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害羞-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不再害羞》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剖析了害羞的表現、導致害羞的各種原因,並提供了大量克服害羞的練習,用認知行為療法幫你走出害羞,提高社會適應力。害羞是一種遺傳的特質,一種後天養成的性格,還是特定情境下的反應?害羞是自我的牢籠,還是自我保護的外殼?父母和老師的某些行為是否會加劇兒童的害羞?外向和害羞是否是一對矛盾體?害羞的人應該如何更好地維護親密關係?所有害羞的奧秘,本書為你一一解答。


到底什麼是害羞

害羞最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害怕人,尤其是害怕那些不知為何會讓自己在情感上受到威脅的人,比如新奇而又不確定的陌生人、權力在握的權威者、可能與你甜蜜邂逅的異性。

作者調研了幾千個人,發現曾經有過、或者說現在仍然有害羞的情況,占了80%多。這個人群中,是既涵蓋了西方人,也涵蓋了東方人,而且在這80%裡邊,當下仍然處在害羞狀態的人超過一半。也就是整體來講,有40%多的人,在今天仍然是有害羞的狀況的。也就是說,對我們來講,如果你有害羞的情況,你絕對不是少數,而是多數。超過一半人,都或多或少有過這種經歷。

那麼到底什麼是害羞呢?在書里它是這麼定義的:害羞是一種內心的障礙,是我們在社交時候的一種焦慮感。當然,基於不同的人、不同的場景,有時候嚴重一些、有時候輕一些。總的來講,害羞的情況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種比較輕度的害羞,它是定義為在社交技能上或者在說話的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也就是那時候不一定特別緊張,只是我們不知道怎麼說,或者我們不確定這樣說合不合適。當然這個也會間接地影響到我們的自信,這是比較輕度的情況。

那麼,中度害羞是什麼呢?是習慣性害羞,也就是不管什麼場合,不管什麼場景下,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人,都是比較畏懼的,都是不願意說話,願意站到後面。那麼這種比前一種,就稍微要嚴重一些。

那麼,最嚴重的是什麼呢?是重度害羞。重度害羞就是害羞這個事已經困擾到了我們的生活,以及困擾到了我們的狀態,甚至讓我們產生自卑的心理。或者說,讓我們產生了神經上的衰弱。那麼這是害羞的三種層次。

害羞對我們的影響

害羞到底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呢?書中介紹了2點,一個是負面影響,一個是積極影響。我們分別來說說。

負面影響

害羞的人在社交上很難跟別人進行正常的交流。一個害羞的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需要認識一些新的朋友,這個時候可能就難以開口。那麼這個對於社交來講,就是一個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害羞者的內心往往是比較矛盾的。

比如說在一次團建中,大家去唱KTV,有的人唱得特別嗨。但是害羞者他心裡在想:我是不是應該去參與一下,我也去唱兩嗓子?但同時又覺得:我不好意思,別人覺得我唱得不好怎麼辦?一會兒又覺得:我作為團隊的一分子,不能在這兒沉默不語,我也應該站起來去唱。一會兒他又覺得:不行、不行,這個好害羞。

其次,害羞的人有時候會很難維護自己的權利,或者說維護自己的觀點。比如,在公司里開會,有一個人他發現對方講的不對,他有一個不一樣的觀點,但是害羞可能導致他——「我」就不說了吧,可能他們覺得,「我」說的也不一定對,可能說出來之後會引起爭執。那他就傾向於不去表達。還有,害羞有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力、甚至記憶力。書中有一個實驗,目的是想測試一下,到底害羞對一個人的思考、記憶、感受,有什麼樣的影響。那麼,這個實驗做了這樣的一個安排:

首先找了一位中學班裡的女生,而且是一位特別漂亮的女生,然後同時又找了三組男生。這三組男生,其中第一組被安排在現場來聽這個女生演講,同時還可以進行問答互動;第二組也是在現場,只不過只能聽、不能問答;但是第三組被安排在了另外一個房間,也就是通過大屏幕來看這個女生演講。當然,這三組學生都告訴了他們說,你們會被我們觀察,觀察的結果就是希望來看一下,到底哪一組男生最緊張、最害羞。最後結果出來之後,大家發現最為緊張、最害羞的,並不是第一組。也就是並不是跟小女孩坐在一起、同時跟她交流的這一組,因為他們知道,焦點可能不在他們身上,焦點可能在女孩身上。最緊張、最害羞的那一組,反而是在房間裡通過電視來看小女孩演講的這一組,因為他們覺得焦點在我身上,我是被觀察的這一組。隨後又問這三組同學一些問題,你們是否記得剛才的內容?後來發現最緊張的這一組,也就是第三組,他們對小女孩演講的內容記憶得最差。同時,當問到這三組,你們覺得這個小女生長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吸引力?會發現前兩組都覺得這個小女生長得挺好看的,非常有吸引力,但是第三組好像並沒有太大感覺。所以這個實驗告訴當我們害羞的時候,它會影響我們的記憶力,還會影響我們的感受。

