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经济学4-读书笔记
作者蒂姆·哈福德,著名卧底经济学家,曾著有《卧底经济学》一书,广受中国读者欢迎。《金融时报》“亲爱的经济学家”的专栏作家。在这个专栏中,他用最新的经济理论,为好奇心十足的读者提供轻松诙谐、深入浅出的答案。他同时还在世界银行工作,担任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主笔。之前,哈福德不但做过《金融时报》的经济学社评作家,还曾担任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这本讲的方向是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很多,但是从根上来说,其实都源于两大流派,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本书从两大流派的争论出发,探讨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对经济衰退不同看法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争论的焦点在于,两者针对经济衰退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都知道这两个学派有争论,但他们到底在争什么,大部分人可能有误解。比如,1929到1933年期间发生了金融危机,股市暴跌、经济崩溃,老百姓失业,排着长队跟政府领面包。美国政府当时采纳了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建议,出手救市,政府花钱建很多公共工程,修桥、补路、建广场,这样就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工人又有工作了,然后慢慢熬过最难的时候,渡过了经济危机。
古典经济学派特别强调市场的作用,体制内的决策效率和正确率,肯定比不上体制外,所以政府就别瞎调控帮倒忙了,市场是有自我平衡能力的,危机了就别管它,它会重新达到平衡的,之所以经济危机,就是政府干涉太多了。所以,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有点像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国家宏观调控”,古典经济学派代表的是自由市场,两个派别其实是政府和市场之争,一派说经济需要政府管,一派说把经济交给市场。那真实的争论是不是这样呢?并不是。蒂姆·哈福德说,凯恩斯主义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为需求不足,而古典经济学派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为供给不足。我们具体来看看。
凯恩斯主义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曾经成立过一个叫“国会山保姆合作社”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在美国国会山上班的一些公务员,他们发现自己有时候晚上或者周末有应酬,没空在家看孩子,临时找保姆又很麻烦,也比较贵,那怎么办呢?那就找同事相互帮助。但如果经常有应酬,老是找人帮忙也不是个办法。于是有人就提议成立了这么一个保姆合作社,大概有两百多个家庭加入进来,大家互帮互助。但是光成立这么个组织还不行,大家找人帮忙的频率不一样,有些人帮别人多有些人帮别人少,时间长了大家心态就不平衡了,最后肯定维持不下去,必须设计一套激励机制,鼓励大家尽可能多地相互帮助。
于是,他们就发明了一种类似货币的“保姆券”。每一张保姆券能换到别人半小时的保姆服务,当然根据供求关系,高峰期的时候要涨价,一张券只能换到15分钟的服务。合作社给每个家庭发了40张保姆券。结果怎么样呢?很遗憾,根本没有人消费这些保姆券!为什么?一个家庭40张保姆券,每张能买半个小时的服务,那你总共也就只能买到20个小时的服务,如果买周末这种高峰期的时段的话就更少了,只有10个小时。
周末的时候,你想带着爱人出去吃个饭看场电影,这怎么得花掉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吧?这样周末玩两把之后,下周你临时受邀出席某项重要活动,紧急需要保姆服务,保姆券可能就不够了。于是,周末还是别出门了,保姆券得花在刀刃上,先给别人服务,多攒点保姆券再花。看似很合理,但所有成员都是这么想的。于是,大家都不花保姆券,也就没有人需要服务,你想攒保姆券也没人可服务,没人服务你保姆券还是很少,你还是不敢浪费保姆券,于是恶性循环了,就没人用这个券了。
如果把合作社看做市场的话,你会发现这个市场上的供给是充足的,每个人都可以为别人看孩子,但需求是零,没有人愿意购买服务,于是合作社半死不活,其实就相当于经济衰退了。这怎么办呢?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多印点保姆券。合作社又印了很多保姆券发给大家,大家一看券多了,随便花,有买有卖,合作社的模式一下就被激活了。这跟2008年金融危机一样,各国经济都不行,政府们一致干了一件事,开动印钞机!多印货币来刺激经济。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逻辑,经济出问题,是需求不够了,多印点货币刺激一下就好了。为什么多印货币能刺激经济呢?
