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不是挨餓,而是與食物合作-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顛覆體重,必須先顛覆認識。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肥胖是身體問題,是吃得太多的問題,是管不住自己嘴的問題,於是人們試圖通過節食和挨餓來達到減肥的目的。殊不知,短暫的成功之後,接下來的則是體重的反彈和長期的絕望。

本書可以明確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肥胖不是身體問題,而是心理問題;減肥不應該挨餓,而應該與食物合作。那麼如何與食物合作呢?我們接下來好好聊聊。

什麼是與食物合作

現在減肥的人經常會通過節食來減肥。所謂的節食減肥,其實活脫脫就是一次次周而復始的挨餓之旅。每次節食都是從忍飢挨餓開始,到大吃大喝結束,最後的結果就是,變得比以前更胖。

這種頻繁嘗試又頻繁失敗的節食減肥法,不僅沒有成效,還會嚴重影響節食者的自信和自尊。然後是反彈,甚至是患上各種疾病。成功減肥,應該先學會正視身體與食物的關係。我們不能挨餓,不能把食物視為敵人,而是必須與食物合作。那麼什麼叫「與食物合作」呢?

與食物合作

與食物合作就是我們要學會排除干擾,傾聽身體內部的聲音,分清飽脹感和飢餓感,然後用它指導我們的飲食。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並不簡單。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吃飯要麼處於飢餓狀態,要麼就是好撐。所以,現代人吃飯,很多時候並不是出於身體的需要,而是情緒的需要。比如,在特別生氣、沮喪時,經常會暴飲暴食。在特別開心愉快時,你往往也會用一頓美餐獎勵自己。

那為什麼我們會出現情緒進食的情況呢?這跟我們的大腦發育有關。

三重大腦

根據先後順序,人的大腦在演化的過程中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最先出現的大腦叫作爬行動物腦,主要位於後腦勺。它跟我們的基本生理活動和本能相關,比如呼吸、心跳、食慾、性慾,都由爬行動物腦負責。

其次出現的大腦叫作哺乳腦,也叫情緒腦,位於大腦中間。這時,人就開始出現情緒了。

最後出現的大腦叫作理性腦,主要位於前額。理性腦主要負責對環境的理性分析,包括控制我們的衝動。

當這三個腦協調平衡時,人的本能、情感和思想就會協調一致。爬行動物腦會接收到身體的飢餓感和飽腹感,然後把它傳遞給情緒腦;接着,情緒腦經過情緒加工之後,再傳給理性腦;最後,由理性腦決定吃什麼和吃多少。但是,如果情緒腦沒有傳達原意,而是摻雜了生氣、高興等情緒,那麼,就可能會導致情緒化進食,比如,什麼都不吃,或者暴飲暴食。

大多數靠節食減肥的人會形成一個節食減肥線路圖:先是產生減肥的欲望,然後忍飢挨餓,接着意志力下降,最後暴飲暴食,體重反彈。由此,很多人都陷入這個怪圈的循環中。這也是節食減肥不成功的一個原因。

加利福尼亞大學做過一項研究。研究者回顧分析了31項來自世界各地有關節食減肥的文獻,他們發現,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來說,節食減肥意味着增重。而且節食的程度越大,增重越厲害,也就是體重反彈得越厲害。因此,無論是對減肥效果,還是對我們的身體,節食減肥都是一個不好的方式。

而作者提出的「與食物合作」,就是在我們充分理解和尊重身體信號的前提下,由爬行動物腦發出飢餓信號,情緒腦如實傳達,然後理性腦進行分析和判斷決定我們什麼時候吃、吃什麼,最終這三重大腦達成協調一致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健康、自然的身體狀態。

飲食個性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有哪些不健康的飲食個性。飲食就和穿衣打扮一樣,它有自己的個性。不同的飲食個性影響着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作者總結了生活中常見的三種不健康的飲食個性,分別是:謹慎派、苛刻派和隨意派。

