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度-读书笔记
本书揭示了欢迎度为何能够在个体成长和人生幸福中扮演关键角色。令人惊讶的是,通常意义上最受欢迎的人往往并非最幸福的人。欢迎度的类型不只一种,我们大多数人对此有认知误区,故而一直在追求非理性的欢迎度。孩童时期,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可爱,因为这样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收获更多的朋友。然而,到了青春期,一种新模式的欢迎度愈加凸显,它更加强调了地位、权势和身份,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被点赞的数量,让人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这是一部论证严密的戴尔·卡耐基式的著作,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将彻底改变你对自身的青春期和当今人际关系的看法,并最终帮你获得成功与幸福。
什么是欢迎度
什么是欢迎度呢?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就称为欢迎度。假设你在公司很受欢迎,能力很强,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交给你去做,也就是说,你在公司混的非常好,可以称之为如鱼得水了。但是,在工作上如鱼得水,但并不代表在生活上同样如此。
定义
比如,回到家老公总是看你不顺眼,各种挑刺儿,对你冷言冷语。你努力想要缓解这种关系,但是没有效果,而且你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做。而对于父母也一样,父母觉得你工作忙,没有照顾到他们,顾不上家庭,对你颇有微词。那你说,我出去认识新朋友吧,却又没有共同话题。
即便你努力改变自己,努力去关心老公和父母,给家人买东西讨好他们,但是效果还是不好,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你混淆了受欢迎的两种类型。欢迎度分为两种,分别是有争议的欢迎度,以及被接纳的欢迎度。
1982年,心理学家约翰·科尔进行了一个心理实验。在实验中,他会给被实验的孩子一张他们全班同学的名单,同时询问两个简单的问题,分别是“你最喜欢谁”和“你最讨厌谁”。这个实验询问了超过500名儿童。当科尔收集数据之后发现,惹人喜爱与被人讨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量度。
换句话说,有的孩子,既被很多人喜欢,也同时被很多人讨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受到的关注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很多人会在被问到最喜欢谁和最不喜欢谁的时候提到同一个名字,而还有一些人,似乎从来不会被提起,就好像他们不存在一样。科尔的实验显示,欢迎度的反面并不是被讨厌,而是被忽略。
科尔进一步按照喜爱与否和讨厌与否,将欢迎度分成了4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获得接纳、充满争议、遭到排斥,以及遭到忽视。获得接纳是我们以往对于欢迎的理解,被人喜欢,不被讨厌。而如果一个人被讨厌,不被喜欢,就会遭到排斥。但在此之外还有两个维度,分别是既不被人喜欢,也不被人讨厌,遭到忽视的类型,和同时被一些人喜欢又被一些人讨厌的充满争议的类型。
也就是说,你在公司里获得的,是有争议的欢迎度,因为有的同事喜欢你,也有的同事讨厌你。而在公司外,希望从家人和朋友身上获得的,是被接纳的欢迎度。那这两种欢迎度究竟有何不同呢?
区别
作者说,被接纳的欢迎度反映了一个人被喜爱程度,就是可爱度。但受争议的欢迎度背后体现的,其实是身份地位。而身份地位衡量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支配性、知名度、影响力和权势。
你可能会说,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呀,去缓和关系,为什么效果并不好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他混淆了两种欢迎度,他尝试通过建立影响力的方式收获接纳与喜爱。
你尝试关心家人,在公司部门里给自己下属足够的利益可能可以帮助他收获威望,但是面对家人,并没有去关心和接纳对方的感受,而是单方面地给予,这样并不利于构建平等的、互相接纳的关系。类似的,当你和朋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知道的内容,对方连话都插不上,这也不是建立被接纳的欢迎度的理想方式。
既然有两种不同的欢迎度,那么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欢迎度呢?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可关注的呢?作者认为,要适当的关注欢迎度,因为完全不关注欢迎度,会切实地伤害我们的健康。
比如,美国杨百翰大学的心理学家朱莉安娜·霍尔特-伦斯塔德整合了148项过往研究的数据资料,研究欢迎度与死亡风险的关联。样本涵盖全球超过30.8万人,年龄从6-80岁不等。研究显示,参与者中拥有更大社交网络的人的生存概率比不参加的人高50%。与人同居,拥有配偶对平均寿命有影响,但是并不显著。收益最大的是那些积极参与人际关系,拥有高品质人际关系的人。他们的生存概率比经常孤身一人的个体高91%。换句话说,高欢迎度可以切实提高我们的寿命。而缺乏欢迎度可以直接增加我们死亡的概率,它的影响甚至要比肥胖、缺乏锻炼和酗酒更严重,与抽烟相当。
心理学家采访了许多地位显赫的人物,他们的身份各自不同,但是他们讲出了非常类似的心路历程。在最开始,这些人收获显赫地位之后,会收获大量的崇拜和关注,他们会感到巨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是很快,他们发现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收获持续不断的关注。他们会感到恼火,但是名声和地位让人上瘾,他们难以割舍。之后,他们会逐渐意识到大家不是在崇拜自己,而是在崇拜一个符号。
有人说,无论自己做了什么,都会有数百万人喜欢自己,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真实的模样,而是自己的工作或者名气。再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感到过孤独与抑郁。随着他们名气越来越大,以前的朋友感到自卑,慢慢疏远他们。他们虽然时刻受到关注与追捧,却感到孤独。最后,他们当中很多人会转而投身到另外的东西上,比如慈善事业,或者是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业。这些另外的东西未必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名声,但是会让他们感到真实。
