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读书笔记
《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优势累积教育法。优势累积教育法运用社会学的优势累积概念,在教育学的基础之上,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致力于化解中国家庭教育夹在传统权威式教育和西方快乐教育之间的困境,通过一整套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改变父母认知,进而改变父母情绪与行为,让父母真正放松下来,“懒”之有道,享受愉快的亲子关系;同时保护并培育孩子的自我成长驱动机制,父母放心,孩子省心。
传统教育方式
作者认为,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了,而是应该切换到另一种教育模式,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优势累积教育法。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纠错教育。什么是纠错教育?
纠错教育
比如,早上闹钟铃一响,我还没醒,我妈就说“快点起床了,你又要迟到了”;穿个衣服嫌我扣扣子方法不对;吃早饭,一定要让我吃完她准备好的所有早餐,然后嫌我慢,说早起十分钟就都解决了;拿起书包要走人,一定要让我检查一下有什么没带的,万一检查出来真有忘带的,赶快去拿,她又批评我丢三落四,不提醒什么都做不好,有时候就算忘了,我也不愿意去拿,免得被唠叨。 晚上,我妈一进门就问:“作业做完了吗?”不管作业有多少,只要没有做完,那一定是我在家玩游戏没有好好做作业,然后嫌我字写得不好看,发现我的错误又增加了;万一很幸运,作业做完了,我妈又说那为什么不预习一下?不复习一下?不自己再看看书?有时间为什么不练练琴?总之,我妈最常说的话就是“快点快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错。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纠错教育。当我们要去教育一个孩子,我们本能的反应是找到他的问题,然后让他去改正。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找准方向,在正确的地方用力;如果方向错了,那么父母越用力,问题就会越大,对孩子的伤害也越大。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会犯一个逻辑错误,叫滑坡谬误。就是认为孩子犯了一个错误以后,假设不去制止他,他就一定会犯另外一个更大的错误。作者形象地把这个逻辑称之为多米诺骨牌逻辑。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会那么紧张,是因为他那个小小的错误让我们觉得第一张牌倒下以后,会推动第二张牌,会推动第三张牌,他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多米诺骨牌逻辑的典型例子是: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上不了好的中学就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生就废了……这在学术上叫滑坡谬误,也就是说:上不了好的小学不一定上不了好的中学,两者之间不是必然关系。但是父母一旦相信这个逻辑,孩子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了。小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后面这样一条逻辑链条。
所以,我们一定要他改变,改变到我们理想的模式。所以这种逻辑的存在,也使得我们会天天唠叨孩子。你会发现,我们父母经常会说:“我不需要你做得多优秀,我只是希望你正常而已。”可是父母所说的正常,已经超出了孩子接受的范围,这个正常的要求已经很高了。这导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挑错。
纠错教育存在的问题
那如果孩子被挑错后,改正错误,得到了奖励,得到了很多好处,那这种纠错可能还是有价值的。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会发现我们面临一个更残酷的状况,就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过去我们父母常用的这种方式,越来越不管用。
第一,后喻时代,过往标准失效。什么叫后喻时代呢?以前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前喻时代:长辈是代表经验、权威的,晚辈向长辈学习。而后喻时代,是晚辈变成了技术的象征,变成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长辈很多时候不得不向晚辈学习。当后喻时代到来的时候,它和整个家庭教育,和整个教育机制,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冲突。
后喻时代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方面,孩子比成年人还要厉害,孩子已经走在前面了。我们过去的一些教育方式已经对孩子不起作用了,我们没有固定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了。也就是说,你对孩子的要求或者说你理想中的孩子,已经变得不一样。时代发展迅速,你知道往后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吗?你不可能知道了,因为孩子比我们活的长,他们的时代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其次,揠苗助长,错把过程当问题。父母现在太焦虑了,很多的错,可能只是个过程问题,它是需要慢慢发展的,而不是说,这个错误此时此刻就一定能纠正的,也不是说纠正了就一定是好的。
比如,一个孩子应该要有好的学习态度跟学习习惯吧?那什么叫学习习惯?小孩子一开始上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认真写字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父母的要求是离桌子“一拳一尺”,然后很认真地写字。可是孩子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他老变形。要么笔握在很前面,挡住视线,他人就侧下去看了,要么他就会变成身体往前冲。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就会特别看不惯,觉得你写字怎么这么丑,这样对你的眼睛也不好,对脊椎也不好,所以我们就要求他一定要改正,你一定要坐得很好。但孩子写着写着,右手臂没有力量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讲,他的手腕力量其实没有成长起来,所以他一般坚持五分钟就已经很好了,他其实需要休息一下再去做。
