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探奇-读书笔记
作者史蒂芬·平克,世界顶尖的语言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TED演讲人。曾经连续两年被《外交政策》《前景》杂志评为全球百大公众知识分子,连续两次被《时代》杂志评为前100个对世界有最大影响的人。
本书是史蒂芬·平克的“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一。其他三部为《语言本能》《思想本质》《白板》。这本书涉及到了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在这里,作者将会为你解答心智的起源,心智运行的原理和心智带给我们的能力这三大问题。
心智计算理论
在平克看来,人类的心智是什么?平克是这么说的:“为什幺小说里有那么多机器人,生活中却一个也没有呢?我倒是很想花大价钱买一个机器人,让它帮我收拾碗筷或者给我跑腿。不过在这个世纪里,我是没机会了,恐怕下个世纪也悬。”当时是1997年。什么意思?平克是想告诉我们两点。第一,人类的心智模式就像是一个黑箱,谁都没有打开看清楚过,它很复杂。第二,想要理解这么复杂的人类心智,还真就有一个突破口,那就是,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完美的、和人类一样的机器人,应该是怎样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就会发现,让机器拥有人类的心智,绝不仅仅是给机器安上一个只能够接受指令的某个具体装置,这样的机器人我们见多了。拥有人类心智的机器,一定是能够独立观察、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拥有人类心智的机器,能够调动起身体的各个部分,共同完成任务。换句话说,想要让机器和人一样,需要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类似人脑的“器官”,而是一套完备的系统。
在平克看来,这也就是人类心智的本质。心智不是大脑,也不是我们的各种思维活动。平克说,所谓心智,就是一套由计算器官组成的系统,它经过自然选择的设计,来解决我们祖先在茹毛饮血的生活中,所面临的生存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心智不仅仅是大脑,更是大脑所做的事情,也就是说,由大脑作为发起点的,一套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心智是一套计算系统”,是平克心智理论的出发点。
平克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1997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掀起了一场计算机革命风暴,逐渐影响到世界各地。计算机技术和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一大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深深影响到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比如,硅谷创业之父,格雷厄姆就曾经说过:“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正在成为计算机。”平克也不例外,他也深受这种计算机思潮的影响,认为心智的这套运行系统,也类似于计算机系统,而这个系统,是我们进化来的。这就是平克关于人类心智的第一个理论——心智计算理论。到目前为止,在学界,这套理论仍旧是认知科学中最具代表性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哲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有一套自己的算法系统,人的心智现象,就是这些算法的一种表现。
在“心智计算理论”中,平克提出了所谓的“计算机隐喻”。说的是,人脑就像是一台计算机。人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一种“计算”活动。计算机通过芯片、内存条来保存数据,我们的心智就主要依靠大脑的神经元,来接受刺激、加工信息、做出反应。那这套心智模型,具体是如何运转的呢?在平克看来,就像计算机接收指令,然后进行处理一样,我们的心智,把接收来的信息,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然后让我们做出具体的反应和行为,这也就是最后的输出阶段。平克认为,表征就是信息在我们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它相当于计算机中的存储的数据类型。
比如,当我们听到“大象”这个词时,想到的就是一个体型巨大,有着长鼻子大耳朵的哺乳动物的形象。“体型巨大”“长鼻子”“大耳朵”,都是我们头脑中对大象的视觉图像表征。
平克究竟是怎么知道,大脑是这么个运转方式呢?科学家们做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发现,用这个模型来解释大脑的工作方式,还真就很合适。
比如,心理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关于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的实验:参与这个实验的志愿者们,坐在一个屏幕面前,眼睛盯着屏幕,时刻保持着专注。因为每隔几秒,屏幕上就会有一对字母一闪而过。志愿者们被要求,当屏幕上出现相同的两个字母时,比如两个大写的A,或者一个大写A一个小写a时,要马上按下一个正确键;而当屏幕上出现不同的字母,像是AB时,就要快速按下另一个错误键。