有時候,同一個人身上會出現兩種以上的飲食個性,但每個階段一般只由一種飲食個性主導。比如,有一位律師,在工作不忙時,表現出的是謹慎派,但是,一旦工作特別忙碌,立刻就變成了隨性派。

謹慎飲食派

謹慎飲食派最大的特點是吃飯跟玩掃雷的電腦遊戲一樣。對吃進嘴裡的每一口食物是否健康、含有多少卡路里,他們都要求非常精準。謹慎飲食派看起來好像挺健康,其實,它已經破壞了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

對謹慎飲食派的人來說,他們這麼注重飲食的目的是什麼呢?很多時候,是為了在周末,或者和朋友聚會時,能美美地吃上一頓。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每年有104天周末,以及數不清的聚會,所以謹慎飲食派的人也會出現暴飲暴食、體重反彈的情況。

苛刻飲食派

苛刻飲食派的人,簡直是把節食當成了事業。苛刻派對任何食物的考量完全是為了減肥,和健康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苛刻飲食派的人更容易在挨餓和暴飲暴食之間來回切換。

由於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風格,很多時候,他們的體重就會反彈,從而感到沮喪。接着,又因為減肥不成功,苛刻飲食派的人還會嘗試一些比較極端的減肥方法。比如,嘗試各種各樣的減肥藥,有的人甚至會去摳嗓子眼催吐。

長期節食是導致飲食失調的罪魁禍首。如果一個人從不到15歲就開始節食,那麼其患上飲食失調的可能性,是非節食者的8倍!而且如果長時間靠催吐減肥,慢慢地,你的身體會建立一個錯誤的條件反射,就是一吃東西就吐出來。它可能會導致一個嚴重的疾病,叫作神經性厭食症。

隨性飲食派

隨性飲食派,又叫無意識飲食者。他們吃飯時通常表現出漫不經心的特點,常常會一邊吃飯一邊做其他事情,例如,他們常常邊看電視邊吃飯,或邊看書邊吃。

隨意飲食派包括這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混亂型。這類人往往會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吃飯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隨便到不能再隨便的事。對吃飯,他們只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方便」。因此,他們經常會在快餐店、便利店隨便吃點東西,甚至煮包快餐食品當作一頓飯。

第二種來者不拒型。這類人完全對食物沒有抵抗力,有時,即便吃飽了,甚至吃撐了,但只要看到美食,就忍不住再嘗一口。

第三種絕不浪費型。在他們的字典里,絕對無法容忍「扔掉」的存在。他們很珍惜花錢買來的所有食物,為了每一分花在食物上的錢都有價值,他們通常會先吃光自己盤子裡的食物,然後消滅掉孩子或配偶的剩飯,直到桌子上連一粒麵包渣都沒剩下。

第四種類型情緒大過天型。對這類人來說,食物已經不是食物了,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發泄情緒的工具。無論出現什麼樣的情緒,比如高興、生氣,或者覺得壓力很大,他們都靠吃飯和美食發泄情緒。

如何「與食物合作」

那怎麼避免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何摒棄節食減肥實現「與食物合作」呢?接下來,我們來講一講,作者提出的「與食物合作」的五個階段和十個原則。

「與食物合作」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絕望是新的開始。因為很多節食減肥的人會出現體重反彈,所以,他們有時會感到絕望。此外,由於長期飲食不規律,有的人已經逐漸模糊了自己的飽脹感、飢餓感。但不要太氣餒,作者說,絕望的時候,往往就是「與食物合作」的開始。

第二個階段叫探索。在這個階段,我們的身體會變得高度敏感。我們的身體內部那些被壓抑許久的信號,比如飢餓、飽脹,甚至味蕾,都會重新打開。

在這個階段,有一件事特別重要,就是一定要讓自己吃得滿意。只有真正吃得滿意的人,才不會在停止進食以後,還到處去搜索吃的,吃個不停。所以,這個階段的目的,就是要篩選出哪些食物我們想吃、哪些食物我們不喜歡吃。

