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不是挨饿,而是与食物合作-读书笔记
颠覆体重,必须先颠覆认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肥胖是身体问题,是吃得太多的问题,是管不住自己嘴的问题,于是人们试图通过节食和挨饿来达到减肥的目的。殊不知,短暂的成功之后,接下来的则是体重的反弹和长期的绝望。
本书可以明确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肥胖不是身体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减肥不应该挨饿,而应该与食物合作。那么如何与食物合作呢?我们接下来好好聊聊。
什么是与食物合作
现在减肥的人经常会通过节食来减肥。所谓的节食减肥,其实活脱脱就是一次次周而复始的挨饿之旅。每次节食都是从忍饥挨饿开始,到大吃大喝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变得比以前更胖。
这种频繁尝试又频繁失败的节食减肥法,不仅没有成效,还会严重影响节食者的自信和自尊。然后是反弹,甚至是患上各种疾病。成功减肥,应该先学会正视身体与食物的关系。我们不能挨饿,不能把食物视为敌人,而是必须与食物合作。那么什么叫“与食物合作”呢?
与食物合作
与食物合作就是我们要学会排除干扰,倾听身体内部的声音,分清饱胀感和饥饿感,然后用它指导我们的饮食。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简单。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吃饭要么处于饥饿状态,要么就是好撑。所以,现代人吃饭,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身体的需要,而是情绪的需要。比如,在特别生气、沮丧时,经常会暴饮暴食。在特别开心愉快时,你往往也会用一顿美餐奖励自己。
那为什么我们会出现情绪进食的情况呢?这跟我们的大脑发育有关。
三重大脑
根据先后顺序,人的大脑在演化的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最先出现的大脑叫作爬行动物脑,主要位于后脑勺。它跟我们的基本生理活动和本能相关,比如呼吸、心跳、食欲、性欲,都由爬行动物脑负责。
其次出现的大脑叫作哺乳脑,也叫情绪脑,位于大脑中间。这时,人就开始出现情绪了。
最后出现的大脑叫作理性脑,主要位于前额。理性脑主要负责对环境的理性分析,包括控制我们的冲动。
当这三个脑协调平衡时,人的本能、情感和思想就会协调一致。爬行动物脑会接收到身体的饥饿感和饱腹感,然后把它传递给情绪脑;接着,情绪脑经过情绪加工之后,再传给理性脑;最后,由理性脑决定吃什么和吃多少。但是,如果情绪脑没有传达原意,而是掺杂了生气、高兴等情绪,那么,就可能会导致情绪化进食,比如,什么都不吃,或者暴饮暴食。
大多数靠节食减肥的人会形成一个节食减肥线路图:先是产生减肥的欲望,然后忍饥挨饿,接着意志力下降,最后暴饮暴食,体重反弹。由此,很多人都陷入这个怪圈的循环中。这也是节食减肥不成功的一个原因。
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过一项研究。研究者回顾分析了31项来自世界各地有关节食减肥的文献,他们发现,对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节食减肥意味着增重。而且节食的程度越大,增重越厉害,也就是体重反弹得越厉害。因此,无论是对减肥效果,还是对我们的身体,节食减肥都是一个不好的方式。
而作者提出的“与食物合作”,就是在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身体信号的前提下,由爬行动物脑发出饥饿信号,情绪脑如实传达,然后理性脑进行分析和判断决定我们什么时候吃、吃什么,最终这三重大脑达成协调一致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自然的身体状态。
饮食个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哪些不健康的饮食个性。饮食就和穿衣打扮一样,它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饮食个性影响着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作者总结了生活中常见的三种不健康的饮食个性,分别是:谨慎派、苛刻派和随意派。
有时候,同一个人身上会出现两种以上的饮食个性,但每个阶段一般只由一种饮食个性主导。比如,有一位律师,在工作不忙时,表现出的是谨慎派,但是,一旦工作特别忙碌,立刻就变成了随性派。
谨慎饮食派
谨慎饮食派最大的特点是吃饭跟玩扫雷的电脑游戏一样。对吃进嘴里的每一口食物是否健康、含有多少卡路里,他们都要求非常精准。谨慎饮食派看起来好像挺健康,其实,它已经破坏了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对谨慎饮食派的人来说,他们这么注重饮食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是为了在周末,或者和朋友聚会时,能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每年有104天周末,以及数不清的聚会,所以谨慎饮食派的人也会出现暴饮暴食、体重反弹的情况。
苛刻饮食派
苛刻饮食派的人,简直是把节食当成了事业。苛刻派对任何食物的考量完全是为了减肥,和健康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苛刻饮食派的人更容易在挨饿和暴饮暴食之间来回切换。
由于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风格,很多时候,他们的体重就会反弹,从而感到沮丧。接着,又因为减肥不成功,苛刻饮食派的人还会尝试一些比较极端的减肥方法。比如,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药,有的人甚至会去抠嗓子眼催吐。
长期节食是导致饮食失调的罪魁祸首。如果一个人从不到15岁就开始节食,那么其患上饮食失调的可能性,是非节食者的8倍!而且如果长时间靠催吐减肥,慢慢地,你的身体会建立一个错误的条件反射,就是一吃东西就吐出来。它可能会导致一个严重的疾病,叫作神经性厌食症。