最终,科学家们发现,就算是同一个字母,被试者们的反应也存在很大区别。比如,当被试者看到两个大写A,或两个小写a时,他们的按键速度和正确率,都要好于大小写同时出现的情况。但是,如果屏幕上先出现一个字母,几秒钟后,再出现另一个字母,让被试者判断是不是同一个字母时,结果就和字母的外形完全没有关系了。无论是两个大写A,还是一个大A,一个小a,得到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呢?平克认为,这个实验,可以揭示出人脑中,至少4种主要格式的表征,也就是信息在头脑中,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存在。
第一种表征,是视觉影像。人们刚刚接触到一个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将它可视化,而且这个视觉形象,就像一个二维的,有模糊轮廓的图像。所以,当人们看到屏幕上同时出现两个大写A时,会毫不犹豫地按下正确键,这是依靠视觉表征做出的反应。但是,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反应时间,就需要靠其他的表征来处理信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两个相同的字母,无论大小写,分别先后出现时,人们判断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第二种表征,是语音表征,就像是我们心智中的播放器。我们除了通过视觉表征,还经常通过语音输入来接受信息。语音表征也是我们短期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查一个电话号码时,都会默念几遍,能暂时记住,这个时候,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在方式,就是语音表征。
第三种表征,是语法表征,这是我们说话时的规则系统。平克和相当一部分语言学家都认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套固定的语法规则,就像是计算机的默认系统。后来,受母语环境影响,我们大脑中的语法规则,就会逐项稳定下来。学习外语的时候也是一样,当你开始学一门新语言时,往往会觉得不习惯,这就是因为你的头脑中,还保留着中文的语法系统,你需要刻意地去调整原来的参数,来适应这门外语。
最后一种表征,是心理语言,这是一种思维语言。当你读完一本书时,你可能已经忘掉了这本书是用什么字体印刷的、某个观点出现在第几页,这些类似的信息,你带走的,是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核心观点。这就是心理语言在起作用。心理语言能帮我们抓住关键信息和重要的意义。
自然选择理论
如果说,人类的心智像是一台精密的计算机,那么,这台计算机,又是谁设计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这套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平克认为,我们的心智模式,是由我们的基因图谱决定的,而这种基因图谱,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也就是,平克关于心智模式的第二个理论——自然选择理论。简单来说,平克认为,人类其实就是基因的生存机器,我们通过基因复制,淘汰了不利于生存的基因,留下对自己繁殖有帮助的基因。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不断进化。经过数百万年,基因渐渐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技术”,来确保它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延续。
那么在进化过程中,基因本身是没有智慧的,它们只是在机械的复制自己,那人类这种高级的心智活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平克说,之所以是人类进化出了心智模式,而不是土拨鼠、鲶鱼或者虫子,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先天占据了四个优势,这四个优势,让人类更早地进化出了因果推理能力,从而获得了高级心智。
视觉系统
作为灵长类动物,在感知外部世界时,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眼睛来看。科学家们发现,像恒河猕猴这样的动物,它们的一半大脑,都是分配给视觉的。那对于心智进化来说,视觉怎么就比其他感官更占优势呢?平克认为,视觉帮我们建立了立体感,用两只眼睛观察点的不同,来感受深度。有了这种能力,你就可以在树上灵活地移动,可以准确计算自己和猎物之间的距离。同时,眼睛还能分辨不同颜色,通过食物外表,比如果实的颜色是鲜艳的,还是深灰色的,就能判断该不该吃。
群居生活
群居生活的好处很明显。它让我们的祖先,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最大程度上避免独自面对天敌的攻击,它还可以提高觅食效率,通过分工合作获得更多的食物。但对于心智进化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群居生活给我们的心智进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信息的价值得到了成倍的增加。群居的动物,可以单纯地靠交换知识和信息,就能获得收益。这使得汇入大脑的信息,要比其他动物多得多,这就对心智系统加工信息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群居生活,也对动物提出了新的认知挑战。既然处在一个社团中,就免不了会产生不平等,会竞争各种资源,社会性动物时刻都面临着被同类杀害、抢夺勒索、亲友背叛之类的风险。所以平克说,每个社会性动物,都要在汲取群居收益和承受群居痛苦之间保持平衡。这就创造出一种压力,迫使动物只有变得更加聪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说,正是这种群居的生活模式,让我们的祖先们进化出了合作、竞争等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让我们发展出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心智。