2、積極影響

那麼關於害羞積極的方面,書里提到了三點。第一點,害羞可以讓我們更謹慎,也就是我們在做事說話之前,我們會多想一步。這是帶給我們第一個積極的方面。第二個,害羞的人往往更善於觀察,在交朋友的時候也更有選擇性,同時害羞者往往是更好的傾聽者。第三點,害羞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給我們提供保護,也就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不會莽撞行事,我們會三思而後行,這個會間接地給我們提供一層保護。

害羞時的反應

那麼如果一個人害羞的話,在內心層面、在精神層面,到底是什麼樣一個體現呢?主要體現在我們的語言上、我們的生理上以及我們的心理上。

語言層面

一個人如果害羞的話,一般就不太願意說話、保持沉默。作者調研發現80%有過或者正在處在害羞狀態的人,他們都表達在某些情況下是不願意說話的,願意保持沉默。這種情況下,對我們的影響就是,在社交的過程中,會導致社交效率比較低。這個可以是在職場中,也可以是在生活中。

生理層面

在生理層面,害羞者面對焦慮時會表現出如下症狀:脈搏跳動加劇、心跳加速、出汗、神經質地發抖。有趣的是,當人在體驗某種強烈的情感時,不論是強烈的性慾、擔驚受怕的心理,還是興奮、生氣的感覺,都會有這些生理反應。也就是說,身體並不能區分開這些感覺本質上的不同。所以,如果僅僅根據生理反應來判斷,不管是在什麼情境下,我們都不會知道什麼時候該說「我行」、什麼時候該說「我不行」。

心理層面

就是我們所謂的尷尬、覺得沒有面子。比如說突然我們做了一個什麼舉動,被好多人注意到了,覺得好沒面子。

比如,一個小孩,他在參加一個宴會。在這個宴會上,他發現有好多好吃的食物,他其中看中了一種食物,就是一種做得很滑的雞肉。但是他覺得這個雞肉太滑了,他非常擔心如果「我」夾這個雞肉,它掉下來,好尷尬。結果這個小孩他全程只吃了米飯,沒敢去吃那個雞肉。因為他覺得如果發生了雞肉掉在地上這個事,是一個非常尷尬、非常讓他害羞的事。這個就是在心理層面的害羞。

害羞者的性格中最明顯的特徵是極端的自我認知。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洞察自己是許多健康人格理論的核心,也是現代眾多心理治療想要追求的目標。然而,同樣是自我分析、評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旦沉溺其中,就預示着心理紊亂。害羞的人往往就是走了這樣的極端。在自我感覺害羞的人中,有超過85%的人認為他們過分關注自我。這種自我意識有公眾和私下兩個方面。

那麼公眾自我意識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關注點在於別人怎麼看我,就是我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別人是不是喜歡我。關注點都是在外部,外部如何看我。那麼公眾自我意識的人,往往比較關注於自己做事的方式,比較關注給別人留下的印象。

另外一種叫私下自我意識,他們關注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比如我不夠好、我沒有能力、我不夠好看。那麼私下自我意識的人,他們往往習慣於嘗試認清自己,習慣於經常反省自己,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

公眾害羞者,他們更多的是關注別人如何評價我,他們害羞是因為怕別人給他們負面的評價,或者是怕別人不喜歡他們。所以公眾害羞者,他們往往面對的壓力要大一些。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壓力會影響他們的表現,而他們的表現,可能又會帶來負面的反饋。那麼這個負面的反饋,可能最終會讓他們自己對自己又有一個負面的認知。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公眾害羞者假設在職場中,如果這種情況比較嚴重的話,是會在實質上影響這個人的表現的。假設在職場中,一個人比較害羞、不善言辭,然後在會議上不敢說話,或者說話的時候出錯、說不好,那麼老闆接下來會給他反饋說,「你今天發言不行」,這個時候會影響他的自信,會進一步影響他的表現,下一次說話說不定更緊張。

另外一種就是私下害羞者,他們和公眾害羞者的區別在於,他們表達自己沒有問題,社交能力本身也沒有問題。也就是在外界看起來,他們是很正常、也是能力很強的人,但是他們在內心對自己是懷疑的,他們內心非常害羞。那麼和其他人相比,要達到同樣的結果、說出同樣的話、做出同樣的事,他們的內耗非常大,這是私下害羞者的特點。

如何克服害羞

如果真的有害羞這種情況,應該如何來克服呢?關於如何克服害羞,書里講了四個步驟,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重新認識自己

害羞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過分關注自己,尤其是關注自己負面的方面。所以作者的建議就是,我們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對我們自己擅長的、對於自己的優勢、對於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尤其要去關注。書中有一個練習,可以幫助自己重新認識自己。是怎麼做的呢?就是我們自己站在鏡子面前觀察自己,那麼觀察完之後,要寫下來。寫下什麼呢?

