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景-讀書筆記
很多人本質出眾,本應獲得百分成就,但卻止步於二三成收穫;有些人多次創業,設想很好,但結果往往不如人意。問題出在哪兒?你不了解你的隱藏特性。
作者通過多年觀察和深度思考,洞察出了每個人身上那些不易被發現的特性,例如平衡態、彈簧人、比較器、小鴨子等,並用它們解答了諸如人的動機因何而產生、人失敗的根源是什麼、人怎樣才能進步、人的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等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者還創建了一套洞悉人行為規律的方法論——全因模型,僅用5個模塊去分析與解釋生活中的絕大多數行為和現象。理解了全因模型,你就能在日後的生活中隨時隨地拆解自己的行為,這將極大地提升你能力的利用率與判斷的準確性。
此外,書中還提出了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人需要注意的不同問題及解決辦法——7層階梯和26個思維體操,在剖析和反思自我的基礎上,輔以實際可操作的方法,實現能力的全方面提升。
什麼是平衡態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一套思維模型叫做「全因模型」。就是說,人的全部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都可以追根溯源到這個最基礎的模型。全因模型的核心觀點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動機來源,都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為了保持平衡。
作者說,保持「平衡態」是每個人一生的主題,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都無法保持平衡。那為什麼保持「平衡態」是每個人一生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因素,在不斷打破這種平衡的狀態呢?
心理失衡的因素
在作者看來,不僅是生理,人的心理也有保持平衡穩定的特性。生理的平衡意味着人能活下去,心理的平衡則意味着人認為自己有能力活下去。人心理失衡的原因就是判斷自己失去了競爭有限資源的優勢地位。
比如,人體幾乎所有可檢測的指標都會保持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就像是腋下體溫的變動區間是36度到37度。當這個指標偏離了變動區間時,比如到了38度,就意味着我們的身體可能出現了問題,導致生理上失去平衡。 那麼心理上失去平衡是什麼樣呢?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場合,自己因為緊張突然說錯了一句話,話音落下的同時,懊惱的情緒就侵占了思緒。面紅耳赤之餘,你的腦海中一遍遍地重演着剛剛說錯話的場景。雖然你的臉上可能還在努力維持着不自然的微笑,但同時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心臟因慌亂和擔心而加速跳動。
這個過程,就是心理失衡的一種表現。之前的經驗告訴你,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場合。在如此重要的場合中,你的預期應當是站在台上侃侃而談,贏得掌聲。但是,你因為說錯話,造成了與預期完全不同的結果。
在你之前的經驗中,你完全搜尋不到這件事的解決方案。你開始擔心自己的形象受損,心理平衡就這樣被打破,那些懊惱、慌亂、擔心的情緒就是你對心理失衡的感知。這種預期和真實結果不匹配,是造成心理失衡的內在原因。
其次,比較。作者站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待比較這件事。他認為,在社會比較中,我們確實無時無刻不在評估着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這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產物。從生存的角度考慮,我們正是通過進行各種比較,來確認自己是否安全,是否落後,是否會被淘汰。
因為資源有限,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遵循着這樣的規則:有能力的人得到更多資源,更容易活下來;沒能力的人只能得到少量的資源,不容易存活。在比較的過程中,人們如果發現自己跟周圍的人差不多,甚至比大部分人好,就會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未來我能生存下去的概率更大,我會活得更好。相反,如果人們在比較中輸了,就意味着自己可能會失去資源,進而會被淘汰。因此,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比較功能,都存在各種比較場景和比較方式,作者將它們統稱為「比較器」。
那麼,比較是如何打破平衡,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的呢?從生理上看,比贏的時候,體內會分泌大量使人愉悅的激素,讓你產生輕鬆甚至是狂喜的情感體驗。比輸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和壓力相關的激素,使我們產生緊張、焦慮、痛苦等負面情緒,促使我們想辦法恢復平衡。在行為層面,比贏的時候,成功帶來的愉悅感會推動我們不斷進行自我提升,以實現更多的成功。
作者發現,塑造一個優秀團隊的最好工具就是成功。為團隊設定很多小目標,每達成一個目標,都能使團隊煥發活力。而當比輸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採取各種策略來降低壓力感。這些策略包括積極地提升自我,不斷學習、請教、思考、總結,也包括牴觸、嫉妒、污衊等消極的行為。
可以說,不管是內在的預期,還是外在的比較,都是造成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每當我們接受一個新的經驗,面對一件新事情的時候,都將承受失衡帶來的不適呢?並不是。雖然打破平衡的局面我們無法避免,但也有一套相應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我們頭腦中的平衡補償機制,作者稱他為「彈簧人」。