随性饮食派
随性饮食派,又叫无意识饮食者。他们吃饭时通常表现出漫不经心的特点,常常会一边吃饭一边做其他事情,例如,他们常常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看书边吃。
随意饮食派包括这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混乱型。这类人往往会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吃饭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随便到不能再随便的事。对吃饭,他们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方便”。因此,他们经常会在快餐店、便利店随便吃点东西,甚至煮包快餐食品当作一顿饭。
第二种来者不拒型。这类人完全对食物没有抵抗力,有时,即便吃饱了,甚至吃撑了,但只要看到美食,就忍不住再尝一口。
第三种绝不浪费型。在他们的字典里,绝对无法容忍“扔掉”的存在。他们很珍惜花钱买来的所有食物,为了每一分花在食物上的钱都有价值,他们通常会先吃光自己盘子里的食物,然后消灭掉孩子或配偶的剩饭,直到桌子上连一粒面包渣都没剩下。
第四种类型情绪大过天型。对这类人来说,食物已经不是食物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发泄情绪的工具。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绪,比如高兴、生气,或者觉得压力很大,他们都靠吃饭和美食发泄情绪。
如何“与食物合作”
那怎么避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何摒弃节食减肥实现“与食物合作”呢?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作者提出的“与食物合作”的五个阶段和十个原则。
“与食物合作”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绝望是新的开始。因为很多节食减肥的人会出现体重反弹,所以,他们有时会感到绝望。此外,由于长期饮食不规律,有的人已经逐渐模糊了自己的饱胀感、饥饿感。但不要太气馁,作者说,绝望的时候,往往就是“与食物合作”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叫探索。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体会变得高度敏感。我们的身体内部那些被压抑许久的信号,比如饥饿、饱胀,甚至味蕾,都会重新打开。
在这个阶段,有一件事特别重要,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吃得满意。只有真正吃得满意的人,才不会在停止进食以后,还到处去搜索吃的,吃个不停。所以,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要筛选出哪些食物我们想吃、哪些食物我们不喜欢吃。
第三个阶段叫让习惯成为必然。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体会经历第一次觉醒。你会感受到身体内部的智慧被唤醒,会有一些全新的体验,比如知道吃什么、不吃什么;而且你能特别敏锐地感觉到,什么时候是生理性的饥饿,什么时候是情绪上的饥饿。
第四个阶段叫找到自己的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能自然而然地选择那些对身体好的食物,让你的感觉更好。由此,你会形成自己的饮食风格。
第五个阶段叫珍惜愉悦。到了这个阶段,你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与食物合作”的人。这时,你能更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吃、应该吃什么、什么时候吃饱、什么时候停止进食。因此,除了健康有所提升,你会发现,慢慢地,你的体重也维持在了自然健康的状态。
“与食物合作”的十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摒弃节食者心态。
我们怎么做到摒弃节食心态呢?有两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发自内心地承认节食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第二,抛弃节食工具。其中最常见的工具是体重秤。体重秤会让人产生沮丧感、挫败感。
比如,康妮大概40岁,是个肥胖患者,后来到作者这里尝试“与食物合作”的训练。她已经坚持了好几个月,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突然有一天,她就想上秤看看到底减了多少、效果怎么样。当她踩到秤上,数字蹦出来的一瞬间,她就崩溃了。
为什么?因为秤上显示的数字和她的理想数字相差甚远。于是,她觉得,之前的努力全部都白费了。接着,她又开始暴饮暴食,重新回到“节食者困境”的怪圈中。
其次,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的身体状况。有的时候,你以为体重减了一斤,但是这一斤体重并不等于一斤脂肪,更多的时候,减的是水。
第二个原则:尊重自己的饥饿感。
二战期间,有一位学者发起了一项饥饿研究。他找来了32名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测试。前三个月,他们可以尽可能地进食,每天平均摄入大概3492卡路里的热量。接下来的六个月,他们每个人被要求减去19%~28%的体重,卡路里摄入减少近一半,平均每天1570卡路里。 这种半饥饿研究,得到的结果令人吃惊。第一,这些被研究者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了40%。第二,他们更加迷恋食物,更多地谈论食物,甚至去收集食谱。第三,他们的饮食方式发生了改变,有的人完全不吃,有的人暴饮暴食,有的人喜欢玩食物,一顿饭要吃两个小时。
研究结束以后,他们发现,这些受试者在被允许重新进食后,平均花费了五个月,才让饮食恢复正常。那为什么饥饿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这么强烈的影响?
