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弗洛伊德的反对者之一。阿德勒强调社会文化和自我奋斗对个人的影响,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在这本书里,阿德勒揭示了儿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机制,解答了孩子是如何看待外部刺激、如何做出反应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消减自卑感和如何追求优越感的。


人格的统一性

研究儿童的心理活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无论接触到这件事的哪一方面都会沉迷其中。这其中最明显的事实或许就是必须为了理解某一特定行为而去了解儿童生活的全部历程。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隐藏在其行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儿童的有些行为。对于这些行为表现我们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在阿德勒之前,心理学界没有“人格的统一性”这种说法,很多心理学流派都是根据单个行为来做心理诊断,人们习惯把某种行为当成特定的心理表达,似乎这个行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然后按照某个模板对这个行为做出公式化的解释,再相对应地采取公式化的解决方案。这类理论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中依然被广泛运用,对儿童心理缺乏了解的家长和老师特别信赖这种处理方法,以为“管教孩子”的诀窍就在于掌握一些技巧。但是事实证明,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来寻找儿童某个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甚至加剧孩子的错误认知,造成更糟糕的结果。

比如,一个从小在家受宠的独生子,到了学校后就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上课捣乱,捉弄同学,等等。如果按照单个行为来做推理,孩子不能完成作业,就可能被认为笨,上课捣乱就可能被认为是挑衅老师,捉弄同学就可能被认为心怀恶意,品性不良。

以阿德勒“人格统一性”的理论来看,孩子之所以有这些问题,是因为他的能力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是一直处在一个婴幼儿、被照顾的状态里,因此缺乏独立的能力,所以到学校后,他也不知道如何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包括不能自己完成作业。

他又习惯于被关注,需要随时随地有人注意他,当感觉被忽略的时候,他就以不守纪律,捣乱,捉弄同学这些令人讨厌的方法引人注目,哪怕因此引来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这个孩子所有不当行为的根源,是在于他有一个错误的人生目标。所以,家长和学校不是要去制止和惩罚孩子的行为,而是给予他理解和鼓励,帮助他逐步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帮助他用正确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争取自己的存在感,正确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鼓励和具体的帮助,才能让孩子有勇气去改变,逐渐成长。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成长到5岁左右,内在人格就基本定型了。不同类型的人格,会有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

1、支配-统治型。这是特别霸道的一个类型,对身边的人有强烈的支配和统治欲望,需要通过控制别人来体现自己的强大和自身价值。这种类型的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他们更习惯依赖别人照顾他们,而很少自己努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3、回避型。这种生活风格的与索取型有一点相似,就是同样不去面对自己生活里的问题,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4、社会利益型。这种生活风格的人能真实自信地面对生活,勇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善于与别人合作,他们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会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阿德勒认为最合格的社会公民。这种类型的人常常生长于良好家庭,家庭氛围友善开明,家庭成员间相互帮助、支持,人与人之间彼此理解和尊重。

为何出现问题儿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儿童呢?作者说,儿童的成长有其规律所在,因此作者总结出了产生问题儿童的三个主要原因。

自卑感

自卑感和争取优势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我们之所以争取优势是因为感到自卑,而功成名就的优越感可以让我们克服这种自卑。但是,当在我们争取优势的进程中困难重重,或者对器官劣势的心理反应严重到难以承受的地步时,我们就会有自卑感。因此,为了消减自卑感,我们才会追求优越感,它们同时存在,是个体追求不断优化、不断趋近完美的动力源泉,也是驱动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生命发展的动力”。

儿童成长历程中的各种行为也贯穿着克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经历中,导致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儿童与成人相比,处于体型和力量上的劣势;而在儿童之间,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体缺陷,外貌、体格的差异,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贫穷,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等等,这些都可能引发儿童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

自我感觉脆弱的儿童为了躲避自卑感,常常会用错误的方式来争取优越感;家长不恰当的引导也可能把孩子带入过度追求优越感的误区。这样的儿童看上去缺乏勇气,为了消减自卑感,有些孩子采取自暴自弃的方式,有些孩子则用捣乱、不合作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而另外有些孩子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就会用矫枉过正的方式追求优越感。这样的孩子会显得特别野心勃勃,对优越感的过度渴望会让他产生嫉妒心,对竞争对手表现出恶意和仇恨,甚至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犯罪特征,比如,伤害或诋毁对手。

