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路易丝·伊曼纽尔(Louise Emanuel), 精神分析导向心理治疗师协会(MPsychPsych)会员,现任塔维斯托克中儿童与家庭部门儿童心理治疗咨询师。

莱斯利·马罗尼(Lesley Maroni) 硕士,英国儿童心理治疗师协会(ACP)成员,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现任西伦敦精神健康NHS(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信托基金会,负责伦敦富勒姆地区小学的儿童心理治疗项目。

本书是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系列丛书的第二本,展现了一幅3-5岁孩子成长的全景图,帮助你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各方面表现,以及这些表现背后潜藏的心理。


个体心智的发展

3-5岁的孩子在心智上发展得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玩游戏和问问题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本能。3-5岁孩子可选择的游戏类型已经非常广,有益智类的,比如棋牌、积木;还有能锻炼身体的,比如球类运动。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应该玩游戏,但是除了益智,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游戏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作者认为,游戏至少有三个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游戏是孩子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孩子经常会把某种情绪寄托在游戏过程中,玩游戏成为了孩子情绪释放的一个出口。我们来看书中案例。

比如,一个女孩,叫苏西。她这几天刚开始上幼儿园,每天都要坚持穿上芭比娃娃的服装。而且老师喊她的名字,她会立刻表示抗议:“我不叫苏西,我叫芭比。”老师感到有点难办,到底是强迫她接受自己就是苏西的现实,还是妥协地用芭比来称呼她呢?后来,老师跟苏西达成了共识——她可以在早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玩扮演芭比的游戏,老师也会配合她,而过了这个时间段,她就要变回去,重新成为苏西。那么苏西为什么要坚持玩这个芭比游戏呢?原因是,内向的苏西小朋友在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初来乍到,难免有点紧张。而芭比娃娃,是她每天在家里都会玩的东西,这个游戏很好地充当了她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让她感到安心。事实上,等苏西度过了最初几天的适应期,她就主动放弃了芭比游戏,因为她的紧张情绪已经得到了消解,不需要再把自己包裹在芭比的伪装里了。

查理和苏西他们自己明白为什么要玩这两样游戏吗?很可能不明白。但这个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把游戏设计出来,而且还成功地应对了自己的负面情绪。这就是游戏的魅力。对于孩子来说,游戏还有第二个作用——寻求掌控感。孩子虽然小,但也需要寻求一些自我认同。但现实条件又不允许,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那就是玩游戏。在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不仅有能力照顾自己,还可以去照顾别人。像我们小时候玩过家家,找一个需要照顾的宝宝,自己充当爸爸妈妈,那既需要准备晚餐、买东西,又需要上班挣钱。这样可以从现实中的索取者,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奉献者。

比如,有个叫安东尼的小男孩跟着妈妈观看一场 大型烟火表演。安东尼发现,好玩的机会来啦!他一边看烟火在空中啪啪地绽放,一边用两个小手指指点点,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自言自语。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指挥家,眼前这些灿烂的烟火都是他创造出来的,周围的大几百号人全神贯注欣赏的不是别的,正是他的杰出作品。那在这个过程里,他就获得了足够的掌控感,充分地建立了自我认同。

游戏还有第三个作用——强化性别认知。我们都有这么个共识,男孩和女孩喜欢的玩具不一样。男孩可能会更喜欢刀剑、枪械、汽车模型。多数女孩,会跟他们正好相反。孩子们通过玩这些游戏,实际上是在强化他们的性别角色。

比如,幼儿园里边老师引导一群孩子用塑料做的食物模型,来玩商店买卖的游戏。刚开始,男孩、女孩都参与进来了。你当客人,我当店员,忙个不亦乐乎。慢慢地,男孩们就开始觉得无聊了。有个小男孩灵光一闪,拿起一个塑料香蕉当成手枪,指着另外一个男孩发出“biubiu”射击的声音。一下子所有的小男孩都坐不住了,随手抓一个物件,然后开始互相地射击。女孩,基本不为所动,继续玩她们的购物游戏。

有时候家长会觉得过于强烈的性别认同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人既有男性化的一面,又有女性化的一面。孩子们喜欢在某个阶段通过游戏的方式,体验不同的性别角色,这都是在正常范畴内的。而且往往家长越反对,孩子就越坚持。别担心,顺其自然就好了。所以,游戏可以从多个角度拓展孩子的认知。

问问题

此外,3-5岁孩子还有个特点是,特别喜欢问问题。他们一旦发现什么不明白的,就会迫不及待地问为什么。跟他们更小的时候不同,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已经开始萌芽了。

比如,一个3岁的女孩萝丝向父母仔仔细细地询问圣诞老人的情况,问父母圣诞老人到底是怎么从烟囱里爬下来的,还有咱家房子又没烟囱,那他打算怎么进来呢?等等。父母一看这下圆不过去了,干脆告诉她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人。萝丝听了之后很平静,一点没有吃惊的样子,她唯一关心的是:“那我的圣诞礼物怎么办?”

