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一步-讀書筆記
作者麗爾·桑德伯格,1969年8月26日出生於華盛頓。曾任克林頓政府財政部長辦公廳主任、谷歌全球在線銷售和運營部門副總裁。現任Facebook首席運營官,被媒體稱為「Facebook的第一夫人」,她也是第一位進入Facebook董事會的女性成員。同時,她還是福布斯上榜的前50名「最有力量」的商業女精英之一。2013年,她榮登《時代周刊》雜誌封面,並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目前,她已經成為千百萬女性眼中集家庭與事業於一身的成功典範。
在本書里,桑德伯格為我們分享了自己在職場多年的觀察和感受。她分析了女性事業發展的障礙,給出了女性在職業發展上應該採取的態度和做法的建議,並談到了女性很關注的家庭工作如何平衡的問題。桑德伯格鼓勵女性追求更高遠的夢想,破除障礙,向前一步,實現自己的潛能。
職業女性的內在障礙
作者認為,是女性自己在職業發展上為自己設置了內在障礙。作者在書中提出一組調查數據。
財富500強的首席執行官里僅有4%是女性。在美國,企業主管人員和董事會中女性比例分別是14%和17%。在薪酬待遇方面,女性和男性的比例是0.77比1,然而女性在學校的表現卻很好。在美國,本科畢業生中女生的比例是57%,碩士畢業生中女生的比例是63%。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高等教育人才中有很多女性,但職場中到達領導職位的,卻是大量男性。
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淘汰過程?作者認為,這個淘汰過程形成的背後有很多原因,但造成高級職位中女性數量稀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想當領導的進取心。當然,有不少女人和男人一樣在事業上雄心勃勃。然而再深一步,有關女性對高級職位渴望度的數據顯示,在各個行業里追求高級職位的人,基本都是男性多於女性。
麥肯錫在2012年對於財富500強企業的4000多名員工的一項調查中發現,男性中有36%的人想要成為首席執行官,而女性只有18%。當工作被描述為具有影響力、挑戰性並涉及高級職責時,要求得到該工作的男性數量明顯多於女性。 儘管我們通常是在高管級別談論兩性在進取心上的差距,但在事業發展的每個階段,這種差別都很明顯。在一項關於大學生的調查發現,畢業後以「進入管理層」作為頭3年職業目標的更多是男性。即使是在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和女性中,聲稱自己「有事業抱負」的,也是男性多於女性。
為什么女性為自己設置了這樣的限制?作者認為是因為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固有模式。
比如,人們會帶有成見地認為,男孩在數學和理科領域比女孩更擅長。當在一場數學或理科科目考試前被提醒了自己的性別時,哪怕只是在試卷上方加上「男」或「女」的性別選項,女孩的考試成績就會變差,而男孩的成績卻不會有什麼變化。 再比如,女孩從出生起就被更多地期待討人喜歡,被更多地注重外貌。而當一個女孩嘗試領導者角色時,她經常就會被貼上「愛使喚人」的標籤,積極進取和作風強硬違反了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被認定為不被接受和喜歡。
還有一點就是,女性被社會施加了很大的家庭壓力,一個婚姻失敗的女性,即便事業上再成功,也難影響人們對她的看法。女性面對如此多的障礙,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恐懼。她們害怕不被人喜歡,害怕做錯選擇,害怕引來負面的關注,害怕飛得越高跌得越重,害怕被評判,害怕失敗;甚至還有恐懼的「三合一」:害怕變成糟糕的母親/妻子/女兒。只有放下了這樣的恐懼,女性才可能去自由地追求事業成功和個人幸福。因此,作者說,問問你們自己:如果沒有恐懼,我會做什麼?作者說,她寫這本書就是在鼓勵別人進取,也是在鼓勵自己。
如何發展自己的事業
那么女性應該如何發展自己的事業呢?作者認為,女性應該在事業上要積極爭取,敢於冒險。
缺乏自信
作者說,存在於女性內心障礙其中之一就是常常低估自己。
比如,如果讓一個男性解釋自己的成功,他通常會歸因於自己內在的能力和技巧;如果問女性同樣的問題,她一般會將成功歸因於外部因素:之所以表現得好是因為她們「真的非常努力工作」,「運氣不錯」,或「有別人的幫助」。在解釋失敗時,男女也不同。當一個男性失敗時,他會歸咎於「研究得不夠」或是「對這件事本來就不太感興趣」等;當一個女性失敗時,她會相信是由於自己本身缺乏能力導致的。類似地,當一個男性和一個女性接收到負面的反饋時,相比男性,女性的自信和自尊會遭受到更大的打擊,由此引發的失敗和不安全感的內化會傷及她未來的表現,所以這種心理模式具有嚴重的長期負面影響。
即便是像作者這樣成功的女性,也會經常走進這個誤區。當她看到自己在福布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榜單中排在第5位,甚至排在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前面,她感覺到了難堪和羞愧,於是禁止同事稱讚祝賀自己,直到被助理提醒這樣的行為不妥之後,才意識到了自己又不經意間陷入了不自信的心理模式。
