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36條軍規-讀書筆記
作者孫陶然,中國著名企業家、連續創業家,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辦了包括拉卡拉、藍色光標、考拉基金等在內的多家知名企業。曾策劃紅遍中國的「商務通」掌上電腦。現任拉卡拉董事長,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著有《有效管理的五大兵法》《創業36條軍規》等作品。
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專業,善於概括、總結知識,這本書除了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作鋪墊,還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從如何組建公司、如何管理團隊,到如何形成商業模式、如何與資本打交道等等,一應俱全,被看作是有中國特色的「國民創業指南」。
什麼是好的商業模式
作者認為,一個企業也好一個產品也罷,必須要有商業模式。所謂商業模式即你賺錢的方式,其核心是四個問題:你的用戶是誰?你為他們解決什麼問題?你用什麼產品解決他們的問題?如何收費?我們都知道,很多人創業是奔着賺錢去的,而一個人創業成功後也會變得很有錢,那麼創業和賺錢究竟是什麼關係呢?
賺不賺錢
賺錢是衡量公司價值的第一標準,也是創業能否持續的前提。作者認為,企業的核心目標是滿足用戶需求,為用戶創造價值,這就要看用戶是否願意為你的產品和服務買單,所以衡量公司好壞的第一標準是賺不賺錢。
那麼創業初期如何設定企業目標,如何制定戰略呢?作者說,先想辦法在自己的主營業務上賺到錢,再研究賺更多的錢。因為真正的戰略都是公司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衣食無憂之後才開始規劃的。創業者要牢記,公司必須活着,而賺錢是活着的基礎,先賺錢,才會有未來。
找方向
找創業方向就是找商業模式,就是指如何賺錢。創業必須有方向,方向就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就是如何賺錢。它有三個問題:你賣什麼,怎麼收費,怎麼賣?商業模式成不成立,要看能不能抓住用戶需求,而用戶需求和獲得成本密切相關,創業者不但要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還要讓收費方式被用戶接受,商業模式才算成立。
比如,飲料公司的商業模式是通過賣飲料賺錢,快遞公司的商業模式是通過送快遞來賺錢。
作者認為,不管哪種商業模式,最重要的是驗證,因為沒有被驗證的商業模式只是空想,被驗證了才有價值。並且商業模式的驗證必須是通用型的驗證,也就是說它是可以複製的,否則也沒有意義。
商業模式是創業的核心,好的商業模式可以迅速發展,差的商業模式事倍功半,商業模式的好壞直接決定創業的成敗。以作者的經驗來看,有兩類商業模式風險很大。一類是綜合性解決方案型商業模式,它的特點是業務需要多個前提條件,這類商業模式賺錢只是理論上有可能,但實踐起來難度極大。作者說一項業務如果需要三個以上的條件為前提,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因為即便每個前提都能達到90%,三個前提達成的可能性就只有70%。另一類風險很大,就是超越邏輯的商業模式,因為邏輯是商業模式的基礎,不合邏輯的模式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好的商業模式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簡單,比如產品簡單,針對用戶的一個強需求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還有業務前提簡單,不需要太多的環節和步驟。
二是重複消費,不需要巨額投入拓展市場,否則風險就會放大。
三是多維增值,能吸引忠實用戶,能從多方面開發用戶價值,讓用戶消費不斷延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簡單,絕大多數成功的商業模式都很簡單,特別是對初創企業而言。
第一,起點簡單,就是為了解決用戶的一個強需求;第二,解決方案簡單,創業者能找到簡單的方法解決用戶痛點或難題;第三,業務簡單,專注於某一點,不求全、不求大、不求規範,而是集中全部資源把核心的事情做到極致。
當然,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任何商業模式沒有驗證之前,我們很難確定它是否可行。創業者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賺錢,就要儘快驗證自己的商業模式。
比如,中國有13億人,每個人買一根雪糕就是13億根,從每個人身上掙1塊錢就是13億。但問題是你如何讓13億中國人都消費一次呢?做平台的創業者喜歡說,如果大家都使用我們的平台,很快就會有幾千萬的用戶。但問題是你如何讓成千上萬的人都用你的平台呢?
作者認為,在創業過程中,不管你對一個方案或產品如何有信心,都要先做試點,看能不能達成目標。如果能夠達成,就總結規律,進行複製。如果不能達成目標,就要修改方案,重新再來。
作者說,創業的方向很重要,如果可能,要選擇最肥的市場,就是那些規模大、利潤率高的市場。大市場意味着大的成長空間,在一個大市場占有10%的份額,比在一個小市場占有50%的份額有價值得多。
如何獲得成功
作者認為,創業是創業者帶領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做一件未知的事,充滿了不確定性。創業就像是生死存亡的戰爭。
比如,美國新創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只有4%——第一年會有40%的企業破產,5年後有80%破產,活下來的20%在第二個5年又有80%破產;另外哈佛商學院有一項研究,企業家首次創業成功的比例是23%,已成功的企業家再次創業成功的比例略高,但也只有34%。可見創業是一件艱難的事,作者說,「創業比打工難十倍,創業的風險比打工大百倍」。
所以,我們如果一旦要開始創業,就必須竭盡全力,全力以赴。對於創始人來說,扛住壓力,拼命努力是必須要做好的。企業里所有的事都是你的事,所有的壓力都是你的壓力,你必須最後自己作出決策,並承擔全部後果。總之,創業非常艱難,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那麼創業者怎麼贏得戰爭的勝利呢?
