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經濟學4-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蒂姆·哈福德,著名臥底經濟學家,曾著有《臥底經濟學》一書,廣受中國讀者歡迎。《金融時報》「親愛的經濟學家」的專欄作家。在這個專欄中,他用最新的經濟理論,為好奇心十足的讀者提供輕鬆詼諧、深入淺出的答案。他同時還在世界銀行工作,擔任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主筆。之前,哈福德不但做過《金融時報》的經濟學社評作家,還曾擔任牛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這本講的方向是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很多,但是從根上來說,其實都源於兩大流派,凱恩斯主義和古典主義,這本書從兩大流派的爭論出發,探討了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凱恩斯主義和古典主義對經濟衰退不同看法

凱恩斯主義和古典經濟學派爭論的焦點在於,兩者針對經濟衰退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都知道這兩個學派有爭論,但他們到底在爭什麼,大部分人可能有誤解。比如,1929到1933年期間發生了金融危機,股市暴跌、經濟崩潰,老百姓失業,排着長隊跟政府領麵包。美國政府當時採納了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建議,出手救市,政府花錢建很多公共工程,修橋、補路、建廣場,這樣就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工人又有工作了,然後慢慢熬過最難的時候,渡過了經濟危機。

古典經濟學派特別強調市場的作用,體制內的決策效率和正確率,肯定比不上體制外,所以政府就別瞎調控幫倒忙了,市場是有自我平衡能力的,危機了就別管它,它會重新達到平衡的,之所以經濟危機,就是政府干涉太多了。所以,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所謂的凱恩斯主義有點像我們政治課本上講的「國家宏觀調控」,古典經濟學派代表的是自由市場,兩個派別其實是政府和市場之爭,一派說經濟需要政府管,一派說把經濟交給市場。那真實的爭論是不是這樣呢?並不是。蒂姆·哈福德說,凱恩斯主義把經濟衰退的原因歸咎為需求不足,而古典經濟學派把經濟衰退的原因歸咎為供給不足。我們具體來看看。

凱恩斯主義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美國曾經成立過一個叫「國會山保姆合作社」的組織。這個組織是在美國國會山上班的一些公務員,他們發現自己有時候晚上或者周末有應酬,沒空在家看孩子,臨時找保姆又很麻煩,也比較貴,那怎麼辦呢?那就找同事相互幫助。但如果經常有應酬,老是找人幫忙也不是個辦法。於是有人就提議成立了這麼一個保姆合作社,大概有兩百多個家庭加入進來,大家互幫互助。但是光成立這麼個組織還不行,大家找人幫忙的頻率不一樣,有些人幫別人多有些人幫別人少,時間長了大家心態就不平衡了,最後肯定維持不下去,必須設計一套激勵機制,鼓勵大家儘可能多地相互幫助。

於是,他們就發明了一種類似貨幣的「保姆券」。每一張保姆券能換到別人半小時的保姆服務,當然根據供求關係,高峰期的時候要漲價,一張券只能換到15分鐘的服務。合作社給每個家庭發了40張保姆券。結果怎麼樣呢?很遺憾,根本沒有人消費這些保姆券!為什麼?一個家庭40張保姆券,每張能買半個小時的服務,那你總共也就只能買到20個小時的服務,如果買周末這種高峰期的時段的話就更少了,只有10個小時。

周末的時候,你想帶着愛人出去吃個飯看場電影,這怎麼得花掉五六個小時的時間吧?這樣周末玩兩把之後,下周你臨時受邀出席某項重要活動,緊急需要保姆服務,保姆券可能就不夠了。於是,周末還是別出門了,保姆券得花在刀刃上,先給別人服務,多攢點保姆券再花。看似很合理,但所有成員都是這麼想的。於是,大家都不花保姆券,也就沒有人需要服務,你想攢保姆券也沒人可服務,沒人服務你保姆券還是很少,你還是不敢浪費保姆券,於是惡性循環了,就沒人用這個券了。

如果把合作社看做市場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市場上的供給是充足的,每個人都可以為別人看孩子,但需求是零,沒有人願意購買服務,於是合作社半死不活,其實就相當於經濟衰退了。這怎麼辦呢?解決方案其實很簡單:多印點保姆券。合作社又印了很多保姆券發給大家,大家一看券多了,隨便花,有買有賣,合作社的模式一下就被激活了。這跟2008年金融危機一樣,各國經濟都不行,政府們一致幹了一件事,開動印鈔機!多印貨幣來刺激經濟。這就是凱恩斯主義的邏輯,經濟出問題,是需求不夠了,多印點貨幣刺激一下就好了。為什麼多印貨幣能刺激經濟呢?

