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 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 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 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查理芒格说:“人类并没有被赋予随时随地感知一切、了解一切的天赋。“的确,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去塑造我们想要的人生。


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我们要做的是从当下出发,联合过去与未来,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我们要从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时间视角看待。


  1. 积极过去的视角: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
  2. 消极过去的视角: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
  3. 享乐主义视角: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
  4. 具有宿命论视角: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
  5. 以未来视角: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了完成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


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是值得做的事情呢?书中提到按“采铜法则”去做。什么是“采铜法则”?


高收益,长半衰期

意思是说这些事情是高收益的事情,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我们学习新技能、和牛人谈话。这些事情可以带来当时的快感,同时也可以积累,在未来会持续地带给我们好处,帮助我们成长,这样的事情可以去做。


低收益,长半衰期

这种事情虽然短时间的收益不明显,当时做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很爽,但是长时间来看,会使我们收获很多,可以积累、沉淀。看一本书、反复练习一个技能、认真回复朋友的信息等。这样的事情可以去做。


高收益,短半衰期

只是一时的满足,激情过后,返回原点,这些事情没有办法长时间地带来好处,像买流行的衣服、吃大餐、玩网络游戏等。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偶尔去做。


低收益,短半衰期

我们最好不要去做。比如在网上吵架、漫无目的的刷新闻。这些事情只会让我们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用处。我们要尽量做长半衰期地事情,不管收益高低,只要这个事情的收益可以积累,叠加,我们就尽管去做。庄子曾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间转瞬即逝,我们没有理由去浪费,只有去珍惜,让时间发挥价值。


做出最好的选择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普希金曾说:“不要急着决定,因为你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之后,会涌现出更好的智慧。


人在面临选择时,一般会选择“最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也就是说,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考察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就会选择采纳,而不是去选出最好的。一个人会不会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其实跟他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


假设你现在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现在你把附近的餐厅由近及远排序,依次标号为A、B、C、D、E……如果你的内心标准是“找一家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的店”,那么也许你就会立即选择A,而对于B、C、D、E等考虑都不会考虑;如果你的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的餐厅”,那么也许你会在A、B、C中选择卫生条件最好的B;如果你的标准是“找一家干净卫生并且口味好的餐厅”,那么也许你会继续去寻访D、E、F、G、H……同时参考网络上的点评信息,最后你会在这么多家中找到一家最好的。


所以,如果你想吃到好东西,你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东西的心”。 如果想要找到一个好东西,首先要设立一个高标准才可以。尽量扩大自己的可选项。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脑海中会本能的跳出几种解决方式。当我们仔细想的时候,肯定会有更优、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其他的更多选项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知识边界的限制,另一个方面是因为我们脑袋里面预设了很多隐含假设,这就是我们的思维壁垒。


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成A目标之后才能完成B目标。A目标是B目标的前提。而另一种是可以同时追求两个目标,不管我们使用哪种模式,我们都会感觉压力倍增,忧心忡忡。我们要打破这种思维的壁垒,在现有的格局上,向上走一步。打破思维壁垒,有三个工具。目标悬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


怎么运用这三个工具?


1、目标悬疑

先停下来,休息放松一下,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等时机成熟,我们再重新开始。


2、能力嫁接

我们的知识体系越来越细,这种细分有时候会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但是有时候它也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阻碍。


3、特性改造

彼得德鲁克认为,大多数的智力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掌控权和自由度,当工作枯燥乏味时,我们不妨考虑如何去改造它。把工作变得有趣,好玩,变成爱好。根据这个心理理论,我们可以满足三个条件。明确目标、适当的难度和及时的反馈。首先要知道你要干什么。其次,要有适当的难度,要跳一跳够得着。最后,你要有及时的反馈。持续的关注这件事,持续的带来成就感。


如何行动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有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而最好的行动时间就是当下。而许多人只是为自己的懒惰、恐惧找借口,给自己的心理树立起了重重地阻碍。我们要先从小事开始做起,培养我们积极和从容的心态。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首先,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最小化产品。任何能承载你思想的,有结构的,能被别人使用的都算产品。比如,阅读一本书,这个过程深度的分析文章,它就算是产品。

经过对最小化产品的优化改造,你的能力,你的声誉,影响力,你的成就才能慢慢的培养出来。把你的最小化产品做出来,不断迭代。不要怕别人吐槽,在别人不断吐槽和反馈中修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何学习

只有最后能够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从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专业视角来说,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学会向自己提问。知道知识如何运用,而不是传递和接收的一个过程,不能单单当一个搬运工,而是要形成“构建式”的学习,学习者要充分调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将知识进行融合。书中提出要将知识进行解码,也就是洞察事情的深层结构,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深度学习。


有这么一家玩具店,售卖一种会说话的鸭子。小孩子的关注点是它说了啥,什么歌,关注的是最直接的信息。而家长最关心的是这个是什么东西,然后对安全性、性价比和娱乐性做综合的判断。面对资料也是一样,我们要习惯的去挖掘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这些知识可以迁移到哪些领域,在哪些情况下适用,有没有其他领域的信息可以补充它。我们的观点是什么,有没有冲突,有没有可以补充的。洞察背后深层结构,把知识进行融合,最后通过迁移、印证、互补,把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修炼思维

人的大脑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而我们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要学会去辨别和筛选。对没有意义的信息简化掉。给我们的大脑腾出空间进行思考。书中给出了我们如何过滤没有价值信息的建议:


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2、不追逐当下的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4、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的干扰

通过上面的方式,信息被合理的筛选后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加工、处理它们,然后表达出来,返还给这个世界。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让潜意识为你工作。用足够多的资料“喂养”潜意识,让它们不断进行重新组合试验,直到最好的想法出现。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不仅能暂存信息,还能加工信息。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予思维更多的搜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现实中的问题,总是牵涉太多的因素,借助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怎么样努力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独特的优势,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变得更好。而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我们要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然后专注在一个领域,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利用我们碎片化时间或者相对较少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并且不断为自己设计有难度的“非标准动作”在挑战中获得才能提升与飞跃。

如何看待成功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我们要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我们要当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我们不只是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逐渐打磨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成功就是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并坚持把它走完。

精进-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