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读书笔记
作者安东尼·斯托尔,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皇家精神医学院及皇家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被誉为英国最有文学才华的精神科医生,12本畅销书的作者。
本书是斯托尔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本,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孤独进行了解读,令人信服地驳斥了重视人际交往、视孤独为病态的传统观点。这本书被认为是一本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具有革命意义的书。它让那些天生不爱交际的人摆脱了没有归属感的焦虑,让他们安于孤独。
孤独到底是什么
我们知道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前者是形式上的孤单,后者是心理上的孤单,千万别混为一谈。孤独的最常见表现就是与他人的互动很少,不和人接触,社会功能怎么实现呢?所以,主流观念非常坚定地认为,孤独的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缺乏正常的社交能力。的确,有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拒绝和他人接触,存在孤僻退缩的症状,但是,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病。为什么呢?
首先,作者认为,孤独是一种需要,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会主动追求孤独。怎么会有人喜欢主动追求孤独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作为社会化动物,人类的确需要和他人建立关系,所以主流理论认为,亲密关系是人生意义与幸福满足感的唯一源泉。
英国有一位精神分析大家叫鲍尔比,大名鼎鼎的依恋理论就是他提出的。他认为,“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料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婴儿的生存概率,而且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意思的是,虽然鲍尔比一辈子都在研究母婴依恋,但他自己和母亲之间却很难说有什么依恋之情,鲍尔比几乎完全由保姆带大,据说每天只能见母亲一小时。更惨的是,四岁的时候,保姆也离开了他。他和本书作者斯托尔一样,很小就被送往寄宿学院,但和斯托尔不同的是,孤独与分离让他对亲密关系更为向外。
鲍尔比认为,亲密关系就如同轮子的轴心一样,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围绕着这个轴心旋转。那么那些出于种种原因没有亲密关系的人是不是都该活得生无可恋了?作者对此观点进行了驳斥,他认为:“人类终其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以及其他所有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则是对独立、孤单和自主的向往。”
作者在书中提到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他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本一辈子没娶妻生子,虽然年轻时也爱慕过一个姑娘,但因为父亲坚决反对,所以他就挥剑斩情丝了。不过,他后来的日子过得可一点也不凄凉,不但很享受在孤独中醉心于历史研究,而且后来还写文章感叹,幸好自己当初没头昏到去结婚,否则哪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啊。从吉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股驱动力的作用,前一股驱动力让他一度坠入爱河,后一股驱动力让他安心地在孤独的探索之路上走完一生。普通人也一样。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比如种花、玩股票、做设计、搞发明等等,对亲密关系并不强求。作者还把弗洛伊德和荣格也拉出来为自己的观点站台。这两位精神分析大师一生都在倾听别人诉说在亲密关系上遇到的问题,也都写过自传。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在自传中这两位不好好说道说道自己的亲密关系呢?是没啥可说呢,还是想不起来说?这是不是从侧面证明,他们把大把时光和心思都花在研究上了?如果亲密关系是唯一的幸福源泉,那他们不是应该去陪爱人“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吗?所以,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只是人生两种驱动力中的一股,另外一股相反的驱动力就是对孤独的追求,因为有很多人生目标与兴趣,唯有在孤独中才能实现。
作者犀利地指出,亲密关系只是人生围绕着转动的轴心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轴心。其次,是否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我们来说说弗洛伊德和他的两个弟子荣格和阿德勒。阿德勒是最早与弗洛伊德志同道合的人之一,曾经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后来与弗洛伊德公开决裂,拉了一支人马破门而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一派;荣格曾被弗洛伊德视为自己的“王储”,但他后来也和弗洛伊德决裂了,在1912年的一封信里,他甚至将弗洛伊德诊断为神经症!两个得意门生相继与弗洛伊德决裂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与他在学术见解上的不同。
比如,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在对人性的解释上几乎背道而驰。荣格对这种分歧很困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但为什么又这么水火不容呢?于是他深入研究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这个问题有完全相反的两面,弗洛伊德抓住了一面,阿德勒抓住了另一面。弗洛伊德看重他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塑造出来的,尤其是小时候父母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影响;而阿德勒则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让他人过度影响自己。 比如,如果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被妈妈骂了,弗洛伊德的态度就是:妈妈骂我是坏孩子,我就是个坏孩子,别人也会认为我是个坏孩子;阿德勒的态度则是:妈妈骂我是坏孩子,但我不是坏孩子,我更要努力成为一个好孩子。弗洛伊德的态度是向外的,要在不断和他人的互动中确定自己是好是坏;阿德勒的态度是向内的,认为别人说的好话坏话不该影响自己。荣格据此提出了“外向”与“内向”的概念,简单地说,“外向”就是喜欢和外界打交道,离不开他人的存在;“内向”就是更喜欢跟自己较劲,有没有人在旁边没关系。