比如,在應聘一個新工作時,女性總是過於擔心自己不具備該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惠普公司內部的一項報告顯示,女性只有在認為自己100%符合條件時,才會公開申請職位;而男性只要覺得自己有60%的條件符合,就會申請。
這樣缺乏信心的做法,會導致女性錯失機會。其實,沒有所謂的完全合適的機會,即便不能百分之百符合,也不一定妨礙從事這項工作,因為我們可以一邊學習一邊做。快速縮短差距,適應新的挑戰。女性需要學會抓住機會甚至是創造機會,主動為自己爭取利益。
積極爭取
有一次,扎克伯格邀請作者加入 Facebook ,她覺得扎克伯格提出的報酬已經足夠公平,但她的丈夫和妹夫卻覺得一個男人不會接受這樣的報酬,他們鼓勵作者再和扎克伯格進行談判。作者害怕弄巧成拙,失去這個機會。但最終她還是決定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期望,爭取應有的利益。最終扎克伯格給了她更好的條件,解決了分歧。如果沒有主動的爭取,她不會有這樣的機會。女性總是認為,當她們為自己爭取利益時,就會被認定為自私。男性的事業成功度往往和他的受歡迎程度成正比,而女人卻恰恰相反,事業成功的女人往往遭到人們的非議,比如,強勢、像個男人。
有這樣一個實驗,來測試男性和女性在職場中的感受差異。他們讓學生閱讀關於一個成功商業人士的案例,一半的學生材料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叫海蒂;而另一半學生材料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叫霍華德。除了性別不同,所有的內容都一樣。隨後詢問學生對材料中人物的印象,所有學生都認為海蒂或者霍華德很有能力,但更多的學生願意和霍華德共事,而不是海蒂,他們認為海蒂比較自私,不太令人喜歡。
怎樣才能既不被人討厭,又能為自己爭取合理的利益呢?作者提出了幾個方法。首先,在談判時可以使用「我們」,訴求利益的共同化,就可以避免被貼上「自私自我」的標籤。
比如,「我的經理建議我跟你談談我的報酬」,或者是「按照行業標準,這樣的工作性質的報酬範圍是多少」。
其次,可以告訴對方自己還有別的工作機會供選擇。
敢於冒險
為了更主動地抓住機會,女性還需要在事業上更加敢於冒險。作者在職業生涯早期時沒有接觸過科技行業,在克林頓政府執政結束時,她也結束了財政部的工作,準備去硅谷找工作,花了快一年的時間才找到了 Google 的機會,職位是「業務部總經理」,聽起來很棒,但事實上谷歌當時還沒有業務部,也沒有什麼具體工作可做。
Google 前 CEO 施密特對作者說,當選擇一份工作時只有一個標準是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能讓你快速成長。當公司快速發展時,要做的事情就會多到人手不夠;而當公司發展放緩甚至停滯時,就會人浮於事;公司里開始鈎心鬥角時,其發展也會停滯,每個人都會動搖。
「如果有人邀請你上一艘火箭,你不要問上去之後坐哪兒,你只要上去就可以了。」這番話讓作者影響很深,她當即就下定了決心。當時谷歌公司的規模很小,公司結構也還沒理順,但它就是一艘火箭。最重要的是,我已經深深地認同了這艘「火箭」的使命。
幾年之後,她又加入了當時規模很小的 Facebook ,上了另一艘火箭。儘管不斷地有人問她為什麼為一個才23歲的年輕人打工,她很明白,選擇機會首先考慮的是一個公司成長的潛力,而不是工作職位的頭銜。
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作者還告訴我們溝通對於女性是一個優勢。女性要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做到坦誠交流,避免模糊不清說法。
比如,人們害怕得罪別人,尤其是老闆,所以會避重就輕。他們不會說「我不同意這項擴張戰略」,而會說:「我認為開展這種新業務有許多很好的理由,也相信管理團隊已經進行了周密的投資回報分析。不過,我不太確定我們是否考慮到目前採取這種策略會產生什麼影響?」附加了這麼多說明,就很難搞清楚說話的人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當傳達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時,通常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除了清晰地表達,還需要擁有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他人給自己的反饋,儘管有時候批評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比如,可以向別人徵求意見,虛心接受批評。你可以問問別人,「我怎樣能做得更好?」「有什麼是我正在做但實際上我並不太懂的?」「有什麼是我沒注意到而導致我沒有做好的?」提出這些問題會對你有很多好處。可以讓自己成長和改進。
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作者認為那就是讓你的另一半成為你的真正的「人生搭檔」。曾經有一個年輕女員工向作者請教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提出了很多問題。作者問她,是否已經有孩子了?她說實際上她連男朋友都沒有,但希望能提早計劃好。在結婚的時候就想到了生育的問題,在備孕時就已經退縮了,主動讓自己發展放緩,拒絕新的機會,儘管她那時還沒有面臨任何實際的困難。
