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複製的領導力-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互聯網時代,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領導力已不再是某些人的專屬能力,而成為每一個人生存、發展所需的硬技能。領導力不是天生的基因帶來的能力,而是一系列可操作、可模仿、可踐行的工具:溝通視窗、目標管理、傾聽反饋……如果你想在這個時代搶占先機,活得體面而富有尊嚴,那麼:領導力便是你的人生必修課!

認識可複製的領導力

過去企業管理員工,靠的是嚴格約束;現在企業管理員工,靠的是相互吸引。一個有野心的管理者,需要將每名員工變成團隊的戰略合作者。

領導力是可以學會的

什麼是領導力?很多人認為領導力是一種氣質,是經過很多年才能培養下來一種能力。但樊登老師認為,領導力是人人都能學會的能力。領導力的方法與技巧,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無論學習方式是看書、聽課還是看視頻!

比如,給華為起草《華為基本法》的包政教授在一次講課中,向我們形象地描述了日本公司是如何向下屬部署任務的。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日本的大公司規定,管理者給員工部署任務時,至少要說五遍。」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遍,管理者:「渡邊君,麻煩你幫我做一件××事。」渡邊君:「是!」轉身要走。

第二遍,管理者:「別着急,回來。麻煩你重複一遍。」渡邊君:「你是讓我去做××事對嗎?這次我可以走了嗎?」

第三遍,管理者:「你覺得我讓你做這事的目的是什麼?」「你讓我做這事的目的大概是咱們這次能夠順利地召開培訓,這次我可以走了嗎?」

第四遍,管理者:「別着急,你覺得做這件事會遇到什麼意外?遇到什麼情況你要向我匯報,遇到什麼情況你可以自己做決定?」渡邊君:「這件事大概有這麼幾種情況……如果遇到A情況我向您匯報,如果遇到B情況我自己做決定。您看可以嗎?」

最後一遍,管理者:「如果讓你自己做這個事,你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和建議嗎?」渡邊君:「如果讓我自己做,可以在某個環節……」

我們中國的管理者在布置工作的時候,最常說的是不要讓我再說第二遍,領導者總想着我說一遍員工就可以理解了,但樊登老師認為,員工的執行力等於領導的領導力,並不是說你說一遍員工就可以理解了,這是我們中國的普遍共性,不是你說讓員工改就能改的了的。執行力是一個偽概念,真正的執行力是來自於老闆本人領導力的提升。

領導和管理的區別

什麼是領導?領導跟管理的區別是什麼?管理的心理的驅動力是害怕,比如,你干不好工作,我要扣你工資,犯了嚴重錯誤我要開除你等等,這是管理。

但領導的核心驅動力是尊敬和信任。當你用怕來驅動一個團隊的時候,這個行為就叫管理。而當你用尊敬和信任來驅動一個團隊的時候,這個行為就叫領導。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現在領導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只有當員工尊敬你,信任你這樣做才能留住員工。但是如果你還是用懲罰的手段來管理員工,那是行不通的。現在90後的孩子,不再害怕你開除他,因為現在的孩子吃穿不愁,很多家長已經把房子都買好了。所以,他很淡定、從容又有個性。你希望他怕你,你招不到好的人才。所以,這時候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怎麼樣能夠打造團隊當中的尊敬和信任,讓大家願意幹活,能夠努力把這事做得特別好。

這裡有四個原則:

第一,共同的目標,要有一個宏大的目標。所以,我們需要讓員工和我們之間建立一致的目標,讓員工知道他在公司里最重要的目標是成長。而他的成長反映出來的就是公司的目標達成。

第二,及時反饋。一個公司里,我們多長時間給員工一個有效的反饋,是需要我們學習的。

第三,清晰明確的規則,一個好的公司,應該有一套完備的機制,讓所有人能不斷得到成長。

第四,自願參與。

溝通視窗

溝通視窗,也稱喬哈里視窗,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溝通視窗可分為隱私象限、盲點象限、潛能象限和公開象限四大區域,涵蓋了管理者日常溝通的所有內容。

溝通視窗的第一個區域叫隱私象限,通俗講就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事情,正所謂「我知你不知」。顧名思義,隱私就是隱蔽、不公開的私事。

正常來說,隱私不能公開,並受法律保護,但隱私象限的內容卻可以部分公開,能否公開跟信息的隱私程度有關,我將其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隱私象限分三層,最底下一層叫DDS,什麼叫DDS?deep dark secrets,又深又黑的秘密,這部分就是你們不願意寫的那部分。每個人都有DDS,你可以不說,我們也不要瞎打聽。

比DDS淺一層的叫「不好意思說」。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上學時常見的暗戀。我相信很多人面對喜歡的人時是不敢表白的,害怕被拒絕,多年之後回想起來會覺得當時為什麼那麼傻,說出來又不會怎樣。當年的你跟現在的你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恐怕是現在你明白這些「不好意思說」其實沒什麼意義,人應該勇敢追求自己的最愛。不然不至於到現在還過着光棍節,對着佳人倩影暗自神傷。