可是当我们父母把它看成是一个错误,会觉得孩子只要想改正就能改正,会生气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父母跟孩子之间会出现各种冲撞——孩子很生气、很痛苦,跟父母闹很多矛盾;而父母因为孩子没写好字,继续惩罚孩子,最后恶性循环。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意识到,有一些错误是需要时间的,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只有我们看清楚问题的本质那么才会更好的教育孩子。
最后,破坏归属感,引发孩子四种错误。什么叫归属感?归属感就是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做到这些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在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我能做一些什么事情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归属感。
当你每时每刻都说他不对,给孩子贴父母标签,孩子会信以为真,这些标签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当他认定这一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会告诉自己“我不是那么没有用,我要建立自己有用的价值”,他就会设定错误的目标。
第一错误目标是过度关注。就是他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你的认可。他做事情的目标就是为了你的关注,而不是他做这件事情本身很快乐,得不到你的关注,他就不会去做。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用更严厉的方式不断地纠错,继续去否定他,他会发展到第二阶段——寻求权利。就是说,你让我写作业,我就不,我要玩游戏。我就要跟你对着干,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寻力量。
接着是寻求报复。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去控制他,不让他玩游戏,他就会寻求报复。比如,你让我写作业,我不写,你会对我进行惩罚,那么好,我就把作业撕了。看你怎么办?通过这种寻求报复,他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个是孩子潜意识里的。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父母投入很多钱、很多支持,到最后都是白费的,因为他处在寻求报复的阶段,而寻求报复就是因为你不断否定他,不断用语言压制他,他其实内心里对自己很惶恐,所以他通过这种方式去寻求自我认同。
最后,是自暴自弃。你说一步我做一步,你不说我坚决不做,我没有任何主动性,反正我自己做决定也没什么用。那你会发现,我们本来想培养孩子积极、主动、乐观这些好的品质,都非常难实现。
正面标签法
现在我们知道了,纠错教育理念是不对,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用正面标签来帮助孩子累积优势,激发孩子天赋。
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你首先要改变看孩子的眼光。你能不能很欣赏地看待孩子,其实是孩子能敏锐地感觉到的。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从认知上发现,我的孩子真的很可爱。而这个“真的很可爱”,就是我们需要改变对孩子优缺点的看法。
比如,作者有一个好朋友,他画画画得很好,他从小也培养他的孩子画画,所以他的孩子画画也很好。有一天他就跟我说,他的孩子被老师告状了,觉得他特别不尊敬老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课间在教室里玩,老师从窗口走过,绝大部分小朋友看到老师走过来,立马就坐好了,就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继续玩得很开心,被老师抓住了。这位老师就觉得,我都进来了,你都不在乎,目无尊长。 第二次又来了,第三次又来了,这位老师就说:“你家孩子,一点都不尊重人,别的孩子都能够做到我一进来就坐好,你家孩子就做不到。”他也很焦虑,问作者怎么改变。
作者就问他:“你的孩子画画的时候,有人从他身边走过,他会意识到吗?”
他说:“没有。”
作者说:“那你希不希望,他一边画画,一边意识到旁边谁走过?”
他说:“那怎么行,画画是要非常专注的,在一个地方写生,不管身边多嘈杂,都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画,所以他要专注。”
作者又说:“你带着你的孩子从小写生,所以他的专注力是极强的,他的抗干扰能力也很强,所以当他去玩的时候,他也是很专注地沉浸在里面的,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旁边走过的人。如果你要去让他注意到这些东西,他写生的时候,也一定会注意到别的东西。
这是同一个特点,只是发展在画画里你觉得是好的,放在玩里你觉得是不好的,你用的是两个词,一个是很专注,一个是不尊敬老师,但是它背后的本质逻辑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其实要重新去看待孩子的特点。
作者给他解决方案是:你就在家里跟孩子练一练,如果一拍肩膀,你就让孩子就坐好。然后你再去跟老师沟通说,我们家孩子其实是比较容易沉浸在一个状态里,他还真不是挑战你,如果你下次看到他,拍一下他的肩膀,他如果坐下来就说明他接收到你的信息了,可能他的笑容还不能马上收回来,但他已经知道,他会尽快收拢回来了。后来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掉了。
每一个优点,发挥在不同场合里,可能会变成缺点;每一个缺点,发挥在另外一个场合里,很可能就是优点。当你想要改变他的时候,你一定要问问自己,我真的要改变他吗?我改变他的这些东西,真的是有好处的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其实某种意义上讲,父母是要做反思的。
掌握正面标签法
正面标签法,就是对孩子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什么叫对孩子的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