“内向型”孩子通常会专注于玩手中的玩具,而“外向型”孩子则喜欢去和别的孩子交流。一个人不喜欢和他人打交道,就愿意一个人待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也是没毛病的。所以,孤独并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需要,而且,喜不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孤独不但不是病,相反,独处还是一种能力,一种宝贵的资源。
独处是一种能力
什么是独处的能力呢?我们先得提一下精神分析学界的另一个大腕温尼科特,温尼科特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原来是一个儿科医生,所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颇有见地。他首先提出了“独处的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假如一个孩子喜欢自己待着,并且能够自得其乐,证明这是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为什么呢?假如一个孩子黏着妈妈一刻也不肯分开,说明他心里时刻担心母亲会消失,这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相信母亲不会消失,就算暂时离开也会很快回来,他就会很安心地一个人待着,自己玩得不亦乐乎,这证明他有安全感。所以,独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就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松地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
比如,睡眠是一种非常放松的孤独状态。在睡眠中,大脑会将白天输入的信息进行整理,这个知识放在哪,那段记忆存在哪,把你白天乱麻一样的思绪理得井井有条。没有睡眠中发生的整理过程,你学到的很多知识是记不住的。
有科学研究证实有很多喜欢冥想的人发现,在冥想的时候,大脑里发生的整合过程和睡眠时差不多,也就是说,当大脑处于安静的放松状态时,它会自个儿进行整理,把新旧经验进行比较、归档,该联系起来的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你会一下子想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者灵感一闪有所发现。所以,要让大脑发挥最大作用,激发自己的潜能,独处的能力至关重要。
独处有什么用
我们知道了独处是一种能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那么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源头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总是在孤独状态下展开翅膀,能够享受孤独的孩子更有可能培养出创造潜能。”有了想象力,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才有了璀璨多姿的人类文明。牛顿的万有引力一开始只是想象世界中的灵光一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的像蛇吞尾巴一样的有机化学环状结构是来自梦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益于他的想象力。总之,想象力是个好东西,而孤独就是让想象力疯狂生长的沃土。一般认为,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是童年,有很多创作天才都拥有孤独的童年,这个时期茁壮成长的想象力成就了日后杰出的作品。对很多创作者来说,亲密关系反而是一种阻碍,会让他们失去想象的原动力。
比如,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巴彻斯特养老院》《巴彻斯特大教堂》等。他小时候很惨,家里没钱,连学费都付不起,而且他长得也不好看,胆子又小,简直就是校园霸凌的标准对象。没人陪他玩,他就躲在想象的世界里自娱自乐,这些想象的素材后来就变成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功成名就之后的特罗洛普再也不用被迫躲进孤独的想象世界了,他不但婚姻幸福,中年时还有了热恋的情人,而且交游广阔呼朋唤友,他甚至鄙视地称自己的想象为危险的“白日梦”。结果呢?小说评论家们逐渐发现,他的作品渐渐流于俗套,再也没有以前的脱俗气质了!
能疗愈心灵创伤
很多时候,心灵受伤的人最需要的恰恰就是独自待着。为什么说孤独可以疗愈心灵呢?
比如,“死别”应该是最重的心灵创伤了,但临床发现,一个人在丧失亲人之后,如果旁人不断去陪伴、安慰,让这个人哀痛的过程被延缓、破坏,伤心事就会成为治疗师所说的“未完成事件”,导致这个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心理失常症状。相反,如果让丧亲者一个人静静地舔伤口,在一段时间内尽情地悲伤,他最终会彻底走出阴影。
按照希腊乡间的习俗,丧失亲人的妇女需要居丧5年,每天穿着黑衣服去拜访死者的坟墓,在此期间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悲痛的情绪,居丧期结束后,死者的骨头被从坟墓里挖出来,放到别的地方,正式宣告这个人彻底消失,未亡人可以继续生活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哀悼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孤独中进行。
回归自我,变得更完整
柏拉图讲过一个神话。他说,当初世界上原本存在着三种性别,男性、女性、阴阳体。每个人类都像个球一样,有四条腿、四只手,可以随便站,随便滚,随便跑。这些人类很强大,而且很傲慢,神仙们觉得,这届人类不行啊,太不好管了,于是乎,咔嚓一声,将每个人都劈成了两半。人类被一分为二之后,每一半都被迫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柏拉图认为,人类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完整的不完整生物。也就是说,追求完整是每个人一生的命题。
跟柏拉图的观点类似,荣格也提出了著名的“自性化”概念。自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抽象地说,它是将我们的人格组织整合起来的能量,是把意识和潜意识过程连接起来的中心点。简单地说,自性就是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那什么是自性化呢?就是一个人实现自我、让人格变得更完整的心理过程。按照荣格的描述,“自性化”完成后,你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感,一种与生命达成和解的安宁感,一种成为整体一部分的归宿感。总之,荣格就认为,完成“自性化”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