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觀從何而來-讀書筆記
《大局觀從何而來》是「鄧巴數」提出者、著名進化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經典著作,是湛廬文化重磅推出的「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鄧巴教授聯合另外兩位著名考古學教授,從人類大局觀思維的形成基礎、進化過程、進化優勢3大板塊,揭示我們所擁有的能夠進行大局思維的社會性大腦是如何進化產生的,大腦又是如何影響社群規模的,以及如何將小規模群體遷移至無限連接的網絡社會,利用小群體經驗解決大社會問題。
認識社群生活
社群生活,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提供了巨大的收益,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促進了人類心智的進化。而另一方面,它又伴隨着巨大的代價,帶來了新的危機和挑戰。這又讓人類的心智又不得不發生改變,來適應新的生存環境。
優勢
社群生活帶來的好處,有很多,而且與我們息息相關。
比如,社群讓人類由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聚集成更龐大的組織,集體力量大,這能讓我們更好地抵禦獅子老虎之類的捕食者。再比如,社群人數眾多,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交配機會,讓族群更好地繁衍。 再比如,在社群當中,我們可以更好地展開分工協作,而分工協作,是奠定人類社會繁榮的重要基礎。
這是我們現代社會顯而易見的優勢,當然,這種優勢還有很多,但是社群生活不僅僅給我們帶來優勢,還會給我們帶來挑戰。假如我們回到祖先的生存場景中,你就會發現,社群不光帶來了好處,它也伴隨着巨大的付出。
挑戰
首先,是體力的代價。社群形成的基礎是群居。要想組建社群,我們首先得住在同一個區域,離地不能太遠。這就意味着,覓食的成本會增加。在農耕技術出現之前,人類要從自然界直接獲取食物,主要靠採摘和捕獵。假如分開住,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個食物充沛的地方。但是,人一多,集中在一起,周圍的果子、獵物,很快就會消耗光,你只能走更遠的地方覓食,這會消耗很多我們賴以為生的能量。
其次,是隨之而來的風險。人類往往不會選擇隱秘的叢林當作群居地,而是選擇開闊的地區。這麼一來,一旦遇到豺狼虎豹,你就不像在森林中一樣容易躲藏。當然,你可能會說,我們是群居生活,我們有很多的小夥伴可以幫助我們抵禦危險。當然,你說得沒錯。
但是,在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進化出社會文明,同類之間的掠奪很常見。那些整天在你身邊的人,隨時都可能搶走你的食物、伴侶,或者侵占你的夜宿地。換句話說,對遠古的人類社群而言,有危險時,同伴是最大的保護,沒危險時,同伴是最大的危險。
總之,對社群生活中的人類而言,收益與挑戰並存。為了更好地處理社交關係,規避其中的風險,你必須變得更聰明。也就是說,你必須要多長個心眼,而且要增長腦容量。而腦容量的增加,又引發了一整套生活習性和行為方式的轉變。具體怎麼變呢?
如何做出改變
我們知道,由於收益和挑戰並存,我們要想生活的更好,就必須要變聰明,而且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所以,作者在書中也為我們介紹了幾個,我們着重了解一下其中3個。
飲食結構
社群生活讓我們的祖先從素食類動物,變成更偏好肉食的雜食動物。那社群生活跟飲食結構有什麼關係?社群生活增加了覓食成本,我們必須跑更遠的路。而跑更遠的路,就要面對沿途的捕食者,要承擔更多的風險。更重要的是,人類的大腦還在不斷進化,腦容量在持續增加。
要知道,大腦對能量的消耗非常大。因為大腦必須隨時保持神經元處於發射就緒狀態。也就是,要確保神經元隨時能夠產生神經衝動,比如看見老虎會嚇得轉身就跑。要想維持這種發射就緒狀態,大腦消耗的能量,就已經是肌肉活動的10倍。假如要產生神經衝動,消耗的能量更多。
換句話說,我們的腦子越大,對能量的需求就越大。同時,社群生活又增加了覓食成本。在這雙重壓力的作用下,我們必須尋找能量更高的食物。這就導致,在古人類的食譜中,動物蛋白占的比例越來越高,人類對肉食的偏好越來越強。
其次,腸道萎縮。大腦的發育,奪走了一部分原本供應給腸道的能量,這導致人類的腸道開始萎縮,消化能力削弱。考古學家發現,人類腸道發生萎縮的時間,跟人類開始烹飪的時間差不多。鄧巴教授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成,我們是在通過烹飪,來破壞食物中不易消化的部分,來彌補腸道因為萎縮而失去的那部分消化功能。你看,從某種程度上,社群又促使人類開始烹飪。
意向性能力
意向性能力,就是我們讀懂他人意圖的能力。因為在社群生活中,我們既要展開協作,又要讀懂來自他人的危險信號,換句話說,你得一直琢磨,別人到底在想什麼。久而久之,人類就進化出了這個意向性能力。
鄧巴教授提到,我們人類不僅有意向性能力,而且還能把這個能力量化,那麼我們的意向性能力的強弱,是怎麼分級的呢?
