
奧斯瓦爾德和他的合作夥伴整理了和人們幸福感有關的調查數據。最後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以20歲的青年時期為起點,人們的生活滿意度會隨着年齡增大逐漸下降,大約在40-55歲之間到達最低點。之後,又會逐步提升,在85歲時到達頂峰,此時的生活滿意度不僅遠遠超過中年時期,甚至還高於20歲時的水平。
如果拿到二維坐標繫上,用x軸代表年齡,y軸代表生活滿意度,那麼你將會看到一條平滑的曲線,有點像是大寫的字母U,作者將其稱為U型幸福曲線。為了驗證U型幸福曲線的客觀存在,作者整整分析了來自於幾十個國家的數據集合。結果證明,不管是把這幾十個國家的數據揉在一起作為全球樣本,還是單拿一個國家的數據出來,只要數據量達到萬級以上,那麼人們幸福感和年齡的關係就符合U型模式。所以,U型幸福曲線是世界範圍內的一個普遍現象。
如何造就中年危機
作者認為,之所以U型曲線模式無視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有可能是人類共同的天性使然。為此,他找到了美國心理學家韋斯。
他研究對象是動物園裡的黑猩猩,目的是通過黑猩猩的幸福感發現一些和人類有關的信息。韋斯專門設計了一套評估黑猩猩幸福感的方法。黑猩猩和人不一樣,它無法像人類一樣回答問題,給自己的動物園生活滿意度打分。那怎麼辦呢?那就通過觀察員來觀察黑猩猩表情和肢體動作記錄它們的感受,包括有它們有哪些積極情緒、哪些消極情緒,從社交互動中獲得了多少快樂等等。用這種方式,韋斯積累了很多黑猩猩的幸福感數據。作者和韋斯對這些積累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黑猩猩的一生也呈現U型幸福曲線。它們的幸福感在相當於人類45-50歲時降到最低。從這個角度看,黑猩猩居然也是有中年危機的,人類和黑猩猩擁有相似的人生幸福模式。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呢?倫敦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塔利沙羅特給出了解釋。這是因為,人類的天性中有着一種天生樂觀的成分。這種樂觀經常是偏離現實的,體現在年輕個體身上尤為明顯。
比如,剛開始找工作的應屆生,他們對薪水的預期往往高於他們最後實際能拿到的水平。創業的人會高估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創業這種事是九死一生。
沙羅特把這種過分樂觀的傾向稱為「樂觀的偏見」。人類天生為什麼要設置這種樂觀的偏見呢?因為樂觀的偏見對人類這個物種有好處。沙羅特發現一些患有輕度抑鬱的人,他們更能準確地預測未來。換句話說,如果人類的大腦沒有樂觀偏見的神經機制,那麼每個人可能都是輕度抑鬱的,人類社會也將變得死氣沉沉。要成為更為強大的物種,人類需要有年輕人去大膽地冒險,去做挑戰極限的事情。所以,樂觀的偏見可以讓人類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但是對於個體的幸福而言,樂觀的偏見未見得是一件好事。由於這種天生的偏見,人們對個人幸福的預期也會過分樂觀。一旦達不到,就會產生對人生的失望。所以,中年危機其實並不一定需要身體、事業、家庭出點什麼事,心理上的變化足以讓很多人陷入幸福感的危機中了。樂觀的偏見抬高了幸福的預期,過高的預期讓你對生活總是感到不滿意,也就誕生了所謂的「中年危機」。
而在人生的下半場,幸福曲線在下降到谷底之後,它會重新開始爬升。因為人類的大腦雖然有樂觀的偏見,不過在經歷一年又一年的失望之後,大腦也會吸取教訓,從過分樂觀變成謹慎、現實的樂觀。對於個人的幸福而言,大腦的這種調整是有積極意義的。大腦有一個重新校準的過程。隨着年齡的增長,大腦會持續下調幸福的預期,直到有一天局勢逆轉,真實滿意度比預期中還高出一截,這時候生活帶給你的就不再是失望,而是驚喜。
比如,瑪格麗特是一位50多歲的女性,已經度過了幸福曲線的底部。她在年輕時有一個困擾,總是感覺她從事的工作不是很理想,不能發揮自己真正的才華。時至今日,她接受了這個事實,並且認為這份工作整體上還是很令人滿意的。與此同時,在她眼裡,一些年輕時覺得沒價值的事也開始變得有意思。作為愛好,她學習了珠寶製作、編織縫紉的課程。每次做這些事情都讓她感到放鬆,神清氣爽,她體驗到一種以前沒有過的快樂。所以,當人們從過度樂觀變得更加現實,對你的幸福感來說其實是一件大好事。一年一年地過去,生活時不時給你帶來驚喜,把曾經蠶食掉的幸福感又一點一點地歸還給你,抬升了幸福曲線。
根據作者的大數據分析,那些活到80歲的老人,他們的幸福感已經回到20歲年輕人一樣的水平上,而等到85歲的時候,還高出一大截。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們降低了對幸福的預期,更重要的是衰老本身的作用。衰老讓我們變得更幸福。斯坦福大學有一個長壽研究中心,她的創始人勞拉·卡斯滕森用了20多年的時間研究為什麼人越老越幸福。她發現,除了惡性的、極端的情況,身體上的衰弱和疾病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其實沒有那麼大。反而,衰老帶來很多積極的轉變。
讓人情緒更穩定
這種穩定不是說人老了導致情緒上麻木了。老年人感受到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同年輕人一樣強烈,但他們感受到消極情緒的次數會大幅度減少,持續的時間也會更短。本書作者回憶他的父親,中年時經歷了離婚的痛苦和壓力,獨自撫養作者長大,工作上也特別忙。在那些年,他的父親要麼怒火沖沖,要麼憂心忡忡,每天過得緊繃繃的。當然,他父親那時肯定沒聽說過什麼幸福曲線,也不懂應該怎麼調整。然而,等到他父親快60歲的時候,緊繃的性格突然變得舒展了,生活態度也變得很輕鬆。
作者就很奇怪,問父親說你過去的憤怒哪兒去了,怎麼現在變化這麼大。他父親想了想說,「我不再為5美分的小事發5美元的大火。」 60歲退休後,他父親又活了20年。儘管最後身體不太好,但這20年是老人家一生中最快樂的歲月。情緒穩定,讓他過得更加幸福。
傾向於經營那些最重要的關係
當一個人日漸變老時,他會對身邊新出現的人不感興趣。這些人只是生命中的過客,對幸福感並沒有太大幫助,反而經常會帶來遺憾和失望。他更重視那些最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比如,熱愛的家人、親密的朋友,花更多的時間和這些人在一起。也就是說,衰老本身會改變人的社交偏好。
在本書中,喬納森·勞赫以專業的研究為依據,借用各行各業人們的故事,詳盡地剖析了幸福曲線理論。他指出,從20多歲到40多歲,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線模型,即從年輕時的樂觀積極發展到中年的長期低迷;然後,人的幸福感從50多歲又開始回升。勞赫指出,這並不是所謂的中年危機,而是人生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自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