而如果家长过分期望孩子出人头地,并因此过度鞭策孩子,基于孩子希望获得父母赞扬的天性,孩子会全力以赴,努力去达到父母的期望,但这些超过孩子正常能力范围的标准,会带给孩子巨大的身心压力。时间一长,孩子或者因为无法达到目标而自暴自弃,或者因为要竭尽全力而精疲力竭,形成身心创伤。对于这些孩子,矫正的首要前提是对他们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通过鼓励他们,与他们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天赋,让他们相信完全可以通过勤奋、毅力、练习去获得自己向往的一切。我们有必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勇气和坚持。这样,孩子才不至于丧失信心而放弃努力。

对于过分野心勃勃,对自己过高期望的孩子,建议家长和老师不要强调孩子行为的最终结果,而应该重点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我们需要反复向孩子强调,每件事情都去与别人比较毫无意义,引导孩子从学习本身,而不是从与别人的竞争中获得快乐。帮助他们看到每个人的长处,逐步改变他们蔑视别人的习惯。这些孩子同样需要理解与鼓励,这样才能让他们与环境、与生活达成和解,并最终将用于竞争的力量转向与他人合作。而对于给孩子过高期望的家长,阿德勒建议他们不要去训练孩子的野心,而要去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勇气和自信。

父母或主要养护人的溺爱

对孩子的溺爱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在精神上对孩子过于顺从。在物质上过多满足孩子的需要,表现为不设限制地给予孩子各种礼物、特权,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剥夺孩子学习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权利,变得自私自利,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而且富于攻击性。

这种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并不能让孩子快乐,因为没有正当的途径让孩子应对挑战,提升能力,孩子会变得消极、被动,感觉无聊,对他人冷漠。因为不知道克制欲望,当欲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就格外难以接受。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让他脱离之前被溺爱的环境,然后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开始学习独立和自理,在有经验、有耐心的老师帮助下,逐步学习克制欲望,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边界。

对孩子忽视和斥责

1959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做过一系列以恒河猴为观察对象的实验,其中绒布猴与铁丝猴的实验已广为人知,心理学家鲍尔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仅仅是提供饮食,要使孩子健康成长,还要为孩子提供身体的抚触、情感的交流与陪伴,让孩子确信父母始终能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而在家庭中被忽视的孩子是很难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无法给孩子陪伴和关爱时,孩子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人。这些孩子会让自己变得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带着一副消极冷漠的面具,拒绝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在情绪激烈的时候,他们会暴跳如雷,自残甚至自杀。

被父母拒斥的孩子也一样。他们被父母视为累赘和负担,在被厌弃中战战兢兢地生活。这些孩子容易心怀怨恨,不相信任何人,所有促使他们上进的劝告都会被解读为对他们的束缚与压制,不管成人说什么,他们都竭尽所能地反抗,同时嫉妒其他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

而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理解他们在需要爱的时候得不到关爱的痛苦,找到他们潜在的天赋,激发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学习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告诉他们与人相处的恰当方式,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

对于某些误入歧途、需要帮助的问题儿童,作者说: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不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获信心。所以作者提出,无论孩子看上去如何自暴自弃,家长和老师都不应该放弃他们。

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呢?作者说,想要帮助儿童发展好的社会情感,形成健全的儿童人格,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发展积极的异性观。

积极的自我观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是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的。家长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评价孩子的行为时,多从鼓励的角度肯定孩子的优点,避免过多的批评。家长和老师需要避免过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以免孩子产生依赖心理。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认可和喜欢自己的性别角色,避免孩子形成对自己性别的排斥、抗拒。

积极的困难观

培养和保护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为孩子提供一些适当的挑战,引导孩子克服困难,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些挑战要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长特点,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热情,提升孩子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允许和鼓励孩子尝试创新,哪怕因此会失败。一个能够面对困难、恰当处理挑战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出耐心、恒心、坚韧、细致的优点,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积极的他人观

要注意培养孩子对社会、对人类、对环境的关怀,鼓励孩子关注和理解他人,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和想问题,鼓励孩子帮助同伴,养成乐意分享的品质,帮助孩子建立公平规则和边界意识,教给孩子与人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乐于接受自己的公平份额,不要挑起恶性竞争,警惕孩子思想中自私、贪婪、冷漠、偏见的苗头。

积极的异性观

在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可和接纳的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和认可异性,对异性有好感和亲近感,不贬损和排斥异性,不与异性刻意拉开距离。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本书不仅是父母必备的育儿经典,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手册。

儿童的人格教育 导图
儿童的人格教育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