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創意的誕生-讀書筆記
作者史蒂文·約翰遜,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媒體理論家,被《展望》雜誌譽為「數字化未來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他還被暢銷書《喬布斯傳》的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稱為是「科技界的達爾文」。他的著作大多聚焦在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多部暢銷書還被譯成10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傳播。而這本《偉大創意的誕生》正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另一本作品《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在本書中,約翰遜通過分析最近600年以來的人類創新史,總結出了關於創新的七大關鍵模式,向我們展示了人類創新的關鍵規律和所需條件。他告訴我們,現實中的創新不同於浪漫的幻想,絕大多數創新都嚴格受到時代背景的制約,並且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孕育才能夠誕生。我們就來說說其中3種。
相鄰可能
「相鄰可能」,說的是相鄰近的兩件事才有發生的可能性。相鄰可能是一種隱約可見的未來,在當前的事物與環境邊緣若隱若現,也是一種事物發展變化的地圖,圖上已標註了當前事物可以變化和發展的各條線路。但這種可能性的空間卻並非可以無限擴展,或者說,並非是一個完全自由的遊戲場所。
相鄰可能告訴我們:世界隨時可能發生各種變化,但只有某些特定變化可以真正發生。相鄰可能有一種奇異的美,因為一旦對它的邊界進行新的探索,之前的邊界就會重新擴展。新的組合變化為另一些變化,提供了進入可能空間的鑰匙。就好像是一座施了魔法的房子,你每打開一扇門,都會發現一些新的、別有洞天式的美景。
舉個例子:
你想開車,那麼你需要先打開車門,插上鑰匙,在這之後你才能踩油門,在你打開車門之前,是不可能直接踩油門的,這兩件事情不相鄰,你就開不了車。而當你打開車門、插上鑰匙之後,再踩油門呢,這時相鄰可能成立,你就可以很輕鬆地讓汽車往前開了。
創新也是一樣的道理,嚴格受到相鄰可能的約束,必須在合適的時代背景下,相應的創新才有可能出現。
查爾斯·巴貝奇,他被稱為「現代電子計算機之父」。雖然巴貝奇自己沒有製造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但是他確實是設計出計算機的第一人。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曾經設計出來一種叫做「分析機」的機器。所謂分析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以編程的計算機,也就是說,你可以通過編製程序,讓分析機具有嶄新的功能,這樣一來,分析機就不僅僅是一個計算數字的機器了,而是有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雛形。
他人生最後的三十年,一直在努力製造出一台分析機,可是卻沒有成功。原因在於,分析機的原理太過複雜,他身處的時代背景,不能夠支持他完成製造。直到100多年後,人們才真正製造出來第一台具有編程功能的計算機。回頭來看,說到底就是分析機的設計,不在當時的相鄰可能空間裡。巴貝奇時代能用的零件,只有齒輪、開關和蒸汽機這類東西,而想要製作可以編程的機器,一定會用到真空管和集成電路。所以巴貝奇即使有天才的創意,也沒有辦法去實踐創意,更別說拿這個創意去改變世界了。
再比如,作為全球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 一面世就大獲成功,快速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它的三位創始人查得·赫利、陳士駿和喬伊德·卡里姆,原本是在線支付網站 PayPal 的雇員。2005年他們仨人認為網頁的發展已經足夠成熟,可以在網頁處理視頻方面有進一步的作為,於是他們便利用現有資源,創建了一個可以輕鬆上傳和下載視頻的平台,就是今天的 YouTube,這個網站極大地改變了人們上網的行為習慣。
毫無疑問,YouTube 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網站,但是假如這三位創始人提前十年,就開始着手建立這個網站,那麼等待他們的肯定是失敗。原因很簡單,發明一個視頻分享的網絡平台,不在十年前,也就是1995年的相鄰可能空間之中。
1995年,絕大多數網絡用戶都通過撥號連接進入互聯網,那時候網速很慢,即使你想下載一張小圖片,也要耐心地等待幾分鐘。另一方面,YouTube 的發展也藉助了 Adobe 公司的 Flash 平台,2005年 Flash 早已得到了大眾的認可,這時 YouTube 就不需要自己再開發一個平台了,只需要把精力專注在優化視頻分享等問題上。而1995年的時候,Flash 平台還沒有誕生。所以 YouTube 的三位創始人,他們的創新之所以可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的創新,幸運地處在當時的相鄰可能空間裡。一個創新如果超過了時代的相鄰可能,更多時候就只能停留在想法階段。而如果這個創新,幸運地處於時代的相鄰可能里,那麼說不定就真的能改變世界。
液態環境
創新的第三個模式是,液態環境。
舉個例子:
幾十億年前地球上只有火山和海洋,沒有任何生命的影子。慢慢地,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碳原子在水中逐漸和其他原子發生反應,形成了有機物,奠定了生命形成的基礎。但是這種形成有機物的過程,只能發生在液態環境裡。因為在固態環境裡,原子間結合太緊密,很難發生各種隨機反應;氣態環境裡呢,雖然原子間結合不再那麼緊密,但是原子密度太低,發生隨機反應的機會也很少,所以這兩種環境,都很難產生足夠的有機物去形成生命。生命這種偉大的創意,只能來自液態環境的海洋,而不能來自陸地或者天空。
人類的創新也是這樣。作者發現,在人類最近七萬年的創新歷史里,在城市出現之前,人類幾乎沒有幾個重要的創新,但是在城市出現幾千年之後,大量的創新就爆發式地出現。原因很簡單,在城市出現之前,人類其實生活在一個低密度信息的環境裡,人們之間缺少交流,好創意很難出現,就算出現也很容易失傳,不被後人知道。但是城市出現後,人們的交流更多,創新出現的也就更多,也更容易交流和保存。
比如,文藝復興誕生在意大利北部,就是因為這個地區是當時歐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創新最可能在這裡出現和發展。只有在信息密度比較高,信息間又能夠自由流動的環境裡,創新才有可能大量出現,所以我們說,創新產生在液態環境中。
機緣巧合
很多好的創意都是從機緣巧合之下形成,想要獲取偉大的創意,你可能需要在那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上投入適當的精力,這樣才能有更大的收穫。社會的發展讓很多事情變得越來越流程化、規範化。
比如,產品經理寫一個策劃案,在產生創意前,一般需要先確立活動目標,然後做競品分析等等,經過這樣比較標準化的流程,分析出一番結論。科研工作者也是類似的,首先確定一個研究方向,然後把這個方向的論文都看一遍,做實驗的時候也必須遵守很多標準操作流程。
這種創新模式開始的時候目的性非常強,過程非常系統化、標準化,但是結果往往就會流於平庸。人們願意用這樣的方法,因為它保證了高頻、高效的創意產出,但推動世界發展的偉大創意靠這樣的方法是無法得到的。那麼應該怎麼打破傳統,實現創新呢?
