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观从何而来-读书笔记
《大局观从何而来》是“邓巴数”提出者、著名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经典著作,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邓巴教授联合另外两位著名考古学教授,从人类大局观思维的形成基础、进化过程、进化优势3大板块,揭示我们所拥有的能够进行大局思维的社会性大脑是如何进化产生的,大脑又是如何影响社群规模的,以及如何将小规模群体迁移至无限连接的网络社会,利用小群体经验解决大社会问题。
认识社群生活
社群生活,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供了巨大的收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类心智的进化。而另一方面,它又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带来了新的危机和挑战。这又让人类的心智又不得不发生改变,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优势
社群生活带来的好处,有很多,而且与我们息息相关。
比如,社群让人类由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聚集成更庞大的组织,集体力量大,这能让我们更好地抵御狮子老虎之类的捕食者。再比如,社群人数众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交配机会,让族群更好地繁衍。 再比如,在社群当中,我们可以更好地展开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是奠定人类社会繁荣的重要基础。
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显而易见的优势,当然,这种优势还有很多,但是社群生活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优势,还会给我们带来挑战。假如我们回到祖先的生存场景中,你就会发现,社群不光带来了好处,它也伴随着巨大的付出。
挑战
首先,是体力的代价。社群形成的基础是群居。要想组建社群,我们首先得住在同一个区域,离地不能太远。这就意味着,觅食的成本会增加。在农耕技术出现之前,人类要从自然界直接获取食物,主要靠采摘和捕猎。假如分开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个食物充沛的地方。但是,人一多,集中在一起,周围的果子、猎物,很快就会消耗光,你只能走更远的地方觅食,这会消耗很多我们赖以为生的能量。
其次,是随之而来的风险。人类往往不会选择隐秘的丛林当作群居地,而是选择开阔的地区。这么一来,一旦遇到豺狼虎豹,你就不像在森林中一样容易躲藏。当然,你可能会说,我们是群居生活,我们有很多的小伙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危险。当然,你说得没错。
但是,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进化出社会文明,同类之间的掠夺很常见。那些整天在你身边的人,随时都可能抢走你的食物、伴侣,或者侵占你的夜宿地。换句话说,对远古的人类社群而言,有危险时,同伴是最大的保护,没危险时,同伴是最大的危险。
总之,对社群生活中的人类而言,收益与挑战并存。为了更好地处理社交关系,规避其中的风险,你必须变得更聪明。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多长个心眼,而且要增长脑容量。而脑容量的增加,又引发了一整套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具体怎么变呢?
如何做出改变
我们知道,由于收益和挑战并存,我们要想生活的更好,就必须要变聪明,而且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作者在书中也为我们介绍了几个,我们着重了解一下其中3个。
饮食结构
社群生活让我们的祖先从素食类动物,变成更偏好肉食的杂食动物。那社群生活跟饮食结构有什么关系?社群生活增加了觅食成本,我们必须跑更远的路。而跑更远的路,就要面对沿途的捕食者,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大脑还在不断进化,脑容量在持续增加。
要知道,大脑对能量的消耗非常大。因为大脑必须随时保持神经元处于发射就绪状态。也就是,要确保神经元随时能够产生神经冲动,比如看见老虎会吓得转身就跑。要想维持这种发射就绪状态,大脑消耗的能量,就已经是肌肉活动的10倍。假如要产生神经冲动,消耗的能量更多。
换句话说,我们的脑子越大,对能量的需求就越大。同时,社群生活又增加了觅食成本。在这双重压力的作用下,我们必须寻找能量更高的食物。这就导致,在古人类的食谱中,动物蛋白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人类对肉食的偏好越来越强。
其次,肠道萎缩。大脑的发育,夺走了一部分原本供应给肠道的能量,这导致人类的肠道开始萎缩,消化能力削弱。考古学家发现,人类肠道发生萎缩的时间,跟人类开始烹饪的时间差不多。邓巴教授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成,我们是在通过烹饪,来破坏食物中不易消化的部分,来弥补肠道因为萎缩而失去的那部分消化功能。你看,从某种程度上,社群又促使人类开始烹饪。
意向性能力
意向性能力,就是我们读懂他人意图的能力。因为在社群生活中,我们既要展开协作,又要读懂来自他人的危险信号,换句话说,你得一直琢磨,别人到底在想什么。久而久之,人类就进化出了这个意向性能力。
邓巴教授提到,我们人类不仅有意向性能力,而且还能把这个能力量化,那么我们的意向性能力的强弱,是怎么分级的呢?
