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有些人拥有波折和伤感的人生,造成年轻人未来人生轨迹不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卓越天资和优秀学习能力?是父母的栽培和物质条件的给予?本书会告诉你:都不是!今天年轻人心里普遍缺乏的动机来源,是对目标感的认识不清。

按照目标感的强弱,戴蒙把这些青少年分成了四大类,分别是:疏离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和目标明确者。前三类青少年在寻找目标的道路上掉进了各种各样的误区,而最后一类青少年找到了清晰、长远的目标,他们的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除了分析这四类青少年的经历,戴蒙也反思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来帮助这些青少年。

寻找目标的误区

谁在茁壮成长,谁又未走上正轨?什么是目标?目标是一个把你和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真问题。只有当你真心地关切世界上的某个问题,想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的时候,你才算是拥有了一个真正的目标。青少年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都有哪些误区需要避免呢?

疏离者

疏离者指的是那些在戴蒙的调查和访谈中没有陈述任何目标的人。

比如,有个18岁的男孩名叫汤米,是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对学校里教的任何东西都提不起兴趣,不过他也不打算退学,因为他觉得学校外面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 汤米觉得大学里的课程“很好混”,这让他挺开心的。他不在意选什么课,随便学点什么都行。他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对未来也不感到焦虑。他觉得“目标”这种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

汤米就是当今不需要任何目标或抱负的众多年轻人之一。其中一些心怀不满的年轻人,就像汤米这样,对于缺乏方向感,并不感觉受到什么困扰。在戴蒙做研究的那几年里,美国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对长远的目标不以为然。他们已经步入成年,其中一些已经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但他们并没有为进入社会做好打算。

一份对2000至2006年间的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每三个学生中有两个在毕业后搬回了父母家,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在家里待的时间超过了一年。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他们也并不追求长久的事业。在工作中遇到稍微不顺心的事,他们就选择辞职,回到父母身边。这些年轻人在亲密关系上的投入也往往有所保留,不愿意走入长久的婚姻。

在作者看来,汤米这类疏离者最大的误区,就在于他们对现状是满意的。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会风气有时候过于温和,会让这些疏离者更加意识不到他们的处境是危险的。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上,有不少人都认为,这些年轻人的选择没什么问题,甚至还有些好处。

比如,他们长期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这会让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再比如,他们在学业和事业上都还没有明确的方向,那就可以利用好这段时间,探索自己的才能和兴趣。

这些乐观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呢?在作者看来,非常有限。的确有少数的年轻人在认真地思索未来的道路,但绝大多数的疏离者只是漫无目的地生活着,他们并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去探索人生的方向。

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在短期内让他们感觉轻松,但从长期来看,假如他们一直拒绝承担家庭和事业的责任,随之而来的空虚感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会极大地消耗他们的心力。所以,对于疏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早地认识到疏离状态的危险性,认识到目标感对幸福的人生是不可或缺的。

空想者

空想者能够表达出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但他们几乎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去把目标付诸实践。

比如,莎拉是一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她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在学习之外,莎拉关心时事,了解文化趋势,还交了很多朋友。在她广泛的兴趣里,莎拉最喜欢的是电影和戏剧。曾经有几回,她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担当过主角。莎拉是一个十分理想主义的人,她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喜欢电影,她模模糊糊地想过,用电影来给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比如,拍一部纪录片,反映女性面临的困境,引发人们的关注。

你是不是觉得莎拉的目标很好,积极健康?但是作者提醒我们,莎拉在探索目标的道路上落入了一个常见的误区,他们产生兴趣的领域,更多的是作为其消费者,为作品所感动并享受其所带来的娱乐,而不是作为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而要专门从事这个行业,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才能掌握实现个人梦想所需的各种技能。

比如莎拉喜欢电影,但她在大学里学的是英国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和她的兴趣沾边,但并不足以提供她进入电影行业必备的全套技能。莎拉自己的确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参加学生的戏剧表演,还用业余时间剪剪视频,但她不了解电影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也不了解,要跨过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她还需要接受哪些专业的训练。她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了解这些必要的信息。

空想者们对这些职业显然有一些浪漫的想象,但他们中间极少有人为这场漫长、曲折、充满不确定性的梦想之旅做好准备。

浅尝辄止者

和空想者比起来,浅尝辄止者对目标的认识更加明确,但他们仅仅是认识到了自己能从目标中获得哪些表层的利益,至于这个目标对更广大的世界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了解。

比如,有个17岁的男孩名叫罗伯特,还在读高中。他对未来有一套明确、长远的打算。高中毕业后,他想要加入军队,退伍后,再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为什么要参军呢?罗伯特说,参军可以带来荣誉。而且,在美国,政府部门会吸收很多退伍军人,政府的工作很安稳。

罗伯特看上去在沿着一个稳当而有前景的职业轨迹前进。他在一定程度上比我们归为“浅尝辄止者”中的很多人都更有方向感。但罗伯特的计划主要的不可靠的地方,在于他对自己在军队服役或为政府工作中究竟能获得什么的理解。他关注的焦点局限在这些工作的额外待遇和其他外在的虚荣,而不是他要从事的实际工作所具有的意义。

从个人角度来看,罗伯特的理由可能是完全合理的。但就他的职业动机和有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而言,他最终仍需要对于他“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有更深入层面的认知才行。

