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度-讀書筆記
本書揭示了歡迎度為何能夠在個體成長和人生幸福中扮演關鍵角色。令人驚訝的是,通常意義上最受歡迎的人往往並非最幸福的人。歡迎度的類型不只一種,我們大多數人對此有認知誤區,故而一直在追求非理性的歡迎度。孩童時期,我們努力讓自己變得可愛,因為這樣能讓我們感到快樂,收穫更多的朋友。然而,到了青春期,一種新模式的歡迎度愈加凸顯,它更加強調了地位、權勢和身份,甚至在社交平台上被點讚的數量,讓人們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這是一部論證嚴密的戴爾·卡耐基式的著作,以心理學研究為基礎,將徹底改變你對自身的青春期和當今人際關係的看法,並最終幫你獲得成功與幸福。
什麼是歡迎度
什麼是歡迎度呢?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受歡迎的程度就稱為歡迎度。假設你在公司很受歡迎,能力很強,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交給你去做,也就是說,你在公司混的非常好,可以稱之為如魚得水了。但是,在工作上如魚得水,但並不代表在生活上同樣如此。
定義
比如,回到家老公總是看你不順眼,各種挑刺兒,對你冷言冷語。你努力想要緩解這種關係,但是沒有效果,而且你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做。而對於父母也一樣,父母覺得你工作忙,沒有照顧到他們,顧不上家庭,對你頗有微詞。那你說,我出去認識新朋友吧,卻又沒有共同話題。
即便你努力改變自己,努力去關心老公和父母,給家人買東西討好他們,但是效果還是不好,這是為什麼呢?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你混淆了受歡迎的兩種類型。歡迎度分為兩種,分別是有爭議的歡迎度,以及被接納的歡迎度。
1982年,心理學家約翰·科爾進行了一個心理實驗。在實驗中,他會給被實驗的孩子一張他們全班同學的名單,同時詢問兩個簡單的問題,分別是「你最喜歡誰」和「你最討厭誰」。這個實驗詢問了超過500名兒童。當科爾收集數據之後發現,惹人喜愛與被人討厭是兩個相互獨立的量度。
換句話說,有的孩子,既被很多人喜歡,也同時被很多人討厭。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受到的關注並不是平均分配的,很多人會在被問到最喜歡誰和最不喜歡誰的時候提到同一個名字,而還有一些人,似乎從來不會被提起,就好像他們不存在一樣。科爾的實驗顯示,歡迎度的反面並不是被討厭,而是被忽略。
科爾進一步按照喜愛與否和討厭與否,將歡迎度分成了4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獲得接納、充滿爭議、遭到排斥,以及遭到忽視。獲得接納是我們以往對於歡迎的理解,被人喜歡,不被討厭。而如果一個人被討厭,不被喜歡,就會遭到排斥。但在此之外還有兩個維度,分別是既不被人喜歡,也不被人討厭,遭到忽視的類型,和同時被一些人喜歡又被一些人討厭的充滿爭議的類型。
也就是說,你在公司里獲得的,是有爭議的歡迎度,因為有的同事喜歡你,也有的同事討厭你。而在公司外,希望從家人和朋友身上獲得的,是被接納的歡迎度。那這兩種歡迎度究竟有何不同呢?
區別
作者說,被接納的歡迎度反映了一個人被喜愛程度,就是可愛度。但受爭議的歡迎度背後體現的,其實是身份地位。而身份地位衡量的,其實是一個人的支配性、知名度、影響力和權勢。
你可能會說,我也做了很多努力與嘗試呀,去緩和關係,為什麼效果並不好呢?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他混淆了兩種歡迎度,他嘗試通過建立影響力的方式收穫接納與喜愛。
你嘗試關心家人,在公司部門裡給自己下屬足夠的利益可能可以幫助他收穫威望,但是面對家人,並沒有去關心和接納對方的感受,而是單方面地給予,這樣並不利於構建平等的、互相接納的關係。類似的,當你和朋友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知道的內容,對方連話都插不上,這也不是建立被接納的歡迎度的理想方式。
既然有兩種不同的歡迎度,那麼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歡迎度呢?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有什麼可關注的呢?作者認為,要適當的關注歡迎度,因為完全不關注歡迎度,會切實地傷害我們的健康。
比如,美國楊百翰大學的心理學家朱莉安娜·霍爾特-倫斯塔德整合了148項過往研究的數據資料,研究歡迎度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樣本涵蓋全球超過30.8萬人,年齡從6-80歲不等。研究顯示,參與者中擁有更大社交網絡的人的生存概率比不參加的人高50%。與人同居,擁有配偶對平均壽命有影響,但是並不顯著。收益最大的是那些積極參與人際關係,擁有高品質人際關係的人。他們的生存概率比經常孤身一人的個體高91%。換句話說,高歡迎度可以切實提高我們的壽命。而缺乏歡迎度可以直接增加我們死亡的概率,它的影響甚至要比肥胖、缺乏鍛煉和酗酒更嚴重,與抽煙相當。
心理學家採訪了許多地位顯赫的人物,他們的身份各自不同,但是他們講出了非常類似的心路歷程。在最開始,這些人收穫顯赫地位之後,會收穫大量的崇拜和關注,他們會感到巨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是很快,他們發現自己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收穫持續不斷的關注。他們會感到惱火,但是名聲和地位讓人上癮,他們難以割捨。之後,他們會逐漸意識到大家不是在崇拜自己,而是在崇拜一個符號。
