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感-讀書筆記
為什麼有些人擁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有些人擁有波折和傷感的人生,造成年輕人未來人生軌跡不同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是卓越天資和優秀學習能力?是父母的栽培和物質條件的給予?本書會告訴你:都不是!今天年輕人心裡普遍缺乏的動機來源,是對目標感的認識不清。
按照目標感的強弱,戴蒙把這些青少年分成了四大類,分別是:疏離者、空想者、淺嘗輒止者和目標明確者。前三類青少年在尋找目標的道路上掉進了各種各樣的誤區,而最後一類青少年找到了清晰、長遠的目標,他們的經驗可以供我們借鑑。除了分析這四類青少年的經歷,戴蒙也反思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來幫助這些青少年。
尋找目標的誤區
誰在茁壯成長,誰又未走上正軌?什麼是目標?目標是一個把你和這個世界連接起來的真問題。只有當你真心地關切世界上的某個問題,想要做點什麼來改變現狀的時候,你才算是擁有了一個真正的目標。青少年在尋找目標的過程中,都有哪些誤區需要避免呢?
疏離者
疏離者指的是那些在戴蒙的調查和訪談中沒有陳述任何目標的人。
比如,有個18歲的男孩名叫湯米,是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對學校里教的任何東西都提不起興趣,不過他也不打算退學,因為他覺得學校外面也沒什麼更好的選擇。 湯米覺得大學裡的課程「很好混」,這讓他挺開心的。他不在意選什麼課,隨便學點什麼都行。他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對未來也不感到焦慮。他覺得「目標」這種東西,沒什麼大不了的。
湯米就是當今不需要任何目標或抱負的眾多年輕人之一。其中一些心懷不滿的年輕人,就像湯米這樣,對於缺乏方向感,並不感覺受到什麼困擾。在戴蒙做研究的那幾年裡,美國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對長遠的目標不以為然。他們已經步入成年,其中一些已經完成了大學的學業,但他們並沒有為進入社會做好打算。
一份對2000至2006年間的美國大學生的調查顯示,每三個學生中有兩個在畢業後搬回了父母家,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在家裡待的時間超過了一年。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他們也並不追求長久的事業。在工作中遇到稍微不順心的事,他們就選擇辭職,回到父母身邊。這些年輕人在親密關係上的投入也往往有所保留,不願意走入長久的婚姻。
在作者看來,湯米這類疏離者最大的誤區,就在於他們對現狀是滿意的。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社會風氣有時候過於溫和,會讓這些疏離者更加意識不到他們的處境是危險的。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上,有不少人都認為,這些年輕人的選擇沒什麼問題,甚至還有些好處。
比如,他們長期和父母親生活在一起,這會讓他們和父母的關係更加親密;再比如,他們在學業和事業上都還沒有明確的方向,那就可以利用好這段時間,探索自己的才能和興趣。
這些樂觀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實際情況呢?在作者看來,非常有限。的確有少數的年輕人在認真地思索未來的道路,但絕大多數的疏離者只是漫無目的地生活着,他們並沒有付出任何努力去探索人生的方向。
這種生活方式可能在短期內讓他們感覺輕鬆,但從長期來看,假如他們一直拒絕承擔家庭和事業的責任,隨之而來的空虛感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會極大地消耗他們的心力。所以,對於疏離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及早地認識到疏離狀態的危險性,認識到目標感對幸福的人生是不可或缺的。
空想者
