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工程-读书笔记
作者拉里·布鲁克斯,美国畅销书作家,他做过职业棒球运动员,也从事过股票证劵行业,最后发现自己热爱写作,从此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布鲁克斯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写作思考方式总结成“核心技能”,在这种思考方式的帮助下顺利创作出版了六部畅销小说。他还创办了一个专门指导小说写作的网站,以写作指导者的身份在圈内赢得了口碑。
《故事工程》从讲故事的标准与结构设计开始(故事的工程设计),把它作为叙述的基础,帮你在专业的水平上发现故事讲述的大图景。将书中强调的六大核心技能组合起来,你就能发现最大的故事可能性。这六大核心技能包括:四项基础技能:立意,人物,主题,结构(情节)两项实践技能:场景构建、风格。我们主要来说说故事结构的构建和人物的三维空间。
故事结构的构建
格局的用处,是让我们能看清故事内部力量在结构的帮助下如何运转。很多故事创意都是需要遵循结构范式的,如列提纲。但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格局,叫做“布局、反应、进攻和解决”。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布局
故事的前20%~25%,它肩负着一个特定而又关键的任务:对接下来的所有事情进行布局。这部分的任务就是通过建立重大危机、背景故事和对人物的同情,来对故事情节进行布局,同时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伏笔的。也就是说,故事开篇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读者理解主人公身边的各种利害关系。
那么,为什么布局要占全篇篇幅的四分之一,难道不是越快进入故事下一阶段越好吗?不是,布局是不能急于求成的阶段,它追求的不是故事推进的快感,而是读者进入故事的深度。如果过于急切地把故事完全展开,就会影响故事要素设置的时机。故事要素导致读者没有和故事建立起足够的联系,即使后续故事高潮迭起,也达不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作者要在这个部分,通过展示主人公面临的考验与危机,让读者对人物建立起同情。同情越深,在后续的变故和危机发生时,故事的效果才能越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反应
在这个部分,故事主人公要踏上与敌对势力对决的征途。为了让正在阅读的你感受到主人公的煎熬,作者常常会动用他所有的想象力去设计敌人。这里的敌人不只是指某个和主人公作对的人物,还可以是自然的威胁、社会的偏见,总之它们会阻碍主人公实现所追求的目的。不管敌人是什么形态,在故事的这一部分,内在和外在的阻挠力量必须全面登场。
主人公在这阶段未必能了解他真正面对的敌人是什么。此时的他就像一个流浪者,处在被动的逃亡和躲藏中。他对危机的本质摸不着头脑,但仍然在努力靠近自己的目标,竭尽全力地试图理解危机的走向。在第二部分中段,你很可能遇到故事主人公与对抗势力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这次冲突就是第一个关键点,用于呈现敌强我弱的格局,主人公往往在此战中以惨烈的败北告终。
越过第一次正面冲突,你将到达故事的“中间点”。中间点有两层含意,一层是从篇幅上看,这个点出于故事的中心位置,是第二部分反应和第三部分进攻的分水岭。而另一层意思,是在结构上的。中间点有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点,彻底改变读者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改变对敌我对抗本质的理解。
要做到这一点,故事需要加入关键性的新信息,让它改变故事的叙事结构,用新的戏剧张力取代旧的冲突,引导故事进入全新阶段。同时,中心点也是整个故事氛围的分界点,它会催生主人公新的决定。越过这个点,主人公的行动模式将不再是本能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回应。中间点对整个故事的意义,就像帐篷的主支撑杆对整个帐篷的意义,它的高度和强度决定着整个帐篷形状是否自然、重心是否稳定。
进攻
在这一阶段,主人公开始征服自己内心的弱点,他开始变得积极主动、富有勇气,从被动的响应者变为向敌对势力进攻的斗士。经过一路上作者为主人公苦心设计的挫折,你应该能深深感受到敌对势力压倒性的强度。如果强度不够,作者也会尽力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危险的存在。
在这个充满张力的时刻,你会陪伴主人公遭遇第二次与敌人的正面冲突,也就是故事结构中的第二个关键点。与上一次狭路相逢相比,敌人一定会变得更棘手,但相对的,主人公也会变得更聪明、更强大。在这场更加华丽的战斗中,参与冲突中的角色变多,整个剧情的紧张情绪将急速提升,将故事推向高潮。
解决
这是作者驱驾主人公所做的最后冲刺,第四部分介绍了主人公是如何鼓起勇气、提升自我、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介绍了为了达到目标,为了挽救大局甚至整个世界,主人公是如何克服内心障碍,打败和战胜故事中的敌对势力,从而获得胜利的荣誉和财富的。
