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讀書筆記
作者羅森維,沃頓商學院博士,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戰略及國際管理教授,擁有25年商業及學術經驗,主要研究領域為全球戰略制定、跨國企業組織設計、行業分析和競爭、客戶服務。曾在惠普任職七年,並在哈佛商學院執教六年,為微軟、戴姆勒-奔馳、雷諾等著名企業提供顧問服務。本書以包括思科、IBM、諾基亞在內的諸多國際頂尖企業為例,條理清晰地列舉了經常蒙蔽我們的很多假象,還在最後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和解決方法。
為什麼會受光環效應的影響
什麼是光環效應呢?光環效應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印象,就是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這種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呢?
舉個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讓上級軍官評價下屬。這個研究要求軍官從智力、體力、領導力和性格等多個方面給下屬打分。軍官們一致認為,那些相貌堂堂、身姿挺拔的士兵,肯定射擊也是百發百中,個人品德更高尚,意志力也更強。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一方面表現優秀,在旁人看來,他就似乎擁有了一個強大的光環。
作者認為,這個現象一點都不偶然,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判斷,總會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
比如,2001年,在「9·11」襲擊發生後,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這個國防政策在當時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美國總統小布什的支持率大幅度提升。美國公眾一致支持他們的總統,這並不讓人意外。然而,贊成總統調控經濟的人數比例也從47%上升至60%。那為什麼人們支持總統國防政策的同時,還會支持他的經濟政策呢?原因就是人們受到了光環效應的影響。
美國民眾給總統套上一個光環,從而在各方面對他都有良好印象。畢竟,對許多人來說,認為總統在國家安全方面多謀善斷,卻對經濟調控束手無策,這樣的想法令人有些難以接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是,要么小布什是一個好總統,什麼政策都是明智的;要麼他就是個不合格的總統,什麼政策都有問題。這樣才能維持自己判斷的一致性。
到2005年,公眾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率開始下降。與此同時,關於總統各項指標的支持率都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甚至連「領導才能」這種短期內不可能發生變化的指標,也在2個月內從原來的54%降到了45%。這足以表明各項指標其實都是互相依存的。人們普遍認為,一方面表現好,那麼整體都好;一方面表現差,那麼整體都差。這其實就是受到了光環效應的影響。
那光環效應和商業理論有什麼關係呢?作者認為,很多商業著作都是利用企業業績優秀這個光環來對讀者施加影響的。一家公司優不優秀,判斷依據是公司的財務數據。公司贏利了,就說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先進,團隊凝聚力強,企業戰略目標清晰。我們就會認為,這些公司的方法是對的,我們應該向它們學習。如果虧損了,那一定就是管理者缺乏戰略眼光,公司的管理跟不上時代等等。我們要避免成為這樣的公司。真是這樣嗎? 作者認為,這其中沒有必然的聯繫。這只不過是人們受到了光環效應的影響,強行給財務數據好的公司找出的原因罷了。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思科是著名的上市公司,2000年,它的市值達到了5500億美元,成為當時市值最高的公司。思科的CEO約翰·錢伯斯在當時可以說是所有商業人士的榜樣。於是各大商業媒體和商業作家開始分析,思科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比如思科的成功取決於CEO錢伯斯的管理,高超的銷售技巧,還有一系列令人的戰略收購。我們應該學習思科的哪些方面呢?比如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戰略眼光,以用戶為中心等等。但到2001年,思科的股價大規模滑坡,從80美元降到了不到14美元。一年的時間,4000多億美元的市值就蒸發了。接着商業評論家和商業作者又總結了一套思科失敗的原因,比如思科不注重用戶體驗,盲目收購和擴張,錢伯斯缺乏戰略眼光等等。所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突然就變成了應該引以為戒的地方,所有成功的原因也突然變成了導致失敗的原因。
這反映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好公司真正成功的原因也許根本沒有人知道,我們只是習慣找一些簡單的規律,來解釋發生的一切罷了。媒體和專家研究大量的數據資料,結果無非也就是將各種光環疊加。所以說如果我們要分析研究一家公司,首先就要認識到光環效應的影響。
我們受什麼蒙蔽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列出了9種假象。我們來看一下其中兩種,分別是因果關係的假象、長盛不衰的假象,和光環效應一樣,這些假象也會干擾我們的判斷力。
因果關係
在商業問題中,我們經常想要弄清一家公司業績優秀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除了避免光環效應以外,其中還有一個明顯的邏輯錯誤,就是沒有搞清其中的因果關係,我們經常受到因果關係的迷惑。
什麼是因果關係的迷惑呢?就是分不清什麼是因,什麼是果。這裡面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看起來一件事是促成另外一件事的原因,實際上很可能它只是結果。還有一種情況是,兩件事之間看上去是原因和結果,但實際上只有關聯性,不是真正的因果關係。