第一,关注的点一定是在过程里,而不是结果。结果怎么样,它常常是定的,我们需要发现过程里面的具体的行为。
第二,这个行为是可复制的,它不是偶然性的。
第三,这个行为是正确的,然后我们才对他进行肯定。
比如,孩子如果这次考得很好,你说孩子考得很棒、成绩很好,这个不叫正面标签法。因为好不好只是个结果,它不是一个行为,它也不是可以一直复制的,孩子下次可能就考得不好了。 但是如果你发现他考得很好,是因为他提前做了复习,你就可以说:“我觉得你这次之所以考得很好,是因为你提前做了预习和复习,我发现这个事情做了以后,你成绩很好。”“你能做到提前预习,你能做到及时复习,妈妈觉得很好。”
复习这个行为,是可以被复制的,也是做得正确的,你要告诉他,我看到了你做的这一点。即使你有的时候复习了,可能成绩没那么好,但妈妈觉得,你能做到复习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在贴正面标签的时候,给大家五个操作性的工具:
第一个工具:句式转化。转化句式:先讲问题,“但是”后面跟肯定。为了把给孩子贴正面标签变成习惯,你在依然觉得需要指出孩子错误或批评孩子的时候,可以转换句式来说话:过去是先讲优点,然后一个“但是”转折到需要指出或批评的方面;现在,试试先说批评的内容,然后加一个“但是”转折,转折到值得肯定的地方。
比如,对于孩子的考试,你过去会说“你虽然考得不错,但是有一些不该丢的分数”,现在不妨改为“你虽然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数,但总体还是考得不错的”。
第二个工具:书面反馈进步。比如作者儿子写字写得不好,老师也会觉得很不满,作者有的时候就会在本子上写:今天他把我觉得写得不好的字都擦掉了,重新写过了,虽然字还写得一般,但是他已经愿意做这个事情了,我觉得很好。孩子也看到这个东西,觉得很不错,我妈看到我做的事情了。
过两天作者又写:他今天自己主动找了一些字,重新擦掉写了,不是我再指出来的。每一步他的进步,作者都在本子上写,你会发现这个对孩子也是鼓舞的。
第三个工具:充分利用网络展示孩子,接受外人赞美。互联网也是一个贴正面标签的好地方,很多父母喜欢在朋友圈晒娃,这真的是一个好习惯,一方面可以记录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孩子贴正面标签,促进孩子成长,而且这个正面标签还能贴得图文并茂。比如,通过朋友圈点赞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这个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赞赏。
第四个工具:让孩子自我总结、自我肯定。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当孩子完成了一件他自己觉得很骄傲的事情时,你可以让他分享一下“这次你是怎么做好的”,让他自己去总结哪些行为导致了他的成功。
第五个工具:总结过去做过或本可以做,但现在没做的“坏事”。比如,你过去出门经常乱跑,但我发现你现在不乱跑了,你到马路口就停下来了,这点做得很好。
这五个工具,其实就可以帮助我们将正面标签贴得更好,让孩子踩着正确的步子,一步步往上走。贴正面标签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改变做父母挑剔的眼光; 其次,真心肯定,而不是刻意地赞美;然后,信任孩子。最后,正面标签其实是不带功利性的。正面标签是给孩子提供成长的能量,让他觉得自己很厉害。如果你带有强有力的功利性,你会发现这个功利性,会很快被孩子识破,你的表扬和肯定都会变得很廉价。只有你是真心的、时时刻刻关注他这些表现,你能够去肯定他,这个正面标签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心,归属感更好。
游戏化教育
用正面标签法让孩子拥有正确的归属感,更自信;还有一项父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工作是通过游戏化教育,让孩子感受生活的乐趣,减少生活的压力,让生活充满能量。
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教育功能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它是一个爱育机制,不管你做得好不好,我都爱你,因为你是我唯一的一个孩子,或者我就只有两个孩子,不管你怎么做,妈妈都爱你。家庭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所以在家庭里面,情感的支持是更重要的。
把“你应该”变成“我愿意”
这种转换的背后其实是激发孩子内驱力的过程。而激发起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自己有兴趣去努力,效果往往好于要求孩子做什么。重要的是,玩游戏本身就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孩子从小就是通过游戏来学习的,只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觉得游戏越来越不重要,学习越来越重要,并且把学习看成严肃的,和好玩的游戏对立起来。
在学习游戏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游戏,两者一点也不矛盾,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孩子学得又快又好,而且还能保持其兴趣和主动性。
爱是需要学习的,幸福是需要练习的
其实快乐是特别有能量的,快乐会打开孩子的学习力,快乐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家庭的情感支持提供得越扎实,孩子在外面成功的道路,其实是走得越顺畅的,他的幸福指数也是会越高的。
你很爱孩子,你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很焦虑,那怎么去做才是好的,怎么做对“懒”爸妈,怎么去用优势累积法,让孩子更快乐地学习,让孩子更快乐地生活,同时也能比别人走得更好。不是说他快乐学习以后,他就废掉了,这可不是我们的目的。他甚至可以比别人更优秀,这是需要学习的。我们父母也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幸福也是需要练习的。
大量研究发现,现在幸福,未来幸福的几率是更高的;那些现在就不幸福的孩子,未来幸福的几率也是更低的。所以家庭很重要,做所有的事情,首先都是你我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我们不断地去练习幸福,我们的生活才能往前走。
当你觉得压力很大,当你觉得很累的时候,也往往是你的孩子觉得压力很大很累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放过孩子,也放过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