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探奇-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史蒂芬·平克,世界頂尖的語言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TED演講人。曾經連續兩年被《外交政策》《前景》雜誌評為全球百大公眾知識分子,連續兩次被《時代》雜誌評為前100個對世界有最大影響的人。

本書是史蒂芬·平克的「語言與人性四部曲」之一。其他三部為《語言本能》《思想本質》《白板》。這本書涉及到了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在這裡,作者將會為你解答心智的起源,心智運行的原理和心智帶給我們的能力這三大問題。


心智計算理論

在平克看來,人類的心智是什麼?平克是這麼說的:「為什么小說里有那麼多機器人,生活中卻一個也沒有呢?我倒是很想花大價錢買一個機器人,讓它幫我收拾碗筷或者給我跑腿。不過在這個世紀裡,我是沒機會了,恐怕下個世紀也懸。」當時是1997年。什麼意思?平克是想告訴我們兩點。第一,人類的心智模式就像是一個黑箱,誰都沒有打開看清楚過,它很複雜。第二,想要理解這麼複雜的人類心智,還真就有一個突破口,那就是,我們可以想象出一個完美的、和人類一樣的機器人,應該是怎樣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你就會發現,讓機器擁有人類的心智,絕不僅僅是給機器安上一個只能夠接受指令的某個具體裝置,這樣的機器人我們見多了。擁有人類心智的機器,一定是能夠獨立觀察、推理、判斷和思考的,擁有人類心智的機器,能夠調動起身體的各個部分,共同完成任務。換句話說,想要讓機器和人一樣,需要的不是某個具體的,類似人腦的「器官」,而是一套完備的系統。

在平克看來,這也就是人類心智的本質。心智不是大腦,也不是我們的各種思維活動。平克說,所謂心智,就是一套由計算器官組成的系統,它經過自然選擇的設計,來解決我們祖先在茹毛飲血的生活中,所面臨的生存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心智不僅僅是大腦,更是大腦所做的事情,也就是說,由大腦作為發起點的,一套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系統。「心智是一套計算系統」,是平克心智理論的出發點。

平克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1997年。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掀起了一場計算機革命風暴,逐漸影響到世界各地。計算機技術和產業的興起,帶動了一大批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深深影響到了一代人的思維方式。比如,硅谷創業之父,格雷厄姆就曾經說過:「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正在成為計算機。」平克也不例外,他也深受這種計算機思潮的影響,認為心智的這套運行系統,也類似於計算機系統,而這個系統,是我們進化來的。這就是平克關於人類心智的第一個理論——心智計算理論。到目前為止,在學界,這套理論仍舊是認知科學中最具代表性核心理論之一,也是哲學領域中的研究熱點。這種理論認為,自然界有一套自己的算法系統,人的心智現象,就是這些算法的一種表現。

在「心智計算理論」中,平克提出了所謂的「計算機隱喻」。說的是,人腦就像是一台計算機。人的認知過程和心理活動,其實就是一種「計算」活動。計算機通過芯片、內存條來保存數據,我們的心智就主要依靠大腦的神經元,來接受刺激、加工信息、做出反應。那這套心智模型,具體是如何運轉的呢?在平克看來,就像計算機接收指令,然後進行處理一樣,我們的心智,把接收來的信息,用不同的表徵方式,在大腦中進行加工,然後讓我們做出具體的反應和行為,這也就是最後的輸出階段。平克認為,表徵就是信息在我們頭腦中的呈現方式,它相當於計算機中的存儲的數據類型。

比如,當我們聽到「大象」這個詞時,想到的就是一個體型巨大,有着長鼻子大耳朵的哺乳動物的形象。「體型巨大」「長鼻子」「大耳朵」,都是我們頭腦中對大象的視覺圖像表徵。

平克究竟是怎麼知道,大腦是這麼個運轉方式呢?科學家們做過一系列的實驗,結果發現,用這個模型來解釋大腦的工作方式,還真就很合適。

比如,心理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關於人們的注意力和反應速度的實驗:參與這個實驗的志願者們,坐在一個屏幕面前,眼睛盯着屏幕,時刻保持着專注。因為每隔幾秒,屏幕上就會有一對字母一閃而過。志願者們被要求,當屏幕上出現相同的兩個字母時,比如兩個大寫的A,或者一個大寫A一個小寫a時,要馬上按下一個正確鍵;而當屏幕上出現不同的字母,像是AB時,就要快速按下另一個錯誤鍵。