灵活的双手
直立行走,让我们的双手被解放出来,来抓握和操控物体,还可以从不同的地点拿来原料,加工成工具,然后用在最有用的地方。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的心智和身体,协同进化。
狩猎
这是我们祖先最常见的获得食物的方式。狩猎可以让我们在条件更差的地方生存下来,狩猎剩余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供养后代。在原始生活中,肉类在人的食物比例中占很高的比例。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一是还没有掌握加工食物的技巧,不会加工植物来食用,二是相对于蔬菜,肉类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营养。除此之外,在原始社会,肉类还成为了生活中的主要货币。打到猎物这个事情,是很偶然的,不是身体壮就可以。当时,也没有冷藏方法,食物会随时腐烂。风水轮流转,你如果有吃不了的食物,就分给我,这样一来,哪天我的食物富裕了,自然也会给你。平克说,这种方式,形成了原始社会里常见的男性互惠同盟。
猎手剩余的食物,还有其他市场。可以供自己的后代享用,也可以拿来给雌性,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女性的力量不如男性,为了保障自己的后代顺利存活,就会选择和竞争能力强的男人生孩子。可以说,这就是最早的资源交换了。所以,狩猎最初的目的是生存,但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社会关系,大脑对于这些关系的加工处理,也极大地促进了心智系统的成熟。
心智系统有什么功能
在平克看来,心智的进化,让我们拥有了视觉感知、社会关系、推理和情感这四个底层能力,也正是这四种能力,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推理
推理就是从已知的,或者是假设的事实中,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平克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推理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科学家。从这个角度来看,心智的进化,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所处环境。推理能力,依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具体来说,在思考的过程中,首先会把事物进行分类,就好像是把不同事情,放在不同的盒子里,然后给每个盒子贴一个标签。遇到不同问题时,就可以根据标签,结合以往的经验,从迅速从不同的盒子里找到答案。虽然我们不能穷尽式地了解,每个事物的具体特性,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总结出共同点,把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我们的分类越细化,再遇到新问题时,推理过程就越容易。这就是我们的底层思维方式。从我们的祖先判断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到今天,面对一位女士,我们判断是该叫姐姐还是该叫阿姨,都是这么一个思维过程。
这种推理能力,还包括逻辑推演,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推测,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基本的算术能力;还有关于概率的直觉,帮我们评估外界信息,在自己认知范围内,最大程度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些都是心智赋予我们的推理能力。也正是这种推理能力,让人类的思维活动变得极其复杂。我们的推理能力,就好像是计算机中的信息处理系统,让进入大脑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得以分门别类,让人具备了相对理性的思维。
情感
在平克看来,情感系统,也是一项精巧的设置,能帮我们选择更好的环境,避开风险。
比如,你平时看到蛇、毛毛虫、蜘蛛,或者是一些腐败的东西、粪便、呕吐物,肯定或多或少,都会觉得不舒服。但是,这种恶心的表现,恰恰是人类演变过程中,进化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特征。这是因为,凡是让我们感到恶心的东西,一般都带有大量的细菌、寄生虫和有害微生物,如果过分接触这些东西,很容易生病,严重的时候,还会有生命危险。而恶心,会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远离这些东西。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感,有很大一部分,是刻在我们基因中的。我们不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再去避免承受这些风险。
这就是情感系统的作用。总而言之,视觉感知、社会关系、推理和情感,构成了我们心智系统的最主要功能。它们之间相互协同进化,从而塑造出了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