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则:在故事的解决部分,主人公必须要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催化剂。主人公必须表现得勇敢无畏,不需要外部的救援,在故事的解决部分,他绝不是次要的或者旁观者。他应该参与其中,促使解决方案圆满完成。是有打破基本原则的情形,但是千万不要受个别例外的普利策奖获得者作品的诱惑。
第四部分的开端是作者向故事注入新信息的最后机会,在此之后,故事会渐渐收拢所有前面部分注入的信息,而不再有新的说明性信息出现。在这个部分,常常会遇到作者设置的一个小心机:主人公会经历一次希望破灭的打击,他会突然失去目标,坠入黑暗的谷底,对自己曾经的努力产生深深的怀疑。这个十分好用的小套路,叫做“间歇期”。
间歇期必须是短暂的,故事必须很快进入真正的结局。主角需要显著地引领故事,既不能当一个配角,也不能得到救援,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往无前。面对变得更加强大的敌人,他也有自己的新武器可用,也就是他在第三部分经历中得到的新能力,或者遵从新领悟的道理。
人物的三维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越了解一个人,就越觉得他不像表面看起来的样子。人格本来就有很多个层面,故事中的角色也应该这样。人物反映了主题思想,人物的行动是以线性结构表现出来的。情节塑造了人物,敌对势力可能使情节丰富起来。然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动机、行为逻辑,没有给读者经历新奇意外的机会就会得到批评。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作者塑造人物时最本能的方法,是凭直觉拼凑出一个人,角色行事的方式就是作者按直觉行事的方式。这么做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作者把挖掘人物深层次维度的任务留给了读者。挖掘人物深度这件事如此重要,重要到作者不应该放任结果的去向,或者它随机处理掉。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作者可以用“次第叠加”的方式,通过三个维度的递增设计来实现。
一维空间
一维空间展示了人物的外貌和行为等等,比如他的头发,座驾车型,衣橱里的衣服,常去的地方,音乐品味,喜欢吃的食物,某些态度和偏见,他的口头禅、怪癖和习惯等等。一般来说,主角的一维形象会在故事的第一部分充分展开呈现。
有时,作者会耍点小心机,在一维人设里设置一对相互冲突矛盾的因素,让读者感受到隐约的不协调。这对矛盾,会在后面的剧情中给予富有深度的解释,让读者产生一种“掘开人物表壳”的成就感,从而顺利地进入人物的第二维度。
二维空间
在人物的二维空间里,读者会了解到人物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有这样的行为,这一方面决定了读者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让读者了解到人物这样做是付出了努力的,可能符合读者自己赋予人物的意义,也可能不符。在二维空间里,作者会尽力展示故事背景,展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揭示隐藏在一维空间背后问题的意义。
也就是说,他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到人物为什么在生活中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和行为。二维空间可以通过人物相关的背景来展现,也可以通过人物经历产生的心魔来展现,需要让读者看到的是,这个角色来自哪里,他受过什么创伤,他的梦想和恐惧是什么。一维空间中给读者展示的因素可以与二维空间一致,也可以冲突,因为人物可能为了掩盖自己弱点而故意设置障眼法。
三维空间
在三维空间里,人物将面对一个重要的决定。在这个充满压力的决定中,他战胜心魔、脱下伪装,向读者展示真正的自己,展示内心和灵魂。
举个例子:
主人公与旧情人分手,正处在伤口未愈、极其愤怒的时期。他在同学聚会上偶遇了那位情人,顿时大吃一惊。那个女子已经怀孕,正幸福地与他最好的朋友生活在一起。在这个时候,主人公会怎么办? 一维空间的设定是,他装得很酷。二维空间关注的是,为什么发生这一切,怎么理解主人公的情绪起伏。而最重要的,是主人公选择视而不见,羞辱他们,愤然离去,还是给对方祝福?这些,则是在呈现人物的三维空间里。
总而言之,一维空间的外表,二维空间的动机,三维空间的选择,都是作家一层层设计人性的工具,用以创造出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人物。写作者常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于急切地铺陈激情、展示技巧,这么做往往过犹不及。真正的高手,会对力度进行巧妙的节制,人物塑造不要为了离奇而离奇,要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免不必要的细节刻画。伏笔的分寸,在于要尽量设置得隐秘微妙,既要被察觉,又不能太明显。在行文风格上,同样要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则,保持干净利落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