最終,科學家們發現,就算是同一個字母,被試者們的反應也存在很大區別。比如,當被試者看到兩個大寫A,或兩個小寫a時,他們的按鍵速度和正確率,都要好於大小寫同時出現的情況。但是,如果屏幕上先出現一個字母,幾秒鐘後,再出現另一個字母,讓被試者判斷是不是同一個字母時,結果就和字母的外形完全沒有關係了。無論是兩個大寫A,還是一個大A,一個小a,得到的正確率和反應時間,幾乎沒有什麼差別。這個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呢?平克認為,這個實驗,可以揭示出人腦中,至少4種主要格式的表徵,也就是信息在頭腦中,以一種怎樣的形式存在。

第一種表徵,是視覺影像。人們剛剛接觸到一個信息時,會不自覺地在頭腦中將它可視化,而且這個視覺形象,就像一個二維的,有模糊輪廓的圖像。所以,當人們看到屏幕上同時出現兩個大寫A時,會毫不猶豫地按下正確鍵,這是依靠視覺表徵做出的反應。但是,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反應時間,就需要靠其他的表徵來處理信息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兩個相同的字母,無論大小寫,分別先後出現時,人們判斷時的正確率和反應時間,都沒有太大的區別。

第二種表徵,是語音表徵,就像是我們心智中的播放器。我們除了通過視覺表徵,還經常通過語音輸入來接受信息。語音表徵也是我們短期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查一個電話號碼時,都會默念幾遍,能暫時記住,這個時候,信息在大腦中的存在方式,就是語音表徵。

第三種表徵,是語法表徵,這是我們說話時的規則系統。平克和相當一部分語言學家都認為,我們大腦中有一套固定的語法規則,就像是計算機的默認系統。後來,受母語環境影響,我們大腦中的語法規則,就會逐項穩定下來。學習外語的時候也是一樣,當你開始學一門新語言時,往往會覺得不習慣,這就是因為你的頭腦中,還保留着中文的語法系統,你需要刻意地去調整原來的參數,來適應這門外語。

最後一種表徵,是心理語言,這是一種思維語言。當你讀完一本書時,你可能已經忘掉了這本書是用什麼字體印刷的、某個觀點出現在第幾頁,這些類似的信息,你帶走的,是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有哪些核心觀點。這就是心理語言在起作用。心理語言能幫我們抓住關鍵信息和重要的意義。

自然選擇理論

如果說,人類的心智像是一台精密的計算機,那麼,這台計算機,又是誰設計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的這套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平克認為,我們的心智模式,是由我們的基因圖譜決定的,而這種基因圖譜,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也就是,平克關於心智模式的第二個理論——自然選擇理論。簡單來說,平克認為,人類其實就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我們通過基因複製,淘汰了不利於生存的基因,留下對自己繁殖有幫助的基因。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不斷進化。經過數百萬年,基因漸漸發展出了一套複雜的「技術」,來確保它們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得以生存和延續。

那麼在進化過程中,基因本身是沒有智慧的,它們只是在機械的複製自己,那人類這種高級的心智活動,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平克說,之所以是人類進化出了心智模式,而不是土撥鼠、鲶魚或者蟲子,是由於我們的祖先,先天占據了四個優勢,這四個優勢,讓人類更早地進化出了因果推理能力,從而獲得了高級心智。

視覺系統

作為靈長類動物,在感知外部世界時,一個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眼睛來看。科學家們發現,像恆河獼猴這樣的動物,它們的一半大腦,都是分配給視覺的。那對於心智進化來說,視覺怎麼就比其他感官更占優勢呢?平克認為,視覺幫我們建立了立體感,用兩隻眼睛觀察點的不同,來感受深度。有了這種能力,你就可以在樹上靈活地移動,可以準確計算自己和獵物之間的距離。同時,眼睛還能分辨不同顏色,通過食物外表,比如果實的顏色是鮮艷的,還是深灰色的,就能判斷該不該吃。