我们都听说过“马斯洛需求理论”,最底层是我们的基本需求,然后需求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加。这些需求的基础,就是人类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而食物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需求,这绝不是偶然。
如果人出现了饥饿状态,我们的身体就会分泌各种各样的激素,让我们产生觅食冲动。这种觅食冲动和人的意志力没有关系,它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冲动。所以,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时,就会随时随地想着,怎么才能填饱肚子。这样更容易产生对食物的欲望。反而处于饥饿状态有助于我们控制对食物的欲望。
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尊重饥饿感?
第一,在醒着的五个小时之内进食。
第二,尽可能在轻度饥饿时进食,不要等饿极了才吃饭。
第三个原则:与食物和平相处。
我们要学会避免“食物缺失陷阱”。什么是“食物缺失陷阱”?很多靠忍饥挨饿减肥的人,都会刻意规定哪些食物不能吃。而其中有好多食物都是他特别喜欢的,比如,蛋糕、巧克力、冰激淋。如果你越是限制某样事物,你对这个事物的渴望就越强烈。
所以,我们要学会让自己无条件进食。你会发现,这个食物对你的吸引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与食物和平相处?作者说,有这么几个步骤:
一,注意对你有吸引力的食物。你可以列张清单,把这些食物都写在上面。
二,在吃了的食物上打钩,在一直禁止的食物上画圈。
三,允许自己吃清单上某种禁忌食物,而且去菜市场买回这种食物,或者去餐厅点这道菜。
四,检查这种食物尝起来是否跟你想象中的一样好吃。如果真的很好吃,就允许自己以后继续吃它。
五,确保厨房里有这样的食物。因为你知道想吃就可以吃到。如果你觉得这样做有点吓人,那么,你想吃时就去餐馆点这个食物。
当然,让自己无条件进食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在尊重自己的饥饿感和饱胀感的指导下进食。
第四个原则:赶走“食物警察”。
什么是“食物警察”?它是我们长期形成的进食规则的总和。这些规则来源于书本、新闻,甚至是我们在亲朋好友那里学到的经验。
“食物警察”带来的最大害处,就是它会破坏我们和食物的关系。怎么赶走“食物警察”?有一个方法叫进行自我对话。
比如,你是一个节食减肥数周的人,有一天看到同事买了美味的蛋糕,你非常想吃。这时,你会想:在过去几周,我都严格执行减肥计划,没吃冰激淋,也没吃蛋糕,但是,我真的好想吃一块外婆的蛋糕。但是,我怕一开始吃又停不下嘴。那怎么办呢?你对自己说,或许只吃一块就行了。于是,你的行为是吃了一块蛋糕。 此时,你的心里立刻出现新的想法:我干了蠢事,我怎么这么缺乏意志力?你的内心充满了失望、悲伤,甚至绝望。接下来的典型行为是,你慢慢地拿起第二块蛋糕吃下去,再拿起第三块蛋糕吃下去,直到吃完所有蛋糕。
这就是“食物警察”带给我们的想法,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看待它。
比如,你心里想:我很高兴放弃了节食,现在我真的好想吃一块蛋糕。于是,你的做法是吃了一块蛋糕,感受到了美味,你觉得,吃一块就满足了。这时,你的感受是什么?是愉悦和满足。接着,你没有继续吃盘子里剩下的蛋糕,而是把盘子放在了厨房里,很好地控制住了继续想吃的欲望。
第五个原则:感受自己的“吃饱感”。
如果要描述我们吃饭的感觉,通常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饿得要死,一个是撑得要死。而吃得刚好的感觉很难找到。如果你找不到这种感觉,就很难做到真正的“与食物合作”。
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吃饱感”?