比如,你覺得在鏡子中,自己哪個部位比較漂亮?有的人可能覺得,我哪兒都不漂亮,不行,你必須要寫出那麼幾個來;其次如果別人看到鏡子中的自己這個樣子,別人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尤其是會給別人什麼樣正面的影響?最後,就是你對自己哪些部分不滿意,把這些地方指出來,甚至可以朝這些地方來大笑,嘲笑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讓自己接納自己認為不好看的地方,接納自己的缺陷。當我們自己可以對它進行嘲笑的時候,我們內心也會更放得開。

坦然面對你的害羞

要想克服害羞,你需要把自己的害羞置於一個心理學的手術台上,以外科醫生那樣冷靜而超然的態度面對它,並在決定如何做這台手術之前對自己進行仔細的檢查。你往往是因為什麼而害羞?有的人是因為害怕被拒絕,有的人是因為過分關注消極的因素、關注負面的評價,也有可能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這是我們對自己害羞的原因的認識。

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比較容易害羞。比如在面對一群陌生人的時候會害羞;也有的人是在面對強勢地位者的時候會害羞。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情況下會觸發我們這種害羞的狀況。還有一個問題是,你害羞的生理反應是什麼?是心跳、出汗,還是臉紅等等。你害羞的時候,會給你帶來什麼樣負面的影響,以及什麼樣正面的影響。

呵護我們的自尊

害羞的人往往是由於自尊感比較低,也就是太過於在乎別人的評價,對別人負面的評價非常在意。那麼什麼是自尊呢?自尊是個體在與他人進行比較的基礎之上,做出的一種自我評價。往往一個人自尊感越低,就越容易害羞,自尊感越高,越不容易害羞。那麼自尊感低是什麼表現呢?比如有一個人接受到一個批評,那麼自尊感高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對「我」是個幫助,「我」可以變得更好,對方是給「我」建設性的意見」;但是自尊感低的人會覺得,他說「我」不好,他不喜歡「我」,他在批評「我」。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兩種的區別。

所以,自尊感低的人,他們關注點都在自己;但是自尊感高的人,反而是在外部、在別人、在環境。那麼低自尊的人,往往對負面的評價非常敏感,所以當遇到一些問題,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低自尊的人往往會把這個歸結到自身的能力上,歸結到我的缺點上。

低自尊的人,在不斷地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他會不斷地加深對自己負面的評價,低自尊這種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到底如何來克服低自尊?我們在跟別人比較的時候,到底需要注意什麼。那麼如何克服低自尊,作者提到了五種思維:第一個就是在我們跟別人比較的時候,我們的關注點是什麼呢?對方如果比我們好,如果對方比我們能力強,那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標準。

比如這個人工作幹得很出色,我們要努力達到那樣的目標,我們也要讓自己變得出色,但並不代表那就是一個完美的標準,並不代表如果我們沒有達到,我們就是一個能力差的人,或者說我們就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

第二點是說我們在比較的時候,不要僅僅關注目標,也要關注過程。也就是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長進了多少,我們體會了什麼,我們學到了什麼,也同樣重要,而不僅僅是去追趕那個目標本身。第三點就是我們在比較的時候,不能只看到這個人,或者說這個事情好的方面,也要去想他背後付出的代價,他可能失去了什麼,他可能有什麼樣的缺陷。

第四點就是我們要意識到,不管是成功也好,或者說一個人的成就也好,我們在羨慕的同時,要知道它是在特定環境下的產物。比如說一個人在高中的時候特別優秀,但是到了大學的時候,不一定是最優秀的。

最後一點,就是我們要意識到,任何人,其實他們的生活也好,他們的軌跡也好,跟我們自己都是無關的。作者希望我們通過能夠更坦然地面對我們和別人的差距,來提升、調整我們的自尊。

提高你的社交技能

作者認為,不採取行動,其實是害羞者最常見的特質。我不做,我不說,我不行動,我什麼也不干。那麼如何提高呢?作者建議我們首先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假設我的目標是接下來這半年,我要和二十個陌生人說話;其次要把這個目標告訴身邊的人,也就是說讓你的朋友來監督你;第三,也要定一些獎勵,假設每一個月,我達成了我相應的目標,應該有什麼樣的獎勵,當然也得有懲罰,如果沒有達到目標如何來懲罰。

其次,就是開口、張嘴。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先嘗試跟陌生人打個招呼,或者說跟你平時不打招呼的人打招呼。假設今天上班,在辦公室碰到了十個人,這些人你平時是不打招呼的,那麼接下來,你就可以跟每個人說一個「嘿,你好」「好久不見」,這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

接着就是跟陌生人交談,就是不僅是打招呼,而是要多說幾句。那麼在跟陌生人交談的時候,這邊有個建議,就是儘量地從分享一些共同的經驗開始,而不是直接問一個非常冷,或者說對方完全沒有頭緒的問題。

不再害羞 導圖
不再害羞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