第二,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這個叫公開象限。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公開象限比較大?明星領袖,這些著名的企業家,你的名氣越大,你的公開象限就越大,你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事就越多。

第三,我不知道別人知道的,這個叫盲點象限。所有人都有盲點,盲點象限類似於車的盲區。經常開車的朋友都知道,車輛A柱的後面在倒車時是看不到的,因此大多數司機不會從右側併線,在併線的時候也要回頭看一下,防止意外發生。現在來試想一下,如果今天你下樓開車,發現自己車的兩片後視鏡都被掰掉了,你要開到火車站去,駕駛這樣一輛沒有後視鏡的車,開在路上是什麼感覺呢?盲點象限擴大之後,人會感覺自己很危險。

當有一個人跟你無情地指出盲點的時候,你通常的反應是什麼?很多人的反應是不高興。所以盲點象限是我們人生當中需要探索的一大塊區域。而這個區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別人不告訴你,你永遠都不知道,通過自省是很難找到的。所以你需要找到,能夠給你分享盲點象限的人。

最後,潛能象限。在這四個象限當中,哪個象限面積最大?一定是潛能象限最大。巴菲特的偶像是美國毛毯廠的廠長,88歲才創業,創辦了毛毯廠,一直干到106歲去世。所以潛能象限是不可估量。

樊登老師說,我們需要的是拓展公開象限。你認識的人越來越多,認識你的人越來越多,你的公開象限越來越大。這個過程當中,怎麼才能夠放大我們的公開象限呢?

第一,從隱私象限轉化成公開象限用的方法,是自我揭示。比如,演講、打廣告。自我揭示可以使你的隱私象限減少,公開象限增加。

第二,從盲點象限變成公開象限的方法論,叫懇請反饋。就是麻煩你跟我說一說,就像很多企業會有投訴熱線,你有事你就投訴,這就是盲點象限。

當我們用自我揭示來減少隱私象限,用懇請反饋減少盲點象限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公開象限慢慢地放大。當這個公開象限放大了以後,所獲得的東西,就叫尊敬和信任。

管理者的角色

每一個管理者身上有三個角色,最上面這個叫領導者,中間叫管理者,下邊叫執行者。

定義

什麼叫管理者?管理者,是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的人,讓員工成長的過程當中,犯錯是必不可少的。作為一個老闆,需要能夠為員工的錯誤買單。很多老闆特別喜歡批評員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心理不夠成熟。

老闆作為一個承擔者,跟員工一起來面對錯誤,員工才能夠得到最大幅的成長。這就是你要知道你的責任是通過別人來完成工作,你的最主要的責任是培養他人成長。

衡量一個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高低,不在於你做出了多少業績,而是看你培養出一個什麼樣的隊伍,這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指標。所以你要記住,不要凡事都要親力親為,要給員工一定的空間,並且培養他成長。

三種角色

由於公司規模不同,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講,管理者在團隊中有三種角色定位:下層執行,中層管理,上層領導。

1.下層執行:使命必達

初級管理者以執行為重,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保證最後的結果。

比如,「鐵人」王進喜在老一輩人心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們年輕的時候都學習過「鐵人」精神。「鐵人」的稱號,源自20世紀60年代。那時,中央準備在松遼平原開採油田,將鑽機運到當地。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吊車、拖拉機,怎麼將鑽機卸下車呢?王進喜的辦法是帶領工人「人拉肩扛」。他們用同樣的辦法,只用了4天時間便將40米高的井架樹了起來,這在那個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鑽機開始工作了,又遇到一個困難:打井需要用水,但是當時沒有水管等輸水設備。王進喜就帶領團隊用臉盆和水桶接了近50噸水,保證了按時開鑽。在鑽第二口井的時候,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發生了井噴,王進喜毅然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化解了井噴危機。

正是在這種「鐵人」精神的指引下,松遼石油會戰取得了顯著成果,僅用時4個月便鑽探出了著名的大慶油田。王進喜的身上,完美體現了初級管理者的優秀品質:無論用何種手段,一定要實現最終的結果,也就是「使命必達」。

2.中層管理:面面俱到

中層管理者是整個團隊的「大管家」,負責團隊中的大小事務。比如,傳達領導指令、拆分整體目標、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考核階段績效等,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從這個角度說,一個優秀的中層管理者需要具備「面面俱到」的管理才能,以及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有人說這需要具備極強的天賦,否則難以應付紛繁複雜的各種事宜,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3.高層領導:營造氛圍

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的領導屬於企業中的高級管理者。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做任何一件事對整個團隊情緒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沖入敵軍營帳後,繳獲了一堆信函,很多是自己的屬下和袁紹私下的通信。如果是一般人處理這件事,接下來的步驟就是調查這些信件是誰寫的,然後以通敵叛國的名頭治罪。事實上,曹操手下有很多人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曹操看到這個情景,說了一句特別耐人尋味的話:「紹盛時,孤尚不得自保,況他人乎?」意思是在官渡之戰以前,袁紹兵強馬壯、咄咄逼人,就連我曹操也不能自保,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說完這句話,曹操就將這些書信付之一炬,既往不咎。如此一來,曹操手下的官員便放寬了心,更加鐵心追隨。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曹操之所以能夠成為三國英雄,並且他的團隊長期保持強大的對外攻勢,越來越多的人投奔曹操,這些都與他的管理手段有直接的關係。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高級領導的工作很輕鬆啊!只需要營造氛圍,不需要管理那些婆婆媽媽的小事,還是做高層領導比較帶勁!但是書中對這些管理者的建議是:請認清自身所處的位置,不要盲目追求高層的管理效果,否則會造成悲劇結果。

一個高層管理者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營造氛圍,而一個初級的管理者要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執行層面的事,只有你執行的好,你才有機會成為更高層的管理者。

領導力的技術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領導力的技術。那麼領導力有什麼技術呢?