有人說,無論自己做了什麼,都會有數百萬人喜歡自己,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真實的模樣,而是自己的工作或者名氣。再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感到過孤獨與抑鬱。隨着他們名氣越來越大,以前的朋友感到自卑,慢慢疏遠他們。他們雖然時刻受到關注與追捧,卻感到孤獨。最後,他們當中很多人會轉而投身到另外的東西上,比如慈善事業,或者是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業。這些另外的東西未必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名聲,但是會讓他們感到真實。
為什麼他們那麼受歡迎,但是又都感到那麼孤獨呢?心理學家將我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東西稱為根本動機。而根本動機可以分成內在目標與外在目標。內在目標本身就可以讓我們感到滿足,比如追求幸福、健康。而外在目標需要獲得他人的承認、羨慕乃至嫉妒,比如權力、地位。
而這些地位顯赫的人之所以感到孤獨,是因為其他人羨慕的是他們的地位和名望,這是外在的。但是他們渴望的,是與他人深度的鏈接,這是內在的。當周圍的人都只關心自己的權勢、財富、名望、地位,但是沒有人關心他們這個人本身的想法與感受,外在的繁華無法填補內在的空虛。
作者呼籲我們想清楚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麼。很多人的問題是希望通過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名望來收穫幸福。但作者提醒我們,如果我們想要追求的是幸福,那麼我們應該追求的是被眾人接納。追求有爭議的歡迎度並不會為我們帶來溫暖與滿足。
如何提升歡迎度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提升歡迎度呢?作者說,一個人受歡迎與否,背後是有特定的因素的。也就是說,我們談論自己受不受人歡迎,說到底人際關係還是在一次一次具體的和人的互動中慢慢形成的。雖然我們每次見的人、見面的場景、互動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是在這些複雜的行為與互動背後,我們能找到穩定的行為模式。在心理學上,這個叫「交互作用範式」。
交互作用範式」產生的影響
想要改變某一個行為不難,但是想要改變一種行為模式,就要困難得多。即便你換個環境,換個交際圈,依舊不受歡迎。
比如,你認識了一個朋友,你非常重視這段友誼,當然,你們的關係也很好,但是你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去擔心,害怕這段友誼發生變化。於是你總是會不自覺地去試探這段友誼是不是一切都好。
當你這樣反覆確認的時候,反而會把對方給推遠了。明明雙方都很重視這段關係,雙方也都有意願去保持這段關係,但是負面的交互模式依舊可以損害關係。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叫做「過度尋求再保證」。
交互作用範式影響的不僅僅是當事人與人交往的具體動作,還會影響他傳遞出來的情緒能量。心理學家記錄了比利時的一次閃電約會,在這次約會中,參會的男男女女會快速地聚在一起聊幾分鐘,隨即轉向下一個人。結果心理學家發現,在和情緒不佳的個體約會過後,參與者的幸福感和精力都有所下降,並且對下一次約會的期待也會降低。一個受歡迎的人不僅僅是待人接物的方式非常妥帖,而且他們也往往會帶給人正面的情緒和感受,讓人忍不住與他多說幾句。
作者解釋,這種能量來自周圍的其他人構成的環境。如果一個人進入充滿冷漠並且充滿敵意的環境,那麼這個人的心情和狀態也會不自覺地被影響,變得更加負面。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也就是說,周圍的人回應我們的狀態,如果我們對周圍傳遞出更多的好感覺,就更容易收到溫暖友善的反饋;反過來,如果我們傳遞出不好的感覺,周圍的人也更容易展現冷漠、提防與敵意。
也就是說,這個人在情緒與能量兩個維度上都容易進入一種循環,受歡迎的人,就更容易收到來自周圍人的善意,他們就更容易充滿正能量,大家也會更多地與他們互動,帶他們去更多的社交場所,他們與人接觸的能力就會得到進一步磨鍊,這就有利於他們形成正向的交互作用範式。而一個人如果不受歡迎,他們也會進入一個負面的循環,被塑造出負面的交互行為範式。到後面,受歡迎的越來越受歡迎,不受歡迎的越來越不受歡迎。那我們應該如何改變呢?
改變說話態度
作者說,你要能意識到自己是被這樣影響的,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選擇,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作者是怎麼做的呢?那就是他會自己有意識地改變自己說話的態度,來觀察不同的人對自己的不同反應。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選擇之後,我們就可以主動地推動歡迎的循環,讓它朝着正向轉動。
當然,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行為,我們還需要能量。在我們不受歡迎的時候,我們感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要怎麼做才能給自己快速充能,帶來改變的力量呢?
作者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和學生們一起做了個實驗。他們一起穿上顏色特別鮮艷的衣服,上面繡着一行大字,「這個學校最受歡迎的人」,並且穿着這件衣服,在校園裡到處走。所有穿上這件衣服走了一圈的人,回來都反饋說,感覺好極了。他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對他們充滿好奇,特別友善,特別熱情。體驗過的同學紛紛表示,從來沒有體驗過這麼好的感覺,原來受歡迎是這樣一種感覺。
而且作者後續的採訪表示,很多同學在經歷了那一次的實驗之後,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用更加開放和積極的姿態去和其他同學交往,結果很多學生真的變成了受歡迎的人。那一次的關注,就改變了他們的自我認知,推動了他們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