放下身段,死纏爛打
作者說,逮住一個機會就死纏爛打,太把自己當回事兒會極大地制約你的成功。把每個機會都當做最後一根稻草才能成功。創業是從零開始的一次全新旅程,你過去的身份、過去的業績都已經成為過去。如果你不能忘記過去,還躺在過去的輝煌上流連忘返,你會跌很多很多跟頭。
其實人都喜歡有「面子」,但別人尊重你只可能是因為你的人品和成就,特別是有超凡的成就。而要獲得超凡的成就,就必須放下身段,忍別人所不能忍,做別人所不願做,這樣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這是創業者要有的心態。
作者最後說,創業失敗的人中:50%想了沒去做,15%沒有堅持,10%沒竭盡全力,10%運氣不佳,5%時機不對,5%資源不夠,5%能力不夠。所以,成功與否主要看你自己。
打造團隊
一個公司,一個頭兒、幾個志同道合能力互補的人,組成的叫做團隊,否則就是團伙。創業者要用文化去打造一支堅強的團隊。要知道,打勝仗不是靠某個人而是靠一支隊伍,並且只能是自己的隊伍。創業也一樣,要把性格各異的人整合成一支齊心協力、進退有據的隊伍,必須有高度統一的信念才行。所以作者強調用文化帶隊伍,用共同的價值觀、方法論和戰術原則武裝員工,把公司變成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率領它衝鋒陷陣,取得勝利。
做減法
減法的本質是專注,更是自我認知的準確。作者說,要集中兵力解決主要矛盾,通過「做減法」重點突破,才能提高創業的勝算。對創業公司而言,重要的不是制定高瞻遠矚、面面俱到的戰略,而是找一個「突破點」,集中優勢兵力突破它——這固然是為了打開局面,也是因為創業公司資源有限,只有集中兵力才有足夠的力量達成目標。因此創業企業要做到四個「最小」。
第一是戰略最小,就是集中力量突破一點。
第二是目標最小,只設最低限度的指標,核心指標達成了,其他指標自然合格。
第三是隊伍最小,只用不得不用的人,迫使每個人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第四是任務最小,只管不得不管的事,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業務上。
創業者要時刻提醒自己做減法。抓住一個剛需,快速推出產品,邊運營邊完善,小步快跑,不斷迭代。總之一個人取得成功是因為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而不是因為做了很多件事。作為創業公司,必須集中精力解決主要矛盾,通過「做減法」砍掉可有可無的項目,集中全部資源和力量滿足用戶的一個簡單需求,並把它做到極致,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走正道
馮侖先生認為做企業要「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學先進」是為了自己成為先進;「傍大款」是為了結交好企業、自己成大款;「走正道」是為了避免走彎路,鑄造永續經營的堅實基礎。而作者非常認同馮侖先生的觀點。作者說,36條創業軍規歸根到底就是一條——走正道,如果說成功有捷徑的話,走正道就是唯一的捷徑。
所謂正道
所謂走正道,首先要守法經營,恪守道德底線。比如餐飲行業,食品安全就是底線;金融行業,資金安全就是底線。那麼企業為什麼要走正道呢?作者認為,走正道是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因為走歪門邪道總是要花很多精力,陷入很多是非,甚至有牢獄之災。走正道雖然可能少掙眼前的錢,但是能保證你不犯錯,雖然不能保證你一下子發財,但是可以躲過很多風險。走正道的企業還會積累信譽,反過來增加公司的效益。
比如,你到證監會申請上市,信譽好的企業三個月就能批完,而其他企業的平均時間是7到9個月,這就是信譽積累的優勢。包括好公司在市場上發行新股的時候,投資者願意給高價,因為能獲得市場的信任。隨着市場經濟的成熟,走正道的公司和創業者會得到切實的好處。
正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是為有為;無所不為,為所欲為,即便能風光一時,也絕不可能風光一世。
應對對手不正當競爭
那如果有對手用不正當的方式來競爭,我們如何排除這些歪門邪道的影響?比如在市場競爭中,有些公司通過捕風捉影、造謠生事的方式,抹黑對方產品、詆毀對方形象,藉機「碰瓷」炒作,遇見這種情況怎麼辦?作者提出,要冷靜應對,守住陣腳,恪守「走正道」的原則,具體怎麼做呢?
第一,針對碰瓷者的攻擊,在市場上採取行動,而不是打嘴仗。因為產品好不好是做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攻擊者的資源有限,而且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你不加入口水仗,對方的聲勢很難起來。其實很多時候你感受到的對手的輿論影響力是被高估了,那是因為你身處局中,對手的每一句話你都非常敏感,因而自我放大了實情。實際上,你們之間的爭鬥只是行業內的焦點,社會和廣大消費者並不關心。
第二,必須說的時候儘量少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要理睬對方,更不要和攻擊者辯論。發表個聲明表明態度就可以,說完就行了,把精力放到市場競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