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人格教育-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也是弗洛伊德的反對者之一。阿德勒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鬥對個人的影響,是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極大地影響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在這本書里,阿德勒揭示了兒童人格形成的心理機制,解答了孩子是如何看待外部刺激、如何做出反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如何消減自卑感和如何追求優越感的。


人格的統一性

研究兒童的心理活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無論接觸到這件事的哪一方面都會沉迷其中。這其中最明顯的事實或許就是必須為了理解某一特定行為而去了解兒童生活的全部歷程。兒童的每一個行為都表達了其全部的生活和個性人格,因此如果我們不了解這種隱藏在其行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難理解兒童的有些行為。對於這些行為表現我們稱為「人格的統一性」。

在阿德勒之前,心理學界沒有「人格的統一性」這種說法,很多心理學流派都是根據單個行為來做心理診斷,人們習慣把某種行為當成特定的心理表達,似乎這個行為是一個獨立的整體,然後按照某個模板對這個行為做出公式化的解釋,再相對應地採取公式化的解決方案。這類理論在我們今天的教育方法中依然被廣泛運用,對兒童心理缺乏了解的家長和老師特別信賴這種處理方法,以為「管教孩子」的訣竅就在於掌握一些技巧。但是事實證明,不結合兒童成長的具體環境,孤立地來尋找兒童某個異常行為的解決方案,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掩蓋甚至加劇孩子的錯誤認知,造成更糟糕的結果。

比如,一個從小在家受寵的獨生子,到了學校後就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不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作業,上課搗亂,捉弄同學,等等。如果按照單個行為來做推理,孩子不能完成作業,就可能被認為笨,上課搗亂就可能被認為是挑釁老師,捉弄同學就可能被認為心懷惡意,品性不良。

以阿德勒「人格統一性」的理論來看,孩子之所以有這些問題,是因為他的能力沒有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是一直處在一個嬰幼兒、被照顧的狀態里,因此缺乏獨立的能力,所以到學校後,他也不知道如何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包括不能自己完成作業。

他又習慣於被關注,需要隨時隨地有人注意他,當感覺被忽略的時候,他就以不守紀律,搗亂,捉弄同學這些令人討厭的方法引人注目,哪怕因此引來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這個孩子所有不當行為的根源,是在於他有一個錯誤的人生目標。所以,家長和學校不是要去制止和懲罰孩子的行為,而是給予他理解和鼓勵,幫助他逐步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自理能力,幫助他用正確的方式來吸引別人的關注,爭取自己的存在感,正確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鼓勵和具體的幫助,才能讓孩子有勇氣去改變,逐漸成長。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成長到5歲左右,內在人格就基本定型了。不同類型的人格,會有四種不同的生活風格:

1、支配-統治型。這是特別霸道的一個類型,對身邊的人有強烈的支配和統治欲望,需要通過控制別人來體現自己的強大和自身價值。這種類型的人缺乏社會意識,很少顧及別人的利益,不惜利用或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這種類型的人相對被動,他們更習慣依賴別人照顧他們,而很少自己努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3、迴避型。這種生活風格的與索取型有一點相似,就是同樣不去面對自己生活里的問題,缺乏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

4、社會利益型。這種生活風格的人能真實自信地面對生活,勇於解決自己的問題,也善於與別人合作,他們有強烈的社會意識,會積極主動地為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是阿德勒認為最合格的社會公民。這種類型的人常常生長於良好家庭,家庭氛圍友善開明,家庭成員間相互幫助、支持,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和尊重。

為何出現問題兒童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兒童呢?作者說,兒童的成長有其規律所在,因此作者總結出了產生問題兒童的三個主要原因。

自卑感

自卑感和爭取優勢同時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我們之所以爭取優勢是因為感到自卑,而功成名就的優越感可以讓我們克服這種自卑。但是,當在我們爭取優勢的進程中困難重重,或者對器官劣勢的心理反應嚴重到難以承受的地步時,我們就會有自卑感。因此,為了消減自卑感,我們才會追求優越感,它們同時存在,是個體追求不斷優化、不斷趨近完美的動力源泉,也是驅動人格發展的內在動力。所以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生命發展的動力」。

兒童成長曆程中的各種行為也貫穿着克服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動機。在兒童的成長經歷中,導致自卑感產生的原因很多:兒童與成人相比,處於體型和力量上的劣勢;而在兒童之間,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身體缺陷,外貌、體格的差異,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貧窮,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等等,這些都可能引發兒童的自卑感及不安全感。

自我感覺脆弱的兒童為了躲避自卑感,常常會用錯誤的方式來爭取優越感;家長不恰當的引導也可能把孩子帶入過度追求優越感的誤區。這樣的兒童看上去缺乏勇氣,為了消減自卑感,有些孩子採取自暴自棄的方式,有些孩子則用搗亂、不合作的方式來表現自己。而另外有些孩子為了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就會用矯枉過正的方式追求優越感。這樣的孩子會顯得特別野心勃勃,對優越感的過度渴望會讓他產生嫉妒心,對競爭對手表現出惡意和仇恨,甚至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犯罪特徵,比如,傷害或詆毀對手。

