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有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優勢累積教育法。優勢累積教育法運用社會學的優勢累積概念,在教育學的基礎之上,借鑑積極心理學的方法,致力於化解中國家庭教育夾在傳統權威式教育和西方快樂教育之間的困境,通過一整套具備可操作性的方法,改變父母認知,進而改變父母情緒與行為,讓父母真正放鬆下來,「懶」之有道,享受愉快的親子關係;同時保護並培育孩子的自我成長驅動機制,父母放心,孩子省心。

傳統教育方式

作者認為,隨着時代的改變,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合了,而是應該切換到另一種教育模式,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優勢累積教育法。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我們的傳統教育理念,糾錯教育。什麼是糾錯教育?

糾錯教育

比如,早上鬧鐘鈴一響,我還沒醒,我媽就說「快點起床了,你又要遲到了」;穿個衣服嫌我扣扣子方法不對;吃早飯,一定要讓我吃完她準備好的所有早餐,然後嫌我慢,說早起十分鐘就都解決了;拿起書包要走人,一定要讓我檢查一下有什麼沒帶的,萬一檢查出來真有忘帶的,趕快去拿,她又批評我丟三落四,不提醒什麼都做不好,有時候就算忘了,我也不願意去拿,免得被嘮叨。 晚上,我媽一進門就問:「作業做完了嗎?」不管作業有多少,只要沒有做完,那一定是我在家玩遊戲沒有好好做作業,然後嫌我字寫得不好看,發現我的錯誤又增加了;萬一很幸運,作業做完了,我媽又說那為什麼不預習一下?不複習一下?不自己再看看書?有時間為什麼不練練琴?總之,我媽最常說的話就是「快點快點」,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挑我的錯。

這就是作者所說的糾錯教育。當我們要去教育一個孩子,我們本能的反應是找到他的問題,然後讓他去改正。但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找准方向,在正確的地方用力;如果方向錯了,那麼父母越用力,問題就會越大,對孩子的傷害也越大。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經常會犯一個邏輯錯誤,叫滑坡謬誤。就是認為孩子犯了一個錯誤以後,假設不去制止他,他就一定會犯另外一個更大的錯誤。作者形象地把這個邏輯稱之為多米諾骨牌邏輯。也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會那麼緊張,是因為他那個小小的錯誤讓我們覺得第一張牌倒下以後,會推動第二張牌,會推動第三張牌,他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大。

多米諾骨牌邏輯的典型例子是:上不了好的小學就上不了好的中學,上不了好的中學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生就廢了……這在學術上叫滑坡謬誤,也就是說:上不了好的小學不一定上不了好的中學,兩者之間不是必然關係。但是父母一旦相信這個邏輯,孩子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了。小學的重要性就在於後面這樣一條邏輯鏈條。

所以,我們一定要他改變,改變到我們理想的模式。所以這種邏輯的存在,也使得我們會天天嘮叨孩子。你會發現,我們父母經常會說:「我不需要你做得多優秀,我只是希望你正常而已。」可是父母所說的正常,已經超出了孩子接受的範圍,這個正常的要求已經很高了。這導致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被挑錯。

糾錯教育存在的問題

那如果孩子被挑錯後,改正錯誤,得到了獎勵,得到了很多好處,那這種糾錯可能還是有價值的。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你會發現我們面臨一個更殘酷的狀況,就是我們的時代在發展,過去我們父母常用的這種方式,越來越不管用。

第一,後喻時代,過往標準失效。什麼叫後喻時代呢?以前的社會,我們稱之為前喻時代:長輩是代表經驗、權威的,晚輩向長輩學習。而後喻時代,是晚輩變成了技術的象徵,變成了社會發展的方向,長輩很多時候不得不向晚輩學習。當後喻時代到來的時候,它和整個家庭教育,和整個教育機制,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衝突。

後喻時代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有的方面,孩子比成年人還要厲害,孩子已經走在前面了。我們過去的一些教育方式已經對孩子不起作用了,我們沒有固定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了。也就是說,你對孩子的要求或者說你理想中的孩子,已經變得不一樣。時代發展迅速,你知道往後的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技能嗎?你不可能知道了,因為孩子比我們活的長,他們的時代我們已經看不到了。