经济学的解释叫价格黏性,就是说,政府多印了钱,钱会变毛,但老百姓一时半会感觉不到钱毛了,他只知道手头钱好像多了,于是他很开心地出去消费了,大家都花钱,经济就变好了。但是这个法子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这个保姆合作社最后衰退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印了太多保姆券,最后大家手里很多券、随便花,所有人都想让别人来帮着看孩子、自己出去玩,却没有人愿意去服务别人挣保姆券了。拿多印货币刺激经济太狠了,经济也会完蛋。这是凯恩斯主义的逻辑,经济出问题去刺激需求。
古典经济学派
二战期间,在德国的战俘营里。虽然各个国家在打仗,但是还是讲人道主义的,各国都允许红十字会把募捐来的物资送到战俘营。于是呢,战俘营里的人就有了很多面包、香烟之类的日用品。但是呢,红十字会发给大家的东西都是标准化的,每个人的都一样,但大家的需求不一样啊,有人更需要剃须刀,有人更需要肥皂,有人吃得多,更愿意要食物,于是大家就相互交换,各取所需。随着大量交易的发生,市场机制就自然地形成了。但是市场经济得有货币啊,他们用什么当货币呢?那就是香烟,香烟方便携带,质地均匀,还比较保值。
战俘营经济还出现了出口,战俘营向德国市民“出口”商品。原来啊,红十字会向囚犯提供的很多东西,比德国平民用的都好,甚至很多东西在德国都很难买到。于是就有些商人铤而走险,想各种理由去战俘营把东西买出来,然后倒手卖给德国平民,这不就是典型的出口贸易吗?战俘营还出现了期货市场:面包一般是每周一发放,但有些人熬不到下次发放就吃完了,于是每周日晚上面包价格都会上涨,不仅“面包现货”价格涨,“周一的面包期货”价格也跟着涨。
但是这个战俘营市场经济最终也崩溃了,因为货物源头后来没了,红十字会毕竟是公益组织,捐赠的东西也不稳定,后来断货了。也就是说,经济衰退的发生,其实是因为某个外部因素影响了供给。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两派的争论其实是对经济衰退的原因有不同理解。
不同的应用场景
两派的争论,是关于经济衰退的原因理解不同。那两派究竟谁说的对呢?其实你要是听明白了两派的观点就会发现,其实两派观点都不是绝对正确的。经济体有时候遭受需求冲击,有时候受到供给冲击。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观点是否有用,这取决于所处的环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大部分理论其实是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的综合。那怎么判断什么时候用凯恩斯主义,什么时候用古典主义呢?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来调和这两个观点。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内凯恩斯定律更适用。许多经济衰退是由于需求不足,而且需求不足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来解决。同时,从长期来看古典主义更有效,最终的经济产出是由供应商品和服务的能力来决定的,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需求将会迎头赶上,潜在产出也将会实现。
比如,经济衰退会造成大面积失业,政府应该用什么措施解决失业问题呢?这要看失业的类型而定了。经济学上把失业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周期性失业,也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造成的失业,比如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会造成很多行业下滑,造成很多人失业。周期性失业怎么解决呢?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给搞职业培训的企业减了很多税,鼓励他们给下岗再就业的员工培训,然后还在全美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失业半年内员工还能拿到在职工资的四分之三。如果哪家公司敢顶风作案,在这个节骨眼大规模裁员,那政府会让你交重税。政府还亲自投资搞了很多公共事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奥巴马任职8年期间,创造了14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完全靠政府的强力调控,甚至直接介入市场,亲自创造就业岗位。凯恩斯主义认为,这种失业是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这时候劳动力供给是没问题的,就是劳动力需求出了问题,都不招人了,而且问题很紧迫,必须快点见效,提振大家的信心,让老百姓放心消费,企业放心投资生产。这时候你如果用古典主义那一套,上千万人失业还不天天闹幺蛾子,这会打击市场信心,所以周期性失业,就改用凯恩斯主义出一个短期效果。 除了周期性失业,还有一种结构性失业,就是说因为一些长期原因,造成某些特定人群失业,这种失业是一些不合理因素长期积累造成的,最常见的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老化的产业被新兴产业淘汰掉了,那就会失业好多人。这种失业用凯恩斯主义就未必好使了,需要按照古典主义的思路,用市场化的力量慢慢引导。
比如,美国这种产业更替很快的国家,就有很多结构性失业,蓝领汽车工人失业是因为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像特斯拉之类的新兴汽车企业,人家用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汽车了,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
美国减少这类失业采用的是一种“快进快出”的政策,就是说制定一些法律政策,规定招聘和解雇的流程都要很短,这样人们可以瞬间被解雇,这当然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但人们也可以瞬间被雇用,这样失业的劳动力能尽快从劳动力过剩的产业出来,投入到劳动力相对缺乏的行业,保证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充足,这种政策虽然是政府制定的,但和凯恩斯主义的直接上手干涉微观经济活动不一样,这其实是在帮市场扫清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力量来调整供需平衡,把结构性失业压缩掉。 这种办法就是明显的古典主义做法了,所以说,长期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得用市场解决。如果非要这时候用凯恩斯主义的做法,强迫通用、福特这些大车企不许裁人,或者逼着特斯拉这种工厂必须雇用蓝领工人,那就会造成劳动力被禁锢在本不那么需要劳动力的行业,而其他行业却劳动力匮乏,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足,最终经济会进一步走向低谷。这就是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解决思路,如果这两种失业的办法用反了,就会造成重大错误。这方面也有教训。
比如,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他们本来应该按古典主义的思路,顺应市场的力量,让市场高效地自由匹配劳动力,就不会出现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但是他们在这个时候为了追求更低的失业率,用了凯恩斯的办法,人为提高了劳工保护门槛。 比如,在西班牙,标准的雇用合约规定,如果要辞退员工的话,工龄每增加一年就多获得45个工作日的遣散费。那你如果在一家公司工作8年,老板解雇你的时候就需要多支付给你一年的工资。这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劳动力市场僵化,因为企业几乎不可能解雇老工人,而且在雇用新人的时候极为谨慎。所以,这造成了经济情况好的时候年轻人居然很多失业。
紧接着,前两年欧债危机了,经济一下变糟了,大面积的周期性失业出来了。政府这时候应该大刀阔斧地上宏观调控手段,结果他们却又突然尊重市场了,基本没做任何改革,放任现状,让市场自己去消化这些失业,结果事情变得更糟了,经济一夜回到解放前,而且这些年轻的工人承担了全部的打击,因为他们工龄短,老板先解雇的是他们。欧债危机期间,上面这几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超过了50%,并且直到现在,五六年过去了还没什么改善。
这就是完全把经济政策用反了的典型。所以说,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都不能算完全正确,两种思路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一般来说,凯恩斯那一套适合解决短期问题,古典主义那一套适合解决长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