比如,員工滿意度高的公司能創造出優秀業績的想法聽起來合乎邏輯。畢竟,對公司滿意的員工會更願意努力超時工作,也更在意如何讓顧客滿意,更有責任心。但這真的是公司創造出優秀業績的原因嗎?也許是。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公司的業績好了,福利待遇、升遷空間、工作環境都會得到優化,那員工的滿意度自然就高了。 再比如,2006年,著名諮詢公司貝恩宣布,在1980年到2004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了15倍,而貝恩的客戶業績增長了60倍。言外之意就是,只要聽從了貝恩的建議,公司業績就能比市場平均值高出好多。但是稍微仔細思考就會發現,數據顯示的是25年內的增長值,而大多數諮詢合約不過幾年,絕對不可能達到25年這麼久。也就是說,時間長度不一樣,不具有可比性。或者說,也許貝恩公司確實讓很多客戶的業績高於市場平均值。但是其中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只有那些業績好的大公司才請得起貝恩,而一般的公司根本請不起他們。
貝恩的諮詢服務和公司業績之間也許只有簡單的相關性,根本不構成任何的因果聯繫,而相關性能說明的問題極其有限。所以我們在平時看到任何商業理論時,可以想想作者提出的觀點和案例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
長盛不衰
在光環效應的影響下,我們還會產生很多錯覺,最典型的就是基業長青的錯覺。讓自己的公司永久地存續下去,也許是每個經營者的願望。
比如,商業暢銷書《基業長青》,就總結了一系列讓公司永葆活力的辦法。不過作者認為,所謂的基業長青也許就是人們美好的想象。不管那本書里的論據多充分,看起來研究多縝密,他們的數據來源其實已經被光環效應污染了。因為他們只列出最好的公司的數據,而無視那些已經不存在的公司。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著名的商業諮詢公司麥肯錫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統計了從1957年到1997年之間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都是標準普爾500指數榜上有名的公司。只有74家公司在榜單上。也就是說另外的426家都隨風而逝了。它們要麼被市場淘汰,要麼被收購。而剩下的74家中又有幾家的業績高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水平呢?只有12家。其他的公司雖然還活着,但是日子並不好過。
那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其實很簡單,這就是市場規律。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就是創新,而新企業創新的結果就是不斷淘汰舊的企業。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說,資本世界中最基礎的競爭力就是創新。不管是產品、服務還是經營方式,創新的本質就是降低同類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但是這種能顛覆自己以往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的公司,實在是少之又少。
如果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那些失敗的公司也在市場中貢獻了他們的價值,某個公司輝煌之後走向平庸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所有的規律都在表明,一個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是很難持久的。也就是說那些能讓公司基業長青的經驗,別的公司很難複製。當然,也有極少數的企業能做到一直持續的發展,不過這樣的企業太少了。
如何學習優秀企業的成功經驗
我們應該如何向優秀的企業學習,對於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兩方面的建議。
運用批判性思維看待商業理論
每年市場上都會湧現出大量的商業書籍,怎麼創新、怎麼打造企業文等等的書籍都有。作者說,要用懷疑的思維模式思考讀和看到的東西。因為市面上有很多濫竽充數的理論。所以面對各種各樣的商業理論,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去看,就會變得尤為重要。怎麼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呢?
那就是多向自己提問。我們看到一個新的觀點的時候,不要急着去否定它,也不要急着全盤接受,而是先問問自己,這個觀點的來源是哪裡,作者的意圖是什麼,論據是否充足,論證是否合理,有沒有受到前面所說的光環效應的影響,等等。
擁抱商業世界的不確定性
商業世界天然帶有不確定性,這和科學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學習其他公司的成功經驗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忽略它們成功的偶然性。作者認為,也許根本沒有什麼神奇的公式或是確定的方法,能解釋一個公司的成功。商業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好的決策不一定能帶來好結果,不好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是錯誤決策的產物。
因此我們要接受這種不確定性,抵制僅僅根據結果劃分功過的傾向。任何出色的戰略都有風險。也許在一家公司行之有效的方法,放在另一家公司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在商業世界中,機遇、運氣與好的戰略和執行,同樣重要。優秀的管理者會把自己的成功大部分歸功於外部的形勢,而很少歸功於自己的能力。
那麼怎麼去擁抱不確定呢?就是用概率思維去思考問題。什麼是概率思維呢?就是尊重事情的複雜性和模糊性,在決策的時候充分考慮收益與風險,儘可能地把各種因素都考慮進來,再計算每個決策成功的概率。用這種思考方式做判斷,不能保證你的每個決策都一定是正確的,但是能大大提高你做出好決策的成功率。
我們的商業思維被一系列假象左右,作者希望我們能帶着批判的眼光閱讀商業書籍,不被假象左右,他們內心深處的幻想和天真的希望能被現實沖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