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無名氏

出自楠悦读

作者:無名氏
朝代:

月知溪靜尋常入,雲愛山高且暮歸。
風吹帆席隨雲卷,鳥壓花枝覆水低。
匹馬路傍乘月別,孤帆波上入雲飛。
蹴踘場邊芳草短,鞦韆樹下落花多。
看樹只愁花落盡,聽鶯不覺馬行遲。
攜樽藉草情無極,對水看雲興有餘。
文戰不曾眉得白,酒醖長覺面先紅。
風裏一聲天上落,世人皆向五雲看。
仙花又別三千歲,暮雨已迷十二峯。
滿枝帶露將何似,曾見瓊樓素麵啼。
翠葉偃風如翦彩,紅花含露似啼妝。
青蘿帶霧依松古,綠竹含煙泛水光。
書吏優遊山色裏,琴堂閑冷水聲中。
鐘鳴月下長洲苑,露溼殘花鳥亂啼。
花攢屋上紅珠顆,筍滿籬根紫玉簪。
花舞野塘鋪地錦,鳥鳴江樹送春聲。

富從[升](昇)合起,貧從不計來。

不知何處在?惆悵望東西。

爲君報此訓,世上求名利。

上有千年樹,下有百年人。

流水何年盡,青山卷幾□。

言滿天下無口過。

羅綱之鳥,悔不高飛。

人生壹世,草生壹時。
(以上均錄自《考古學報》一九八○年第一期刊長沙巿文化局文物組撰《唐代長沙銅官窰址調查》。
)(按:唐代長沙銅窰窰址,在今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至石渚湖一帶。
長沙市文化局於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八年間加以發掘調查,得器物二千餘件。
以上所錄各詩,均題於器物之上,多寫於壼嘴或盤碗內底。
其中六言詩一首,爲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中四句,即韋承慶《南行別弟》詩。
二詩已收入《全唐詩》。
)(另有俗語若干條,未錄。
同時所出有紀年之器物凡三件,錄如次:「元和三年四月卅日造印子由子宰記。
」「大中玖年正月廿八日書記。
」「大中拾年拾日參造鼓價。
」)。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見《宗鏡錄》卷二六引昔人詩。
)。

書空翹足睡,路險側身行。
(見《桂苑叢談》引先達詩。
)。

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見《唐子西文錄》引。
)。

隔簾歌已俊,對坐貌彌精。
(見《東坡題跋》卷二、《仇池筆記》卷上。
)(按:此二句見於蘇子美家藏張長史書,蘇軾以爲亞棲之流作。
)。

風花無定影,露竹有餘清。

映浦樹疑浮,入雲峰似滅(一作「截」)(以上二聯爲形似體)。

四鄰不相識,自然成掩扉。
(此爲情理體)。

隱隱山分地,滄滄海接天。
(此爲直置體)。

侵雲蹀征騎,帶月倚雕弓。

舒(一作「野」)桃臨遠騎,垂柳映連營。
(以上聯爲映帶體)。

月光隨浪動,山影逐波流。
(此爲飛動體)。

歌前日照梁,舞處塵生襪。

泛色松煙舉,凝花菊露滋。
(以上二聯爲婉轉體)。

寒葭凝露色,落葉動秋聲。
(此爲清切體)。

十一

青田未矯翰,丹穴欲乘風(一作「鳳」)。

十二

曲沼疏秋蓋,長林卷夏帷。

十三

積翠徹(王利器疑當作「澈」)深潭,舒丹明淺瀨。
(以上三聯爲菁華體)(以上十三聯均見《文鏡秘府論》地卷《十體》引崔融《唐朝新定詩格》)(按:《十體》節共引詩二十一題,今可查知作者之作凡八題,分屬宋鮑照、齊王融、梁戴暠、陳江總、隋楊廣、孔德紹、虞世基、唐崔信明。
不知作者之作凡十三聯,當爲六朝至初唐人所作,惜已無從甄辨。
)。

夜聞木葉落,疑是洞庭秋。

竹聲先知秋。

綠(一作「流」)水溢金塘。

渭濱迎宰相。

樹蔭逢歇馬,魚潭見洗船。

隔花遙勸酒,就水更移床。
(以上均爲文贅詩)。

三春花發惟樗樹,二月鶑啼是老鴉。

啼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文章卻似呼延贊,風貌全同富相公。

其一

憲州渾如枉死市,岢嵐彷彿似陽間。

其二

雞足斜分三道水,蛇腰慢轉一條街。

其三

沙堆套裏三條路,石炭煙中兩座城。

其四

土洞裏頭行十日,山棚上面住三年。

浮雲有意藏山頂,流水無聲入稻田。
古木微風時起籟,諸峰落日盡藏煙。

其一

一色樓臺三十里,不知何處覓孤山。

其二

地下若逢秦相國,也應不說到沅湘。

楚國封疆六千里,荊門巖巒十二碚。

城邊一水抱城流,城外羣山擁郡樓。

天涯亭下有龍窟,林冶山頭出碎金。

不到施黔不見山。

但看建德安民榜,即是虛翁德政碑。

鳥鳴深夜豈知形,徹曉音喧響更清。

祖來産業分兄弟,身後詩書遺子孫。

贏得兒童叫夫子,可憐名位只都官。

衆鳥不喜亦不悲,又復別尋高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