其次,揠苗助長,錯把過程當問題。父母現在太焦慮了,很多的錯,可能只是個過程問題,它是需要慢慢發展的,而不是說,這個錯誤此時此刻就一定能糾正的,也不是說糾正了就一定是好的。

比如,一個孩子應該要有好的學習態度跟學習習慣吧?那什麼叫學習習慣?小孩子一開始上學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認真寫字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父母的要求是離桌子「一拳一尺」,然後很認真地寫字。可是孩子寫着寫着,你就會發現他老變形。要麼筆握在很前面,擋住視線,他人就側下去看了,要麼他就會變成身體往前沖。這個時候,我們父母就會特別看不慣,覺得你寫字怎麼這麼丑,這樣對你的眼睛也不好,對脊椎也不好,所以我們就要求他一定要改正,你一定要坐得很好。但孩子寫着寫着,右手臂沒有力量了,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過程。對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來講,他的手腕力量其實沒有成長起來,所以他一般堅持五分鐘就已經很好了,他其實需要休息一下再去做。

可是當我們父母把它看成是一個錯誤,會覺得孩子只要想改正就能改正,會生氣怎麼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父母跟孩子之間會出現各種衝撞——孩子很生氣、很痛苦,跟父母鬧很多矛盾;而父母因為孩子沒寫好字,繼續懲罰孩子,最後惡性循環。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意識到,有一些錯誤是需要時間的,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只有我們看清楚問題的本質那麼才會更好的教育孩子。

最後,破壞歸屬感,引發孩子四種錯誤。什麼叫歸屬感?歸屬感就是知道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對世界有什麼貢獻。做到這些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在我知道自己是誰、我知道我能做一些什麼事情的基礎上,才能建立歸屬感。

當你每時每刻都說他不對,給孩子貼父母標籤,孩子會信以為真,這些標籤內化為自己的認識。當他認定這一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告訴自己「我不是那麼沒有用,我要建立自己有用的價值」,他就會設定錯誤的目標。

第一錯誤目標是過度關注。就是他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你的認可。他做事情的目標就是為了你的關注,而不是他做這件事情本身很快樂,得不到你的關注,他就不會去做。長期以往,孩子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用更嚴厲的方式不斷地糾錯,繼續去否定他,他會發展到第二階段——尋求權利。就是說,你讓我寫作業,我就不,我要玩遊戲。我就要跟你對着幹,通過這種方式來找尋力量。

接着是尋求報復。如果我們進一步地去控制他,不讓他玩遊戲,他就會尋求報復。比如,你讓我寫作業,我不寫,你會對我進行懲罰,那麼好,我就把作業撕了。看你怎麼辦?通過這種尋求報復,他找到自己的定位。這個是孩子潛意識裡的。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父母投入很多錢、很多支持,到最後都是白費的,因為他處在尋求報復的階段,而尋求報復就是因為你不斷否定他,不斷用語言壓制他,他其實內心裡對自己很惶恐,所以他通過這種方式去尋求自我認同。

最後,是自暴自棄。你說一步我做一步,你不說我堅決不做,我沒有任何主動性,反正我自己做決定也沒什麼用。那你會發現,我們本來想培養孩子積極、主動、樂觀這些好的品質,都非常難實現。

正面標籤法

現在我們知道了,糾錯教育理念是不對,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用正面標籤來幫助孩子累積優勢,激發孩子天賦。

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你首先要改變看孩子的眼光。你能不能很欣賞地看待孩子,其實是孩子能敏銳地感覺到的。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從認知上發現,我的孩子真的很可愛。而這個「真的很可愛」,就是我們需要改變對孩子優缺點的看法。

比如,作者有一個好朋友,他畫畫畫得很好,他從小也培養他的孩子畫畫,所以他的孩子畫畫也很好。有一天他就跟我說,他的孩子被老師告狀了,覺得他特別不尊敬老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課間在教室里玩,老師從窗口走過,絕大部分小朋友看到老師走過來,立馬就坐好了,就他根本沒有意識到,繼續玩得很開心,被老師抓住了。這位老師就覺得,我都進來了,你都不在乎,目無尊長。 第二次又來了,第三次又來了,這位老師就說:「你家孩子,一點都不尊重人,別的孩子都能夠做到我一進來就坐好,你家孩子就做不到。」他也很焦慮,問作者怎麼改變。

