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讀書筆記
作者安東尼·斯托爾,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皇家精神醫學院及皇家文學學會的資深會員,被譽為英國最有文學才華的精神科醫生,12本暢銷書的作者。
本書是斯托爾的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本,它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孤獨進行了解讀,令人信服地駁斥了重視人際交往、視孤獨為病態的傳統觀點。這本書被認為是一本具有重大意義,甚至具有革命意義的書。它讓那些天生不愛交際的人擺脫了沒有歸屬感的焦慮,讓他們安於孤獨。
孤獨到底是什麼
我們知道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前者是形式上的孤單,後者是心理上的孤單,千萬別混為一談。孤獨的最常見表現就是與他人的互動很少,不和人接觸,社會功能怎麼實現呢?所以,主流觀念非常堅定地認為,孤獨的人是有問題的,因為他缺乏正常的社交能力。的確,有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會拒絕和他人接觸,存在孤僻退縮的症狀,但是,孤獨本身並不是一種病。為什麼呢?
首先,作者認為,孤獨是一種需要,很多時候,人們甚至會主動追求孤獨。怎麼會有人喜歡主動追求孤獨呢?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對孤獨的追求是由內在驅動力決定的。作為社會化動物,人類的確需要和他人建立關係,所以主流理論認為,親密關係是人生意義與幸福滿足感的唯一源泉。
英國有一位精神分析大家叫鮑爾比,大名鼎鼎的依戀理論就是他提出的。他認為,「依戀」是嬰兒和他的照料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這種關係的質量,不僅關係到嬰兒的生存概率,而且會對個體的人格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有意思的是,雖然鮑爾比一輩子都在研究母嬰依戀,但他自己和母親之間卻很難說有什麼依戀之情,鮑爾比幾乎完全由保姆帶大,據說每天只能見母親一小時。更慘的是,四歲的時候,保姆也離開了他。他和本書作者斯托爾一樣,很小就被送往寄宿學院,但和斯托爾不同的是,孤獨與分離讓他對親密關係更為向外。
鮑爾比認為,親密關係就如同輪子的軸心一樣,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圍繞着這個軸心旋轉。那麼那些出於種種原因沒有親密關係的人是不是都該活得生無可戀了?作者對此觀點進行了駁斥,他認為:「人類終其一生都被兩種完全相反的驅動力操縱着,一種是對陪伴、愛以及其他所有能讓我們親近同類的關係的渴望,另一種則是對獨立、孤單和自主的嚮往。」
作者在書中提到英國傑出的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他創作了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一輩子沒娶妻生子,雖然年輕時也愛慕過一個姑娘,但因為父親堅決反對,所以他就揮劍斬情絲了。不過,他後來的日子過得可一點也不淒涼,不但很享受在孤獨中醉心於歷史研究,而且後來還寫文章感嘆,幸好自己當初沒頭昏到去結婚,否則哪有這樣自由自在的生活啊。從吉本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兩股驅動力的作用,前一股驅動力讓他一度墜入愛河,後一股驅動力讓他安心地在孤獨的探索之路上走完一生。普通人也一樣。他們沉浸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中,比如種花、玩股票、做設計、搞發明等等,對親密關係並不強求。作者還把弗洛伊德和榮格也拉出來為自己的觀點站台。這兩位精神分析大師一生都在傾聽別人訴說在親密關係上遇到的問題,也都寫過自傳。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在自傳中這兩位不好好說道說道自己的親密關係呢?是沒啥可說呢,還是想不起來說?這是不是從側面證明,他們把大把時光和心思都花在研究上了?如果親密關係是唯一的幸福源泉,那他們不是應該去陪愛人「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嗎?所以,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只是人生兩種驅動力中的一股,另外一股相反的驅動力就是對孤獨的追求,因為有很多人生目標與興趣,唯有在孤獨中才能實現。
作者犀利地指出,親密關係只是人生圍繞着轉動的軸心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軸心。其次,是否喜歡孤獨是由性格決定的。我們來說說弗洛伊德和他的兩個弟子榮格和阿德勒。阿德勒是最早與弗洛伊德志同道合的人之一,曾經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後來與弗洛伊德公開決裂,拉了一支人馬破門而出,開創了個體心理學一派;榮格曾被弗洛伊德視為自己的「王儲」,但他後來也和弗洛伊德決裂了,在1912年的一封信里,他甚至將弗洛伊德診斷為神經症!兩個得意門生相繼與弗洛伊德決裂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與他在學術見解上的不同。
比如,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在對人性的解釋上幾乎背道而馳。榮格對這種分歧很困惑,覺得他們說得都有道理,但為什麼又這麼水火不容呢?於是他深入研究了一下,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問題有完全相反的兩面,弗洛伊德抓住了一面,阿德勒抓住了另一面。弗洛伊德看重他人,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完全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逐漸塑造出來的,尤其是小時候父母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影響;而阿德勒則認為,一個人應該保護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要讓他人過度影響自己。 比如,如果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被媽媽罵了,弗洛伊德的態度就是:媽媽罵我是壞孩子,我就是個壞孩子,別人也會認為我是個壞孩子;阿德勒的態度則是:媽媽罵我是壞孩子,但我不是壞孩子,我更要努力成為一個好孩子。弗洛伊德的態度是向外的,要在不斷和他人的互動中確定自己是好是壞;阿德勒的態度是向內的,認為別人說的好話壞話不該影響自己。榮格據此提出了「外向」與「內向」的概念,簡單地說,「外向」就是喜歡和外界打交道,離不開他人的存在;「內向」就是更喜歡跟自己較勁,有沒有人在旁邊沒關係。