彈簧人
「彈簧人」的意思是,我們頭腦中好像住着一個身體和四肢都是由彈簧構成的小人,每當受到外界衝擊,失去平衡的時候,它總能及時地撐住周圍的牆壁,保持穩定。具體來說,彈簧人工作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是改變所做事情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從而讓自己相信,是應該加大力度,繼續堅持,還是放棄也沒關係。
一項調查顯示,70%的運動參與者會半途而廢。一開始,他會覺得運動非常重要,自己要努力堅持,讓自己變得更健康,但是堅持了沒幾天,覺得太累了,就想着放棄。放棄的過程,彈簧人開始起作用了。他告訴自己:運動其實也沒那麼重要,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這就是在降低運動在價值判斷中的重要性。
第二,是強行改變經驗的確定性,也就是事情發生的概率。比如,醉駕的人,會降低自己出事故的概率。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對事物做出彈性解釋,進行自我補償,以調節日常的心理平衡。
作者提到,「彈簧人」這項機制,有好處也有壞處,「彈簧人」會在行動前找尋支持行動的理由,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堅定我們行動的信心。同時,它也會在人們失敗後,充當負面情緒的緩衝器。偏離平衡狀態會使我們產生壓力和焦慮,相比行動,調整認知更加容易,是一種快速調節負面情緒的方法。
但如果過度依賴彈性解釋,會阻礙我們的成長。如果人們每次面臨心理失衡時都用彈性解釋來調整認知,而不是通過理性分析找尋失敗的原因,努力改變現狀,那便是自欺欺人,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會原地踏步,甚至一事無成。因此,遇到小事時,我們可以利用彈性解釋幫助自己維持身心健康,但越是遇到大事,越要學會限制利用彈性思維,因為它可能使我們犯錯,無法發現自己的問題。
如何面對平衡被打破的局面
在人一生發展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失衡問題。怎麼去恢復平衡?有哪些方法,可以為我們的成長帶來切實可行的幫助?
初級挑戰
作者認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面臨如何進行觀念升級的挑戰。一個人對不同觀念的包容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他事業成就的高度。但是,我們剛步入社會觀念會被不斷打破。過去的觀念和經驗,在解決工作中的新問題時,很可能都用不上。這個時候該怎麼做呢?
作者給出的建議叫做「成長四益」。包括開卷有益,出門有益,開口有益,交流有益。這是我們豐富自己的閱歷,升級認知的一個最有效途徑。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面對新的信息時,往往會調動更多的注意力。而當一個觀念或者道理在我們的記憶中已經塵封很久,你就很難把它再重新翻出來,更別提去照着做了。
所以,把很多塵封在我們記憶深處的,對我們成長有幫助的一些想法和觀念,通過新的概念重新喚醒。當你真的面臨這些困境的時候,只需要想想這些概念,就能夠馬上在記憶庫里搜尋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比如,如何表達觀點,如何從和別人的交流中獲益。我們可以先講出來,再互動。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理解了某些知識,但這還不夠,你需要把它邏輯清晰地講出來,才能說「我真的理解了」。然後依靠和對方的互動,來驗證自己的價值判斷,從他人那裡獲取更多經驗。
中級蛻變
那麼,隨着你能力的提升,工作趨於穩定,又會有新的不平衡出現,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進行改變。很多情況下,我們一旦習慣了做某件事,往往不願意再將這種平衡打破,這是一種存在於人本性中的惰性。面對難以做出改變的困境,作者給出了兩個具體的方法。
第一,是教給我們怎麼面對改變後的虛弱期。就是重設比較對象。就是說,無論改變前你的成績有多好,都不要再去關注了,而是要將改變開始時的初始成績設為比較對象。
第二,能幫助我們突破思維的局限,把勇於做出改變,變成自身的一種品質,叫做「扳道工思維」。「扳道工」原本指的是鐵路上負責改變鐵路軌道方向的人。我們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植入一個「扳道工」,時刻關注每一個可以打破原有思維軌跡的外部機會。具體來說,每當遇到新事情、新任務時,先別急着抱怨,而是認真地思考一下:「這會不會是一次新的機遇?」,從而抓住機遇,實現「扳道」。
終極局限
無論你是新人,還是身處高位,登上事業巔峰的成功人士,都會自始至終面臨一個很難解決的困境,那就是自查無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做決策時,其實是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的。因為我們總是盡力在保持一種內在的平衡。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做事,再用同一套標準來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
作者特別強調,如果意識不到這個局限,我們的事業將很難壯大,甚至有可能在自信滿滿的情況下毀於一旦。那麼怎麼改變這種情況呢?作者給出的建議是,「月鏡糾偏」。就是說,如果已經有一個月沒有人給你提過意見,那你就需要注意了,這說明你很有可能已經陷入了自查無錯的陷阱中,你正在犯錯。
作者建議,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也需要將「照鏡子」培養成定期動作。我們可以將身邊其他的人,視為自己的鏡子。不光是聽他們對自己有什麼建議,更要理解他們的思維邏輯和價值判斷。首先,必須找了解你的人,因為只有他們才能了解你的問題所在。但一旦對方與你有利益關係,往往很難做到坦誠。作者的經驗是,只有當一個人和你沒有利益關係,或者不怕你生氣的時候,他才會說真話,而且要在你的要求下,對方才會願意說,這時對方就是最好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