作者就問他:「你的孩子畫畫的時候,有人從他身邊走過,他會意識到嗎?」

他說:「沒有。」

作者說:「那你希不希望,他一邊畫畫,一邊意識到旁邊誰走過?」

他說:「那怎麼行,畫畫是要非常專注的,在一個地方寫生,不管身邊多嘈雜,都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畫,所以他要專注。」

作者又說:「你帶着你的孩子從小寫生,所以他的專注力是極強的,他的抗干擾能力也很強,所以當他去玩的時候,他也是很專注地沉浸在裡面的,根本就沒有注意到旁邊走過的人。如果你要去讓他注意到這些東西,他寫生的時候,也一定會注意到別的東西。

這是同一個特點,只是發展在畫畫裡你覺得是好的,放在玩里你覺得是不好的,你用的是兩個詞,一個是很專注,一個是不尊敬老師,但是它背後的本質邏輯是一樣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我們其實要重新去看待孩子的特點。

作者給他解決方案是:你就在家裡跟孩子練一練,如果一拍肩膀,你就讓孩子就坐好。然後你再去跟老師溝通說,我們家孩子其實是比較容易沉浸在一個狀態里,他還真不是挑戰你,如果你下次看到他,拍一下他的肩膀,他如果坐下來就說明他接收到你的信息了,可能他的笑容還不能馬上收回來,但他已經知道,他會儘快收攏回來了。後來這個問題,很快就解決掉了。

每一個優點,發揮在不同場合里,可能會變成缺點;每一個缺點,發揮在另外一個場合里,很可能就是優點。當你想要改變他的時候,你一定要問問自己,我真的要改變他嗎?我改變他的這些東西,真的是有好處的嗎?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間,其實某種意義上講,父母是要做反思的。

掌握正面標籤法

正面標籤法,就是對孩子可複製的正確行為進行肯定。什麼叫對孩子的可複製的正確行為進行肯定?

第一,關注的點一定是在過程里,而不是結果。結果怎麼樣,它常常是定的,我們需要發現過程裡面的具體的行為。

第二,這個行為是可複製的,它不是偶然性的。

第三,這個行為是正確的,然後我們才對他進行肯定。

比如,孩子如果這次考得很好,你說孩子考得很棒、成績很好,這個不叫正面標籤法。因為好不好只是個結果,它不是一個行為,它也不是可以一直複製的,孩子下次可能就考得不好了。 但是如果你發現他考得很好,是因為他提前做了複習,你就可以說:「我覺得你這次之所以考得很好,是因為你提前做了預習和複習,我發現這個事情做了以後,你成績很好。」「你能做到提前預習,你能做到及時複習,媽媽覺得很好。」

複習這個行為,是可以被複製的,也是做得正確的,你要告訴他,我看到了你做的這一點。即使你有的時候覆習了,可能成績沒那麼好,但媽媽覺得,你能做到複習已經很不錯了。

那麼在貼正面標籤的時候,給大家五個操作性的工具:

第一個工具:句式轉化。轉化句式:先講問題,「但是」後面跟肯定。為了把給孩子貼正面標籤變成習慣,你在依然覺得需要指出孩子錯誤或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轉換句式來說話:過去是先講優點,然後一個「但是」轉折到需要指出或批評的方面;現在,試試先說批評的內容,然後加一個「但是」轉折,轉折到值得肯定的地方。

比如,對於孩子的考試,你過去會說「你雖然考得不錯,但是有一些不該丟的分數」,現在不妨改為「你雖然丟了一些不該丟的分數,但總體還是考得不錯的」。

第二個工具:書面反饋進步。比如作者兒子寫字寫得不好,老師也會覺得很不滿,作者有的時候就會在本子上寫:今天他把我覺得寫得不好的字都擦掉了,重新寫過了,雖然字還寫得一般,但是他已經願意做這個事情了,我覺得很好。孩子也看到這個東西,覺得很不錯,我媽看到我做的事情了。