第三個階段叫讓習慣成為必然。在這個階段,我們的身體會經歷第一次覺醒。你會感受到身體內部的智慧被喚醒,會有一些全新的體驗,比如知道吃什麼、不吃什麼;而且你能特別敏銳地感覺到,什麼時候是生理性的飢餓,什麼時候是情緒上的飢餓。

第四個階段叫找到自己的風格。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能自然而然地選擇那些對身體好的食物,讓你的感覺更好。由此,你會形成自己的飲食風格。

第五個階段叫珍惜愉悅。到了這個階段,你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與食物合作」的人。這時,你能更加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吃、應該吃什麼、什麼時候吃飽、什麼時候停止進食。因此,除了健康有所提升,你會發現,慢慢地,你的體重也維持在了自然健康的狀態。

「與食物合作」的十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摒棄節食者心態。

我們怎麼做到摒棄節食心態呢?有兩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發自內心地承認節食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第二,拋棄節食工具。其中最常見的工具是體重秤。體重秤會讓人產生沮喪感、挫敗感。

比如,康妮大概40歲,是個肥胖患者,後來到作者這裡嘗試「與食物合作」的訓練。她已經堅持了好幾個月,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突然有一天,她就想上秤看看到底減了多少、效果怎麼樣。當她踩到秤上,數字蹦出來的一瞬間,她就崩潰了。

為什麼?因為秤上顯示的數字和她的理想數字相差甚遠。於是,她覺得,之前的努力全部都白費了。接着,她又開始暴飲暴食,重新回到「節食者困境」的怪圈中。

其次,它並不能真實地反映我們的身體狀況。有的時候,你以為體重減了一斤,但是這一斤體重並不等於一斤脂肪,更多的時候,減的是水。

第二個原則:尊重自己的飢餓感。

二戰期間,有一位學者發起了一項飢餓研究。他找來了32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測試。前三個月,他們可以儘可能地進食,每天平均攝入大概3492卡路里的熱量。接下來的六個月,他們每個人被要求減去19%~28%的體重,卡路里攝入減少近一半,平均每天1570卡路里。 這種半飢餓研究,得到的結果令人吃驚。第一,這些被研究者的新陳代謝速度減慢了40%。第二,他們更加迷戀食物,更多地談論食物,甚至去收集食譜。第三,他們的飲食方式發生了改變,有的人完全不吃,有的人暴飲暴食,有的人喜歡玩食物,一頓飯要吃兩個小時。

研究結束以後,他們發現,這些受試者在被允許重新進食後,平均花費了五個月,才讓飲食恢復正常。那為什麼飢餓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這麼強烈的影響?

我們都聽說過「馬斯洛需求理論」,最底層是我們的基本需求,然後需求一層一層地往上疊加。這些需求的基礎,就是人類只有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後,才會追求更高級的需求。而食物就是一個最基本的需求,這絕不是偶然。

如果人出現了飢餓狀態,我們的身體就會分泌各種各樣的激素,讓我們產生覓食衝動。這種覓食衝動和人的意志力沒有關係,它是一種本能的生理衝動。所以,當一個人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時,就會隨時隨地想着,怎麼才能填飽肚子。這樣更容易產生對食物的欲望。反而處於飢餓狀態有助於我們控制對食物的欲望。

那我們怎麼才能做到尊重飢餓感?

第一,在醒着的五個小時之內進食。

第二,儘可能在輕度飢餓時進食,不要等餓極了才吃飯。

第三個原則:與食物和平相處。

我們要學會避免「食物缺失陷阱」。什麼是「食物缺失陷阱」?很多靠忍飢挨餓減肥的人,都會刻意規定哪些食物不能吃。而其中有好多食物都是他特別喜歡的,比如,蛋糕、巧克力、冰激淋。如果你越是限制某樣事物,你對這個事物的渴望就越強烈。

所以,我們要學會讓自己無條件進食。你會發現,這個食物對你的吸引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到與食物和平相處?作者說,有這麼幾個步驟:

