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读书笔记
作者,本田直之,他是由日本行业权威机构认证的品酒师,是世界遗产学会会员,甚至还有一艘小型船舶的驾驶证。在职业上,他曾经担任过美国花旗银行的高管,现在则拥有自己的开创的公司,担任董事长兼CEO。他还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出版过四本书,总计销量达到了200万册。本田直之是一个不拘泥于既有生活方式,敢于尝试的人,而且在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书是介绍与“断舍离”并列的人生整理术:“少即是多”,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挣脱物质的束缚,在静水流深之间体验生命和生活的乐趣。为了写作这本书,本田直之遍访“幸福指数”位居世界前列的北欧各国,并身体力行的亲自执行多年。丰厚的积淀和阅历,让这本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染力,对囿于物质的都市人群来说,是不可不读的生活指引。
物质生活,并不会得到幸福
作者认为,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大家都知道,物质的满足是大多数人的幸福观。比如,发工资出去买件新衣服或者化妆品,就能让我们开心不少时间。这种立竿见影的幸福获得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虽然大家总是在说不能再买了,然而都无法动摇继续买的决心。
从物质中获得幸福,这大概是深藏在人类基因中的属性,物质虽然不能给我们的生命增加一丝重量,可是总能让我们产生无法抑制的满足感,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都是用这些物质堆砌起来的。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原始动力,并没有什么可诟病的地方。但作者发现在日本出现了叫做“食草族”的年轻人。这部分年轻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接下来就了解一下。
食草族
这是一种特殊群体的年轻人。他们谢绝购物,不热衷旅行,不喜欢大房子,也不喜欢赚钱,甚至对恋爱这种事都丝毫不感兴趣。就喜欢成天一个人宅着,在家里打打游戏,看看电影电视剧消磨时间,传统的物质激励对于他们完全失效。
那么食草族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作者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然后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走访,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就是物质生活,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不仅无法带来幸福感,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
他们本来也可能是物质社会的一员,但是在长期的追求和攀比过程中,逐渐疲于奔命,总是处于失败者的状态,他们觉得彻底放弃这一切,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完全不关心外界生活,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变得会更加简单可控。
当然,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作者也并不推崇,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从这个社会现象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就是物质为什么会带给我们幸福感?这些额外的东西并不是必需的,也没到不消费就无法生活的地步。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消费者传染病
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物质带来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人的眼光。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叫做“消费者传染病”的概念。意思是说,自己无法控制自己,买下一件又一件不需要的东西,将自己的家或是拥有的东西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觉得自愧不如遂生出自卑之心,然后再度引发新的购物冲动。这个消费传染病很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体现为盲目攀比。
比如,化妆品、装饰用品。在中国,教育方面的消费传染病也是相当普遍的。很多大城市的父母恨不得给孩子一口气报几十个补习班,各个方面都要发展,琴棋书画要样样精通,恨不得把孩子培养成通才。
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其实是承受不了这么多的补习班的。但是,问题就在于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如果自己家的孩子不上,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会,自己家的不会怎么行呢?别人学钢琴,那么我们就钢琴加上跳舞一起学。这就是典型的消费传染病。因此,作者说在这种消费过程中,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幸福。
回想起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出去买件新衣服要开心三个月。但是现在,给你买辆比亚迪,一不留神就发现旁边停着一辆奔驰,还没高兴几天呢,就想着赶快换一辆。这种现象,导致物质不仅不再带给人幸福感,反而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压力和折磨。从种种迹象显示,物质已经越来越无法给人带来幸福感,甚至会让人不堪重负。
如何获得幸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幸福呢?作者认为,那就是给生活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以体验生活的方式生活。
体验式生活方式
什么是体验式生活方式呢?就是把购买消费品的钱,用来购买各种生活体验。比如,你想买辆车,然后把这些钱省下来,买张飞机票去韩国生活2个月。这跟传统旅游不一样,旅游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消费式生活模式。就比如这次端午假期去北戴河自驾游,基本上就是:上车睡觉,到目的地后,到海边玩会,然后吃饭。至于当地的民风民俗,环境气候,饮食种类,那是完全了解不到,大同小异的景区才是最终目的地。
但是体验式生活方式就不一样,你得扎根进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中,感受另外一种人生。从文化氛围到生活节奏,都需要改变和融入。这种体验式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现新惊喜,认识更多的人,见识更多的风景和世面。第二个好处,就是记忆会保存得更为持久。
比如,我们买了一个新手机,刚开始还挺喜欢,挺高兴。过不了多久也就记不住了,但是你去一个新的环境体验一个月,可能会记住一辈子。
这就是体验式生活方式,作者就是这种方式的忠实践行者,他把这种生活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他一年的时间里面,有一半的时间都会在夏威夷度过。那很多人会说,这种方式确实足够吸引人,我们也很想这么做。但是我们既没钱,也没有时间怎么办呢?针对这种情况,作者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方法,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执行。那就是双城生活。
双城生活
作者认为,社会上很多的人烦恼,除了是消费者传染病以外,大多数是因为工作和职场。我们都知道在日本,加班的现象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在中国同样如此。下班时间到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下班。为什么?大家都在等啊,等自己的主管下班。普通员工等主管下班,主管也在等自己的上级下班。这就导致大家一起熬夜加班,熬到半夜累的实在不行,回家倒头就睡,然后第二天继续周而复始,这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日本跟我国的职场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日本人很少跳槽,整个社会也比较反对换工作,在一个公司拿到终身合同干到死才是最高境界。这就导致,这种职场压抑造成的不幸福感,简直无法逃脱,就像一个牢笼一样束缚着日本年轻人,而且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一眼看不到边的折磨,食草族的诞生就顺理成章了。对于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了一个办法,既然你没办法彻底离开工作和职场,那就想办法暂时脱离。比如,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想尽办法远离工作环境,直接去另外一个城市生活。
在北欧,大部分在城里上班的人,都拥有一座郊外度假屋。这个屋子可能很简陋,只是一个小木屋,甚至连自来水都没有,得自己去河边打水。只要一到周末,北欧的城市中产阶级,都争先恐后地往度假屋跑。他们可以完全抛开职场属性,工作身份,全身心地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彻底屏蔽职场带来的负能量和压力。北欧人的幸福感之所以会全球领先,跟这种双城的生活方式,有分不开的关系。
这种双城生活方式,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都非常低。对于我们来说更容易实现,现在我们中国交通这么发达,像之前我回趟老家需要5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只需要1个小时。如果你想过这种生活,只要在自己想要生活的小城市中租一间小房子,然后把手机关机,买张车票前往下一站就好了。
作者说,你的工作属性,并不能代表你的人生。比如,你的职业是律师,但这不等于就是你的全部,工作之余,你还可以是一个作家。所以,只要你确实厌倦了原有的生活,那么这种体验式生活方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如果我们想要做出改变,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准备。作者认为,我们职场中很容易面临危机,比如被裁员、公司倒闭。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离开公司,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作者说,为了避免意外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而不是大公司中的螺丝钉,成立自己的品牌,不要被公司束缚。其次,就是培养自己的爱好。比如,你喜欢弹钢琴,那么就让自己成为一个钢琴家。这就需要我们储备大量的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长时间的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