我知道自己相信某件事,这叫一阶意向性能力。比如,我知道我很喜欢写作。我能感知到自己的想法,这就叫一阶意向性。大多数灵长类动物,都能做到这点。
二阶意向性要更进一步,也就是,我知道你也喜欢写作。换句话说,二阶意向性,是你能明确地感知到他人的喜好。
三阶意向性要更复杂一些,它指的是,你能明确感知到他人对你的感知。比如我说,我确定你知道我喜欢写作,这就是三阶意向性。到这一步,我们已经把其它动物远远甩在身后。而且三阶意向性能力,已经能够让人类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交关系了。
社群生活让人类的意向性能力越来越强。直到今天,大多数人,都具备五阶意向性能力。而五阶意向性,也正好是宗教等大型组织诞生的基础。
比如,基督教徒就需要抱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确信,我们都相信,上帝希望我们行使正义。这就属于五阶意向性。有少部分人,能掌握六阶意向性能力。极少数人能到七阶。这部分人,往往能非常准确地感知到他人的意图,也就是所谓的社交天才。
这是社群生活带来的第二个转变,它增强了人类的意向性能力,让人类普遍能感知到五阶意向性。而意向性能力,也是我们构建宗教等大型组织的基础。
笑
深入观察你会发现,人类的笑,其实是一种很反常的行为。为什么呢?因为笑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当我们在大笑的时候,肺部的空气会被清空,也就是,只呼气,不吸气。身体的能量很快就降到低谷。而且笑还会影响其它的器官,比如我们经常说,笑到肚子疼,笑到抽筋,笑到筋疲力尽。只有人类是这样。
黑猩猩也会笑,但只涉及一系列简单的呼吸运动,每一次发笑都伴随着一次呼吸,它们不可能笑到喘不上气。换句话说,只有对人类来说,笑是一件重体力劳动。要知道,在远古时期,身体的能量极其宝贵,最忌浪费。万一就在你笑到肚子疼的时候,突然窜出一只老虎呢?所以,笑不仅累,而且还很不明智。
那么,人类为什么还会进化出笑的能力呢?邓巴教授认为,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展开社群生活。因为我们在笑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你自己笑的时候会分泌,看到别人大笑也会分泌。内啡肽是一种能让你产生亲近感和舒适感的化学物质。
比如,猩猩之间喜欢彼此梳毛,而且梳毛还能增加它们的亲密关系。这就是因为,梳毛这个行为,引发了猩猩的内啡肽分泌。而梳毛有个局限,它只能一对一。 而对人来说,笑不受人数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梳毛。它能快速让一些陌生人,增进亲密关系。比如当你看到一个陌生人笑得前仰后合,你大概率上不会觉得反感,而是会产生一种善意的亲近感。换句话说,笑,其实是一种增进社交关系的快捷方式。
比如,社群促进了人类直立行走。群居增加了觅食距离,为了节省能量,人类需要采取一种更加高效的移动方式,而用双腿走路,要比用四肢行走更节省能量。 再比如,社群生活促使人类进化出了一整套社会情绪,也就是,只有在社群生活中,你才会产生的情绪。
假如没有同类的关注,人不会觉得羞耻。没有遭遇悲惨的同类,你不会产生同情。没有同类之间的对比,你也不会觉得骄傲。
总的来说,社群生活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族群的繁荣,也对个体提出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社群生活,人类的心智发生了很多转变。比如人类变成了偏爱肉食的杂食动物,再比如人类具备了更高阶的意向性能力。再比如,人类掌握了笑之类的,社会性情绪和行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