經濟學的解釋叫價格黏性,就是說,政府多印了錢,錢會變毛,但老百姓一時半會感覺不到錢毛了,他只知道手頭錢好像多了,於是他很開心地出去消費了,大家都花錢,經濟就變好了。但是這個法子有沒有問題呢?當然有,這個保姆合作社最後衰退了。為什麼?因為他們印了太多保姆券,最後大家手裡很多券、隨便花,所有人都想讓別人來幫着看孩子、自己出去玩,卻沒有人願意去服務別人掙保姆券了。拿多印貨幣刺激經濟太狠了,經濟也會完蛋。這是凱恩斯主義的邏輯,經濟出問題去刺激需求。

古典經濟學派

二戰期間,在德國的戰俘營里。雖然各個國家在打仗,但是還是講人道主義的,各國都允許紅十字會把募捐來的物資送到戰俘營。於是呢,戰俘營里的人就有了很多麵包、香煙之類的日用品。但是呢,紅十字會發給大家的東西都是標準化的,每個人的都一樣,但大家的需求不一樣啊,有人更需要剃鬚刀,有人更需要肥皂,有人吃得多,更願意要食物,於是大家就相互交換,各取所需。隨着大量交易的發生,市場機制就自然地形成了。但是市場經濟得有貨幣啊,他們用什麼當貨幣呢?那就是香煙,香煙方便攜帶,質地均勻,還比較保值。

戰俘營經濟還出現了出口,戰俘營向德國市民「出口」商品。原來啊,紅十字會向囚犯提供的很多東西,比德國平民用的都好,甚至很多東西在德國都很難買到。於是就有些商人鋌而走險,想各種理由去戰俘營把東西買出來,然後倒手賣給德國平民,這不就是典型的出口貿易嗎?戰俘營還出現了期貨市場:麵包一般是每周一發放,但有些人熬不到下次發放就吃完了,於是每周日晚上麵包價格都會上漲,不僅「麵包現貨」價格漲,「周一的麵包期貨」價格也跟着漲。

但是這個戰俘營市場經濟最終也崩潰了,因為貨物源頭後來沒了,紅十字會畢竟是公益組織,捐贈的東西也不穩定,後來斷貨了。也就是說,經濟衰退的發生,其實是因為某個外部因素影響了供給。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兩派的爭論其實是對經濟衰退的原因有不同理解。

不同的應用場景

兩派的爭論,是關於經濟衰退的原因理解不同。那兩派究竟誰說的對呢?其實你要是聽明白了兩派的觀點就會發現,其實兩派觀點都不是絕對正確的。經濟體有時候遭受需求衝擊,有時候受到供給衝擊。凱恩斯主義和古典主義的觀點是否有用,這取決於所處的環境。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大部分理論其實是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之間的綜合。那怎麼判斷什麼時候用凱恩斯主義,什麼時候用古典主義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來調和這兩個觀點。

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在短期內凱恩斯定律更適用。許多經濟衰退是由於需求不足,而且需求不足可以通過正確的政策來解決。同時,從長期來看古典主義更有效,最終的經濟產出是由供應商品和服務的能力來決定的,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需求將會迎頭趕上,潛在產出也將會實現。