而如果家長過分期望孩子出人頭地,並因此過度鞭策孩子,基於孩子希望獲得父母讚揚的天性,孩子會全力以赴,努力去達到父母的期望,但這些超過孩子正常能力範圍的標準,會帶給孩子巨大的身心壓力。時間一長,孩子或者因為無法達到目標而自暴自棄,或者因為要竭盡全力而精疲力竭,形成身心創傷。對於這些孩子,矯正的首要前提是對他們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態度,通過鼓勵他們,與他們建立起友好信任的關係,使他們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天賦,讓他們相信完全可以通過勤奮、毅力、練習去獲得自己嚮往的一切。我們有必要向孩子解釋清楚,進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勇氣和堅持。這樣,孩子才不至於喪失信心而放棄努力。

對於過分野心勃勃,對自己過高期望的孩子,建議家長和老師不要強調孩子行為的最終結果,而應該重點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我們需要反覆向孩子強調,每件事情都去與別人比較毫無意義,引導孩子從學習本身,而不是從與別人的競爭中獲得快樂。幫助他們看到每個人的長處,逐步改變他們蔑視別人的習慣。這些孩子同樣需要理解與鼓勵,這樣才能讓他們與環境、與生活達成和解,並最終將用於競爭的力量轉向與他人合作。而對於給孩子過高期望的家長,阿德勒建議他們不要去訓練孩子的野心,而要去培養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堅韌、勇氣和自信。

父母或主要養護人的溺愛

對孩子的溺愛包括內外兩個方面,在物質上過多滿足孩子的需要,在精神上對孩子過於順從。在物質上過多滿足孩子的需要,表現為不設限制地給予孩子各種禮物、特權,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剝奪孩子學習自己處理事情的機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的權利,變得自私自利,缺乏與人合作的能力;而且富於攻擊性。

這種過於溺愛的教養方式並不能讓孩子快樂,因為沒有正當的途徑讓孩子應對挑戰,提升能力,孩子會變得消極、被動,感覺無聊,對他人冷漠。因為不知道克制欲望,當欲望不能被滿足的時候,就格外難以接受。對於這樣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呢?首先要讓他脫離之前被溺愛的環境,然後在一個新的環境裡,開始學習獨立和自理,在有經驗、有耐心的老師幫助下,逐步學習克制欲望,建立自己與他人的邊界。

對孩子忽視和斥責

1959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動物心理學家哈洛做過一系列以恆河猴為觀察對象的實驗,其中絨布猴與鐵絲猴的實驗已廣為人知,心理學家鮑爾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依戀理論表明: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不僅僅是提供飲食,要使孩子健康成長,還要為孩子提供身體的撫觸、情感的交流與陪伴,讓孩子確信父母始終能保護自己的安全感。

而在家庭中被忽視的孩子是很難有足夠的安全感的。無法給孩子陪伴和關愛時,孩子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完全沒有價值的人。這些孩子會讓自己變得對什麼都滿不在乎,帶着一副消極冷漠的面具,拒絕和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在情緒激烈的時候,他們會暴跳如雷,自殘甚至自殺。

被父母拒斥的孩子也一樣。他們被父母視為累贅和負擔,在被厭棄中戰戰兢兢地生活。這些孩子容易心懷怨恨,不相信任何人,所有促使他們上進的勸告都會被解讀為對他們的束縛與壓制,不管成人說什麼,他們都竭盡所能地反抗,同時嫉妒其他擁有幸福童年的孩子。

而對於這些孩子,我們要理解他們在需要愛的時候得不到關愛的痛苦,找到他們潛在的天賦,激發他們的勇氣,鼓勵他們學習面對和解決問題,並告訴他們與人相處的恰當方式,發展他們的社會情感。

對於某些誤入歧途、需要幫助的問題兒童,作者說: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確保每個學生都不喪失勇氣,並使那些已經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獲信心。所以作者提出,無論孩子看上去如何自暴自棄,家長和老師都不應該放棄他們。

如何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人格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呢?作者說,想要幫助兒童發展好的社會情感,形成健全的兒童人格,可以從四個方面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自我觀、發展積極的困難觀、發展積極的他人觀、發展積極的異性觀。

積極的自我觀

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受歡迎的,是能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的。家長和老師要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評價孩子的行為時,多從鼓勵的角度肯定孩子的優點,避免過多的批評。家長和老師需要避免過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優越感,以免孩子產生依賴心理。需要通過言傳身教來引導孩子認可和喜歡自己的性別角色,避免孩子形成對自己性別的排斥、抗拒。

積極的困難觀

培養和保護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為孩子提供一些適當的挑戰,引導孩子克服困難,爭取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些挑戰要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長特點,既不太難,也不太容易,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熱情,提升孩子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允許和鼓勵孩子嘗試創新,哪怕因此會失敗。一個能夠面對困難、恰當處理挑戰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出耐心、恆心、堅韌、細緻的優點,成長為一個有力量的人。

積極的他人觀

要注意培養孩子對社會、對人類、對環境的關懷,鼓勵孩子關注和理解他人,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和想問題,鼓勵孩子幫助同伴,養成樂意分享的品質,幫助孩子建立公平規則和邊界意識,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樂於接受自己的公平份額,不要挑起惡性競爭,警惕孩子思想中自私、貪婪、冷漠、偏見的苗頭。

積極的異性觀

在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角色認可和接納的同時,也能深刻地理解和認可異性,對異性有好感和親近感,不貶損和排斥異性,不與異性刻意拉開距離。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沒有問題兒童,只有缺少正確引導的「生活失敗者」!本書不僅是父母必備的育兒經典,也是研究兒童心理的教育手冊。

兒童的人格教育 導圖
兒童的人格教育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