我知道自己相信某件事,這叫一階意向性能力。比如,我知道我很喜歡寫作。我能感知到自己的想法,這就叫一階意向性。大多數靈長類動物,都能做到這點。
二階意向性要更進一步,也就是,我知道你也喜歡寫作。換句話說,二階意向性,是你能明確地感知到他人的喜好。
三階意向性要更複雜一些,它指的是,你能明確感知到他人對你的感知。比如我說,我確定你知道我喜歡寫作,這就是三階意向性。到這一步,我們已經把其它動物遠遠甩在身後。而且三階意向性能力,已經能夠讓人類形成比較穩定的社交關係了。
社群生活讓人類的意向性能力越來越強。直到今天,大多數人,都具備五階意向性能力。而五階意向性,也正好是宗教等大型組織誕生的基礎。
比如,基督教徒就需要抱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我確信,我們都相信,上帝希望我們行使正義。這就屬於五階意向性。有少部分人,能掌握六階意向性能力。極少數人能到七階。這部分人,往往能非常準確地感知到他人的意圖,也就是所謂的社交天才。
這是社群生活帶來的第二個轉變,它增強了人類的意向性能力,讓人類普遍能感知到五階意向性。而意向性能力,也是我們構建宗教等大型組織的基礎。
笑
深入觀察你會發現,人類的笑,其實是一種很反常的行為。為什麼呢?因為笑會消耗大量的能量。當我們在大笑的時候,肺部的空氣會被清空,也就是,只呼氣,不吸氣。身體的能量很快就降到低谷。而且笑還會影響其它的器官,比如我們經常說,笑到肚子疼,笑到抽筋,笑到筋疲力盡。只有人類是這樣。
黑猩猩也會笑,但只涉及一系列簡單的呼吸運動,每一次發笑都伴隨着一次呼吸,它們不可能笑到喘不上氣。換句話說,只有對人類來說,笑是一件重體力勞動。要知道,在遠古時期,身體的能量極其寶貴,最忌浪費。萬一就在你笑到肚子疼的時候,突然竄出一隻老虎呢?所以,笑不僅累,而且還很不明智。
那麼,人類為什麼還會進化出笑的能力呢?鄧巴教授認為,這也是為了更好的展開社群生活。因為我們在笑的時候,身體會分泌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你自己笑的時候會分泌,看到別人大笑也會分泌。內啡肽是一種能讓你產生親近感和舒適感的化學物質。
比如,猩猩之間喜歡彼此梳毛,而且梳毛還能增加它們的親密關係。這就是因為,梳毛這個行為,引發了猩猩的內啡肽分泌。而梳毛有個局限,它只能一對一。 而對人來說,笑不受人數限制,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就是一種效率更高的梳毛。它能快速讓一些陌生人,增進親密關係。比如當你看到一個陌生人笑得前仰後合,你大概率上不會覺得反感,而是會產生一種善意的親近感。換句話說,笑,其實是一種增進社交關係的快捷方式。
比如,社群促進了人類直立行走。群居增加了覓食距離,為了節省能量,人類需要採取一種更加高效的移動方式,而用雙腿走路,要比用四肢行走更節省能量。 再比如,社群生活促使人類進化出了一整套社會情緒,也就是,只有在社群生活中,你才會產生的情緒。
假如沒有同類的關注,人不會覺得羞恥。沒有遭遇悲慘的同類,你不會產生同情。沒有同類之間的對比,你也不會覺得驕傲。
總的來說,社群生活就像一把雙刃劍。它促進了族群的繁榮,也對個體提出新的挑戰。為了適應社群生活,人類的心智發生了很多轉變。比如人類變成了偏愛肉食的雜食動物,再比如人類具備了更高階的意向性能力。再比如,人類掌握了笑之類的,社會性情緒和行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