產假結束後,女性通常會主動選擇更少挑戰的工作,一般來說,這樣的工作成就感和吸引力也比較低。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有一些女性選擇離開工作。在美國,三歲以下孩子的母親的就業率為54%,6到14歲孩子的母親的就業率為75%。一個人對自己的職位越滿意,就越不可能辭職。所以,諷刺的地方就在於,女性離開職場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她們沒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出於最好的打算,她們會選擇一份成就感和吸引力都不太大的工作。等孩子出生後,對那些有孩子的人來說,面臨的選擇就是做個全職媽媽還是重新回到之前的那種工作狀態之中。
還有一部分女性,由於丈夫的事業發展良好、工作繁忙,而必須遷就丈夫的發展,承擔起照顧家庭的任務,這部分女性大多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高學歷女性離開職場也是導致女性領導人較少的一個原因。如果女性決定在成為媽媽後,繼續返回職場,她怎麼做到兼顧工作和家庭呢?作者認為女性需要幫助丈夫成為自己真正的生活搭檔。作為女人,很重要的一個人生決策就是,人生伴侶是否理解和支持她。在事業成功的女性中,絕大多數都擁有全力支持她們事業的伴侶,沒有配偶的支持,女性難以在事業上全力以赴。
在美國,當夫妻雙方都有全職工作時,母親在做家務和照顧孩子方面比父親多出了30%到40%。這樣的社會傳統不僅限制了女性發展事業,也限制了男性參與家庭生活。當女性和男性都突破固有的性別分工角色,婚姻會更加平等,也會提升滿意度。
比如,丈夫多做家務,妻子就不會那麼鬱悶,兩人的衝突隨之減少;當女性在外工作,分擔家庭的經濟壓力時,夫妻關係也會更加穩固。當妻子貢獻一半的家庭收入,丈夫分擔一半的家務勞動時,離婚的風險率也會降低一半。
通過承擔不同的職責,夫妻雙方也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全面能力。這樣的生活夥伴關係,不僅使得夫妻雙方受益,對孩子的成長也很有好處。研究表明,父親參與度高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不良行為更少,同時,父母的婚姻模式對孩子的婚姻模式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一個男孩的父親更多地參與了家庭勞動,這個男孩長大成家後,也會比別的男性分擔更多的家務。那如何讓丈夫成為真正的生活搭檔呢?
丈夫看出真正平等的夥伴
首先得把對方看成與自己地位平等(也同樣有能力)的好夥伴。女性在給另一半分配或暗示任務時有種常見的心理,這往往導致事與願違:她總認為自己是在下指令。當然這在理論上是沒錯,但分擔責任應該是雙方共同的事,否則對其中一個人來說,就很容易感覺是在幫對方的忙而不是在儘自己的一份力。作者建議每位女性都讓另一半以自己的方式來分擔家庭責任。
有時候女性還無法過自己心理的難關。兼顧工作和家庭,有時候會因為自己不能像男性同事那樣加班而對工作感到內疚,有時候又因為自己不能像全職媽媽那樣更多地陪伴而對孩子感到內疚。那怎麼辦呢?那就是坦然接受。因為作者告訴我們說「全能女人」是個神話。
「全能女人」是個神話
作者認為,擁有一切是女人最大的陷阱,全能女人根本就是個神話。沒有人能做到一切,能擁有一切,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更需要分清主次,在一些事情上妥協,打破完美主義。積極心理學認為,完美主義會阻礙人們不斷接受新的挑戰,也會影響幸福感,所以,既要發展事業又要做母親的女性,必須放下完美主義,否則很容易感到焦慮和壓力。
不要去想「我們是否能擁有一切」,而應該問更實際的問題:「我們能做到一切嗎?」答案顯然是不能。我們應該向作者學習。作者說,完成,勝過完美」。這是作者的座右銘,她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因為達不到完美的狀態就選擇放棄。其次,職場媽媽還需要進行精力管理。
比如,更好地安排工作,為工作和生活之間劃一個界限。讓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全情投入,確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樣不僅心情會更好,也會更加高效。斯坦福大學的研究顯示,設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幸福的關鍵。我們需要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以可持續、可實現的計劃為目標。
真正的平等是,無論男人和女人,都擁有平等的機會獲得個體自由從而得到全面的發展。終有一天,無論是女人還是男人,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擁有自由的選擇權,實現自己的潛能,創造出最大的自我價值。