第一,吃饭的过程中休息一会儿。在吃饭时,稍微地休息几分钟,有助于我们的身体更好地感受吃饱的感觉。
第二,专心进食。其实,人很难同时做几件事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
第三,小心空气食物。什么是空气食物?像爆米花、膨化饼干、米糕。这些食物体积比较大、富含空气,不太扛饿。如果靠空气食物填饱肚子,往往会吃得很多。
第六个原则:发现满足因子。
把愉悦感当作吃饭的一个目标,会帮助我们找到满足因子。我们如何找到饮食的愉悦感,有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问自己真正想吃什么。
第二步:发现味觉的喜好。你要慢慢地吃饭,细细地品味食物带来的感官享受。
第三步:让自己的饮食经历更愉快。首先,我们要在轻微饥饿时吃饭,不要等到饿极了才去吃。此外,如果有条件,尽可能在环境好的地方进食。
第四步:不要拘泥。作者说,如果不喜欢就不要吃,如果喜欢就去品尝。
最后:检查味道尝起来还好吗。具体的做法,就是吃第一口时,感受并且品评一下味道怎么样,然后中途停下来再品评一下,到最后一口时再品评一下。你会发现,这个分数越来越低。这不仅会让你充分地体验食物带来的愉悦,也能让你更容易感受到吃饱的感觉。
第七个原则:不要用食物应对情绪问题。
引起食欲的情绪很多,开心、快乐、生气、沮丧都会引起我们的进食冲动。不饿时,人们进食的情绪诱因。
一个是无聊。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些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重复抄写同一封信,另一组进行开创性思维的写作,比如小说、散文、诗歌。每个大学生边上都放一袋饼干,计算谁吃的多。结果当然是第一组吃的最多。因为吃东西成了他们打发无聊行为的方式。
另一个是压力。特别是处于慢性压力时,人体内会分泌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主要指的是皮质醇。临床上,有些人由于病情需要长期服用这种激素药物,然后会出现满月脸、水牛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皮质醇水平过高,会影响人体脂肪的重新分布。所以,它对我们的体态和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那我们要如何应对这些情绪呢?
一,问自己是生理上饿了吗。如果你发现自己不是生理饥饿,而是情绪问题,可以找一张纸写下自己的情绪。当你把情绪写下来时,就能更理性地看待它。
二,问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三,学会说“麻烦你……”寻求帮助。研究发现,很多超重的孩子很少说“麻烦你”,很少去寻求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们要靠吃饭、吃东西缓解压力。
第八个原则:尊重自己的身体。
现代社会中,大家形容一个人体型标不标准,通常会用到一个指数,就是身高和体重的比例,英文缩写为BMI(身体质量指数)。BMI有一个缺点,就是它不能反映我们身体内在的构成。
耶鲁大学的肥胖问题专家布劳内尔提出,如果忽略了健康水平,只是一味强调BMI,很可能会带来问题。所以,我们要综合地考虑身体状况和身体构成。
第九个原则:锻炼。
节食减肥的人缺少锻炼欲望,也没有过多的能量锻炼。即便去锻炼,他们的目的也是减肥。而一个真正有锻炼习惯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减肥,而是追求锻炼的愉悦感和精力充沛的感觉。
美国运动医学会说,所有健康成年人的健身计划,都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力量训练和拉伸练习。具体是:每周至少进行两次力量训练;把每一处主要肌肉群的8~10个训练动作重复8~12遍;每周至少花2~3天进行拉伸。
第十个原则,尊重自己的健康。
有一个理论叫作“法式悖论”。法国的人均乳脂肪(奶油、黄油等)摄入量,是所有工业国家里最高的,但是和其他工业国家相比,法国人的体形更瘦、寿命更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更低。这个现象被称为“法式悖论”。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法国人和饮食的关系非常好。他们会把每餐饭当成真正的享受和愉快的体验。当你把每餐饭当作享受进行时,第一,你不会吃得特别多,第二,怀着特别愉悦的心情吃,会让人的身体状态变得更好。
怎么调整我们的饮食态度呢?有两个建议:
第一,注重食物的味道。如果觉得一个食物特别好吃,往往代表身体需要这个食物。如果某段时间特别想吃某样东西,也代表我们的身体可能需要这样的东西。
第二,注意食物的质与量。比如,一半放谷类等碳水化合物,可以是一些粗粮,像小米、红薯、燕麦;然后蔬菜和水果,三分之一放肉类等蛋白质。如果按照这种配比,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搭配不同食材,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饮食结构。
最后,说说怎么教孩子吃饭。
第一,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要相信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二点,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一定要做得多,说得少;
第三点,当孩子渴了的时候,尽可能给他喝水,而不是给他喝果汁。首先,果汁糖分比较高,其次,容易增加饱腹感,到真正吃饭时会让他觉得不饿;
第四点,早些告诉孩子营养的力量。我们要尽可能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
最后,每餐饭菜的种类不要太少。有时,孩子可能不喜欢吃某样菜,如果菜的种类很多,那他可以通过吃其他的菜补充营养、完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