还有的孩子会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一下就说出个所以然。


社会关系中的心理

我们可以把3-5岁孩子的社会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和父母的关系,第二层是跟兄弟姐妹的关系,第三层是跟其他人的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

孩子最核心的一层关系,那当然是和父母的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有一个点很有意思,3岁以后的孩子可能会嫉妒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因为他现在已经发现了,父母之间的这层关系是如此不同,以至于连他都是被排除在外的。一个明显的嫉妒的表现是,如果父母紧挨着坐在沙发上,孩子会很热衷于当那个插足的第三者,爬过来硬挤到两个人中间。还有孩子会发表爱的宣言:“等我长大了要娶妈妈”,或者是“等我长大了要嫁给爸爸”。不要被他们的这种情结吓到,孩子只是因为你们亲密的夫妻关系感到有点受伤,想把这种受伤的情绪传递出去。这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呢?书里建议说,父母最好用适当的方式秀一下恩爱,展示你们夫妻关系的不可替代,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清楚的界限。

比如,一个4岁的女孩艾米莉,今天特别开心。因为妈妈外出了,老爸一个人在家陪她。她表现得比平时要更加活跃,给爸爸表演舞蹈,一会儿来个倒立,一会儿又来个劈叉。爸爸看得很开心,热情地称赞她,并且建议她等妈妈回来之后,再给爸爸妈妈一起表演一次。这个可能在爸爸看来很普通的建议就提醒了艾米莉,她潜意识里那个摆脱妈妈、独自占有爸爸的幻想,是永远不会成真的。

有些家庭里,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会有一个专门唱红脸,另一个负责唱白脸。看起来分工很明确,但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比如,有个3岁的小男孩叫安德鲁,爸爸对他的期望值很高,要求特别严格。因此一旦爸爸说话的嗓门稍微高一点,安德鲁就赶紧把手里的动作停下来。而他的妈妈从来不会在他做事情的时候打断他,经常任由安德鲁把家里翻个底朝天。还有这个男孩的爸爸给他设定了固定的活动规律,要定时用餐、按时上床,不然就会受惩罚。妈妈的态度又不一样,她认为对于安德鲁这幺小的孩子,这种方式实在是太死板了。关键是有时候爸爸在,有时候妈妈在,安德鲁的表现会完全不同。他不得不来回地调试心理状态,来适应父母不同的要求。

这种分裂的教养方式会彻底搞乱孩子的节奏。作者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情况是,父母两个人都可以兼唱红脸和白脸。也就是说,父母中的每个人都是既可以做到严格地管教,也能够做到温暖地安抚。这样在孩子看来,父母给自己划定的行为边界始终是稳定的、一致的,那么他做起事情就会安心得多。

兄弟姐妹的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弟弟妹妹,那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四五岁的孩子可能会比两三岁的孩子适应得好一些,但不管怎么样,他们看到妈妈在全心全意地关注那个新生儿,都会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这时候他们经常会希望自己能回到小时候,回到父母的怀抱里。这是老二刚生下来那会儿。等到长大点,两个孩子之间会发生很多争执。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通常会训斥老大比较多,说:“他小,你做哥哥的不能多让着点啊!?”这个做法很常见,但特别不妥当。孩子们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以后那个小点的孩子会故意激怒另一个,反正父母来了挨骂的是你,对吧?而那个大的呢,也越来越讨厌小的。所以,不要总是假设大孩子一定是那个做错事的人,也不要过分地要求他有做哥哥做姐姐的所谓“责任感”。大孩子一般会觉得,弟弟妹妹得到的关心比自己的要多,你再把责任都加在他身上,那只能扩大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时候,兄弟姐妹会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就是这种友谊与竞争并存的关系。可能有很多父母想过,要是两个孩子从来不打架该多好,每天其乐融融的,少操很多心。但是你要知道,友谊与竞争并存才是人之常情。家庭给了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早点学习竞争,学习处理冲突,这对于孩子顺利发展第三层关系是有好处的。

与其他人关系

孩子社会关系的第三层主要发生在幼儿园。上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事件,这代表着他们开始正式地探索家庭以外的广阔世界。幼儿园的孩子面对的一个挑战是老师精力有限,关注不过来。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吸引老师的注意力,但老师通常只有那么一两个。这跟在家里几个大人轮番伺候的待遇,那差得太远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孩子需要学会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孩子是需要老师来引导一下的。

比如,一个叫阿萨夫的男孩在吃午饭的时候,把沙拉故意倒在了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头上,并且拒绝道歉。后来老师找他谈话,说你为什么把沙拉倒在人家头上?阿萨夫说我当时很生气。老师再问,你生气是因为那个小朋友抢了你的胡萝卜吗?阿萨夫说不是,惹我生气的是你。老师很惊讶,说我是什么时候惹你生气的。阿萨夫回答说,因为你发给了我一坨白色的大便——他把酸奶叫作白色的大便。老师问他,难道你不喜欢吃酸奶?阿萨夫说,我讨厌把它和水果掺在一起,我只想吃水果。老师说,好吧,那你现在还生我的气吗?阿萨夫说,我想让你抱抱我。

阿萨夫这样的孩子不是不会表达,但他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当孩子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社会能力会前进一大步。当然结交新朋友是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表现出“人以类聚”的倾向。所以,胆小害羞的孩子会扎堆聚在一起;而那些喜欢闹腾、喜欢违反老师规定的孩子凑成一拨,成为好朋友。在这个集体中,会有一些孩子成为发号施令的领导,有一些孩子会受到普遍的欢迎,也会出现恃强凌弱的现象,还有些孩子会在融入集体时遇到困难。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交状态,父母一定要保持和老师的密切联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 导图
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