傾聽

傾聽是溝通的基礎,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當個好領導。傾聽不能止於聽,在聽的過程中要對信息進行解析,並給出積極的回應。傾聽是一門學問,你得需要學會深呼吸,然後提問,提問的時候要多提開放式問題。在這部分推薦大家閱讀《非暴力溝通》。

反饋

反饋分為兩類,一類叫作鼓勵性反饋,即正面反饋,另一類叫作糾正調整式反饋,即負面反饋。顧名思義,鼓勵性反饋是在員工做對事情時管理者給予的反饋,俗稱表揚;糾正調整式反饋就是在員工做錯事情時管理者給予的反饋,俗稱批評。

既然如此,為何我又將其稱為反饋,而不是簡單稱為批評和表揚呢?批評和表揚是相對主觀的詞彙,比如,管理者要批評一個員工,是基於管理者認為員工做的事情是錯誤的這樣的前提。但是有可能管理者的認知本身就是錯誤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小故事,說明人的主觀經驗對事情的判斷是多麼武斷。

比如,周星馳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談到一件關於母親的小事。周星馳的父母在他7歲的時候離異,母親帶着姐姐、周星馳和妹妹一起生活,每天辛苦工作,還要照顧三個孩子,日子過得非常艱難。每次大家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周星馳總是把最愛吃的魚扔在地上,每次都被媽媽罵浪費糧食,媽媽一邊罵他,一邊撿起來洗乾淨自己吃掉。多年後回憶起來,周星馳才說出其中的原因:「那時候我家裡過得很苦,媽媽經常把好吃的留給我們,她自己吃得很差。我一直想讓她也吃點魚,但是我知道,如果直說,她一定不會答應,就把魚扔在地上。這樣雖然我會被罵,但是媽媽會吃到魚。我也就會很開心。」多麼聰明機敏的星仔(那時候),利用了媽媽錯誤的推理判斷,讓媽媽吃到魚!

給予反饋

給予反饋的過程有很強的個人色彩,每個管理者都有自己的談話風格,有金剛怒目,也有和風細雨。風格無所謂對錯,但內容有其標準。在這裡,我向各位管理者推薦一個給予反饋的標準化工具BIC。BIC是英文「Behavior Impact Consequence」的縮寫,意指事實影響後果。

什麼叫BIC?B(Behavior),首先說出對方的行為,I(Impact),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C(Consequence),這樣下去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通俗而言,就是將一件事的事實、產生的影響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一次性說給員工聽,中間不停頓。我以某員工遲到為例,讓大家對這個概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事件:小王連續多次開會遲到,作為管理者,為這件事找到員工談話。談話內容可以分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B(事實)

事實是指那些已經發生的行為,比如這周內小王每次會議遲到的時長、出席會議的人員名單等。事實真實存在,很容易被驗證,因此在管理者說出事實時,人們一般不會產生牴觸情緒。

因為小王的遲到次數較多,許多管理者開篇第一句話往往是:「小王你經常遲到。」注意,這句話不是「事實」,只是管理者根據事實總結出來的觀點,不能用於給予反饋,否則會引起小王的牴觸情緒。在事實部分里,管理者需要區分事實和觀點,只講事實,不提觀點。

第二部分:I(影響)

影響是指已發生的事實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的作用。比如,小王在會議開始後進入會場,會議主持人和其他與會人員的思路會被打斷,這是對他人的影響。小王在遲到之後也會錯過會議的很多內容,這是對其自身的影響。

第三部分:C(後果)

後果是指在影響的基礎上,強調長期持續會引發的負面效果。如果與會者的思路總是被打斷,管理者和其他同事對小王的印象會變差:開會總是遲到,不尊重他人,可能會在工作中落後,等等。這些後果事關小王的切身利益,理應引起小王的重視。

管理者在給予員工反饋時將BIC一鼓作氣說完,可以讓員工比較客觀地看到自身行為產生的負面效果,進而產生改進的願望。日常管理中,一些管理者在談話中習慣說一句話就問員工:「是不是這樣?」這就給了員工反駁的時機和理由。此時詢問,暗示意味和針對性較強,容易激化矛盾。

相比之下,一鼓作氣將BIC都說出來,員工就會明白,管理者並不是在針對他個人,而是想要對工作負責。在工作優先的前提下,員工更願意心平氣和地與管理者討論問題。

可複製的領導力 導圖
可複製的領導力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