「內向型」孩子通常會專注於玩手中的玩具,而「外向型」孩子則喜歡去和別的孩子交流。一個人不喜歡和他人打交道,就願意一個人待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也是沒毛病的。所以,孤獨並不是一種病,它是一種人類共同的需要,而且,喜不喜歡孤獨是由性格決定的。孤獨不但不是病,相反,獨處還是一種能力,一種寶貴的資源。
獨處是一種能力
什麼是獨處的能力呢?我們先得提一下精神分析學界的另一個大腕溫尼科特,溫尼科特是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原來是一個兒科醫生,所以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頗有見地。他首先提出了「獨處的能力」這一概念。他認為,假如一個孩子喜歡自己待着,並且能夠自得其樂,證明這是一個擁有安全感的孩子。為什麼呢?假如一個孩子黏着媽媽一刻也不肯分開,說明他心裡時刻擔心母親會消失,這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相信母親不會消失,就算暫時離開也會很快回來,他就會很安心地一個人待着,自己玩得不亦樂乎,這證明他有安全感。所以,獨處能力其實就是享受孤獨的能力。要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就一定要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因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鬆地獨處,在放鬆的獨處狀態下,我們的大腦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
比如,睡眠是一種非常放鬆的孤獨狀態。在睡眠中,大腦會將白天輸入的信息進行整理,這個知識放在哪,那段記憶存在哪,把你白天亂麻一樣的思緒理得井井有條。沒有睡眠中發生的整理過程,你學到的很多知識是記不住的。
有科學研究證實有很多喜歡冥想的人發現,在冥想的時候,大腦里發生的整合過程和睡眠時差不多,也就是說,當大腦處於安靜的放鬆狀態時,它會自個兒進行整理,把新舊經驗進行比較、歸檔,該聯繫起來的聯繫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說不定你會一下子想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或者靈感一閃有所發現。所以,要讓大腦發揮最大作用,激發自己的潛能,獨處的能力至關重要。
獨處有什麼用
我們知道了獨處是一種能力,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那麼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能夠激發人的創造力
創造力的源頭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總是在孤獨狀態下展開翅膀,能夠享受孤獨的孩子更有可能培養出創造潛能。」有了想象力,人類才能成為萬物之靈,才有了璀璨多姿的人類文明。牛頓的萬有引力一開始只是想象世界中的靈光一閃;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發現的像蛇吞尾巴一樣的有機化學環狀結構是來自夢境;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得益於他的想象力。總之,想象力是個好東西,而孤獨就是讓想象力瘋狂生長的沃土。一般認為,想象力最活躍的時期是童年,有很多創作天才都擁有孤獨的童年,這個時期茁壯成長的想象力成就了日後傑出的作品。對很多創作者來說,親密關係反而是一種阻礙,會讓他們失去想象的原動力。
比如,英國作家安東尼·特羅洛普可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高產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巴徹斯特養老院》《巴徹斯特大教堂》等。他小時候很慘,家裡沒錢,連學費都付不起,而且他長得也不好看,膽子又小,簡直就是校園霸凌的標準對象。沒人陪他玩,他就躲在想象的世界裡自娛自樂,這些想象的素材後來就變成了讓人耳目一新的小說。功成名就之後的特羅洛普再也不用被迫躲進孤獨的想象世界了,他不但婚姻幸福,中年時還有了熱戀的情人,而且交遊廣闊呼朋喚友,他甚至鄙視地稱自己的想象為危險的「白日夢」。結果呢?小說評論家們逐漸發現,他的作品漸漸流於俗套,再也沒有以前的脫俗氣質了!
能療愈心靈創傷
很多時候,心靈受傷的人最需要的恰恰就是獨自待着。為什麼說孤獨可以療愈心靈呢?
比如,「死別」應該是最重的心靈創傷了,但臨床發現,一個人在喪失親人之後,如果旁人不斷去陪伴、安慰,讓這個人哀痛的過程被延緩、破壞,傷心事就會成為治療師所說的「未完成事件」,導致這個人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心理失常症狀。相反,如果讓喪親者一個人靜靜地舔傷口,在一段時間內盡情地悲傷,他最終會徹底走出陰影。
按照希臘鄉間的習俗,喪失親人的婦女需要居喪5年,每天穿着黑衣服去拜訪死者的墳墓,在此期間可以隨心所欲地宣洩悲痛的情緒,居喪期結束後,死者的骨頭被從墳墓里挖出來,放到別的地方,正式宣告這個人徹底消失,未亡人可以繼續生活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因為哀悼是一個需要時間來完成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在孤獨中進行。
回歸自我,變得更完整
柏拉圖講過一個神話。他說,當初世界上原本存在着三種性別,男性、女性、陰陽體。每個人類都像個球一樣,有四條腿、四隻手,可以隨便站,隨便滾,隨便跑。這些人類很強大,而且很傲慢,神仙們覺得,這屆人類不行啊,太不好管了,於是乎,咔嚓一聲,將每個人都劈成了兩半。人類被一分為二之後,每一半都被迫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柏拉圖認為,人類就是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完整的不完整生物。也就是說,追求完整是每個人一生的命題。
跟柏拉圖的觀點類似,榮格也提出了著名的「自性化」概念。自性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抽象地說,它是將我們的人格組織整合起來的能量,是把意識和潛意識過程連接起來的中心點。簡單地說,自性就是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那個自我。那什麼是自性化呢?就是一個人實現自我、讓人格變得更完整的心理過程。按照榮格的描述,「自性化」完成後,你會體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平和感,一種與生命達成和解的安寧感,一種成為整體一部分的歸宿感。總之,榮格就認為,完成「自性化」是每個人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