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讀書筆記
作者提出了一種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 用持續精確的努力,撬動更大的可能。 這本書為大家提供了 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方面的精進路徑,只要依循書中的方法反覆磨練,便可以日益精進,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找到實現自我的那條成功之道。查理芒格說:「人類並沒有被賦予隨時隨地感知一切、了解一切的天賦。「的確,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去塑造我們想要的人生。
對待時間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我們要做的是從當下出發,聯合過去與未來,向孩子學習「鄭重」的態度。我們要從不同場合,以不同的時間視角看待。
- 積極過去的視角:總以積極的心態往回看;
- 消極過去的視角:總以消極的心態往回看;
- 享樂主義視角:總以享樂的心態看待當下;
- 具有宿命論視角:以宿命的觀點看待當下;
- 以未來視角:習慣往前看、為未來謀劃,他們具有前瞻性,更關注有待完成的目標和任務。為了完成目標他們願意捨棄當下的享樂,時間的利用更有效。
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是值得做的事情呢?書中提到按「采銅法則」去做。什麼是「采銅法則」?
高收益,長半衰期
意思是說這些事情是高收益的事情,但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學習。我們學習新技能、和牛人談話。這些事情可以帶來當時的快感,同時也可以積累,在未來會持續地帶給我們好處,幫助我們成長,這樣的事情可以去做。
低收益,長半衰期
這種事情雖然短時間的收益不明顯,當時做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很爽,但是長時間來看,會使我們收穫很多,可以積累、沉澱。看一本書、反覆練習一個技能、認真回復朋友的信息等。這樣的事情可以去做。
高收益,短半衰期
只是一時的滿足,激情過後,返回原點,這些事情沒有辦法長時間地帶來好處,像買流行的衣服、吃大餐、玩網絡遊戲等。這樣的事情,我們可以偶爾去做。
低收益,短半衰期
我們最好不要去做。比如在網上吵架、漫無目的的刷新聞。這些事情只會讓我們浪費時間,沒有任何用處。我們要儘量做長半衰期地事情,不管收益高低,只要這個事情的收益可以積累,疊加,我們就儘管去做。莊子曾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時間轉瞬即逝,我們沒有理由去浪費,只有去珍惜,讓時間發揮價值。
做出最好的選擇
更高的標準,才會有更好的選擇。僅僅是好的選擇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的是最好的選擇。普希金曾說:「不要急着決定,因為你經過一夜的深思熟慮之後,會湧現出更好的智慧。
人在面臨選擇時,一般會選擇「最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也就是說,人會從自己最熟悉的待選項開始逐一進行考察,考察到自己滿意的結果就會選擇採納,而不是去選出最好的。一個人會不會做出一個儘量好的選擇,其實跟他採納的標準有很大的關係。
舉個例子:
假設你現在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準備找一家餐廳吃飯。現在你把附近的餐廳由近及遠排序,依次標號為A、B、C、D、E……如果你的內心標準是「找一家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的店」,那麼也許你就會立即選擇A,而對於B、C、D、E等考慮都不會考慮;如果你的標準是「找一家乾淨衛生的餐廳」,那麼也許你會在A、B、C中選擇衛生條件最好的B;如果你的標準是「找一家乾淨衛生並且口味好的餐廳」,那麼也許你會繼續去尋訪D、E、F、G、H……同時參考網絡上的點評信息,最後你會在這麼多家中找到一家最好的。
所以,如果你想吃到好東西,你首先要有一顆「想吃到好東西的心」。 如果想要找到一個好東西,首先要設立一個高標準才可以。儘量擴大自己的可選項。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腦海中會本能的跳出幾種解決方式。當我們仔細想的時候,肯定會有更優、更好的解決辦法,只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其他的更多選項呢?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自身的知識邊界的限制,另一個方面是因為我們腦袋裡面預設了很多隱含假設,這就是我們的思維壁壘。
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會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完成A目標之後才能完成B目標。A目標是B目標的前提。而另一種是可以同時追求兩個目標,不管我們使用哪種模式,我們都會感覺壓力倍增,憂心忡忡。我們要打破這種思維的壁壘,在現有的格局上,向上走一步。打破思維壁壘,有三個工具。目標懸置、能力嫁接、特性改造。
怎麼運用這三個工具?