群居生活

群居生活的好處很明顯。它讓我們的祖先,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最大程度上避免獨自面對天敵的攻擊,它還可以提高覓食效率,通過分工合作獲得更多的食物。但對於心智進化來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群居生活給我們的心智進化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信息的價值得到了成倍的增加。群居的動物,可以單純地靠交換知識和信息,就能獲得收益。這使得匯入大腦的信息,要比其他動物多得多,這就對心智系統加工信息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群居生活,也對動物提出了新的認知挑戰。既然處在一個社團中,就免不了會產生不平等,會競爭各種資源,社會性動物時刻都面臨着被同類殺害、搶奪勒索、親友背叛之類的風險。所以平克說,每個社會性動物,都要在汲取群居收益和承受群居痛苦之間保持平衡。這就創造出一種壓力,迫使動物只有變得更加聰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可以說,正是這種群居的生活模式,讓我們的祖先們進化出了合作、競爭等社會行為,這些行為讓我們發展出了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心智。

靈活的雙手

直立行走,讓我們的雙手被解放出來,來抓握和操控物體,還可以從不同的地點拿來原料,加工成工具,然後用在最有用的地方。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的心智和身體,協同進化。

狩獵

這是我們祖先最常見的獲得食物的方式。狩獵可以讓我們在條件更差的地方生存下來,狩獵剩餘的東西可以讓我們供養後代。在原始生活中,肉類在人的食物比例中占很高的比例。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一是還沒有掌握加工食物的技巧,不會加工植物來食用,二是相對於蔬菜,肉類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營養。除此之外,在原始社會,肉類還成為了生活中的主要貨幣。打到獵物這個事情,是很偶然的,不是身體壯就可以。當時,也沒有冷藏方法,食物會隨時腐爛。風水輪流轉,你如果有吃不了的食物,就分給我,這樣一來,哪天我的食物富裕了,自然也會給你。平克說,這種方式,形成了原始社會裡常見的男性互惠同盟。

獵手剩餘的食物,還有其他市場。可以供自己的後代享用,也可以拿來給雌性,獲得更多的交配機會。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女性的力量不如男性,為了保障自己的後代順利存活,就會選擇和競爭能力強的男人生孩子。可以說,這就是最早的資源交換了。所以,狩獵最初的目的是生存,但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固定的社會關係,大腦對於這些關係的加工處理,也極大地促進了心智系統的成熟。

心智系統有什麼功能

在平克看來,心智的進化,讓我們擁有了視覺感知、社會關係、推理和情感這四個底層能力,也正是這四種能力,讓我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推理

推理就是從已知的,或者是假設的事實中,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平克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推理能力,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優秀的科學家。從這個角度來看,心智的進化,目的並不是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而是讓我們更好地應對所處環境。推理能力,依然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具體來說,在思考的過程中,首先會把事物進行分類,就好像是把不同事情,放在不同的盒子裡,然後給每個盒子貼一個標籤。遇到不同問題時,就可以根據標籤,結合以往的經驗,從迅速從不同的盒子裡找到答案。雖然我們不能窮盡式地了解,每個事物的具體特性,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到它們最明顯的特徵,總結出共同點,把相同的事物歸為一類。我們的分類越細化,再遇到新問題時,推理過程就越容易。這就是我們的底層思維方式。從我們的祖先判斷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到今天,面對一位女士,我們判斷是該叫姐姐還是該叫阿姨,都是這麼一個思維過程。

這種推理能力,還包括邏輯推演,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推測,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之間的關係;也包括基本的算術能力;還有關於概率的直覺,幫我們評估外界信息,在自己認知範圍內,最大程度上做出正確的決策。這些都是心智賦予我們的推理能力。也正是這種推理能力,讓人類的思維活動變得極其複雜。我們的推理能力,就好像是計算機中的信息處理系統,讓進入大腦的紛繁複雜的信息,得以分門別類,讓人具備了相對理性的思維。

情感

在平克看來,情感系統,也是一項精巧的設置,能幫我們選擇更好的環境,避開風險。

比如,你平時看到蛇、毛毛蟲、蜘蛛,或者是一些腐敗的東西、糞便、嘔吐物,肯定或多或少,都會覺得不舒服。但是,這種噁心的表現,恰恰是人類演變過程中,進化出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情感特徵。這是因為,凡是讓我們感到噁心的東西,一般都帶有大量的細菌、寄生蟲和有害微生物,如果過分接觸這些東西,很容易生病,嚴重的時候,還會有生命危險。而噁心,會使我們自然而然地遠離這些東西。更重要的是,這種情感,有很大一部分,是刻在我們基因中的。我們不需要通過後天學習,再去避免承受這些風險。

這就是情感系統的作用。總而言之,視覺感知、社會關係、推理和情感,構成了我們心智系統的最主要功能。它們之間相互協同進化,從而塑造出了現在的我們。


心智探奇 導圖
心智探奇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