为什么他们那么受欢迎,但是又都感到那么孤独呢?心理学家将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东西称为根本动机。而根本动机可以分成内在目标与外在目标。内在目标本身就可以让我们感到满足,比如追求幸福、健康。而外在目标需要获得他人的承认、羡慕乃至嫉妒,比如权力、地位。
而这些地位显赫的人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其他人羡慕的是他们的地位和名望,这是外在的。但是他们渴望的,是与他人深度的链接,这是内在的。当周围的人都只关心自己的权势、财富、名望、地位,但是没有人关心他们这个人本身的想法与感受,外在的繁华无法填补内在的空虚。
作者呼吁我们想清楚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很多人的问题是希望通过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名望来收获幸福。但作者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想要追求的是幸福,那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被众人接纳。追求有争议的欢迎度并不会为我们带来温暖与满足。
如何提升欢迎度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升欢迎度呢?作者说,一个人受欢迎与否,背后是有特定的因素的。也就是说,我们谈论自己受不受人欢迎,说到底人际关系还是在一次一次具体的和人的互动中慢慢形成的。虽然我们每次见的人、见面的场景、互动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些复杂的行为与互动背后,我们能找到稳定的行为模式。在心理学上,这个叫“交互作用范式”。
交互作用范式”产生的影响
想要改变某一个行为不难,但是想要改变一种行为模式,就要困难得多。即便你换个环境,换个交际圈,依旧不受欢迎。
比如,你认识了一个朋友,你非常重视这段友谊,当然,你们的关系也很好,但是你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担心,害怕这段友谊发生变化。于是你总是会不自觉地去试探这段友谊是不是一切都好。
当你这样反复确认的时候,反而会把对方给推远了。明明双方都很重视这段关系,双方也都有意愿去保持这段关系,但是负面的交互模式依旧可以损害关系。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叫做“过度寻求再保证”。
交互作用范式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事人与人交往的具体动作,还会影响他传递出来的情绪能量。心理学家记录了比利时的一次闪电约会,在这次约会中,参会的男男女女会快速地聚在一起聊几分钟,随即转向下一个人。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在和情绪不佳的个体约会过后,参与者的幸福感和精力都有所下降,并且对下一次约会的期待也会降低。一个受欢迎的人不仅仅是待人接物的方式非常妥帖,而且他们也往往会带给人正面的情绪和感受,让人忍不住与他多说几句。
作者解释,这种能量来自周围的其他人构成的环境。如果一个人进入充满冷漠并且充满敌意的环境,那么这个人的心情和状态也会不自觉地被影响,变得更加负面。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周围的人回应我们的状态,如果我们对周围传递出更多的好感觉,就更容易收到温暖友善的反馈;反过来,如果我们传递出不好的感觉,周围的人也更容易展现冷漠、提防与敌意。
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情绪与能量两个维度上都容易进入一种循环,受欢迎的人,就更容易收到来自周围人的善意,他们就更容易充满正能量,大家也会更多地与他们互动,带他们去更多的社交场所,他们与人接触的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磨炼,这就有利于他们形成正向的交互作用范式。而一个人如果不受欢迎,他们也会进入一个负面的循环,被塑造出负面的交互行为范式。到后面,受欢迎的越来越受欢迎,不受欢迎的越来越不受欢迎。那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呢?
改变说话态度
作者说,你要能意识到自己是被这样影响的,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选择,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作者是怎么做的呢?那就是他会自己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说话的态度,来观察不同的人对自己的不同反应。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选择之后,我们就可以主动地推动欢迎的循环,让它朝着正向转动。
当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行为,我们还需要能量。在我们不受欢迎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要怎么做才能给自己快速充能,带来改变的力量呢?
作者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和学生们一起做了个实验。他们一起穿上颜色特别鲜艳的衣服,上面绣着一行大字,“这个学校最受欢迎的人”,并且穿着这件衣服,在校园里到处走。所有穿上这件衣服走了一圈的人,回来都反馈说,感觉好极了。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对他们充满好奇,特别友善,特别热情。体验过的同学纷纷表示,从来没有体验过这么好的感觉,原来受欢迎是这样一种感觉。
而且作者后续的采访表示,很多同学在经历了那一次的实验之后,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用更加开放和积极的姿态去和其他同学交往,结果很多学生真的变成了受欢迎的人。那一次的关注,就改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推动了他们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