1、目標懸疑
先停下來,休息放鬆一下,做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等時機成熟,我們再重新開始。
2、能力嫁接
我們的知識體系越來越細,這種細分有時候會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利器,但是有時候它也會給我們的思維帶來阻礙。
3、特性改造
彼得德魯克認為,大多數的智力勞動者,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掌控權和自由度,當工作枯燥乏味時,我們不妨考慮如何去改造它。把工作變得有趣,好玩,變成愛好。根據這個心理理論,我們可以滿足三個條件。明確目標、適當的難度和及時的反饋。首先要知道你要幹什麼。其次,要有適當的難度,要跳一跳夠得着。最後,你要有及時的反饋。持續的關注這件事,持續的帶來成就感。
如何行動
開始並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為只有開始了,你就有機會把它做得更好。而最好的行動時間就是當下。而許多人只是為自己的懶惰、恐懼找藉口,給自己的心理樹立起了重重地阻礙。我們要先從小事開始做起,培養我們積極和從容的心態。
克服「過度準備」的慣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首先,我們可以先做一個最小化產品。任何能承載你思想的,有結構的,能被別人使用的都算產品。比如,閱讀一本書,這個過程深度的分析文章,它就算是產品。
經過對最小化產品的優化改造,你的能力,你的聲譽,影響力,你的成就才能慢慢的培養出來。把你的最小化產品做出來,不斷迭代。不要怕別人吐槽,在別人不斷吐槽和反饋中修改,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何學習
只有最後能夠用於現實的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從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的專業視角來說,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學會向自己提問。知道知識如何運用,而不是傳遞和接收的一個過程,不能單單當一個搬運工,而是要形成「構建式」的學習,學習者要充分調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將知識進行融合。書中提出要將知識進行解碼,也就是洞察事情的深層結構,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深度學習。
有這麼一家玩具店,售賣一種會說話的鴨子。小孩子的關注點是它說了啥,什麼歌,關注的是最直接的信息。而家長最關心的是這個是什麼東西,然後對安全性、性價比和娛樂性做綜合的判斷。面對資料也是一樣,我們要習慣的去挖掘這些信息背後的信息。這些知識可以遷移到哪些領域,在哪些情況下適用,有沒有其他領域的信息可以補充它。我們的觀點是什麼,有沒有衝突,有沒有可以補充的。洞察背後深層結構,把知識進行融合,最後通過遷移、印證、互補,把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修煉思維
人的大腦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而我們面對各種沒有價值和意義的信息,要學會去辨別和篩選。對沒有意義的信息簡化掉。給我們的大腦騰出空間進行思考。書中給出了我們如何過濾沒有價值信息的建議:
1、精選可信賴的信息源
2、不追逐當下的流行或過熱的信息
3、重事實信息,輕觀點和評論
4、定期閉關,屏蔽外界的干擾
通過上面的方式,信息被合理的篩選後進入我們的頭腦,我們加工、處理它們,然後表達出來,返還給這個世界。迎接「靈光乍現」的時刻,讓潛意識為你工作。用足夠多的資料「餵養」潛意識,讓它們不斷進行重新組合試驗,直到最好的想法出現。思維依賴於工作記憶,工作記憶不僅能暫存信息,還能加工信息。通過將思維外顯為圖像,給予思維更多的搜索空間,也能進一步推動思考的進行。現實中的問題,總是牽涉太多的因素,藉助矩陣、清單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怎麼樣努力
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策略。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獨特的優勢,只要足夠努力,就能變得更好。而沒有突出的長板最危險,我們要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然後專注在一個領域,以儘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
利用我們碎片化時間或者相對較少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並且不斷為自己設計有難度的「非標準動作」在挑戰中獲得才能提升與飛躍。
如何看待成功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的,我們要創造成功而不是複製成功。我們要當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敢於突破種種局限,不斷試錯,形成自己的優勢甚至是獨特的知識資產。我們不只是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問題,而且要磨鍊把理論融匯於現實、考量現實複雜情形的本事。在理論與現實的充分聯結中,一步步構建自己獨特的知識和經驗體系,逐漸打磨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知識。成功就是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並堅持把它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