空想者能夠表達出他們想要實現的目標,但他們幾乎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去把目標付諸實踐。
比如,莎拉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她很聰明,學習成績也很不錯。在學習之外,莎拉關心時事,了解文化趨勢,還交了很多朋友。在她廣泛的興趣里,莎拉最喜歡的是電影和戲劇。曾經有幾回,她在學校的戲劇表演中擔當過主角。莎拉是一個十分理想主義的人,她希望世界變得更美好。因為喜歡電影,她模模糊糊地想過,用電影來給世界帶來一些積極的改變,比如,拍一部紀錄片,反映女性面臨的困境,引發人們的關注。
你是不是覺得莎拉的目標很好,積極健康?但是作者提醒我們,莎拉在探索目標的道路上落入了一個常見的誤區,他們產生興趣的領域,更多的是作為其消費者,為作品所感動並享受其所帶來的娛樂,而不是作為專業的學生或從業者。而要專門從事這個行業,必須經歷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才能掌握實現個人夢想所需的各種技能。
比如莎拉喜歡電影,但她在大學裡學的是英國語言文學。這個專業和她的興趣沾邊,但並不足以提供她進入電影行業必備的全套技能。莎拉自己的確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參加學生的戲劇表演,還用業餘時間剪剪視頻,但她不了解電影行業的競爭有多激烈,也不了解,要跨過這個行業的准入門檻,她還需要接受哪些專業的訓練。她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了解這些必要的信息。
空想者們對這些職業顯然有一些浪漫的想象,但他們中間極少有人為這場漫長、曲折、充滿不確定性的夢想之旅做好準備。
淺嘗輒止者
和空想者比起來,淺嘗輒止者對目標的認識更加明確,但他們僅僅是認識到了自己能從目標中獲得哪些表層的利益,至於這個目標對更廣大的世界意味着什麼,他們並不了解。
比如,有個17歲的男孩名叫羅伯特,還在讀高中。他對未來有一套明確、長遠的打算。高中畢業後,他想要加入軍隊,退伍後,再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為什麼要參軍呢?羅伯特說,參軍可以帶來榮譽。而且,在美國,政府部門會吸收很多退伍軍人,政府的工作很安穩。
羅伯特看上去在沿着一個穩當而有前景的職業軌跡前進。他在一定程度上比我們歸為「淺嘗輒止者」中的很多人都更有方向感。但羅伯特的計劃主要的不可靠的地方,在於他對自己在軍隊服役或為政府工作中究竟能獲得什麼的理解。他關注的焦點局限在這些工作的額外待遇和其他外在的虛榮,而不是他要從事的實際工作所具有的意義。
從個人角度來看,羅伯特的理由可能是完全合理的。但就他的職業動機和有可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而言,他最終仍需要對於他「要做什麼」以及「為什麼」有更深入層面的認知才行。
軍人這個職業最吸引羅伯特的地方是額外的待遇和外在的虛榮。當被問到軍隊對社會有什麼意義時,他只能模糊地說出,人民需要得到保護。他還沒開始服兵役,對軍人要怎麼保護人民並沒有真實的體感。而且,在羅伯特心中,這個崇高但抽象的意義顯然是排在現實利益之後的。
目標對於世界的意義為什麼重要呢?作者說:一個掉進水裡的人,要想不沉下去,最好的方法一定是向着一個固定的方向游泳。因為只有在方向明確的運動中,人才能保持鎮定,並且最終抵達岸邊。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心中有明確的目標,我們才能像落水者那樣,最終抵達岸邊。
疏離者毫無目標感,他們會直接放棄掙扎,任由自己沉下去。空想者有模糊的目標感,他們想要掙扎,卻找不到合理的發力方式。而淺嘗輒止者找到了某種發力方式,能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他們在水中從容地漂浮着,看起來好像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但他們的目光總是局限在自己身上,局限在眼前的利益上。他們還沒辦法朝着明確的方向穩定地前進。
如何找到清晰的目標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戴蒙所說的目標明確者呢?怎麼才能找到一個清晰、長遠的目標?