一,注意對你有吸引力的食物。你可以列張清單,把這些食物都寫在上面。

二,在吃了的食物上打鈎,在一直禁止的食物上畫圈。

三,允許自己吃清單上某種禁忌食物,而且去菜市場買回這種食物,或者去餐廳點這道菜。

四,檢查這種食物嘗起來是否跟你想象中的一樣好吃。如果真的很好吃,就允許自己以後繼續吃它。

五,確保廚房裡有這樣的食物。因為你知道想吃就可以吃到。如果你覺得這樣做有點嚇人,那麼,你想吃時就去餐館點這個食物。

當然,讓自己無條件進食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必須在尊重自己的飢餓感和飽脹感的指導下進食。

第四個原則:趕走「食物警察」。

什麼是「食物警察」?它是我們長期形成的進食規則的總和。這些規則來源於書本、新聞,甚至是我們在親朋好友那裡學到的經驗。

「食物警察」帶來的最大害處,就是它會破壞我們和食物的關係。怎麼趕走「食物警察」?有一個方法叫進行自我對話。

比如,你是一個節食減肥數周的人,有一天看到同事買了美味的蛋糕,你非常想吃。這時,你會想:在過去幾周,我都嚴格執行減肥計劃,沒吃冰激淋,也沒吃蛋糕,但是,我真的好想吃一塊外婆的蛋糕。但是,我怕一開始吃又停不下嘴。那怎麼辦呢?你對自己說,或許只吃一塊就行了。於是,你的行為是吃了一塊蛋糕。 此時,你的心裡立刻出現新的想法:我幹了蠢事,我怎麼這麼缺乏意志力?你的內心充滿了失望、悲傷,甚至絕望。接下來的典型行為是,你慢慢地拿起第二塊蛋糕吃下去,再拿起第三塊蛋糕吃下去,直到吃完所有蛋糕。

這就是「食物警察」帶給我們的想法,以及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的。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看待它。

比如,你心裡想:我很高興放棄了節食,現在我真的好想吃一塊蛋糕。於是,你的做法是吃了一塊蛋糕,感受到了美味,你覺得,吃一塊就滿足了。這時,你的感受是什麼?是愉悅和滿足。接着,你沒有繼續吃盤子裡剩下的蛋糕,而是把盤子放在了廚房裡,很好地控制住了繼續想吃的欲望。

第五個原則:感受自己的「吃飽感」。

如果要描述我們吃飯的感覺,通常只有兩種狀態,一個是餓得要死,一個是撐得要死。而吃得剛好的感覺很難找到。如果你找不到這種感覺,就很難做到真正的「與食物合作」。

我們怎麼找到自己的「吃飽感」?

第一,吃飯的過程中休息一會兒。在吃飯時,稍微地休息幾分鐘,有助於我們的身體更好地感受吃飽的感覺。

第二,專心進食。其實,人很難同時做幾件事還能保持注意力集中。

第三,小心空氣食物。什麼是空氣食物?像爆米花、膨化餅乾、米糕。這些食物體積比較大、富含空氣,不太扛餓。如果靠空氣食物填飽肚子,往往會吃得很多。

第六個原則:發現滿足因子

把愉悅感當作吃飯的一個目標,會幫助我們找到滿足因子。我們如何找到飲食的愉悅感,有這麼幾個步驟:

第一步:問自己真正想吃什麼。

第二步:發現味覺的喜好。你要慢慢地吃飯,細細地品味食物帶來的感官享受。

第三步:讓自己的飲食經歷更愉快。首先,我們要在輕微飢餓時吃飯,不要等到餓極了才去吃。此外,如果有條件,儘可能在環境好的地方進食。

第四步:不要拘泥。作者說,如果不喜歡就不要吃,如果喜歡就去品嘗。

最後:檢查味道嘗起來還好嗎。具體的做法,就是吃第一口時,感受並且品評一下味道怎麼樣,然後中途停下來再品評一下,到最後一口時再品評一下。你會發現,這個分數越來越低。這不僅會讓你充分地體驗食物帶來的愉悅,也能讓你更容易感受到吃飽的感覺。