军人这个职业最吸引罗伯特的地方是额外的待遇和外在的虚荣。当被问到军队对社会有什么意义时,他只能模糊地说出,人民需要得到保护。他还没开始服兵役,对军人要怎么保护人民并没有真实的体感。而且,在罗伯特心中,这个崇高但抽象的意义显然是排在现实利益之后的。

目标对于世界的意义为什么重要呢?作者说:一个掉进水里的人,要想不沉下去,最好的方法一定是向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游泳。因为只有在方向明确的运动中,人才能保持镇定,并且最终抵达岸边。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像落水者那样,最终抵达岸边。

疏离者毫无目标感,他们会直接放弃挣扎,任由自己沉下去。空想者有模糊的目标感,他们想要挣扎,却找不到合理的发力方式。而浅尝辄止者找到了某种发力方式,能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他们在水中从容地漂浮着,看起来好像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但他们的目光总是局限在自己身上,局限在眼前的利益上。他们还没办法朝着明确的方向稳定地前进。

如何找到清晰的目标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戴蒙所说的目标明确者呢?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

明确方向

比如,作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名叫瑞恩·希里杰克的少年,当时瑞恩只有12岁。在他6岁那年,瑞恩在课堂上听说非洲一些地方的儿童因为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而死,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儿童修建水井。

修建水井当然要花钱,瑞恩一开始想到的办法是在家里打扫卫生,把父母奖励的零用钱攒起来。四个月后,瑞恩攒了70美元。70美元只够买水井上的一个手摇泵,修建一口水井要花2000美元,他攒的这点钱还差得远。瑞恩只好更努力地做家务。但当他攒够100美元的时候,他意识到,这样攒钱,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瑞恩换了个思路,他开始用演讲的方式向身边的人募集资金,还向一些公益组织请求财政支持。就这样,他终于攒够了2000美元,在乌干达打下了第一口水井。

在这以后,瑞恩在家人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叫做“瑞恩的井”。他还为这个基金会建立了一个网站。到2007年瑞恩14岁的时候,“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为世界上14个国家修建了319口水井,超过50万人用上了瑞恩提供的干净饮用水。瑞恩和他的基金会至今仍在为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干净的水源。

瑞恩怎么能在6岁这幺小的时候就找到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呢?瑞恩追寻人生目标的过程,始于一个他真心关切的问题,这个问题把他和自我之外的世界关联了起来。

也就是说,他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一个真实、迫切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他能做的就是修建水井。在一开始,瑞恩自身的能力并不足以支持这个解决方案。这时候,他的家人和社会发挥了关键的支持作用。瑞恩的家人帮助他成立了基金会,公益组织和为基金会捐款的公众帮助瑞恩完成了他最初的心愿,打下了第一口井。这第一口井改变了瑞恩此后的人生。

瑞恩9岁时第一次来到乌干达,看到了他最初的成果。因为有了干净的饮用水,当地居民载歌载舞地庆祝。这让瑞恩极深地体会到了服务他人的愉悦感。他直观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启示性时刻

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呢?作者认为,找到最关键的启示性时刻。

比如,瑞恩发现,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其次,瑞恩认识到,他可以为此作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这两个启示性的时刻,就是一个人找到清晰、长远的目标的关键点。

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帮助青少年找到目标

我们先来看看,应该怎么帮助青少年找到他们关心的真问题。

了解社会的运转方式

他们需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哪些职业的人在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努力。青少年的社会阅历较浅,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和他们身边的父母亲交流,是最方便的途径。

培养孩子的目标感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需要父母经常与孩子分享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认真倾听孩子对于兴趣的表达,并采取各种措施来支持这些兴趣的发展。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工作,让孩子对工作形成负面的印象。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除了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工作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这种认识会滋生冷漠和愤世嫉俗的情绪,让孩子对社会漠不关心。

在目标感方面,父母亲能给孩子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指导,就是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选择手上的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能帮到哪些人,能发挥自己的哪些专长。作者认为,正向地谈论自己的工作,这应该成为父母亲和孩子交流时的一项黄金准则。

其次,让青少年更加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作者认为,父母要帮助青少年看到更多职业的可能性,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比如社会上有哪些优秀青年,做出了什么样的成绩,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他们身上有哪些难得的品质等等。在年轻人寻找人生目标的道路上,这些信息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参考。

可靠的外部支持系统

而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一个可靠的外部支持系统,支持他们在追寻目标的道路上向前探索。

第一,是学校。作者认为,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在知识和真实世界的目标之间建立联系。比如,我们上学学到的知识,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用不上。为什么?因为学校没有把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所以,作者建议说,老师在教孩子知识的时候,应该向学生解释知识的用途。假如学生能看到他们在学校里的活动,和他们心中远大的目标之间的关联,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提升。

第二,社会。社会舆论应该对青少年这个群体进行正面的报道。1998年,戴蒙来到斯坦福大学,担任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主任。学校为了欢迎他,在楼里张贴了一系列以青少年发展为主题的海报。这些海报每一张都展示了一种青少年发展中的严重问题。

一张海报上写的是:“你知道数以千计的年轻人会在今年犯下谋杀罪吗?”另一张上写的是:“你知道在美国的很多地方,年轻人是造成致命车祸的罪魁祸首吗?”

作者看了这些海报,非常生气,在一周之内就让人把海报撤走了。当然,这些海报上说的都是青少年发展中真实的问题,海报上的统计结论也都是正确的。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思考青少年发展最有成效的出发点。社会舆论不应该把青少年当成“需要规避的风险”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潜能和优势。

目标感 导图
目标感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