過兩天作者又寫:他今天自己主動找了一些字,重新擦掉寫了,不是我再指出來的。每一步他的進步,作者都在本子上寫,你會發現這個對孩子也是鼓舞的。

第三個工具:充分利用網絡展示孩子,接受外人讚美。互聯網也是一個貼正面標籤的好地方,很多父母喜歡在朋友圈曬娃,這真的是一個好習慣,一方面可以記錄孩子的成長,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孩子貼正面標籤,促進孩子成長,而且這個正面標籤還能貼得圖文並茂。比如,通過朋友圈點讚的方式讓孩子看到這個行為得到了別人的讚賞。

第四個工具:讓孩子自我總結、自我肯定。讓孩子給自己貼標籤,當孩子完成了一件他自己覺得很驕傲的事情時,你可以讓他分享一下「這次你是怎麼做好的」,讓他自己去總結哪些行為導致了他的成功。

第五個工具:總結過去做過或本可以做,但現在沒做的「壞事」。比如,你過去出門經常亂跑,但我發現你現在不亂跑了,你到馬路口就停下來了,這點做得很好。

這五個工具,其實就可以幫助我們將正面標籤貼得更好,讓孩子踩着正確的步子,一步步往上走。貼正面標籤的時候,我們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首先,改變做父母挑剔的眼光; 其次,真心肯定,而不是刻意地讚美;然後,信任孩子。最後,正面標籤其實是不帶功利性的。正面標籤是給孩子提供成長的能量,讓他覺得自己很厲害。如果你帶有強有力的功利性,你會發現這個功利性,會很快被孩子識破,你的表揚和肯定都會變得很廉價。只有你是真心的、時時刻刻關注他這些表現,你能夠去肯定他,這個正面標籤才能讓孩子更有自信心,歸屬感更好。

遊戲化教育

用正面標籤法讓孩子擁有正確的歸屬感,更自信;還有一項父母的重要任務,也是一項需要花費較多時間的工作是通過遊戲化教育,讓孩子感受生活的樂趣,減少生活的壓力,讓生活充滿能量。

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教育功能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養。它是一個愛育機制,不管你做得好不好,我都愛你,因為你是我唯一的一個孩子,或者我就只有兩個孩子,不管你怎麼做,媽媽都愛你。家庭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培養,所以在家庭裡面,情感的支持是更重要的。

把「你應該」變成「我願意」

這種轉換的背後其實是激發孩子內驅力的過程。而激發起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己有興趣去努力,效果往往好於要求孩子做什麼。重要的是,玩遊戲本身就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孩子從小就是通過遊戲來學習的,只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覺得遊戲越來越不重要,學習越來越重要,並且把學習看成嚴肅的,和好玩的遊戲對立起來。

在學習遊戲化教育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學習本身就應該是一個遊戲,兩者一點也不矛盾,遊戲化的學習方式,能讓孩子學得又快又好,而且還能保持其興趣和主動性。

愛是需要學習的,幸福是需要練習的

其實快樂是特別有能量的,快樂會打開孩子的學習力,快樂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家庭的情感支持提供得越紮實,孩子在外面成功的道路,其實是走得越順暢的,他的幸福指數也是會越高的。

你很愛孩子,你為自己孩子的成長很焦慮,那怎麼去做才是好的,怎麼做對「懶」爸媽,怎麼去用優勢累積法,讓孩子更快樂地學習,讓孩子更快樂地生活,同時也能比別人走得更好。不是說他快樂學習以後,他就廢掉了,這可不是我們的目的。他甚至可以比別人更優秀,這是需要學習的。我們父母也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幸福也是需要練習的。

大量研究發現,現在幸福,未來幸福的幾率是更高的;那些現在就不幸福的孩子,未來幸福的幾率也是更低的。所以家庭很重要,做所有的事情,首先都是你我找到一個舒服的狀態,讓孩子感受到幸福,我們不斷地去練習幸福,我們的生活才能往前走。

當你覺得壓力很大,當你覺得很累的時候,也往往是你的孩子覺得壓力很大很累的時候,所以我們要放過孩子,也放過我們自己。

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 導圖
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