明確方向
比如,作者曾經採訪過一位名叫瑞恩·希里傑克的少年,當時瑞恩只有12歲。在他6歲那年,瑞恩在課堂上聽說非洲一些地方的兒童因為得不到乾淨的飲用水而死,他下定決心,要為這些兒童修建水井。
修建水井當然要花錢,瑞恩一開始想到的辦法是在家裡打掃衛生,把父母獎勵的零用錢攢起來。四個月後,瑞恩攢了70美元。70美元只夠買水井上的一個手搖泵,修建一口水井要花2000美元,他攢的這點錢還差得遠。瑞恩只好更努力地做家務。但當他攢夠100美元的時候,他意識到,這樣攢錢,速度實在是太慢了。瑞恩換了個思路,他開始用演講的方式向身邊的人募集資金,還向一些公益組織請求財政支持。就這樣,他終於攢夠了2000美元,在烏干達打下了第一口水井。
在這以後,瑞恩在家人的幫助下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叫做「瑞恩的井」。他還為這個基金會建立了一個網站。到2007年瑞恩14歲的時候,「瑞恩的井」基金會已經為世界上14個國家修建了319口水井,超過50萬人用上了瑞恩提供的乾淨飲用水。瑞恩和他的基金會至今仍在為世界上最貧困地區的居民提供乾淨的水源。
瑞恩怎麼能在6歲這么小的時候就找到他畢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呢?瑞恩追尋人生目標的過程,始於一個他真心關切的問題,這個問題把他和自我之外的世界關聯了起來。
也就是說,他發現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真實、迫切的需求。為了滿足這個需求,他能做的就是修建水井。在一開始,瑞恩自身的能力並不足以支持這個解決方案。這時候,他的家人和社會發揮了關鍵的支持作用。瑞恩的家人幫助他成立了基金會,公益組織和為基金會捐款的公眾幫助瑞恩完成了他最初的心愿,打下了第一口井。這第一口井改變了瑞恩此後的人生。
瑞恩9歲時第一次來到烏干達,看到了他最初的成果。因為有了乾淨的飲用水,當地居民載歌載舞地慶祝。這讓瑞恩極深地體會到了服務他人的愉悅感。他直觀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工作對這個世界的意義。
啟示性時刻
我們要怎樣才能找到一個清晰、長遠的目標呢?作者認為,找到最關鍵的啟示性時刻。
比如,瑞恩發現,世界上有一些重要的東西可以被改正或改進。其次,瑞恩認識到,他可以為此作出一些貢獻,讓情況有所改變。這兩個啟示性的時刻,就是一個人找到清晰、長遠的目標的關鍵點。
家庭、學校、社會如何幫助青少年找到目標
我們先來看看,應該怎麼幫助青少年找到他們關心的真問題。
了解社會的運轉方式
他們需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哪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哪些職業的人在為解決這些問題付出努力。青少年的社會閱歷較淺,要想了解這些信息,和他們身邊的父母親交流,是最方便的途徑。
培養孩子的目標感需要父母的高度參與,需要父母經常與孩子分享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認真傾聽孩子對於興趣的表達,並採取各種措施來支持這些興趣的發展。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工作,讓孩子對工作形成負面的印象。因為他們可能會覺得,除了帶來物質上的利益,工作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這種認識會滋生冷漠和憤世嫉俗的情緒,讓孩子對社會漠不關心。
在目標感方面,父母親能給孩子提供的最有價值的指導,就是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選擇手上的這份工作,這份工作能幫到哪些人,能發揮自己的哪些專長。作者認為,正向地談論自己的工作,這應該成為父母親和孩子交流時的一項黃金準則。
其次,讓青少年更加了解社會,關心社會。作者認為,父母要幫助青少年看到更多職業的可能性,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真實可靠的信息,比如社會上有哪些優秀青年,做出了什麼樣的成績,給社會帶來什麼好處;他們身上有哪些難得的品質等等。在年輕人尋找人生目標的道路上,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有價值的參考。
可靠的外部支持系統
而另一方面,他們還需要一個可靠的外部支持系統,支持他們在追尋目標的道路上向前探索。
第一,是學校。作者認為,學校應該幫助學生在知識和真實世界的目標之間建立聯繫。比如,我們上學學到的知識,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日常生活中都用不上。為什麼?因為學校沒有把知識和現實生活建立聯繫。
所以,作者建議說,老師在教孩子知識的時候,應該向學生解釋知識的用途。假如學生能看到他們在學校里的活動,和他們心中遠大的目標之間的關聯,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極大地提升。
第二,社會。社會輿論應該對青少年這個群體進行正面的報道。1998年,戴蒙來到斯坦福大學,擔任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主任。學校為了歡迎他,在樓里張貼了一系列以青少年發展為主題的海報。這些海報每一張都展示了一種青少年發展中的嚴重問題。
一張海報上寫的是:「你知道數以千計的年輕人會在今年犯下謀殺罪嗎?」另一張上寫的是:「你知道在美國的很多地方,年輕人是造成致命車禍的罪魁禍首嗎?」
作者看了這些海報,非常生氣,在一周之內就讓人把海報撤走了。當然,這些海報上說的都是青少年發展中真實的問題,海報上的統計結論也都是正確的。但這些問題並不是思考青少年發展最有成效的出發點。社會輿論不應該把青少年當成「需要規避的風險」或者「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應該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潛能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