比如,經濟衰退會造成大面積失業,政府應該用什麼措施解決失業問題呢?這要看失業的類型而定了。經濟學上把失業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周期性失業,也就經濟的周期性波動造成的失業,比如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會造成很多行業下滑,造成很多人失業。周期性失業怎麼解決呢?2008年金融危機後,奧巴馬政府給搞職業培訓的企業減了很多稅,鼓勵他們給下崗再就業的員工培訓,然後還在全美建立了失業保險制度,失業半年內員工還能拿到在職工資的四分之三。如果哪家公司敢頂風作案,在這個節骨眼大規模裁員,那政府會讓你交重稅。政府還親自投資搞了很多公共事業,直接創造就業崗位。奧巴馬任職8年期間,創造了14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這就是凱恩斯主義,完全靠政府的強力調控,甚至直接介入市場,親自創造就業崗位。凱恩斯主義認為,這種失業是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這時候勞動力供給是沒問題的,就是勞動力需求出了問題,都不招人了,而且問題很緊迫,必須快點見效,提振大家的信心,讓老百姓放心消費,企業放心投資生產。這時候你如果用古典主義那一套,上千萬人失業還不天天鬧幺蛾子,這會打擊市場信心,所以周期性失業,就改用凱恩斯主義出一個短期效果。 除了周期性失業,還有一種結構性失業,就是說因為一些長期原因,造成某些特定人群失業,這種失業是一些不合理因素長期積累造成的,最常見的就是產業結構調整,老化的產業被新興產業淘汰掉了,那就會失業好多人。這種失業用凱恩斯主義就未必好使了,需要按照古典主義的思路,用市場化的力量慢慢引導。

比如,美國這種產業更替很快的國家,就有很多結構性失業,藍領汽車工人失業是因為汽車行業技術進步,像特斯拉之類的新興汽車企業,人家用機器人代替人工生產汽車了,這種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失業,就是結構性失業。

美國減少這類失業採用的是一種「快進快出」的政策,就是說制定一些法律政策,規定招聘和解僱的流程都要很短,這樣人們可以瞬間被解僱,這當然不是什麼愉快的經歷,但人們也可以瞬間被雇用,這樣失業的勞動力能儘快從勞動力過剩的產業出來,投入到勞動力相對缺乏的行業,保證了整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充足,這種政策雖然是政府制定的,但和凱恩斯主義的直接上手干涉微觀經濟活動不一樣,這其實是在幫市場掃清障礙,更好地發揮市場的力量來調整供需平衡,把結構性失業壓縮掉。 這種辦法就是明顯的古典主義做法了,所以說,長期經濟結構調整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得用市場解決。如果非要這時候用凱恩斯主義的做法,強迫通用、福特這些大車企不許裁人,或者逼着特斯拉這種工廠必須雇用藍領工人,那就會造成勞動力被禁錮在本不那麼需要勞動力的行業,而其他行業卻勞動力匱乏,整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不足,最終經濟會進一步走向低谷。這就是周期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解決思路,如果這兩種失業的辦法用反了,就會造成重大錯誤。這方面也有教訓。

比如,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他們本來應該按古典主義的思路,順應市場的力量,讓市場高效地自由匹配勞動力,就不會出現很嚴重的結構性失業。但是他們在這個時候為了追求更低的失業率,用了凱恩斯的辦法,人為提高了勞工保護門檻。 比如,在西班牙,標準的雇用合約規定,如果要辭退員工的話,工齡每增加一年就多獲得45個工作日的遣散費。那你如果在一家公司工作8年,老闆解僱你的時候就需要多支付給你一年的工資。這造成的結果必然是勞動力市場僵化,因為企業幾乎不可能解僱老工人,而且在雇用新人的時候極為謹慎。所以,這造成了經濟情況好的時候年輕人居然很多失業。

緊接着,前兩年歐債危機了,經濟一下變糟了,大面積的周期性失業出來了。政府這時候應該大刀闊斧地上宏觀調控手段,結果他們卻又突然尊重市場了,基本沒做任何改革,放任現狀,讓市場自己去消化這些失業,結果事情變得更糟了,經濟一夜回到解放前,而且這些年輕的工人承擔了全部的打擊,因為他們工齡短,老闆先解僱的是他們。歐債危機期間,上面這幾個國家的青年失業率超過了50%,並且直到現在,五六年過去了還沒什麼改善。

這就是完全把經濟政策用反了的典型。所以說,凱恩斯主義和古典主義都不能算完全正確,兩種思路適用於不同的場景,一般來說,凱恩斯那一套適合解決短期問題,古典主義那一套適合解決長期問題。

臥底經濟學4 導圖
臥底經濟學4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