第七個原則:不要用食物應對情緒問題。

引起食慾的情緒很多,開心、快樂、生氣、沮喪都會引起我們的進食衝動。不餓時,人們進食的情緒誘因。

一個是無聊。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把一些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重複抄寫同一封信,另一組進行開創性思維的寫作,比如小說、散文、詩歌。每個大學生邊上都放一袋餅乾,計算誰吃的多。結果當然是第一組吃的最多。因為吃東西成了他們打發無聊行為的方式。

另一個是壓力。特別是處於慢性壓力時,人體內會分泌壓力激素。壓力激素主要指的是皮質醇。臨床上,有些人由於病情需要長期服用這種激素藥物,然後會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皮質醇水平過高,會影響人體脂肪的重新分布。所以,它對我們的體態和健康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那我們要如何應對這些情緒呢?

一,問自己是生理上餓了嗎。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是生理飢餓,而是情緒問題,可以找一張紙寫下自己的情緒。當你把情緒寫下來時,就能更理性地看待它。

二,問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三,學會說「麻煩你……」尋求幫助。研究發現,很多超重的孩子很少說「麻煩你」,很少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所以,他們要靠吃飯、吃東西緩解壓力。

第八個原則:尊重自己的身體。

現代社會中,大家形容一個人體型標不標準,通常會用到一個指數,就是身高和體重的比例,英文縮寫為BMI(身體質量指數)。BMI有一個缺點,就是它不能反映我們身體內在的構成。

耶魯大學的肥胖問題專家布勞內爾提出,如果忽略了健康水平,只是一味強調BMI,很可能會帶來問題。所以,我們要綜合地考慮身體狀況和身體構成。

第九個原則:鍛煉。

節食減肥的人缺少鍛煉欲望,也沒有過多的能量鍛煉。即便去鍛煉,他們的目的也是減肥。而一個真正有鍛煉習慣的人,他們不是為了減肥,而是追求鍛煉的愉悅感和精力充沛的感覺。

美國運動醫學會說,所有健康成年人的健身計劃,都應該包括兩個部分:力量訓練和拉伸練習。具體是:每周至少進行兩次力量訓練;把每一處主要肌肉群的8~10個訓練動作重複8~12遍;每周至少花2~3天進行拉伸。

第十個原則,尊重自己的健康。

有一個理論叫作「法式悖論」。法國的人均乳脂肪(奶油、黃油等)攝入量,是所有工業國家裡最高的,但是和其他工業國家相比,法國人的體形更瘦、壽命更長、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更低。這個現象被稱為「法式悖論」。

為什麼會這樣?作者認為,主要是因為法國人和飲食的關係非常好。他們會把每餐飯當成真正的享受和愉快的體驗。當你把每餐飯當作享受進行時,第一,你不會吃得特別多,第二,懷着特別愉悅的心情吃,會讓人的身體狀態變得更好。

怎麼調整我們的飲食態度呢?有兩個建議:

第一,注重食物的味道。如果覺得一個食物特別好吃,往往代表身體需要這個食物。如果某段時間特別想吃某樣東西,也代表我們的身體可能需要這樣的東西。

第二,注意食物的質與量。比如,一半放穀類等碳水化合物,可以是一些粗糧,像小米、紅薯、燕麥;然後蔬菜和水果,三分之一放肉類等蛋白質。如果按照這種配比,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口味搭配不同食材,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飲食結構。

最後,說說怎麼教孩子吃飯。

第一,不要過多地限制孩子,要相信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

第二點,家長要起到示範作用。一定要做得多,說得少;

第三點,當孩子渴了的時候,儘可能給他喝水,而不是給他喝果汁。首先,果汁糖分比較高,其次,容易增加飽腹感,到真正吃飯時會讓他覺得不餓;

第四點,早些告訴孩子營養的力量。我們要儘可能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

最後,每餐飯菜的種類不要太少。有時,孩子可能不喜歡吃某樣菜,如果菜的種類很多,那他可以通過吃其他的菜補充營養、完善營養。

減肥不是挨餓,而是與食物合作 導圖
減肥不是挨餓,而是與食物合作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