意外的收穫
創意誕生的過程就是把已經有的想法統統放在一起碰撞,越多想法越好,這樣就越有可能在某個瞬間以一種你意想不到的形式發生反應,生成新的創意。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就是在一次參加教堂活動的時候意外發現鐘擺規律的。當時,他對頭頂來回擺動的吊燈產生了好奇,他用自己的脈搏測試了一下這個擺動的頻率,發現它是非常固定的。他就對此展開了實驗研究,證明了當擺長一定時,不論擺幅是多大,每擺一次的時長都是固定的。後來,人們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礎上發明了擺鐘。
在介紹「意外的收穫」這個方法的時候,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創作這本書的經歷。他花了10年的時間來醞釀整本書的內容,搜集了5萬多條信息,做了超過300萬字的書摘,之後又用4年才創作出這本《偉大創意的誕生》。在這個過程中,他使用了一個特別的軟件幫他整理信息,這個軟件的巧妙算法能檢測出文本中不同段落間的微妙聯繫,然後把所有可能相關的資料都呈現出來。比如搜索「狗」時,「犬」或者其他寵物的信息也會出現,幫他在寫作中找到了更多意外收穫的靈感。
從錯誤中尋找有益的答案
在這個方面,生物進化永遠是走在最前列的。進化論告訴我們,在生物體內,DNA 複製的過程中會出現少量錯誤,產生隨機突變,這些突變大部分都是不利於生物生存的,但少數突變卻能幫助生物個體更好地適應環境,正是這些錯誤讓生物不斷進化,鑄就了它們非凡的競爭力。創新的過程中,錯誤扮演着微妙的角色,它會使你偏離最初設想的道路,然後你就能來到錯誤的邊緣進行探索,直到你發現一些真正有用的東西。
比如,心臟起搏器的發明,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可是它的誕生,正是一次錯誤的操作。工程師格雷特巴奇在一次使用心跳記錄設備時,不小心錯拿了1兆歐姆的電阻器,結果發現這個電路產生的信號跟人類的心跳非常相似,他由此獲得啟發,也許可以用一個裝置將心律不齊的心跳恢復到正常的頻率,於是,植入式心臟起搏器誕生了。以往無數次的正確做法使他停在原地,而一次錯誤卻啟發他去進行偉大的探索。
所有好創意更可能在有一定噪聲和錯誤的環境中誕生,重要的是做一個有心人,認真捕捉和分析無心的錯誤。
功能變異
通過功能變異把不相關的想法聯繫到一起。功能變異,讓原本應用在一個領域的東西能夠應用到另一個領域,就此打開了一些隱藏在視線外的秘密之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萬維網的歷史就是一個持續發生功能變異的典型故事。蒂姆·伯納斯-李出於學術環境的考慮,設計出了一種原始協議,在超文本格式中創建了一個共享研究平台。但是,當第一批網頁設計出來,並開始融入到普通消費者中時,結果證明伯納斯-李的發明擁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特性。獎學金平台同樣也適用於購物、分享照片、看電影——還有1000多種其他用途。
20世紀90年代初期,當伯納斯-李創建了第一個基於HTML的目錄時,他也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當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決定使用網頁之間的鏈接,作為對這些內容的投票工具時,他們所做的就是對伯納斯-李的原始設計的一種改善:他們拿出一個導航特徵——超文本鏈接,並將它作為車輛質量評估的一個工具。結果就產生了PageRank,一種鑄就谷歌輝煌史的原始算法。
功能變異有着不可預知的力量,你不知道在舊領域中潛伏的哪個思想會成為通往新領域裡成功的大門,但機會總是不會錯過具備關聯性思維的人。衡量創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就技術本身而言,最基本的準繩之一應當是這項新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實現某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